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兖州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辅导教师培训班,当代教育新理念,辅导教师:蔡绪太,2005,年,8,月,17,日,当代教育新理念,引论,第一章: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第二章:主体性教育,第三章:生命教育,第四章:创新教育,第五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第六章:生活教育,第七章:活动教育,第八章:尊重的教育,第九章:建构主义理论,第十章:多元智能理论,引论,科学的基础观:(四个“必须”),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2,、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3,、基础教育必须注意学生主体性发展;,4,、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第一章: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一,),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背景,1,、科学占据社会的中心地位;,2,、高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劳动者以智力型为主;,4,、人类活动越来越国际化;,5,、经济、科技、教育竞争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特征。,(二)战后教育的发展历程(课后研读内容),(三)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所以教育势必出现一系列新的特点,。,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重点),(一)、以人为本,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二)、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5,个“学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第二章:主体性教育,第一节:主体性教育的形成(一般性掌握),(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二)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背景,第二节: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重点把握),(一)、内涵与特征,1,、人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2,、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内涵:,P43,特征:凸显学生主体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人的主体性: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解两句话,P45,),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理解两句话,P46,),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理解一句话,P46,),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理解两句话,P47,),(,三,),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应从,5,个方面加以体现,1,、树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2,、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3,、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4,、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5,、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第三节: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从分析现行教学体系中阻碍学生主体发展的弊端入手,论述在课堂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以及在主体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什么转变。,(一)现行教学体系中阻碍学生主体发展的弊端,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整体缺失,2,、教学以学生主体反映学习客体的认识活动为主,3,、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缺乏,4,、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2,、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3,、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4,、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5,、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主体性教育中教师角色转换,在主体教育中,教师不再支配一切,而主要是起“导向”、“指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1,、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2,、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3,、教练员角色,4,、讨论参与者或主持人角色,第三章:生命教育,就生命教育本身来讲是一个较新的理念,所以本章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重点研读的。,第一节:生命教育形成的背景,(一)社会背景,(二)现实背景,(三)理论基础,科技的发展导致人对物的过分依赖,出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导致了人对生命的困惑和对生命的错误理解,形成心理深层的危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剧变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加之生存环境的复杂,更使他们对生命难以有清醒的意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第二节:生命教育:现状透视,根据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视野里的生命个体应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应是知、情、意、行等因素的合成与发展。然而,现行教育似乎淡化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涉。表现在以下以个方面:,(一)生命世界的肢解,(二)生命情感的漠视,(三)生命体验的消解,在现实的境遇中,学生的生命被数量化、工具化、指令化,心灵枯萎,人格失真,生命良知萎缩,(,四)生命意义的失落,第三节:生命教育:归因分析,(一)社会的客观压力,社会转型,竞争压力增大。表现为:升学、就业、生存、发展等方面。,(二)家长的主观期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三,),教师的功利性情结,教师的眼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排名,只有荣誉,(四)教育的异化,教育的功能、目的、价值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第四节:生命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乌托邦:是理想中的社会形态。,(一)生命教育的理念,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和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所以应从生命的视角与哲学层面进行定位。,(,1,)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应是,教育的核心。,(,2,)在教育方法上,应以人为本。,(,3,)在教育内容上,应以生命的内涵及理念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生命的具体性、生命的基础性。,(,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从职业中得,到快乐与发展。,(,5,)关注生命教育的层次性,(二)生命教育的构建,1,、观念的深层嬗变,我们需要还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赋予其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让,其主动发展,自主选择,关注其精神生活,拓展其精神空间,培育其生命情感,2,、思维范式的转换,抽象,具体,封闭,开放,现实,未来,3,、生命情感氛围的营建,营建理性的生命情感氛围,积极让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向上、充满朝气,,把人引向与周转世界的活泼交流,成为人生动力与光明之源。,4,、生命教育的实施,(,1,)学校设立生命教育课程,(,2,)教师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3,)整体合作,(,4,)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三)生命教育的回归,教育必须超越传统,打破现状,以提升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为旨归,即回归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建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交往、理解、沟通、倾听精神家园。,人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耀着个性光芒的教育。