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新闻广播的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系统有两大系统: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传播系统:传输系统符号系统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优势,劣势,广播运用电传输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传播信息,不同于印刷媒介,第一节 新闻广播的符号系统,一、声音符号系统,新闻广播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同教学广播、文艺广播一样。那么,简洁确切地描述广播的声音符号系统相当的困难,原因是,1,、声音同事物一样,多面体。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点去认识理解和把握。,2,、对构成声音系统的具体声音形态,所持划分标准不尽相同。,3,、表述声音形态的概念不尽相同,各持己见。,广播中声音符号系统包括:,叙述语言,1,、有声语言采录语言,采访对象的言语,记者的言语,采录语言,2,、音响 事务的声音,乐曲,3,、音乐 歌曲 等,二、声音符号的分析有声语言:,1,、语气,2,、语调,3,、语速音响(自然形态的音响,客观存在于感受主体之外的一切声音):,1,、人声,2,、事声,3,、物声,4,、自然环境声 时声,5,、按发声时间背景声 现场声,6,、发声空间 非现场声 模拟声(效果声),三、电传输条件下声音符号的优、劣势,1,、传播速度为,30,万公里秒。,优势,2,、传播范围与发射功率成正比。,3,、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覆盖面可达到最大限度。,1,、有声语言失去了非语言的辅助。如:手势、表情、动作,劣势,2,、听话人不是面对面交流易失去注意力。,3,、失去了直接的反馈。如:听不清楚的语句或疑惑的问题不能及时发问,四、新闻广播运用声音符号的特殊要求,1,、树立“一对众”的观念,2,、坚持以有声语言为主,3,、自觉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准确性,“三性”鲜明性,生动性,规范化,“三化”通俗化,口语化,第二节 新闻广播的传播方式基础,一、广播的传输系统,一般主要是由:,1,、发射,2,、接收装置 构成,3,、电能,二、广播传播方式的基本特征,1,、远距离,2,、线性,原生性,3,、非实体,4,、一对众,基本特征:,1,、多制式(调幅、调频,),派生性,2,、接收机动性,三、新闻传播活动的一般环路图动的一般环路图,1,、客观实际,2,、新闻事实,3,、信息形态,4,、传输和反馈,5,、传播者和受众,如图:,传播者,客观实际新闻事实信息形态(讯息),反馈 传输,客观实际新闻事实信息形态(讯息),受众,第三节 新闻广播的传播特点,一、无限的存在和有限的传播,新闻媒介面临着无限的客观存在和有限的传播容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媒介的容量更有限,广播与报纸相比较:,报纸:报纸的版面限制是相对的,时间上广播:播出时间限制是绝对的,报纸:在信息增加的情况下,可多增加版面,多发信息量,获得信息容量上广播:在同一个覆盖范围内,无论多少台、频道,只能收听一个节目,2,、听众接收渠道的容量也有一定的限度,从下列两个试验可得出结论(摘自,传播学概论,),1,、,在,30,分钟内同样条件下,受众从报纸上比广播中得到的信息 更多。,两个试验,2,、,在一定时间里听众接受信息量的条数有限,一般为,20,条。如高于,20,条,-40,条,那么不仅解释不清楚消息来源的背景,也达不到一定的效果。,3,、需要保持必要的较高的冗余度,根据听众的能力不一样,所以要注意重大新闻适当重播 一条新闻中适当加以解释或交待必要的新闻背景,有时甚至复述其中的某些内容。,由此得出:在传播领域无限的存在与有限的传播之间是一对 矛盾,如何在广播中处理这样的矛盾呢?,1,、立足于全局,从总体上把握客观实际发展变化和社会信息需求的趋势,形成明确的报道思想和取舍标准,审慎选择每一件新闻事实。,2,、集中精力抓重点,尤其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听众普遍关系的社会问题。,3,、发挥新闻广播的时效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重大新闻。必要时甚至可以中断正常的节目,随时插播反映重大事件最新发展变化的新闻或人们关心的突发性新闻。,4,、恰当控制繁简程度。,二、无序的“事实”和有序的反映,新闻广播的有序反映是在自己的传播方式,尤其是电传输得声音传播的线性特征,首先,新闻广播的有序反映是多层次(稿件、栏目和时间三个基本的表现层次),其次,新闻广播的有序反映是以线性传播为基础的(广播传播是以声音为符号的;电视传播是以声音、画面和文字为传播符号的),“无序”的事实,预发性事件(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 工程落成、重要的会议召开),新闻事实发生,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政变),新闻报道,不同性质及类别的新闻稿件,三、主动的传播和被动的接受,对新闻广播来说,这是一对儿矛盾主要表现在:,1,、传播一方控制着媒体,处于主动地位听众经由媒介收听,他们只能在传播者设定的方位内选择相对被动。,2,、传播一方受媒介容量的制约,对传播内容不能不反复的过滤、严加筛选。听众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或爱好选择收听,需求日益呈多样化的趋势。,3,、传、受双方由于所处环境、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标准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不是会出现信息供、求之间的差距和脱节。,4,、与听众主动意识的增强相比较,传播者的适应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