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质化田野研究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51869263 上传时间:2024-11-10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质化田野研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章质化田野研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章质化田野研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7-2-10,#,第十章 质化田野研究,研大,究众,方传,法播,导学,论,第十章 质化田野研究研大,1,学习指导,如果说量化研究方法是一门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来提高研究者的技能,那么质化研究方法就更像一门艺术,它依赖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而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对研究者个人的要求非常高,比如细致深入的观察、随机应变能力、生动优美的文字等。当研究对象是媒介组织和受众的时候,除了调查法和实验法之外的另一种常见的经验方法,就是本章所介绍的质化田野研究(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也译成质化实地研究)。,学习指导如果说量化研究方法是一门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2,目录,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第四节 访谈与观察,目录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3,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一、质化田野研究与社会科学,质化田野研究在社会科学里有着长期的研究传统,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一书被认为是质化田野研究的佳作。,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人类学大量使用质化田野研究方法,涌现了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20世纪早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们把人类学方法引入社会学。,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一、质化田野研究与,4,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二、受众研究与质化田野研究方法,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由施拉姆确立,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社会科学界重视量化和精确化思潮的影响,对质化研究方法兴趣不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开始转型,解释性范式开始跟实证主义范式抗衡,运用质化方法对媒体进行研究才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之中。,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二、受众研究与质化,5,效果研究的基本假设:,第一,从方法上将受众限定为“被动的接收对象”。,第二,一定规模的受众的意见的集合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个体的意见不值得研究。,效果研究的基本假设:第一,从方法上将受众限定为“被动的接收对,6,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媒介的社会使用,解码,媒介与社会行动,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媒介的社会使用,7,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一,受众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等这些活动,用更学术化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媒介使用,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一个在家庭内部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也体现出了受众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征。因此,采用质化田野研究,学者们超越了“使用与满足”研究所关注的个人层面,开始关注媒介使用的社会意义。,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一,受众阅读报纸、收看电,8,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二,受众对于特定媒介文本的解释就是解码活动。解码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受众如何生产出对媒介文本的解释,这种解释又是如何在不同个体之间流通和共享的。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解释是多重的,有可能跟媒介生产者的意图相左,也有可能重合,霍尔“编码/解码”模式简洁地总结了三种解码行为:主导式阅读、协商式阅读和抵抗式阅读。,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二,受众对于特定媒介文本,9,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三,接收了媒介内容以后,受众的日常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质化田野研究所关注的第三个研究取向。这些研究走出家庭,也不再关注受众解读是否吻合这些文本研究问题,转而将媒介视为一种日常生活里的话语资源,受众个人的活动成为考察的中心。,质化田野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第三,接收了媒介内容以后,,10,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三、媒体组织研究与质化田野研究方法,对于大众和学者来说,媒介生产活动是一个“黑箱”,只有身处其中的新闻工作者才知道,“原材料”素材是怎么被加工成“成品”新闻公布给受众的。研究媒体组织,可以调查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也可以通过对媒介文本的内容分析而推断媒体组织的意图和立场。,第一节 质化田野研究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三、媒体组织研究与,11,思考:媒体组织研究中为什么需要质化研究?,以日报为例,24小时是一个出版周期,那么,这24小时之内发生了哪些影响媒介文本的事件?这些事件所涉及的人(包括消息来源、记者、编辑、排版人员、印刷人员、发行人员)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记者对于“把关”活动所依据的标准的解释是什么?要想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量化方法暴露出了局限,质化田野研究方法是更合适的选择。在研究媒体组织运作和新闻生产活动方面,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思考:媒体组织研究中为什么需要质化研究?以日报为例,,12,媒体组织研究的三个取向:,政治经济学,社会组织,文本研究,媒体组织研究的三个取向:政治经济学,13,约翰逊的田野研究案例:,第一,约翰逊没有“保护”研究对象。,第二,约翰逊过于坚持自己先入为主的预设,即城市经验会“污染”或改变电视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因此他在研究过程里处处希望能够减少城市经验在乡村生活里留下的痕迹。,第三,约翰逊“控制”研究对象的想法太过于强烈,这正是田野研究的忌讳。,第四,约翰逊的分析不够深入。,约翰逊的田野研究案例:第一,约翰逊没有“保护”研究对象。,14,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一、民族志,“民族志”一词英文为“ethnography”,“ethno”来自希腊文里的“ethnos”,即“people or folk”(一群人),“graphic”在英文里是“描绘某事物”的意思。因此,“ethnography”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描绘人群”,我国学者有时也将其翻译成“人种志”或“民俗志”。,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一、民族志,15,(一)民族志的发展,在西方殖民活动的早期历史中,西方探险家造访某些原始部落之后,记录下自己耳闻目睹的情况,形成了一些文字资料。