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8章 地籍信息管理,地籍信息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概要,地籍档案管理,地籍信息系统,档案与档案管理,地籍档案,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的收集,地籍档案的整理,地籍档案的鉴定,地籍档案的保管,地籍档案的统计,地籍档案的利用,地籍信息系统概述,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第8章 地籍信息管理地籍信息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概要地籍档案,1,8.1 地籍档案管理概要,本节主要介绍档案与档案管理、地籍档案与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档案与档案管理、地籍档案和地籍档案管理三部分内容。,8.1.1 档案与档案管理,档案和档案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地籍档案管理的基础,在系统讲述地籍档案和地籍档案管理之前,有必要对档案和档案管理作一简单的介绍。,8.1 地籍档案管理概要,2,(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对档案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描述性定义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如英国学者希拉里詹金逊(1922)将档案定义为“某一行政管理或行政事务(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实施过程中所拟就或使用,作为该事务的组成部分,事后由该事务的负责人或其合法继承者保管,以备不时查考的各种文件”;概括性定义则认为档案是“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将档案定义为,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一定义揭示了档案的内涵:,(1)档案的定义,3,档案的实质是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某种活动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比如,文章、报刊、图书、电影、电视节目等不属于档案,而文稿、书稿、电影剧本等则属于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的形成者不仅包含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还包含个人。档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活动。,档案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档案记录方式,包含文字、图表、声像等;,档案的载体历史上有龟甲兽骨、竹简、木牍、棉帛等,现代档案的载体除了纸张以外,还包括磁带、光盘、磁盘等。,档案的实质是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4,(2)档案的分类,档案的分类指全宗内档案的类别划分。所谓,全宗是指一个独立的机关或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称,形成档案全宗的机关叫立档单位。,依据不同的划分依据,档案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特定活动的属性可以将档案分为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根据档案形成日期距现时的远近,将档案分为历史档案和现时档案;根据档案的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此外,我国根据档案形成时期将其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文书档案是指由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公文转化而来的档案。科技档案是指由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专门档案则是在专门性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如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病历档案等。,(2)档案的分类,5,(3),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之所以需要保存是因为档案具有价值。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档案是档案形成者在特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凭证价值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的重要特点。档案不仅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还记录了档案形成者在特定历史活动中的思想发展,因此,档案和图书、报刊等一样可以作为参考资料,这就是档案的情报价值。,(3)档案的价值和作用,6,(4)档案管理,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特F阿特纳(Plunkett & Attner, 1997)将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档案管理是指利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信息论认为,档案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档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档案信息的输入、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处理、档案信息的输出和档案管理系统反馈机制等,其结构模型见图7-1:,(4)档案管理,7,图7-1 档案管理系统结构,(资料来源:何嘉荪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第2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贮存,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图7-1 档案管理系统结构贮存输入处理输出反馈,8,依据档案管理的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辑、统计、利用八个环节。,档案的收集是指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征集方法,将分散在各机构、个人手中的档案,集中到各机构档案室和各级档案馆的过程;档案的整理是指将零乱的档案分类、组合、排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档案的鉴定是指辨别档案的真伪和判断档案的价值的工作;档案的保管是存放档案,防止档案毁坏的工作;档案的编目是指编制档案保管体系的工作;档案的编辑是在研究档案的基础上汇编出版各种档案参考资料;档案的统计包含统计档案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等;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指利用档案为社会实践提供服务。