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传播过程模式

上传人:方*** 文档编号:250546801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传播过程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二章传播过程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二章传播过程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原理,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一、传播的过程及构成要素,二、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模式简介,四、传播模式的应用及基本原则,*,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一、传播的过程及构成要素,传播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从结构角度看传播过程:,结构观认为客观事物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各要素在这种静态的结构中相互作用,发挥着某种功能。可以说,传播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这些基本要素是:,1,传播者(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传播过程构成要素按时间序列图示:,*,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二、传播过程模式,(一)对传播过程模式理解,模式:重复出现事物的规律总结。事物的标准样式。,所谓模式,(model),,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二、传播过程模式,(二)依据表现方式,模式分为四,种,:,心智模式:,是指一个对现实和原物所作的心理抽象的形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言辞模式:,指人们对活动现象所作的口语或文字的叙述说明。,图形模式:,以图框、画线、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反映对象。,数学模式:,以数学公式、符号等数学语言抽象地呈现复杂的传播活动。,*,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二、传播过程模式,(三)依据内容和形式的差异,模式分为二种,:,结构性模式:,结构性模式侧重于描述对象或原物的结构,如有线电视传播图、电子邮件流程图、网络传播结构图等。,功能性模式:,就是从传播功能、能量、信息流向等角度,描述传播系统及传播要素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四)优秀的传播模式应具的功能,:,构造功能,:,揭示传播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先后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态以及与外界的种种联系,解释功能,:,回答和解决信息沟通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引导功能,:,引导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密切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简化功能,:研究中简化一些基本的要素抓住重点,预示功能,:,估算不同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建立假说,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性建议。,*,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五)优秀模式的标准,:,呈现性,:,用文字或符号、图形对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意的、十分简明的呈现,让人一目了然,。,整体性,:,能够鸟瞰和反映出传播活动的整体形貌和全部过程,有助于以最经济的方法揭示出传播的内部机理和本质规律。,超陈性,:,超越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构架的束缚,以富有批判的勇气和创造的精神,提出了新的深刻的见解。,启发性,:能够,发挥传播学者的智能和潜力,分析和解答传播活动中新出现的事实和难题,便于找出和发现认识过程中新的关系、数据和方法。,实用性,:,好的模式可以应用于特定场合,防止某些事件发生,为预定的目的服务。,*,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三、传播模式简介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一)单向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五,W,模式”,这个简单的模式抓住了传播的主要方面,有多种用途,其中特别有助于用来组织和规范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氏的思路形成的。,谁,(,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拉斯韦尔“五,W,模式”评价,好评:,米夏埃尔,比勒,(1980),称赞“拉斯韦尔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赖利夫妇,(J,Wand M,W,Riley,,,1959),认为,这个简单的模式有多种用途,其中特别有助于用来组织和规范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赛弗林和坦卡德,(SeverinandTankard,,,1981),既看到了拉斯韦尔认识上的局限性,也看到了它的创新性,认为“和许多好的模式一样,它已抓住了传播的主要方面。”,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1958),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构成七,W,模式。这的确又前进了一步。,问题:,缺少反馈环节。,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七,W,模式再次忽略反馈要素。,*,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2.,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直线式的通讯模式),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噪音来源(各种干扰)。,数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单向传播模式的优劣,:,优点:,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特点;,缺陷:,它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项的过程;,(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二)控制论模式,1.,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讯息,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讯息,经验范围,*,施拉姆循环模式的优点,:,1.,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共同的经验范围的共享;,2.,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3.,他们传播信息、分离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缺点:,较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太适合于大众传播。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也是找不到的。因为,大众传播是一种不平衡的非等量的传播。,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五个部分构成:媒介组织作为传者,各种类型的受众,相同的大量的信息,推测性的反馈,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大量复制的信息,媒介组织,数量多,角色复杂,分层次。,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反馈,*,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3.,德弗勒环形模式,大众媒介设施,信道,噪音,信道,反馈设施,接收器,发射器,信宿,信源,发射器,信源,接收器,信宿,*,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特点:,1.,德弗勒互动模式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噪音对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3.,适用范围广。,*,第二节,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循环模式的优点,:,1,、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2,、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3,、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循环模式的不足:,没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即缺乏外部条件。(只噪音一个外部因素不能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三)社会系统模式,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在一般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中,,过程(,process,)与系统(,system,),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因为过程本身具有系统性,而系统本身也必然是一个过程。,与传播的微观、单一的过程研究相区别,这种研究一般称为,传播系统研究或传播总过程研究,。,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959,年,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C,传播者,R,受传者,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C,R,讯息,总体社会系统,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赖利夫妇系统模式,意义,:,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对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来说,它们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则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2.,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C,R,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在群体,社会环境,所在组织,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在群体,社会环境,所在组织,来自接受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M,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影响传播者的因素,影响接受者的因素,影响媒体和信息的因素,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等,.,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媒介约束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受传者基于平时接触经验,对媒介的印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须对涉及该活动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地分析,。,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的局限性,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起源于日本。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基础上形成。“二战”后,美国传播学理论迅速进入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