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248292348 上传时间:2024-10-23 格式:PPT 页数:369 大小:5.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思想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69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69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政治思想史,导 论,本章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三、学科状况;,四、历史分期;,五、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是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定义数百种,恶政与善政两种价值倾向。,(,1,)政治就是争夺权力、施展谋略、玩弄权术。,中国古代的法家,如韩非子认为政治主要内容就是法术势。,16,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现代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当代多元主义者,罗伯特,达尔:,“,政治就是事关权力、权威和控制力的一系列活动。,”,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学说主张:政治活动最终都是追逐权力、巩固权力。政治是以权力为媒介的人与人的控制与被控制、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2,)国家治理、公共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国传统:,晏子春秋,:,“,君顺怀之,政治归之,”,。,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民生,”,。,孔子,“,政者,正也,”,;,“,治者,理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孙中山:,“,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政治是,“,公共的善,”,、,“,群体的善,”,,是有关城邦公共的管理活动利益。,近代多数政治学家:国家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政治范围与国家相当。英国奥肯特定义;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进程,”,。,(,3,)利用合法性权力(权威)对公共利益的决策与分配活动。,戴维,伊斯顿:,“,所谓政治就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交往。,”,国家的暴力与黑社会暴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的暴力使用是征得人类同意的,是同意的暴力,这种同意的暴力就是,“,权力,”,,权力是合法的暴力。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权力是一种手段。,2,、政治活动的特性,政治活动的根本性(利益):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政治事关根本利益调整与分配,特别是阶级、阶层、集团、国家、民族、政党、派别等群体利益的分配。,政治活动的公共性(公共利益):政治涉及的利益是公共利益,政治的活动是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空间是社会公共空间。,政治活动的全局性(最大范围影响人的生活):政治活动范围最大广泛性。,政治活动具有权威性(合法权力是核心):政治活动最终是为了夺取权力巩固权力。,(二)什么是政治学,广义政治学(,politics),:,反之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的一般知识。,狭义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近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借助于科学方法,以经验事实为基础,探讨政治发展规律,有严密逻辑结构和概念体系。,经济学关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如何分配那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伦理学关注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三)什么是思想史,关于思想的历史。,“思”“想”从“心”。“思想”的历史要讨论的是人们思索问题的历史,讨论古往今来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史”,字形(一只手持一个中)象征公正,或代表“记载”(一只手在史册上书写)。历史是追溯过去,寻找人类良心和尊严,发现自己传统和渊源的一门学问。,如何知道古人怎么想?精英、经典的文字。一般的知识系统与信仰的还原。,(,四)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1.,与哲学紧密联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如下列问题,都可以算作哲学: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它们都与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许多思想家把哲学问题与政治理论、政策等交融在一起。例如:,孟子的仁政理论理论就是以人性本善说为基础。荀子的,“,礼治,”,主张是为了限制和规范人性之恶而提出的。,法家主张人性好利,在政治上实行利用、利诱等政策,认为超脱利害之民是不治之民,应该加以铲除。,先秦诸子和汉代思想家对,“,天,”,的看法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神,有的认为是自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天制约的人事。由此出发,,“,法自然,”,的政治思想在许多派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法自然,”,上有各自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天人合一,有的主张天人相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其中政治哲学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研究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在古代思想史上,一些思想家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有明显的分歧,甚至势同水火。如在农商关系上,有主张重农抑商,有的唯农除商,有的主张农工商协调发展。治国方略与政治事件最为接近。,3.,与伦理道德问题密切相关,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应予重视。,4.,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督等。,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1,按思想家或代表作来进行的列传式的研究。,2,按宗派或流派来进行的研究。,3,以每个时代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或政治思潮为中心来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4,按时代来进行的研究。,5,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6,对政治思想中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术等等)的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研究。,三、学科状况,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是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经近百年时间。