,依据档案管理的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9,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我国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如图7-2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0,图7-2 档案管理机构框架图,县档案局,县级部门,档案科(室),移交档案,国务院,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各部委,档案处(室),省级政府,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省级部门,档案处(室),市级政府,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级部门,档案科(室),县级政府,县档案馆,业务指导,业务指导,业务指导,业务指导,移交档案,移交档案,移交档案,图7-2 档案管理机构框架图 县档案局县级部门档案科(室)移,11,8.1.2 地籍档案,(1)地籍档案的定义,地籍档案是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是土地管理档案的核心,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地籍档案的内涵包括:,8.1.2 地籍档案,12,第一,地籍档案是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地籍档案是档案的一种,因此地籍档案的实质和档案一样,是在历史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第二,地籍档案是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地籍档案的形成者既包括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还包括某些事业单位。,第三,地籍档案由地籍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早期档案学理论认为,档案是“文书”、“文件”等,这种定义虽然没有反映出档案的本质,但是指出了档案的来源。地籍档案来源于地籍文件,但地籍文件转化为地籍档案需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地籍档案是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13,首先,办理完毕的地籍文件才能转化为地籍档案。办理完毕是指地籍文件中涉及的事项完全办理完毕或者某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办理完毕。例如,地籍文件中涉及的事项不需具体承办,只需经过登记、批阅等处理,则在登记、批阅后即可归档;地籍文件所涉及的事项需要近期办理,并且能很快办理完毕,则在相应事项办理完毕后即可将这些文件归档;地籍文件所涉及的事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需要长期执行,则在该事项告一段落或者此项目完全结束时归档。,其次,对日后地籍管理工作有一定查考价值的地籍文件,才能转化为地籍档案。在地籍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文字材料、图表、航拍图片、卫星图片以及音像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利用和保存价值。只有那些对日后地籍管理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地籍档案。,再次,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制度保存起来的地籍文件,才能转化为地籍档案。地籍文件的形成是分散的、零乱的,必须按照一定规律和立卷归档制度进行分类、整理、编目,才能转化为地籍档案。,第四,地籍档案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地籍档案的形式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籍档案的载体不仅有纸张,还包括磁带、光盘、磁盘等。,首先,办理完毕的地籍文件才能转化为地籍档案。办理完毕是指地籍,14,(2)地籍档案的特点,地籍档案是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既有一般档案的特点,也有地籍档案的独特性:,数量大、形式多、保存分散,地籍档案来源于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涉及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管理现代化等活动内容。地籍档案数量特别大,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地籍文件在立卷归档以前分散在地籍管理部门、土地勘测规划部门和个人手中,保存极其分散。,成套性,地籍管理所涉及各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使地籍档案具有相对成套性的特点。例如,土地登记发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统计等都可以自成体系,组成相对成套的地籍档案。,(2)地籍档案的特点,15,跨年度、形成周期长,由于地籍管理工程浩大,不少地籍管理活动无法在一个年度内完成,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登记发证等。因此,地籍档案形成日期较长,往往跨越年度。,动态性和现势性,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的数量、属性以及使用状况经常发生变化,地籍管理必须动态的把握土地数量、属性和利用状况的变化,这就决定了记录地籍管理活动的地籍档案具有动态性和现势性的特点。,兼容性,地籍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地籍管理,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各种科学技术,如地理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产生大量科技文件材料。因此,地籍档案兼具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的双重性质。,跨年度、形成周期长,16,与地籍资料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地籍档案和地籍资料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地籍统计的原始数据不仅来源于地籍管理部门调查结果,也可以利用水利、测绘等部门提供的资料;而地籍统计的结果也可以编辑出版成为可供查考的资料。,越到基层,数量越多,工作量越大,土地登记发证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工作都必须经过实地调查才能获取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地籍统计等后续工作才能展开。因此,越到基层,地籍管理工作量越大,地籍档案数量越多。,与地籍资料互相渗透、互相转化,17,(3)地籍档案的分类,按地籍管理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可以将地籍档案划分为地籍综合档案、土地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统计档案、土地分等定级档案、土地动态监测档案、房地产登记档案、土地征用和划拨档案等。其中,地籍综合档案包括地籍管理综合性规划、报告、总结文件以及地籍管理会议文件、技术规程等;土地调查档案是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测量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土地权属调查表、权属界限图、土地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查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测量材料等;土地登记档案是指土地权属登记和变更登记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土地登记申请表、通知书、登记表册、土地变更登记申请书、通知书、变更登记表册等;土地统计档案包括初始土地统计和经常土地统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土地统计报表、土地统计台帐等;土地分等定级档案是土地分等定级和土地估价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土地动态监测档案包括土地自然状况动态监测、土地经济状况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现状监测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房地产登记档案是在房地产权属登记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土地征用和划拨档案是国家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划拨土地活动中形成的档案。