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礼记,大学,(节选),礼记大学(节选),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认真领会,大学,所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的意思和现代意义。,二、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神,树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三、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一、认真领会大学,2,正确分析,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现代意义。,返回,教学重点,正确分析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现代意义。,3,作品简介,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品简介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4,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的新思考。,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而成此书。,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5,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6,一、学习焦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何意义?,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一、学习焦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7,二、,大学,和,礼记,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大学,是其中一篇。,二、大学和礼记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8,三、说文解字,大学,之第一章,集中阐述:,儒家学派关于人格修养的宗旨,实践此宗旨的步骤,三、说文解字大学之第一章,9,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10,.,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治国安邦的大学问,1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感知,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整体感知,1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13,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14,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15,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16,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17,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18,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19,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20,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21,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22,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23,“,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24,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25,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26,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27,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28,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即以“明明德”、“亲(新)民”和“止于至善”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大学,内容述评,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家关于教育,29,第二段,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即所谓“八条目”。自“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根本,即自我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至“平天下”,则是这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的展开。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之“显”;前者可谓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第三段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成圣,更有强化其统治的根基、巩固其自身的权利的意图在。这是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的。,第二段,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即所谓“八条目”。,30,礼记,大学,(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大学(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1,第一层,阐述“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