,第四章:创新教育,本章有三节,其中第二节及第三节的第二个命题是重点研读之内容,第二节: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二)创新教育的特征,1,、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3,、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4,、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5,、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三)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创新教育活动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主体性、民主性、互动性、独立性,第三节 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般性研读),(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1,、个性化原则,2,、自主性原则,3,、探索展出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一般性研读的内容(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四)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五)解放学生(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七)开设创新课程(八)重视家庭影响,第五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本章的核心思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有短长,又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加强二者的整合,优势互补,才能有助于教育整体功能的高效发挥,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需。,本章共,4,节,重点在第一节。其他作为一般性研读,第一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一)何谓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是指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全社会的发展为目的,P113,;,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目标的人性教育,P114,(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1,)内容不同,(,2,)功能与目的不同,(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科学,理性,人文,情感,首先,科学与人文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都以人为归宿,因此科学和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其次,从文化角度讲,人文知识是一种文化科学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科学和人文共属于文化这个共同体。,于是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应走向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第六章:生活教育,本章共分为三节,我们重点研读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当代新生活教育学说。,第一节: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1,、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2,、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理论基础,3,、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内容,(,1,)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3,)“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与人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和和发展,4,、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三点”,(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源泉,吸收了中西文化教育的精华,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4,、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第一节:当代“新生活教育”学说,(一)“新生活教育”的概念及其指导思想,(二)“新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七章:活动教育,活动教育的核心理念:现代活动教育是为匡正传统学校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活动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活动教育将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发展密切连接起来,认为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它试图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多样而全面地活动,以达到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设计、组织起符合学生发展教学的各项目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主张,活动教育反对“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灌输,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理论,在知识观上,活动教育反对脱离现实的书本知识,重视围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通过学生直接地参与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重视儿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在教师观上,活动教育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不是简单的儿童中心,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挖掘学生潜藏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兴趣和意志,促进学生作为个体的自然发展。在儿童观上,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儿童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以上理论经过发展,到本世纪初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达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直协调发展的目标。它是对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它体现以下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4,、主体性,5,、过程性,6,、开放性,3,、探究性,第八章:尊重的教育,尊重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本章的第一节作为一般研读,第二节和第三节重点研读,第二节:尊重的教育的基本主张,(一)尊重的教育的本体内涵,1,、尊重教育规律,2,、尊重受教育者,(,1,)、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2,)、尊重学生的权利,(,3,)、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4,)、尊重学生的劳动,(,5,)、尊重“问题”儿童,3,、尊重教育者,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权利、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个性,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二)、尊重的教育的主要特征,时代性、科学性、民主性、能动性、可操作性,第三节:尊重的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尊重的教育的实践,1,、教育目的与尊重的教育,2,、教育的内容与尊重的教育,3,、教育过程与尊重的教育,4,、教育方式与尊重的教育,5,、教育途径与尊重的教育,6,、教育环境与尊重的教育,7,、教育评价与尊重的教育,(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尊重的教育还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理念,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劳任,第九章: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现代许多新的教育理念都可,以从建构主义那里找到理论基础,所以本章应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的重点,第一节: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源泉。,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建构主义的流派很多,本书的作者只介绍了三种主要流派,1,、传统建构主义,2,、个人建构主义,3,、社会建构主义,第二节: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二)建构主义教育观,(三)建构主义教师观,(四)建构主义评价观,第三节: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二)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四)随机访取教学模式,第十章: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首先提出来的,至今,,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应把本章前三节作为重点研读内容。,第一节: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一)智能的结构,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空间智能,4,、肢体运作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二)智能的性质,复杂性、多元性、平等性,第三节: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观,(一)学生观,(二)教师观,(三)教学观,(四)评价观,第四节: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一般研读),第五节: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一般研读),当代教育新理念,的解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