,(3)地籍档案的分类,18,此外,按照地籍档案的形成时期,可以将其分为古代地籍档案、民国时期地籍档案和新中国地籍档案等。也可以将地籍档案分为国家地籍档案和基层地籍档案,基层地籍档案又可细分为基层农村地籍档案和基层城镇地籍档案。,(4)地籍档案的作用,地籍档案是土地档案的核心,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可以为社会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活动提供素材。此外,地籍档案还有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第一,地籍档案是确认土地权属和变更登记的重要凭证。地籍档案记录了土地的权属和变更情况,可以作为解决土地权属纠纷的重要凭证。,第二,地籍档案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参考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2004年10月底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为18.37亿亩,人均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还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好地、用好地显得尤为重要。地籍档案可以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按照地籍档案的形成时期,可以将其分为古代地籍档案、民国,19,第三,地籍档案可以储存土地信息,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地籍档案系统的记录了地籍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储存了大量的土地信息。而且,地籍档案储存的土地信息不仅数量巨大、形式多样,还具有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特点,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第四,地籍档案是宣传教育的宝贵素材。地籍档案真实的记录了地籍管理活动的过程,客观的反映了土地权属关系、土地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信息,为文化宣传和国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第三,地籍档案可以储存土地信息,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地,20,8.1.3 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是土地档案的核心,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地籍管理活动全过程,并为地籍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由于地籍档案具有动态性、兼容性、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相对成套、形成周期长等特点,对地籍档案的管理必须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所谓地籍档案管理是指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地籍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和要求,科学的管好地籍档案,为本部门和国家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服务。,8.1.3 地籍档案管理,21,(1)地籍档案管理的过程,地籍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地籍档案的收集是指将地籍管理活动中分散形成的地籍档案收集齐全、集中保管的过程。收集是整个地籍档案管理活动的起点,是后续工作有序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地籍档案的整理是指将纷繁杂乱的地籍档案条理化、系统化。地籍档案的鉴定是指辨别地籍档案的真伪、判断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地籍档案的保管是指将地籍档案按照一定的原则保存起来,防止地籍档案毁坏的工作。地籍档案的统计是指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地籍档案的数量、质量等状况。地籍档案的利用是将地籍档案用于服务社会建设,是地籍档案管理的目的所在。有关地籍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我们将在7.2节详细介绍。,(1)地籍档案管理的过程,22,(2)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体制,我国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局等)分别负责,集中统一管理,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档案处,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档案科(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档案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制定与修改全国土地管理档案工作制度、长远规划,指导、监督和检查全国土地管理档案工作等。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档案科(室)的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制定与修改本行政区的土地管理档案制度、长远规划,指导、监督和检查本行政区的土地管理档案工作,向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档案主管部门报送土地管理档案的有关统计报表等。,(2)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体制,23,8.2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和要求,科学的管好地籍档案,为本部门和国家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地籍档案管理是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管好地,用好地的重要保证。本节主要介绍地籍档案管理的过程,具体包括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内容。,8.2地籍档案管理,24,8.2.1 地籍档案的收集,地籍档案的收集是指档案管理部门将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和个人手中的地籍档案收集齐全、集中保管的过程。既包含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档案处(科、室)对本单位和个人手中的地籍档案进行收集,也包含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档案处(科、室)向档案馆移交地籍档案。地籍档案的收集是地籍档案管理的起点,是地籍档案管理后续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地籍档案的收集需要明确立卷部门、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等内容。,(1)立卷部门,由于地籍管理活动综合运用遥感、测绘、统计等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所以地籍档案包含大量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文件。