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体会,太原四十八中 潘国礼,(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一、对历史高考的几点认识,(一)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1.,历史试题彰显新课程理念,2.,历史试题体现探究性学习,3.,历史试题体现历史学习方法,4.,突出新史观,体现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突出变化,表现在试题上是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二)高考历史考什么,1.,把握,课标、考纲要求:史实性的知识、线索性的知识、认识性的知识(原因、影响、阶段特征),考试的基点,2.,向,新史观(文明史、整体史)靠拢:自然地理环境、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层面、全球的视野,考试的重点,3.,重视社会热点的折射,4.,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5.,适当关注史学常识、观点方法,考试的,切入点,(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2,)信息解读能力差,出现了价值误判;,(,3,)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1,)语言概括能力差;,(,2,)表达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3,)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二、新课程高考对高三复习的启示,(一)准确把握教材的主题思想和方向,(二)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三)重视历史概念的解读,(四)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五)重视中外知识的有效关联,(六)淡化教材意识,增强课程意识,(七)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复习的基本方法,讲,学,练,考,辅,(一)讲:,1.,讲清知识,时序:,分历史阶段,主题与通史复习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功底。,任务:明确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结构,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教学,没有必要搞花架子。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清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梳理线条,力求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齐全、线条清晰的知识体系。如:每个阶段,核心知识是什么,或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像世界近代史:每个阶段的原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高考历史复习的基本做法,基础性知识(点):,如: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理解:,第一层次:记忆朝代对应关系;各自内容、影响。,第二层次:在选拔标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层次:理解世官制、察举制等制度的封闭性与垄断性。,发展性知识(联系性知识)(线):,厘清事件演变的过程及成因、影响,在历史事件的“变化”中掌握其“实质”,并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科举制在唐、宋及明清时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演变的趋向是什么?近代以后,在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上方式了哪些变化?为何会有这些变化?,不仅仅是“以知识的巩固”为核心,要以“学科能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三个方面)的提升”为核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制度名称、专有名词等)的内涵: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注意同类概念间的区别。,关注历史概念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及原因。,2.,讲清概念,历史概念的要素,背景,(,原因,),时间和空间,内容,(,表现、过程,),评价,(,性质、作用或影响,),3.,重视学生的整理,整理有很多好处:,一是避免死读书的乏味枯燥,调节学习情绪;,二是帮助记忆。俗话说,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千遍;,三是整理的内容都是知识精华,是考试重点。整理好的笔记将是最好的学习材料。反复温习笔记将大大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整理笔记也是练好汉字的好方法,这也是应对高考必须重视的问题。,知识构成的三个层面:,认识事物发生的历史客观环境(即背景)、时间和空间、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和要求。,了解事物的过程、情况和内容、性质、实质、特点、特征等。,总结和评价事物:分析成败原因、历史作用、意义、历史地位和影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权利与义务:,作用:,破坏:,巩固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土授民”,拥有土地人民、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联系:纵向、横向、现实,1.,纵向:中央机构演变、地方行政机构演变、选官制度演变(因果分析;前后比较),2.,横向:中外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中国和古希腊);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中央集权制的条件和影响、明清历史特征等;,3.,现实:中央集权体制、考试制度、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演变特点,(趋势),西汉,唐朝,北宋,元朝,1.,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1.,收兵权,编禁军,2.,派文臣做地方长官,设通判;,3.,中央控制地方财政,1.,实行行省制度;,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逐步严密,地方完全服从中央,中央集权的演进,(二)明确能力要求:,1.,材料信息的释读和概括;,2.,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教材知识;,3.,历史研究素养;,4.,解题技能,。,1.,材料信息的释读和概括,(,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教材知识,(,1,),注重理解概念内涵,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教材知识,(,2,)运用教材知识,理解试题情景,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历史研究素养:,(09,宁夏卷,),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2010,年、,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4,解题技能:,如论证题、比较题的解答、概括、分析、评价等,方法,2013,年高考,40,题第二问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依据,考纲的四种能力十二个层次的要求,考题的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立意的考查,(三)练的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读得懂,调动和运用知识,记得住,想得到,描述和阐释事物,写得清,论证和探究问题,说得透,上述能力考查目标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通过思维结果可以推测考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思维品质。,考生能力训练目标,提高能力、做题方法的训练,方法是学生悟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1.,做高考题,研究高考题,2.,注重答案形成的过程,3.,结合热点设置新情境的训练,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课堂精讲,每课一题),1,、审清设问,2,、审清材料,3,、调动知识,4,、组织答案,解题步骤,小角度,明确答题的方向,划分材料层次,回忆基础知识,寻找与信息联系,列出简要提纲,分层标号叙述,大角度,明确答题的阶段、主题,提炼有效信息,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1.,加强沟通,了解学情,2.,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3.,适时的激励和点拨,4.,和谐课堂的建立,5.,着眼学生的未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关注学生,培养素养,复习教学的关键,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