,在18世纪,德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志”这一术语,后来英法等国家的学者也开始采用它。,在民族志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博厄斯博厄斯(Franz Boas)培养了大量出色的学生。,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民族志也面临着理论转型。,(一)民族志的发展在西方殖民活动的早期历史中,西方探险家造访,16,(二)深描,民族志的目的不是概括出普遍的、恒久而确定无疑的规律,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研究者在提供自己所相信的“客观”解释,而这种解释未必是当地人的看法。所以民族志的工作就是对个案进行详细和丰富的描述,即深描,一个只有五分钟的事件也许会花上好几页纸来描述。,(二)深描 民族志的目的不是概括出普遍的、恒久而确定无,17,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二、芝加哥学派,在考虑采用何种研究方法的时候,芝加哥学派的学术领袖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一书中写道:“从方法论来看,人类学家博厄斯和罗维(Lowei)考察北美印第安人生活方式时所使用的细致方法,若应用于现代人的研究定会更有成果。”从此,质化田野研究方法成为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二、芝加哥学派,18,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三、象征互动论,象征互动论开启了微观社会学里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首先,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素材只能够到它所产生的自然情境(即田野)中去收集,而不能在实验室里被制作出来;其次,研究者一旦进入田野,就无法对具体的人际互动过程施加太多的“控制”;再次,田野里的人际互动充满了变化。,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三、象征互动论,19,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四、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为质化田野研究提供理论资源。现象学是由胡塞尔(Edmund Husserl)等人于20世纪创立的一支哲学流派,它关注人的意识的结构和本质。,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四、现象学社会学,20,“多重真实”:,舒茨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由多重真实所构成的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这些真实包括日常真实、梦的世界、幻想世界、自然态度的存而不论等。1984年,阿多尼和曼恩将这个概念引入媒介研究中,首次区分了社会真实、媒介真实(媒介对于社会真实的再现)和主观真实(受众接触媒介信息以后所形成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观点)这三个层面,认为大众媒体的作用在于建构媒介真实、影响受众的主观真实。,“多重真实”:舒茨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由多重真实所构成,21,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五、常人方法学,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常人方法学是“对普通人所使用的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关注个人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做出社会行为时所采用的那一套隐含的、看似自然的、个人不加反思的、理所当然的行动规则,以及个人在推理和解释社会行为时所采用的那一套规则。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五、常人方法学,22,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六、对话分析,加芬克尔认为,在揭示潜在的互动规则时,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本人及所指导的研究都大量地观察人际交往中的对话。受到加芬克尔的影响,萨克斯(Harvey Sacks,19461975)发展了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也译成谈话分析),将常人方法学转向对日常生活里语言使用的研究上来。,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六、对话分析,23,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七、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论强调“从经验到理论”这种归纳逻辑,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往往没有任何理论假设,而是直接进入田野,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找出资料之间的联系,进行概括,提炼概念,然后产生命题、假设和理论。所谓“扎根”,就是指理论应该“扎根”于田野研究所收集的资料中,“扎根理论”不是理论,而是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视角向下,从现实世界里产生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二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传统七、扎根理论(grounded t,24,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一、质化研究的特点,第一,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第二,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即研究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第三,强调对意义(meaning)的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而不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采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一、质化研究的特点,25,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一、质化研究的特点,第五,研究环境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情境,而非研究者为中心的或者被制作出来的人工环境;,第六,重视研究者对自己的反思,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第七,主要以文字而不是数字的形式发表研究结果。,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一、质化研究的特点,26,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进入田野之前的准备:,在进入田野之前,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可能的话,还要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他人或机构提供的机会;二是研究者自己的经历和兴趣。,文献综述是使得研究者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27,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选择田野地点:,如果一位大学生决定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某家新闻单位来研究“我国记者的新闻价值观”,那么,我国有上万家新闻媒体单位,选择哪一家进行田野研究呢?,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28,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选择田野地点:,第一,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更具代表性的资料的田野地点。,第二,选择那些研究者更容易获准进入的田野地点。,第三,通常的做法,选择那些研究者不是很熟悉的田野地点。,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29,第三节 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和特征,二、质化田野研究的过程,进入田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