地籍部门业务人员熟悉专业技术活动,对于文件材料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因此由地籍管理部门业务人员负责立卷可以保证地籍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和内部一致性。同时,档案管理部门需协助地籍部门业务人员按照立卷归档的原则收集地籍档案。,8.2.1 地籍档案的收集,25,(2)归档范围,凡是符合地籍档案定义的材料均属于归档的范围,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管理性文件,如具有保存价值的地籍管理部门之间的往来文件、地籍管理会议材料、各种通知、决定、请示、批复、规划、总结等。一类是具体业务性的文件,如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动态监测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表册、图片、台帐、凭据等。在收集地籍档案时需注意,重份文件和没有保存价值的材料都不能立卷归档。,从地籍档案的历史来源看,需要立卷归档的材料包括地籍管理部门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地籍档案、撤并机构在撤并以前保存的地籍档案和社会散存的历史地籍档案等。,(3)归档时间,地籍档案归档时间可以分为随时归档和定期归档两类。为保证地籍档案的动态性和现势性,涉及土地变更登记的文件材料须随时归档;土地初始登记、土地调查、土地统计等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可以待项目告一段落或全部完成后立卷归档。,(2)归档范围,26,8.2.2 地籍档案的整理,地籍档案的整理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将零乱的、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地籍档案进行基本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地籍档案的整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保持地籍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保证地籍档案的成套性,和便于保管与利用。地籍档案的整理包含档案的分类、立卷、案卷的排列和案卷目录的编制等内容。,(1)全宗内地籍档案的分类,在8.1中介绍的地籍档案类别主要是依据地籍档案所记录的管理活动、地籍档案的形成时期等标准划分的结果。在地籍档案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将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籍档案保管、利用等的需要,采取以下分类形式:年度机构问题分类法。即将同一年度内的地籍档案按机构分开,再按问题分类组卷。例如,2008年度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地籍管理综合类。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国家和省级地籍管理部门。年度问题分类法。问题年度分类法。后两种方法具有不受机构变更的影响的特点,适用于市(地)、县级地籍档案管理部门。,8.2.2 地籍档案的整理,27,(2)立卷,对地籍资料进行分类后,还需将同一类别中的地籍资料系统化,这个过程就是立卷。即依据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资料本身的特点,将具有共同点和有机联系地籍资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案卷。案卷是一组有机联系的文件资料,是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因此案卷又称作保管单位。地籍资料的立卷应当反映地籍管理活动的来龙去脉,便于保管、查找、利用。立卷包含组卷、卷内文件整理、案卷封面制作填写、案卷装订等。,组卷是地籍资料分类后的进一步细分。地籍资料组卷方式有:按问题组卷,即将记录同一类地籍管理活动的地籍资料整理在一起,组成案卷。按问题组卷,可以保持地籍资料的有机联系,反应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过程。按时间组卷,即将同一时间段(如同一年度、同一季度)内产生的地籍资料整理在一起,组成案卷。如土地统计活动中形成的统计报表一般按时间组卷。按地域组卷,即将记录同一地域内地籍管理活动的地籍资料整理里在一起,组成案卷卷。按地籍资料形成者组卷,即将记录同一地籍管理活动主体的地籍资料整理在一起,组成案卷。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局限于某种组卷方式,往往将不同的组卷方式结合使用。,(2)立卷,28,卷内文件整理是指对案卷内的地籍资料进行排列、编号、编制卷内目录和卷内备考表等工作。排列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案卷内地籍资料的顺序;编号是在排列的基础上,编写页码;卷内目录是为方便查找,编制卷内地籍资料的目录;卷内备考表是用来说明卷内地籍资料在归档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以及土地变更情况。案卷封面包含立档单位名称、分类名称(或机构名称)、案卷标题、卷内文件的起止日期、总页数、保管期限、密级、全宗号、目录号、分类号、案卷号等。案卷装订时需将卷内不同尺寸的文件资料折叠成统一的幅面;为避免铁钉生锈损坏档案的情况发生,装订材质宜选用棉线。,卷内文件整理是指对案卷内的地籍资料进行排列、编号、编制卷内目,29,(3)案卷排列,全宗内的地籍档案经过分类、立卷后,还应进行系统的排列,确定各类各卷地籍档案的排列顺序和存放位置。可以按照案卷内地籍资料记录的地籍管理活动、地籍档案的形成者、地籍档案的形成日期等标准进行排列,或者综合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列。,(4)案卷目录编制,全宗内的地籍档案经过分类、立卷、排列后,需将案卷逐个登记在案卷目录上,因此案卷目录就是案卷的名册。案卷目录一般包括封面、目次、序言或说明、简称对照表和案卷目录表、备考表等。案卷目录封面一般包括全宗号(如全宗包含多个案卷目录,还应有目录号)、全宗名称(或类别名称)、目录中档案的起止日期等。目次是案卷所属类目的索引,介绍案卷目录内容和结构的纲要,应写明案卷分类类目的名称及起止页码。序言或说明用于介绍使用案卷目录和利用档案时需了解的情况。简称对照表是案卷目录中使用的名词简称与其全称之间的对照表。案卷目录表是以表格形式直接登记案卷封面上的内容,是案卷目录的主体,其格式如表8-1所示。备考表总结案卷目录的基本情况,一般附于全部案卷目录之后。,(3)案卷排列,30,表,7-1,案卷目录表,顺序号,案卷标题,起止日期,卷内文件页数,保管期限,备注,地籍档案案卷目录编制的基本方法是,先按档案分类的类别编目,再按档案的保管期限编制案卷目录。,案卷目录需一式,24,份,其中一份作为存根保存,其他供查找使用。,表7-1 案卷目录表案卷标题起止日期卷内文件页数保管期限备注,31,8.2.3地籍档案的鉴定,地籍档案的鉴定包括鉴定地籍档案的真伪和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两个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指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地籍档案的鉴定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决定着地籍档案或保存或销毁的命运。科学的鉴定地籍档案对于提高库藏地籍档案的质量、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和充分利用地籍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籍档案的鉴定包含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确定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地籍档案的销毁等内容。,8.2.3地籍档案的鉴定,32,(1)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地籍档案价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地籍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利用需求两个方面。