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的学问和道德都很高。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学生即使受到孔子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二、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眼中的学生,1、孔子和子路,11.13 7.11 11.15 5.7 6.28,2、孔子和颜渊,11.9 11.10,3、孔子和伯牛,6.10,4、孔子和子游,17.4,5、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5.22,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9.11,2、子贡对孔子,19.23 19.24,三、章节梳理,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家乡学生。,【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孔子出则忧其道之不行,退则忧其弟子“业之不修”,进亦忧,退亦忧。孔子客居陈国,忧仁道难行,退而忧“吾党之小子狂简”而无人教诲,于是浩然长呼“归与!归与!“言之不足,乃重言之,反复呼告“回去吧,回去吧”,表现了孔子进退双忧,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提问,:,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案,:,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体现孔子担心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成语,斐然成章:,斐: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子路。,提问,:,孔子很高兴,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答案,:,因为子路有勇无谋,为子路前程担忧,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成语,:,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评析】,闵子骞,德行科高材生。子路、冉有,政事科高材生。子贡,言语科高材生。四大高徒伴随夫子。闵子温文尔雅,温和正直;子路威猛刚强,英武潇洒;冉有、子贡从容安详,端庄大方。老师见弟子各展风采,各具异姿,才貌双全,十分高兴。,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不得其死然”,难得善终,果不其然,被孔子料中,子路63岁时在卫国一场内乱中不幸战死。,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颜渊、子路。,【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提问,:,颜渊和子路性格特征(形象)各有何不同?,。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又如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孔子给他弟子指定的两条道路(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也遵行这两条道路),或“仕”或“隐”,或“行”或“藏”,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你和我啊!颜渊、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两个学生。,子路听到孔子对颜渊如此高的赞扬,冷落了他。孔子话音刚落,他便率然而言:“您率领三军打仗,那么,谁做你的助手呢?”子路的问话,别有用意,能“行”能“藏”,有颜渊,我虽不服气,但无话可说;但武之行军略地,非我莫属。在老师面前也不敢讲武斗狠,只好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谁做您的助手呢?他也希望得到“惟我与尔有是夫”的答案。,孔子当着子路的面盛赞颜渊,本来运用的就是旁敲侧击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要子路虚心学文,加强修养。谁知他侧面教育不行,子路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仍然表现出争强好胜,出言不逊。孔子则转侧面教育为当面批评,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毫不留情。“空手打虎,赤脚趟河,死也不后悔的,我才不和他一块儿去打仗呢。”孔子劈头一阵批评,语气果决,“其言也厉”。批评只是反面堵截,不能没有正面疏导,孔子话锋一转,语气平缓,“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讲的便是“临事而惧”,加之“好谋而善断”,便是勇而有谋的理想人格。孔子既有旁敲侧击,又有正面批评,既有当面堵截,又有“循循然善诱”,正面疏导。教育家从事教育,常常是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同时运用,有时是一石三鸟,有时是三石一鸟,均有异曲同工之妙。,成语,:,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干起来,不被任用就隐退。(多用于人的态度),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子路。,【评析】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提问,:,孔子说子路已“升堂”未“入室”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成语,:,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再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子路。,提问,:,这一“喜”字又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孔子的话又意味着什么?,答案,:,刻画出子路扬扬得意的性格。