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学,(,psychology),与心理现象,第1页,共44页。,2.,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组成,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 性,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第2页,共44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Aronson,1980),曾说过:,“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几乎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第一章 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第3页,共44页。,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内隐的心理),行为,(外显的),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追求、玩具),想象的,(1997,3,26,天堂门39 加州),或隐含的存在,(田亮 牛奶 海苔),所影响”,的一门科学,。,1、国外流行的定义,G.W.Allport,1968,第4页,共44页。,2、中国学者的观点:,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内隐的):动态的心理过程:知、情、意,静态的心理特征:人格、智力,行为(外显的),社会心理/行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他人要求、自我暗示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反应/外显反应。,第5页,共44页。,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science),:,用系统的方法或程序来求知解惑的一种活动,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环境。,方法:观察(,ALLPORT),实验(,HELP),调查(救谁),档案研究,常识(,common sense):,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观察等得出的经验。,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因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感与所为。,第6页,共44页。,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Group,应用广告、,环境,心理健康,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第7页,共44页。,第二章 社会化,Socialization,第8页,共44页。,一、什么是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9页,共44页。,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法律、道德、风俗等,第10页,共44页。,四、社会化的过程(类型),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个体从婴儿其开 始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地进行,初级社会化:出生-成年 为各种成人角色做准备,继续社会化:成年-老年 工作、家庭/成熟,再社会化:当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发生剧烈改变时而进行的适应。,强制性/非强制性(荣誉谋杀),第11页,共44页。,五、社会化的目的与结果 社会角色,合格社会成员-分工-角色(技能/规范),(一)、定义,:,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社会规定了的该位置应具有的一套行为模式。,主席-总理-部长-局长-司长-科长-职员/祖父母-父母-子女,先赋角色:与生俱来的、自然获得的角色(遗传)父子,自致角色:经个人努力与活动获得的 职业、婚姻,1、社会角色由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决定的,第12页,共44页。,第三章 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第13页,共44页。,问路,我们的行动一般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达到一定目的。,心理学中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需要”、“目的”基本同义的一个术语是动机(,motive)。,早期-需要,有些动机是天生的,有些是经社会化形成的。,一、定义,动机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1、只有当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需要 动机 行动 目标,第14页,共44页。,2、行为和动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惩罚:棍棒,教育孩子,奖励,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不想拖累对方,(茶花女)拒绝求婚,不想被对方拖累,(追鱼),第15页,共44页。,(二)、亲和动机(,need for,affiliation,,合群动机),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关禁闭 惩罚,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结群生活合作 生存,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3)、焦虑-亲和假说(,Schachter,1959),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A,实验:电流 高度恐惧 10与大家在一个房间等 (62.5%/1/3),低度恐惧 单独等,第16页,共44页。,(三)、权力动机(,need for,power),、定义:指对权力的欲求,即影响他人、控制他人,获得支配地位的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资源的获得(满足生理需要等),代表一种成就,获得尊重,)阿德勒(1929):,无能自卑补偿极端的权力,3)温特(1973):无能的恐惧+社会控制的渴求,消极的权利动机 积极,、例子:只要你了解就行了,第17页,共44页。,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第18页,共44页。,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普通心理学的“知觉”:,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与解释,等高级认识过程。,社会知觉里的“知觉”:,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判断、推理与解释。因此现在一般主张,,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第19页,共44页。,第一节 概述,一、知觉,(一)、定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特性:,1、选择性:,object-background,刺激特征显著性/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情感等,2、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过去经验的参与,理解对象的意义,第20页,共44页。,(三)、分类,1、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2、,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提出,又被称为: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第21页,共44页。,二、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第22页,共44页。,一、印象的内涵,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对人的看法、认识,、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1977),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能量(,pote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活动水平(,activ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第23页,共44页。,二、刻板印象的形成,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例如,张德(1990),就认为,我国大中小学生对性别产生的刻板印象深受小学语文教材的影响。,第24页,共44页。,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一看到或听到有关类别的线索,有关相应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中。所以,使用刻板印象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念的偏差;,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第25页,共44页。,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亚群体,(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相互交往,(1)、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2)、广泛交往,(3)、与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根本与前提,第26页,共44页。,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一、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 负性的事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第27页,共44页。,第六章 社会态度,Social,attitude,第28页,共44页。,一、定义,Freedman,1985,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的成分:,认知(,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认识、理解与评价,复杂 单纯,情感(,A,ffect,),:,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行动,倾向,(,B,ehavioural tendency,),: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第29页,共44页。,七、态度改变的方法,一、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劝说宣传法),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与詹尼斯(,C.I.Hovland&I.L.Janis),1959,年提出。,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接受者,专长性,可信性单方双方论据,(,ed,)/,态度强度,动机意图,态度一致性/,人格特征,吸引力,喜爱性呈现顺序,相似性,与原有态度的差距,环境:分心,第30页,共44页。,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组织结构松散,公民社会尚未真正形成。,第二、社会操作规则紊乱,法制社会尚未成熟。,第三、人文精神匮乏,精神支柱缺失。,第四、政府及官员公信力的缺失,第五、转型期消极因素中孕含着社会进步的因素。,第31页,共44页。,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