例如,土地登记类地籍档案记录了土地的权属关系及其变更情况,具有长久的法律凭证作用;土地调查类和土地统计类地籍档案则是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社会对地籍档案的利用需求也是决定地籍档案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应当以反映本部门地籍管理活动为出发点,以分析地籍文件资料的内容为中心,综合考虑地籍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来源、数量和形式等。,(1)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33,(2)确定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鉴定地籍档案的价值之后,还需确定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由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地籍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形式统一规定。地籍档案保管期限表是以表册形式列举地籍档案的来源、内容、形式,指明地籍档案保管期限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鉴定地籍档案保存价值和确定地籍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地籍档案保管期限表一般由顺序号、档案名称和保管期限等项目组成,其中档案名称和保管期限是最基本的项目。,我国地籍档案和其他土地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3种。凡具有重要凭证和长久查考、利用价值的为永久保存;凡在30年至50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为长期保存;凡在30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为短期保存。,(2)确定地籍档案的保管期限,34,(3)地籍档案的销毁,经过鉴定,认为不具有保存价值或者保存期满、已经失去继续保存价值的地籍档案均应拣出销毁。销毁地籍档案必须严格把关,销毁前应编制地籍档案销毁清册,地籍档案销毁清册的主要部分是销毁档案的登记表,一般包括登记的顺序号、案卷或文件的标题、起止日期、号码、数量和备考等。然后,报请主管领导批准,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同意。销毁地籍档案时,须由两名以上专人检查准确无误后销毁,并在地籍档案销毁清册上注明“已销毁”字样和销毁日期,最后由监销人签字确认。,(3)地籍档案的销毁,35,8.2.4 地籍档案的保管,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籍档案往往容易受到污染、变质、虫蛀和老化变质的威胁。为了更好的保管和利用地籍档案,防止地籍档案遭到损毁,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地籍档案加以保管。地籍档案的保管是指根据地籍档案的成分、特点和状况,所采取的存放和安全防护措施。其目的是地籍档案的长期利用,基本任务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地籍档案的损坏,延长地籍档案的使用寿命,维护地籍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障地籍档案的安全。地籍档案的保管是地籍档案管理的日常性工作,是土地档案保管和利用的重要内容。地籍档案的保管主要包含档案库房的建设和管理、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以及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等内容。,8.2.4 地籍档案的保管,36,(1)档案库房的建设和管理,为了保证地籍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存放地籍档案的库房要求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并有防盗、防火、防晒、防尘、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要定期进行库藏档案的清理核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对破损或载体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补和复制。此外,由于地籍档案具有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等特点,地籍档案往往不止一个档案架,甚至一个库房的容量。这时,库房内的档案架需按一定的规则整齐排放、编号;如果存放地籍档案的库房不止一个,还需对库房进行编号。,(2)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地籍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利因素的损毁,如磨损、受潮、污染、丢失等。地籍档案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利用频繁,常常需要搬运转移。在搬运地籍档案时,如果一次搬运的数量较多,需使用一定的工具,如小推车、案卷托板等;如果不使用工具,每次搬运的数量不能太多,以防止损坏地籍档案。此外,在流动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各种可能损毁地籍档案的因素,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地籍档案受到损毁。,(1)档案库房的建设和管理,37,(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为了延长地籍档案使用寿命,需要采用专门的档案保护措施。一般档案要求用卷皮、卷盒等重新装订,照片、磁带、光盘、磁盘等要采用密封盒、胶片夹和影集等容器进行存放;对破损或载体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补和复制;地形图、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存档的底图除修改、送晒外,一般不得外借。修改后的以上各种底图入库时,要认真检查其修改、补充的情况。修改、补充已归档的图纸必须做到:修改、补充图纸要有审批手续;修改内容比较少时,可直接采用在图面“杠改”、“刮改”,并同时在修改处标注“修改标记”;修改内容较多时,应另绘新图,原图做废,同时将原图存档,作为原始资料保存。,(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38,8.2.5 地籍档案的统计,统计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地籍档案的统计是指在收集地籍(档案)管理活动数据的基础上,以数字、图形、表册等形式分析、总结地籍(档案)管理活动的状况,并形成推断和预测的过程。地籍档案的统计有助于全面掌握地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地籍(档案)管理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地籍(档案)管理质量。地籍档案的统计包括地籍档案的登记和地籍档案的统计两个方面。,8.2.5 地籍档案的统计,39,(1)地籍档案的登记,从统计的定义可知,收集数据是统计的基础;地籍档案的登记则为地籍档案的统计收集数据。地籍档案的登记是对地籍档案的收进、移出、整理、鉴定、保管数量和状况,以及利用情况的记录。各种地籍档案的登记表册既是地籍档案统计的一部分,也是进一步统计分析地籍档案及其管理活动的原始数据。常见的地籍登记簿册有:卷内登记目录,用以登记和统计案卷内地籍文件资料的数量和状况;案卷登记目录,用以登记和统计案卷、图集、卡片簿册的数量和状况;收进登记簿,用以登记和统计接收的地籍档案顺序号、名称、数量、年份等有关情况。移出登记簿,用以登记和统计移出的地籍档案顺序号、名称、数量、年份等有关情况。总登记簿,又叫做流水登记簿,用以逐年登记和统计地籍档案总数和变化情况,其主要项目是案卷的收进、移出和实存数。查档登记簿,用以登记和统计档案室接待查阅地籍档案的卷次、时间以及效果等;,(1)地籍档案的登记,40,(2),地籍档案的统计,地籍档案的统计是在地籍档案登记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地籍(档案)管理状况,并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工作,包括对地籍档案的数量和状况、地籍档案利用情况、地籍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情况等的综合统计和其他专门统计。