孔子说“好勇过我”,用“我”作比,仍指出子路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自嘲、爱惜,之意溢于言表。,【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路的信任以及评价。,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生性耿直好勇,爽直刚强,时有粗鲁野蛮之态。每次孔子发问、谈话,喜欢率尔开对,抢先发言。每次问“志”,他总是第一个发言。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最喜欢的弟子: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一个文,一个武,颜回受表扬最多,子路受批评最多。,一天,孔子感叹,仁道不能推行,设想乘木簰出海,远离尘嚣,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孔子是遥想感叹假设之问,并未打算真的远游。“子路闻之喜”,一个“喜”字,把子路受老师表扬后,欢喜雀跃的神态表现得十分充分。孔子因其一向喜欢子路率然坦诚,但对他的批评向来也十分率直,从不转弯抹角,也不看环境场所。见他手舞足蹈,欢喜异常,又劈头一盆冷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教学生,既是一位循循善诱、蔼然可亲的长者,又是一位刚正弘毅不阿私情的严师。,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子路。,提问,: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孔子与学生间什么样的关系吗?,答案,:,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无所谓矫正师道尊严,因为距离并不存在。,【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是个无道的君王,南子品行也不端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子见南子”,历代注释存在两种说法:一说孔子主动求见;二说孔子被动会见。因为“见”是一个既表主动又表被动的歧义动词,“见”可以理解为孔子主动求见南子,也可以理解为“见于南子”,被南子所约见,或是南子主动求见孔子。不论是何种方式会见,总之,孔子和南子见面了。在子路看来,这有悖于孔子对弟子一贯教诲:“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阳货篇);“泛爱众而亲仁”。像卫灵公无道、卫夫人无德、伦常混乱的邦国根本就不应该来,来了却又去见一个淫荡的恶妇,何谓“危邦不入”?何谓“爱众亲仁”?子路生性刚直粗鲁,因此而“不悦”,不高兴。孔子素怀经世济民之大志,“仁以为己任”,以天下之任为己任,“无可无不可”,不拘泥,不固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篇)。一切以“义”为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固守死教条,处理灵活。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赌咒,憨态可鞠,情急之状可以想见,也表现了孔子可亲可敬,蔼然长者之风,同时表现孔子对弟子教育一贯的民主态度,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和谐,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颜渊。,提问,:,句中“噫”,这一语气词可表现出孔子对颜渊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了对颜渊期望高和痛惜之情。,这章文字简单,情感深厚,是一段令人悲痛欲绝的文字。“噫!天丧予!天丧予!”仅仅7个字,是一位哲学家,一位思想家,一位超越时代的思想巨人,一个历经磨难、满脸沧桑的老人,泪眼模糊,仲天长啸,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呼唤:“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呼唤者,困厄陈、蔡之地,七日不食,而弦歌不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宁静快乐,不忧不惧不惑之仁者,何以如此悲痛?被呼唤者,困厄陈、蔡之地,七日不食而无怨尤之言,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追随夫子历尽艰难,矢志不移,竟然英年早逝。呼唤者,失其股肱,岂不痛哉。他俩一个是先生,一个是弟子。一个是良师,一个是益友。一个口授心传,诲人不倦;一个不违如愚,学而不厌。一个仁以为己任,推行仁道;一个三月不违仁,身体力行。一个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是刚过“不惑”的中年。一个苍颜白发,一个勃勃生机。夫子与弟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休戚与共,生死攸关。,夫子呼唤,夫子感叹。呼唤:仁者不寿,仁道不复,天道不公。感叹:道无传人,痛失良友,白发送黑发。“噫”之一字,论语全书仅三例,系齐齿音,此一“噫”字,声音从牙缝中挤压而出,表现出孔子悲愤之极,压抑已久的悲怆,吐出了发愤忘食奋斗终身而郁郁不得志的怨气。“天丧予”是对天道不公的指责,对痛失贤弟子的惋惜。这一章是孔子一生感情的高潮,岁月的顶端,事业的低谷。孔子三岁丧父,不知其哭,十八岁丧母,不见其哭,七十失弟子,悲恸欲绝,可以想见,其弟子在他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本章内容是孔子眼中的颜渊。,提问,:,颜渊死,孔子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体现了他对,颜渊怎样的感情?,答案,:,表现了对颜渊的爱惜和赏识。,“天丧”章可能是噩耗传来,孔子指天而呼。“恸哭”章可能是灵堂告别,孔子哭得浑身颤抖抽搐,哭得老泪纵横,呼天抢地。弟子们劝他,夫子您哭得太过伤心,他则反问一句,“有恸乎?”你看,他完全进入一种忘情忘我的境界,连自己哭得悲痛欲绝的状态都不知道,可见其忘情而达至情的状态。,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