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组织理论发展史,学习目的:,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组织理论的分类标准;(时间;学派;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新的视角:以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分类),组织内部管理阶段;(泰勒、法约尔、韦伯、西蒙、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组织适应环境阶段;(权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种群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与环境相互适应阶段。(新制度组织理论、系统形态理论),一、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特点,(一)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组织理论,是就有关组织重要问题,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看法或理解的方式,用以指出各种观察组织行为的途径,并就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释;再就分析的结果,透视未来组织现象的可能演变而设法予以控制。,换句话就,,组织理论即是一种观察、解释、预测、控制组织现象的概念架构。,目前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如正式结构、小团体、领导、人际关系、官僚体制、沟通、创新和变革、组织发展、权威和管理、决策制定以及评估等等。但缺乏一共同的概念架构,因而出现许多相互对立的分析模型:有的强调经济学的理性决策概念;有的关注心理变量;有的建立在社会学或政治学的概念之上。,(二)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法,:,将组织视为一种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可以由其生存环境来加以区别;,组织系统对于来自内外环境的压力,具有适应能力;,组织系统具有反馈与修正功能。,(三)、组织理论的研究特点,传统组织理论的研究特点:,局部性(侧重于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演变、组织控制等方面),现代组织理论的研究特点:,整体性、系统性(可涵所有的组织理论),如宏观层侧重于组织演化规律(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中观层侧重于组织构造与形成过程(结构构造与结构涌现)的研究;微观层侧重组织结构博弈过程(结构运作过程)的研究。,二、组织理论的分类,(一)四种分类:,以,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古典组织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的理论;,近代组织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领导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权变组织理论。,优点:时间顺序比较清楚,但不易看清理论本身的发展脉络。,以,历史流派,进行分类:,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3050年代;,科学决策时期:20世纪4050年代;,系统科学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文化管理时期:20世纪8090年代。,优点:理论演进的时间顺序以及理论间的界限较清楚。,缺点:各个流派之间的渊源以及各自在组织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却不容易看清,必然影响了学习者对各个理论流派理论价值的理解和把握。,3、以,理论间的内在联系,为标准,按照时间顺序,沿着封闭与开放、自然与理性两个维度,分为:,基于封闭系统的理性组织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西蒙的理论;,基于封闭系统的自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理论,基于开放系统的理性组织理论:权变理论模型,交易成本理论。,基于开放系统的自然组织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新制度组织理论。,优点:理论演进的时间顺序与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清楚,缺点:侧重于对各个局部问题的研究,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不是非常清晰。,分析层次,封闭系统模型,开放系统模型,理性模型,1900-1930,自然模型,1930-1960,理性模型,1960-1975,自然模型,1975-现今,社会心理学层次,科学管理:泰罗,1911,决策制定:西蒙,1945,有限理性:马奇和西蒙,1958,结构层次,科层制理论:韦伯,管理理论:法约尔,1919,协作系统:巴纳德,1938,人际关系:梅奥,1945,权变理论:劳伦斯和骆奇,1967,比较结构:伍德沃德,1965,社会技术系统:米勒和赖斯,1967,生态层次,交易成本:威廉姆森,1975,种群生态:汉南和弗瑞曼,1977,资源依附:费弗尔和萨兰奇科,1978,制度理论:塞尔兹尼克,1949;梅耶和罗文,1977;蒂马鸠和鲍威尔,1983,主要理论模型及代表理论家:层级模型,4、新的视角:以,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类,组织内部管理阶段(组织与环境割裂开来),(泰勒、法约尔、韦伯、西蒙、梅奥、巴纳德的理论),组织适应环境阶段,(权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与环境相互适应阶段,(组织生态学、合作竞争理论、商业生态理论、新制度组织理论、系统形态理论),优点:以系统的观点分析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将所有的组织理论涵盖,对总体把握较好。并且理论演进的时间顺序与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的较清楚。弥补了上述几种分类的不足。,三、组织内部管理阶段,(组织与环境割裂开来),(一)组织内部正式结构方面的研究,1、组织的基本特征:,研究组织内部,把组织环境视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同时,组织被认为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目标具体化,表现在:目标是明确的、定义清晰的,并为各种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结构形式化,即是准确、清晰、系统地阐释控制行为的规范,以及独立描述在该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与个人特质。也就是说,形式化使每一个成员能够稳定地预期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2、有代表性的组织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研究主要与车间和作业管理密切相关,提出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性化管理方法,属于微观管理范畴。,与组织直接相关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主要致力于下层劳动组织的研究,把工人从一切非生产性劳动下解脱出来。,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强调组织中管理的功能,并力图构建主要的行政管理原则,以作为组织活动理性化的准则。提出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其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适用于高层组织广泛的行政管理方面,是一种宏观的视角,主要阐述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法约尔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从组织运行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许多是关于组织职能方面的指导原则。,提出了组织的层级结构原理。