地籍档案统计的基本形式是统计报表,编制统计报表应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要求准确、可靠,统计报表编制完成后需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2)地籍档案的统计,41,8.2.6 地籍档案的利用,地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即为利用者提供地籍档案服务,满足其利用需要的工作。地籍档案提供利用的形式可以是原件、复印件、地籍档案资料汇编、文摘等。地籍档案的利用包括编制地籍档案检索工具和地籍档案提供利用方式两部分内容。,编制地籍档案检索工具,地籍档案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如果地籍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一份一份的寻找所需的档案,形同“大海捞针”。为了便于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的地籍档案,档案室需要编制地籍档案检索工具。地籍档案检索工具是提供地籍档案存储和查询服务的一种手段,使用者可以通过它快速、准确的查找到所需的地籍档案,管理者可以通过它查找或高效、系统的向使用者提供地籍档案。,8.2.6 地籍档案的利用,42,要实现地籍档案的检索,必须完成以下两方面工作:把有关地籍档案的特征记录下来,形成一条条查找地籍档案的线索,并将它们系统的排列,这是存贮地籍档案线索的过程;提供一定的检索工具,让检索工具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检索出所需的地籍档案,这是地籍档案的检索过程。地籍档案的检索工具有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各种索引等。,分类目录以类为单元,按类内案卷的排列次序,以案卷为单位进行登记、编制案卷目录,其形式可以为卡片式或簿式。卡片式分类目录一般包括档案号、案卷号、案卷标题、归档单位、编制日期、案卷页数、分数、密级、保管期限和主要内容等。一个案卷填写一张卡片,以类为单位进行排列。不同类之间、同类不同属类之间用不同颜色的指引卡(隔离卡)分隔。簿式地籍档案分类目录基本格式如表8-2和表8-3所示:,要实现地籍档案的检索,必须完成以下两方面工作:把有关地籍档,43,表,8-2,簿式地籍档案分类目录,档案号,案卷题目,图纸张数,文字,形成单位,密级,保管期限,形成时间,分类号,目录号,案卷号,份,页,表,8-3,簿式地籍档案分类目录,分类号,案卷顺序号,案卷标题,日期,页数,保管期限,备注,(资料来源:谭峻,.,地籍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6,页),表8-2 簿式地籍档案分类目录档案号案卷题目图纸张数文字,44,专题目录是针对某一专门问题或题目,以单份文件、单张图表或案卷为单位进行登记、编制,用以揭示地籍档案成分和内容的一种检索工具。专题目录可以是簿式,也可以是卡片式。编制专业目录应先确定专题,再拟制专题分类方案,最后查找、挑选资料和填制专题目录或卡片。航片专题目录如表,8-4,所示:,表,8-4,航片专题目录,年代,序号,图幅号,原航片号,乡,所在张页,保管期限,密级,备注,航线,航片起止号,规格,专题目录是针对某一专门问题或题目,以单份文件、单张图表或案卷,45,索引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指明地籍文件资料或其组合单位中某部分、某项目、某问题的档案号或存放地址的一种检索工具。包含年度索引、单位索引、地名索引、国名索引、宗地索引、专题索引等。表,8-5,所示为宗地号索引:,表,8-5,宗地号索引,乡镇,归档时间,宗地号,存放地点,备注,箱号,盒号,索引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指明地籍文件资料或其组合单位中某部分,46,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的检索工具不断产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检索到所需的档案,同时,将检索过程安排到计算机后台运作,使用者可以省去繁琐的检索程序。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管理数据库等软件的不断完善,网络(Internet & Intranet)的不断普及,地籍档案的检索工具将逐步从手工形式走向电子计算机形式。,(1)地籍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提供利用是地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地籍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介绍和报道档案馆(室)藏地籍档案的内容和成分,通过各种方式为利用者实际提供地籍文献资料和情报信息,并提供咨询服务。地籍档案可以以原件、复印件、地籍档案资料汇编、文摘等形式提供利用,提供利用的方式有地籍档案的借阅、编写地籍档案证明和编研地籍档案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的检索工具不断,47,地籍档案的借阅分为内部借阅和外部借阅。档案馆(室)通过阅览室、外借、提供复印本等方式为地籍档案利用者提供借阅服务。档案馆(室)应制定地籍档案借阅制度,并严格遵守。借阅档案时需正确处理提供利用和保密之间的关系,涉及国家机密的地籍档案(如军事设施登记档案等)均不得公开。借阅地籍档案时,先由使用者通过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档案的信息,提出所需档案的名称、分类号、宗地号等,再由工作人员依据编号到库房查找、取出,使用者进行借阅登记后方可借出。地籍档案使用者必须爱护档案,不得污染、修改、转借和遗失。归还地籍档案时,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应清点、检查档案,确认完整无误后方可签收、注销;如发现有损坏、污染、遗失等情况,应及时追究责任,严肃查处。,地籍档案的借阅分为内部借阅和外部借阅。档案馆(室)通过阅览室,48,根据机关、团体或个人的询问和申请,档案馆(室)可以提供地籍档案证明,证实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某种事实在地籍档案内有无记载以及如何记载。如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有时需要土地产权、使用权等方面的证明材料,则需要档案馆(室)开具相关证明。编写地籍档案证明必须坚持忠于原文的原则,以引述或节录档案原文为主要方法,保证地籍档案证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编写好的地籍档案证明,需认真核对,审查批准后,加盖档案馆(室)公章。,地籍档案的编研工作是以档案馆(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地籍档案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研究地籍档案内容的基础上,汇编、出版参考材料、地籍档案史料,参加编史修志等工作。地籍档案的编研工作主要包含:编写参考材料,即根据地籍档案材料的内容,综合加工,得到系统性的材料。如大事记、组织结构变革、基础数字汇集和专题概要等。汇编地籍档案史料,即按一定的时间、区域或主题,汇编与之相关的地籍档案。例如,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汇编。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根据机关、团体或个人的询问和申请,档案馆(室)可以提供地籍档,49,8.3 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地籍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刚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籍管理将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基础和保障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统一部署,以土地登记体系建设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资料备案和检索,建设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是“十一五”期间地籍管理的重要任务。