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1)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252479127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库系统原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数据库系统原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数据库系统原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数据库系统原理,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24/11/16,第3章,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1 数据库系统设计概述,3.1.1 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3.1.2 数据库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1.3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3.1.4 数据库设计的根本步骤,3.2 系统需求分析,3.2.1 需求分析的任务和方法,3.2.2 数据字典及其表示,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的实例,3.3.1 概念结构的特点及设计方法,3.3.2 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3.3.3 视图的集成,2,3.1 数据库系统设计概述,3.1.1 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目标:对于给定的应用环境,建立一个性能良好的、能满足不同用户使用要求的、又能被选定的DBMS所接受的数据库系统模式。按照该数据库系统模式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应当能够完整地反映现实世界中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数据检索和处理操作;并且有利于进行数据维护和数据控制管理的工作。内容:数据库的结构特性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特性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模式设计。将数据库的结构特性设计和行为特性设计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同步进行,才能较好地到达设计目标。,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两方面。数据库设计是设计数据库结构特性,为特定应用环境构造出最优的数据模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是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结构特性,建立能满足各种用户对数据库应用需求的功能模型。,3,1.数据库的结构特性设计 先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物间的联系用E-R图表示,再将各个分E-R图汇总,得出数据库的概念结构模型,最后将概念结构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模型表示。,2.数据库的行为特性设计 首先要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及应用情况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表示,并详细描述其中的数据操作要求即操作对象、方法、频度和实时性要求,进而得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和数据库的子模式。,3.数据库的物理模式设计 根据库结构的动态特性即数据库应用处理要求,在选定的DBMS环境下,把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模型加以物理实现,从而得出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和存取方法。,4,加载试验数据,程序说明,调试和运行,企业,数据分析,用户业务活动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式设计,物理模式设计,用户子模式设计,功能模型,事务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性能考核,满意,投入运行维护,加载数据库,不,是,5,1.考虑到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干件的实际情况(1)数据库系统的硬件条件 根据其数据存储设备、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性能等硬件条件设计数据库的规模、数据存储方式、分布结构以及数据通讯方式。(2)DBMS和主语言系统的特点 在数据库设计前,应中选择适宜的DBMS和主语言系统,使之适合数据库系统的要求。(3)数据库用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应当让DBA充分参与设计数据库的工作,使之对数据库设计过程的每个细节都了解的比较清楚。,2.使结构特性设计和行为特性设计紧密结合 数据库设计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逐步逼近设计目标的过程,是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别离设计、相互参照、反复探寻的过程。,数据库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6,数据库系统设计应分6个阶段进行,这6个阶段是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和维护。,3.1.3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7,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数据库,运行、维护阶段,不满意,需求收集和分析,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数据模型优化,设计物理结构,评价设计,性能预测,物理实现,试验性运行,使用、维护数据库,不满意,应用需求,(数据、处理),转换规则、,DBMS,要求和优化方法,应用要求,,DBMS,详细特征和限制,8,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并分析用户对系统的需要和要求,弄清系统要到达的目标和实现的功能。,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和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计算机和DBMS的概念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其性能进行优化。,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5.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操作语言和宿主语言,根据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系统试运行。,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不断地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评价、调整和修改。,3.1.4 数据库设计的根本步骤,9,3.2.1 需求分析的任务和方法任务: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了解原系统的概况和开展前景;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收集根底数据及其处理方法;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和边界。1.系统需求调查的内容(1)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 数据库中需存储哪些数据,包括用户将从数据库中直接获得或间接导出的信息内容和性质。(2)数据处理内容用户要完成什么数据处理功能;用户对数据处理响应时间的要求;数据处理的工作方式。(3)数据平安性和完整性要求数据的保密措施和存取控制要求;数据自身的或数据间的约束限制。,3.2 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要求,将分析结果用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表示。