在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该学科的开拓与奠基性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梁启超、萧公权、吕振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被冷落、沉寂了三十年后,至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有影响的教材,可以说进入了该学科恢复与开创研究新局面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四、历史分期,依据不同的断代标准,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依长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期;,如依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天下、专制天下和近代国家三个时期;,如依政治思想本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趋势,可以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创造期、因袭期、转变期与发展期等。,五、学习的目的和方法,1.,学习的目的: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本国以政治学说为核心与根底的国民心理与意识,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特色,并获得政治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2,学习的方法:要注意辨析古今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深入探求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善于评判各种政治学说的价值。,本章拓展阅读书目,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序论,”,部分。,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绪论,”,部分。,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部分。,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部分。,第一章 人类自然状态时的观念,一、自然状态的推测;,二、原始人的观念,本章主要内容,一、自然状态的推测,政治思想家常推测人类的原始社会状态,以为他的学说的出发点。,在欧洲:,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与此相反,霍布斯认为,在人类的自然状态时,人像狼一样,人与人之间就是战争。,在传统中国:,庄子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人人自由;,墨子、荀子、韩非都主张,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战争关系。,上述两说均有片面之处。人类在他们构成人类之时,已处于群居状态。人离开群无法生存。在群内,人与人决没有完全自由,或完全战争的状态。个人的自觉是不存在的,人既不了解现代的“自由”,也不要求现代人所谓的“自由”。,群对于野兽,对于别的群,是有战争的。群对于自然,是相对立的。人的自觉等同于群的自觉,人仅认同群,而没有个人权利意识。,原始群是有组织的。组织本源于人类的分工,分工又本于群体求生的技术。可以说,原始群的组织是纯技术的。,原始的人群一般分为“族”。族的组织或为双系,或为单系。而单系,或为母系,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现象。,二、原始人的观念,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动物之中,禽兽只有感能之器官,人类则有能思之心。能思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一)自然主义,原始人观察贴近他们生活的自然变化,非常敏锐,非常周密。,(二)超自然主义,除了依靠群力和列祖列宗传来的经验外,在与自然对抗时,他们没有别的生路。因此,原始人自觉地信仰各种超自然主义的事务,作为他们生存和生活的精神寄托。,(三)天人合一,为了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始祖或上帝,由始祖或上帝变动自然,给人类带来好运。另一方面,当人类不敬祖、不敬天时,祖先或上天会通过变动自然来教训人类。,第二章 部落与封建时代的国人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一、国家起源的学说,二、向封建制过渡期(上),夏代人的政治观念,三、向封建过渡期(下),商代人的政治观念,四、封建制盛世期,西周人的政治理念,一、国家起源的学说,国家产生于某一文明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之后。,国家是一个倚靠强力维系和组织的政治组织。,人类的政治组织由倚靠血缘维系的原始社会组织发展到倚靠权力维系的政治组织,这就是国家。,国家形态的演进:部落制国家;城邦与部落制并存的国家;城邦国家或有固定疆域的国家,(一)国家起源的假说,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2.,冲突说,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卢梭,霍布斯,马克思,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这样,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需要有完善复杂的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4.,水利灌溉说,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强调,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是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负责的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5.,战争说,战争产生了国家。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和掠夺,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6.,圣人造福说,韩非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来了房屋和火,所以人们都服从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二)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我国的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有力的或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或部分的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管理、控制部落的阶层或机构。,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教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对于城邦或部落国家中的低阶层的民众而言,国家机器固然要压迫他们,但也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他们对于国家归顺和臣服的意向,显然比叛逆之心要大得多。因为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家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二、向封建制过渡期(上),夏代人的政治观念,(一)夏代政制体现的观念,1.,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国家权力的继承方式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从权力稳定的角度来讲,血缘继承往往使权力过渡更稳定。另外,后来人们所推崇的神话时代的禅让制,实际上也许意味着诸强族大宗之间更为血腥的争斗。,此外,战争的发展客观上越来越需要指挥决策权的绝对统一,在军事和宗教贵族基本上能满足动员和指挥的需要后,原来氏族联盟时代行之有效的军事民主制就愈发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2.,夏应是一个部落(或城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部落的联盟。,夏代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尚无确切证据,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有某些约定。