本节主要介绍地籍信息系统,包括地籍信息系统概述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两部分内容。,8.3 地籍信息系统,50,8.3.1地籍信息系统概述,地籍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及时掌握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保持地籍调查的现势性,对土地利用类别和权属的变更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为有关部门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地籍管理的方式经历了人工管理和计算机辅助管理阶段,目前正朝着地籍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1)地籍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IS),是指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从广义上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协同作用完成一定目标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决策支持和数据处理两大子系统,在这两个子系统下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子系统。,8.3.1地籍信息系统概述,51,地籍信息(Cadastral Information)包括:描述土地空间位置及状态的图形数据,如地籍图、宗地图等;描述土地权属、土地价值、土地位置等的属性数据,如土地权源证明、土地登记资料、地籍调查表等;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数据,如各种地籍管理条例、重要会议记录等。,地籍信息系统(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定义,在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学科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地籍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宗地”为核心,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处理、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及结果输出的信息系统。有人则认为地籍信息系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籍信息系统是一个拓扑型的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合存储和处理,保证了地籍信息管理的高效率、高效益。,地籍信息(Cadastral Information)包括:,52,(2)地籍信息系统的功能,地籍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宗地”为核心,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管理、结果输出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其功能结构如图7-3所示:,野外测量数据,地图数字化,调查、登记、分析数据,图形数据处理系统,空间分析,属性数据处理系统,空间数据管理平台,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空间数据交换,其他数据库系统,智能化输出,其他信息系统,跟踪 扫描,传输,(2)地籍信息系统的功能野外测量数据地图数字化调查、登记、分,53,数据采集功能。采集地籍数据,包括空间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地籍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采集地籍数据的方式有:手扶跟踪数据化;图形扫描数字化;测量仪器与外部数据文件接口;键盘输入矢量数据。,图形处理功能。地籍信息系统需具备如下基本图形处理功能:窗口显示;地图整饰与符号设计;图形编辑;图形空间拓扑关系;属性数据的编辑;计算功能;制图功能。,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属性数据一般采用表格形式存储,利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包括:用户定义各种地物的属性数据结构和用户自定义数据结构功能;复制、删除、合并、修改结构功能;利用SQL语言进行多种灵活的数据库查询功能;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功能。采集地籍数据,包括空间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地,54,空间查询功能。如属性-图形相互查查询、空间关系查询、由属性表直接查询、SQL查询等。,空间分析功能。具体包括:叠置分析,将相同比例尺、同一区域的两组或多组图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叠置,根据两组或者多组图形边界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图形或进行图形范围的属性特征的统计分析;缓冲区分析,即根据数据库中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该实体周围一定宽度范围的缓冲区多边形;空间集合分析,按照两个子集给定的条件进行交、并、差等运算。,服务功能。地籍信息系统还具有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等功能。,空间查询功能。如属性-图形相互查查询、空间关系查询、由属性表,55,(3)地籍信息系统的构成,依据地籍信息系统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可以将地籍信息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一般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或计算机、绘图仪、数字化仪、扫描仪、打印机、网络连接设备等;软件部分包含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DB)、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常见的数据库软件有Oracle、IBM DB2(Informix、Universal Database)、Sybase、TurboLinux DataServer、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SQL Server等;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有ArcGIS、Microstation、Genamap、MAPGIS、SuperMap、Geostar等;常用的高级编译语言有C语言、Visual Basic、Java等。购置地籍信息系统软硬件时,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选择既能满足需要又不浪费的软硬件配置。,(3)地籍信息系统的构成,56,依据地籍信息系统的功能,可以将地籍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通常地籍信息系统包含地籍调查子系统、土地调查子系统、土地登记子系统、地价管理子系统等。地籍调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初始地籍调查成果建库和日常地籍变更调查动态管理;土地调查子系统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资料进行处理,并依据变更调查数据及时对数据库内容进行修改,保证土地资源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土地登记子系统是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的全程管理;地价管理子系统是利用宗地估价模型和有关数据库,分析地价差异,评估宗地地价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可依据数据处理流程,将地籍信息系统分为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数据输出子系统等。