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第六章力与运动,一、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第六章力与运动一、内容标准,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的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教材的探究实验是为牛顿第一定律而做的一个铺垫性的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实践,引导分析和论证,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观察教材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几次实验中是否需要用同一辆小车?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选择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同时渗透研究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进一步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分析过程的思路:材料的表面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小车速度的变化。,例题:,2008,宁德,教材的探究实验是为牛顿第一定律而做的一个铺垫性,在分析惯性问题时,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明确研究对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运动还是静止);弄清什么事件使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结合题意得出结论。,市初二年统考,在分析惯性问题时,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2,知道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强调学习合力的方法即替代法。告诉学生不要死记公式,同一直线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公式,不一定是,F,合,=,F,1,-,F,2,,而应是,F,=,F,大,-,F,小,,合力方向一定和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2知道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3,知道平衡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观察、思考、记录。,教材的实验关注了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忽略了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这一关键因素。,2009,南昌中考,3 知道平衡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设计实验:可拆分小车(或木头车)当满足了前三个条件时,放手后,两部分小车都不能静止。强调二力平衡必须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最核心区别也在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体),两个力大小相等(等大),方向相反(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设计实验:可拆分小车(或木头车)当满足了前,第七章,密度与浮力,一、内容标准,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一、内容标准,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如:课桌是物体,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是木材,木材是物质,即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材料构成的。,20,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1 kg,,我国正常成年人质量约为,50 kg,至,70 kg,。,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调节平衡:偏左移右,,两盘使用:左物右码,砝码增减:先大后小,读数: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为什么?为了与下节课进行衔接,让学生完成以下实验:,1.,测,20 mL,、,40 mL,、,60 mL,水的质量,2.,测,10 mL,、,20 mL,、,30 mL,的铁块体积,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科书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个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形成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完整过程与方法的重要过程,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和数据分析非常的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探究活动,要有充分的指导工作,要将实施计划的组织安排与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尝试用,应增内容:,测量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实验,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要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到结论等方面对学生全面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在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测:“不沉”物体、体积过大物体的密度。,例题:,2008,厦门中考第,29,题,应增内容:,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是研究什么是浮力,实验探究,2,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3,是研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三个探究实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三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以达到建立浮力的概念;明确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发现浮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即阿基米德原理。,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实验探究,3,是探究浮力的大小,学生会想不明白: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由于物体的浸入而排开的液体重力呢?,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同时介绍溢水杯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不要在推导公式和较难计算题上花费太多精力,要突出用最基本的阿基米德原理来分析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与理解。,例题:,2007,厦门中考,实验探究3是探究浮力的大小,学生会想不明白,5,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能运用物体浮沉的条件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物体的运动状态(浮沉或静止)决定于它所受合外力,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大的大小关系。,在上述探究实验后,有的学生会存在错误认识: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教师可以做如下实验:拿一个大木块和一小铁钉放入水中,较沉的大木块上浮而较轻的小铁钉却沉如水中。,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分析它们的合力情况,而不是单纯的看重力的大小。,例题,5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能运用物体浮沉的条件解释生活、生产中,这部分内容综合程度高,但课标降低了难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让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又要让学生不因为难度过大而失去学习信心。另外可引导学生做好小制作,体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掌握原理和知识。,这部分内容综合程度高,但课标降低了难度,教学中,,第八章,压强,一、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八章压强 一、内容标准,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1,知道压力。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主要是理解压强概念的辅助概念,不必做过深的解读,以免冲淡对压强的学习。,一定要设法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时要弄清楚每一步实验所控制的变量,学生要明白压力作用效果是通过物体的形变来体现。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获得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上的差异,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例题:,2007,厦门中考,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通过学生自己做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学加油站中,U,形管压强计的原理和使用,让学生明白:包在金属盒表面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通过,U,形管两边水面高度差来反映;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也越大,并能从标尺刻度读出液面差是多少厘米。,例题:,2009,厦门中考,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一些,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有关。,演示“覆杯实验”,杯子口不管是朝下或向各个方向,硬纸片都不好掉下来,说明了向各方向都存在大气压强。,托里拆利实验能精确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实验,这个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强的大小很重要。托里拆利实验中,向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然后将它倒置在水银槽的水银中,水银向下流,使管上方形成真空,这时管中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银柱,根据液体压强分布规律,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这是托里拆利实验的巧妙构思所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与,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演示教材图,8-45,、图,8-46,实验,实验前,要先让学生猜想,因为实验是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最好让学生也能试一试。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分析为什么往两乒乓球吹气,乒乓球反而会分开的现象:往中间吹气造成了乒乓球内侧的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乒乓球外侧气体压强是否改变?为什么球往内偏?球两侧压强什么关系?,让学生举出关于流速和压强关系的生活例子。,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生活中跟流,第九章,机械与人,一、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3,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4,理解机械效率。,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九章机械与人 一、内容标准,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认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会画力臂图。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具体事例中识别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通过生活常见杠杆图示,寻找共同特征,引导学生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概念。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怎样利用工具完成任务(确定动力);工具使用的固定点是什么?(确定支点,),例题:,2010,厦门中考第,22,题,二、学习要求及教学建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细化及教学建议(第六、七、八、九章)课件,2,通过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用一个滑轮提起钩码,学生完成任务时,会出现两种方案,自动生成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要求画提升钩码的示意图。进一步追问:上述两种方案提起同一钩码,拉力相同吗?转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两者结合起来,结果会怎么样?继续让学生探究,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看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