,10,了解现实世界的组织机构情况,弄清所设计的数据库系统与哪些部门相关,这些部门以及下属各个单位的联系和职责是什么。,(2)了解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各部门需要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在部门中是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数据的;各部门需要输出什么信息;输出到什么部门;输出数据的格式是什么。,(3)确定新系统的边界,哪些功能现在就由计算机完成;哪些功能将来准备让计算机完成;哪些功能或活动由人工完成。由计算机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2.系统需求的调查步骤,11,(1)跟班作业,数据库设计人员亲身参加业务工作。,(2)开调查会,通过与用户座谈的方式来了解业务活动情况及用户需求。,(3)请专人介绍,请业务熟练的专家或用户介绍业务专业知识和业务活动情况,设计人员从中了解并询问相关问题。,(4)询问,对某些调查中的问题,可以找专人询问。,(5)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数据库设计人员可以提前设计一个合理的、详细的业务活动及数据要求调查表,并将此表发给相关的用户。,(6)查阅现实世界的数据记录,查阅与原系统有关的数据记录,包括帐本、档案或文献等。,3.系统需求调查的方法,12,4.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常用的有结构化分析方法:,1)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为完整的全局概念结构。,2)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后将它们集成,得到全局概念结构。,3)逐步扩张的设计方法。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局部,后向外扩充,生成其他概念结构。,4)混合策略设计的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13,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1.数据项: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3.数据流: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4.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及其结构停留或保存 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数据存储可以是手工文档、手工凭单或计算机文档。,5.处理过程: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3.2.2 数据字典及其表示,14,D1,在校学生,D3,学生学籍表,学生科 删除记录,a,P1 P2,退学通知 学生,学生 退学处理 毕业处理,c,派遣证,c,学生科,各系,D2,成绩记录,D4,学分记录,a,b,一个数据流程图的实例,15,3.3 概念结构的设计,概念结构的特点及设计方法,3.3.2 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1.三种数据抽象方法,(1)分类:定义某一类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中一组对象的类型,这些对象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和行为。在E-R模型中,实体集就是这种抽象。,(2)聚集:定义某一类型的组成局部,它抽象了对象内部的类型和“组成局部的语义。,(3)概括:定义类型之间的一种子集联系,它抽象了类型之间的“所属的语义。,2.设计分E-R图,概念结构设计是利用抽象机制对需求分析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分类、组织聚集,形成实体集、属性和码,确定实体集之间的联系类型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联系,进而设计分E-R图。,16,3.3.3 视图的集成,1.合并分E-R图,生成初步E-R图(1)属性冲突1)属性域冲突,即属性值的类型、取值范围或取值集合不同。2)属性取值单位冲突。(2)命名冲突1)同名异义冲突,即不同意义的对象在不同的局部应用中具有相同的名字。2)异名同义冲突,即意义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局部应用中有不同的名字。(3)结构冲突1)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抽象。2)同一实体在不同分E-R图中的属性组成不一致.3)实体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分E-R图中呈现不同的类型。2.消除不必要的冗余,设计根本E-R图,17,3.4 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3.4.1 概念模型向网状模型转换,不同型实体集及其联系的转换规那么1)每个实体集转换成一个记录。2)每个1:n的二元联系转换成一个系,系的方向由1方实体记录指向n方实体记录。3)每个m:n的二元联系,在转换时要引入一个连结记录,并形成两个系,系的方向由实体记录方指向连结记录方。,4)K=3个实体型之间的多元联系,在转换时也引入一个连结记录,并将联系转换成K个实体记录型和连结记录型之间的K个系,系的方向均为实体型指向连结记录。,18,转换实例,部门,部门-职工,职工,1,n,部门,职工,部门-,职工系,学生,选课,课程,m,n,学生,课程,选课,学生-选课,课程-选课,(,a)1:n,联系的转换实例 (,b)m:n,联系的转换实例,19,多实体型之间多元联系转换实例,部件,工程,部件-工程-供应,供应,m,n,p,部件,工程,供应,部件-工程-供应,Set1,Set2,Set3,20,概念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实体集的转换规那么 概念模型中的一个实体集转换为关系模型中的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关系的结构是关系模式。,2.实体集间联系的转换规那么(1)1:1联系的转换方法1)将1:1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且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2)将1:1联系与某一端实体集所对应的关系合并,那么需要在被合并关系中增加属性,其新增的属性为联系本身的属性和与联系相关的另一个实体集的码。,21,【例,3-1,】将图中,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负责职工号,产品号.,方案2:“负责与“职工两关系合并:,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号;,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方案3:“负责与“产品两关系合并:,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职工号.,负责,1,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1,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22,(2)1:,n,联系的转换方法,一种方法是将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其关系的属性由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组成,而该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集的码;,另一种方法是在,n,端实体集中增加新属性,新属性由联系对应的,1,端实体集的码和联系自身的属性构成,新增属性后原关系的码不变。,23,【例,3-2,】将含有,1:,n,联系的,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仓储仓库号,产品号,数量.,方案2:联系形成的关系与n端对象合并。,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仓库号,数量.,仓储,n,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1,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数量,24,(3),m:n,联系的转换方法,在向关系模型转换时,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转换方法为: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