,依据地籍信息系统的功能,可以将地籍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57,(4)地籍信息系统的特点,地籍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处理、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及结果输出进行管理的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数据类型多样,数量巨大。地籍信息系统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具有属性数据和管理数据,也有空间图形数据。数据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同时,地籍信息系统中存储和管理的数据数量巨大,地籍信息系统须具备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现势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现势性是地籍信息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地籍信息系统须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此外,在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过程中,地籍信息系统需要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这决定了地籍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多功能,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图形处理、属性数据管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提供服务等功能;服务的部门不仅有地籍管理部门,还包括建设规划、财政税收、公共服务等部门。开发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维护任务艰巨。地籍信息系统管理的数据复杂,功能多样,开发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地籍信息不断变化,维护地籍信息系统的任务十分艰巨。,(4)地籍信息系统的特点,58,8.3.2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建设地籍信息系统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为保证地籍信息系统实用有效,建设地籍信息系统需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进行,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1)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步骤,建设地籍信息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按流程可以将其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等步骤。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步骤如图7-4所示:,8.3.2地籍信息系统建设,59,目标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功能分析,数据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设计,网络设计,软件编码,软件调试,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系统维护,运行和维护,目标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功能分析数据分析可行性研究总,60,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在调研相似系统和本部门需要的基础上,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功能、数据结构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地籍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数据库结构、应用模型等。包括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开发是根据系统设计,完成软件代码编写、调试,集成系统,进行系统试运行,修改和完善地籍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运行和维护是地籍信息系统经过验收以后,进入全面运行和维护。这个阶段需要确定系统运行中的各种管理制度、权限以及数据更新方法等。,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在调研相似系统和本部门需要的基础上,对地,61,(2)地籍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地籍信息系统设计决定了地籍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到地籍信息系统成功与否。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地籍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地籍信息系统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统一性设计原则。地籍信息系统是针对某一行政区域内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是若干部门协同工作的信息平台,因此系统设计必须遵循数据格式、操作界面等的统一性原则。动态性和可扩充性设计原则。地籍信息不断发生变化,设计地籍信息系统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以保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同时,系统设计时还应考虑到日后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模块化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的地籍管理活动,将地籍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分布式设计原则。地籍管理过程需要多部门协作,地籍信息系统是多部门工作的基础,因此设计地籍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数据流和具体应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即分布式设计原则。,分层设计原则。一方面,按照统一的地理坐标对地理实体要素进行分层叠合,把具有相同实体意义和空间特征的图形要素存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图层,再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图层构成一个专题;另一方面,系统在总体上按照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的逻辑进行设计。,(2)地籍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62,分区设计原则。分区存储和管理各种空间数据,使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逻辑更加清晰,提高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空间数据关联性设计原则。地籍信息包含管理数据、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如何实现不同数据之间相互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