,提出了组织中设立参谋部的观点;,提出了组织中的“跳板原则”(法约尔桥)。,评价:主要从事企业上层管理和领导的研究,把那些管理者从一切过于专业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赋于他们以管理、计划指挥和协调等的职能。,3)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根据韦伯的观点,理想的科层制结构特征如下:,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公司的组织遵循等级制原则;,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官员的非人格化;,量才用人;,行政效率。,评价:韦伯的科层制组织是适应环境需要而出现的,是对工业社会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科层制组织在带来有效率的正功能的同时,也伴生了适应性与灵活性缺乏的反功能。,4)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西蒙的组织决策观。(决策是描述组织管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行为与组织的功能结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保证个人决策合理性和统一性的组织结构。),认为,组织分三层:最下层是基本工作过程,中间一层是程序化决策过程,最上一层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即等级分层结构。,西蒙对这种等级分层结构做了如下一些原则性规定:,实行专业分工。制定工作程序。规划权力体系。完善信息系统。,(二)组织内部行为方面的研究,1、组织的基本特征:,目标复杂性,论点:从本质上讲,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而是力图在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因此,组织存在本身就是它的目的。,非正式结构,组织中不仅存在特意设计来规范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正式结构,也存在着建立在具体参与者个性和相互关系基础上的非正式结构,并会给正式结构带来巨大影响。,2、有代表性的组织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对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强调个体特征和行为的巨大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对理解组织行为是有重要价值的,并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设计;,强调员工满意感与生产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导致了对作为社会环境的组织的改进与提高;,强调领导与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对领导培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强调了理性系统模式过分强调形式化的危险,认为有必要重新定义并扩大对员工角色的界定。,评价: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社会系统,忽略了整个社会体系中对工人地位有直接影响的技术和经济变化的冲击。,2)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组织协作理论,一个组织必备的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组织平衡理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一旦建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组织的存续。只有组织保持平衡了,组织才能发展,反之组织就会衰落。,组织的平衡就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诱因具有使组织参与者的经济与非经济动机得到满足的效用。),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一是整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是创造诱因并将其分配给成员个人的过程。,四、组织适应环境阶段,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强调组织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过程。,权变理论模型(,Contingency Theory),代表人物:劳伦斯和骆奇(,Lawrence and,Lorsch,1967),观点:没有最好的组织形式,而只有比较好的组织形式,而且组织的适应性取决于组织形式与环境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1)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要并适应环境。,(2)没有最佳的组织形式。组织的适当形式取决于任务或所处环境的类型。,(3)在同一组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4)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类型。,派生思(,Parsons),认为:任何组织皆可分成技术的、管理的、制度的三个层级。(,技术层级为真正从事执行的一个阶层,属于对组织内部的分析;管理层级在于协调组织内部的工作行为,属组织间的分析;制度层级直接与客观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属于组织外在的分析层次。),汤普森认为:,制度层次:开放系统观点,必须与环境因素相联系;,管理层次:两者之间的协调(低形式化,高政治化,有一定的灵活性),技术层次:封闭理性系统,尽力确保不受外界不确定性影响。,劳伦斯和骆奇,组织的分化(,differentiation),与整合(,integration),矛盾问题,“如果”:环境自变量,内部环境:组织结构;决策程序;联系和控制;技术状况,外部环境,“就要”:管理因变量,一般外部环境: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特定外部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管理程序变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量变量:决策;经济批量;等候模式;模拟模式,行为变量:学习;激励;团体动力;组织发展,系统变量:一般系统理论;系统设计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图:卢桑斯的环境自变量和管理因变量,比较结构分析,代表人物:乌迪(,Udy,1959)、,伍德沃德(,Woodward,1965)、,皮尤(,Pugh,1969),及其同事、布劳(,Blau,1970),及其同事。,比较结构分析的主要是定量的和描述性的分析。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对组织结构的设计也是理性的。,这些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组织力图获得有效而高效的结构。环境的需求和组织的反应通过设计者或管理者而得到协调,他们关注于降低成本,发展应对环境复杂性的多种设置,并创立协调机制以处理信息。,3、交易成本分析,70年代中期的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1975;1981),基于早期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提出:分析家多关注于进入交易的成本问题,交易就是在人际之间或在不同领域边界之间的物质或服务的交换。对交易而不对商品的关注,即意味着将注意力从技术生产转向了管理结构。,威廉姆森及其同事们不仅认为组织的发展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认为组织的形式也可能因交换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即这种方法认为:组织既是开放的因为面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做出不同的反应,又是理性的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交易成本理论对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