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52016829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1,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地方:考察举荐,中央:考试选拔,品 德,两汉察举,制,材料: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门第门生,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基础扩大,权力上持,选举封闭,1.,溯源,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地方:考察举荐中央:考试选拔品 德两,2,汉末动荡,察,举,弊端,集权中央,中央,地方,评级 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初创时期,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标准重建,继承,传统,集权中央,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1.,溯源,汉末动荡中央地方评级 授官家世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3,材料: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选拔,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标准唯一,阶级固化,垄断封闭,特权膨胀,标准重建,继承,传统,集权,中央,方式进步,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2.,流变,材料: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4,背景: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隋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将前朝的,考试及察举,等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形成。,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隋炀帝,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3.,创新,背景: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一、统治之基-选,5,新在哪?,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政权开放,阶层流动,活力满满,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自由报名,新在哪?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6,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无论试诗赋、策论,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材料一:,(,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开放性:自由报名,公正性:分科考试,科学性:择优录取,集权,性:统一集权,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3.,科举制评价,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无论试诗赋、,7,小结:,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中正官,评定,授官,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军功,爵制,中央任免,军功,一、,统,治之基,-,选官制度,标准科学公平,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小结: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秦汉魏晋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的演,8,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六曹,九卿,西汉,东汉,皇帝,尚 书 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九卿,太 尉,中朝决策,外朝执行,皇帝,尚 书 台,司 徒,太 尉,司 空,御,史,台,1.,溯源,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六曹九卿西汉东汉皇帝尚 书 令,9,材料: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后汉书,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尚书台权势过重,不利于加强皇权,2.,流变,材料: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10,三省六部制,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御史台,监察,3.,创新,三省六部制二、政权组织,11,三省六部制,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政事堂,唐,宰相议事,的,地方,,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723,年,,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唐代,三省位置图,提高效率,减少失误,3.,创新,三省六部制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政事堂,12,新在哪?,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集体宰相制,相权三分,职权分明,新在哪?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13,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制度化,合法化,宰相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政权,组织的演变,小结:,二、政权组织-三省六部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14,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赋税,种类繁多,,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更赋(代役税)繁且重,因此地主得利,,百姓未得实际好处。,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两税法,唐,租庸,调,汉,魏晋,1.,溯源,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赋税种类繁多,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15,唐初:租,庸,调制,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征收基础:均田制,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标准:人丁,征收依据:账籍制度,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租,粟米之征,粟二石,有田始有租,庸,力役之征,20,天,可“以庸代役”,有身始有庸,调,布帛之征,随乡土所产,绢二丈、棉三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有家始有调,“为民制产”,1.,溯源,唐初:租庸调制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征收基础:均田制意义:以,16,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账籍制度,账籍制度就是古代人口和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每家每户该收多少税、有几位男丁需要服徭役,都记录在账籍中。其中,“账”是壮丁册子,,是记录服徭役的名册;,“籍”是户口册子,,是记录交税赋的名册。,搭配得当,互相,保障,好,搭档!,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账籍制度 账籍制度就是古代人口和,17,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背景:唐代中后期,账籍制度的松懈与错乱,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材料:,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新唐书,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两税法应运而生,。,2.,流变,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背景:唐代中后期材料:租庸调制不再适应,18,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分夏秋两次收取,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内容:,3.,创新,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19,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新在哪?,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舍人税地”,“舍地税人”,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新在哪?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税种,20,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两税法的流变,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陆贽,材料: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陆贽,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两税法的流变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21,三、赋税制度,-,经济保障,赋税制度,的演变,小结:,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