,3.,夏代的王权。夏王被称为,“,后,”,。可能源于母系社会的习惯叫法。,夏都之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一些精美的制品一方面供给,王室的消费;另一方面青铜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为礼器,,作为王权的象征和颁给诸侯的,信物。这些信物,往往成为联,系宗主与诸侯的纽带,。,4.,夏代的统治区分为:服内与服外。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缴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宗主国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5.,阶层与阶级。,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夏代无职业兵。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夏商周三代,君主凡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卜筮是一种掌握某种巫术和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家族的前身一般是过去氏族时代的神巫。,王、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身份有可能是交叉的。,贵族之下是平民阶层,此外,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二)宗教与意识形态中的理念,按一般的说法,夏人尚鬼。这就是说,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夏人的政治行为中,更多地从祖先灵魂那里获得力量和启发。,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也须从对祖先的顺从和礼敬上获得。夏后卜筮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的灵魂,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动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王室通过定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和受赐礼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三、向封建过渡期(下),商代人的政治观念,(一)商代政制中的观念,1.,宗法制的蕴涵,商代是宗法制的雏形期。王权在王族中传承。最高权力的继承制采取兄终弟及为主,嫡长子继承为辅的原则。但由于王的正妻不止一个,嫡子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嫡长子继承依然存在纷争。,嫡庶之分导致了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个分族,依然有大小宗之分,由此逐渐形成了王族树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王室的直辖区的贵族以及同姓诸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血缘宗法网络,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2.,分封制中蕴涵的理念,商代的分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以拱卫王室;一种是异姓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被征服者。,商代诸侯的等级有:伯、侯、子、男、任、甸等。,在距离王畿较远的诸侯中,商王还设置了“方伯”的名号,以统辖多个诸侯。,(二)商代的宗教思想与僧侣贵族,1.,宗教思想。,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帝的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总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殷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权力。,2.,僧侣贵族阶层,僧侣阶层是较早从体力劳动的人群中分化出的掌握专业技术和固定权力的一个阶层。,僧侣凭藉商族超自然的信仰而统治商族。王权甚至不得不倚靠僧侣统治,不能反于僧侣的意思而有作为。,族政的决定权在王、僧侣、世俗贵族及平民之中,但僧侣权较大,他有二占,其余各只一占。僧侣的二占:一是龟,二是筮。,僧侣在王、贵族、庶人之间,同意于某一占时,政务就决定了。,此时社会生产、技术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较少,民众不能以智力体力去征服自然,只得从社会秩序中,求自然的感应。超自然的信仰成为维系族人意志,抵抗外敌与自然界侵害的神秘力量。,僧侣便把社会秩序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上以控制王权,下则以驾驭贵族。,商代晚期,出现了上帝、王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为了神化自己。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三)商人思想的延续,商亡后,微子的一族仍有周王许其自存于宋地。,宋仍旧保留了商的礼制,商的兄终弟及制。,宋人仍有神权信仰,但僧侣贵族的势力已没那么强。,宋人是传统的严格遵守者。,四、封建制盛世期,西周人的政治理念,西周在礼制上有承袭商代的成份,但也有自己的创造。西周的宗法制已经定型,更加完备。西周建立了严整的礼乐制度。在意识形态上,西周更多地关注人的作用,超自然主义观在周人的思想中有所削弱。,(一)西周的宗法制理念,1.,嫡长子继承制,按周人的哲学,阴阳男女是人伦之始,因而宗法制的起始当是配偶规则。,西周时期,经过演变,配偶规则在礼法中固定化。实行一嫡而数庶的原则。庶妻的数量与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在社会权力与身份的继承方面,贵族坚持以身份定位,而不是以能力与品德定位的原则。在可能继承的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如果没有嫡出,才能考虑庶出。,在坚持“以贵”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依次排序,不能有丝毫的错乱,需要继承的贵族如果无子,再考虑血缘最近的子侄,依次类推。,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没有选贤的机制。,2.,严密的宗法体系是统治和扩张的需要,西周依照严格的宗法制建立起来,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有继承王位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而这些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被分封为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他们的嫡人相对于没有继承爵位者又是大宗,其他人是小宗;而这些小宗又被分封为卿大夫,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袭爵者为大宗,不袭爵者为小宗;如此传递下去,到士而止,士以后,别子成为平民,丧失贵族身份。,(二)分封制的思想,周与商一样,对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对于臣服于它的方国,则采取结盟的方式,羁縻笼络,两者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实际上,这两种分封有本质区别,对于后者,周王的分封只是给一个名义,受封国在所谓的公侯伯子男的名号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而对于前者而言,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所有封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张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王室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买卖。所以,在周代,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于他在宗法体系中的位置。,分封者与被分封者之间存在着责任与义务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分封时盛大而严肃的仪式确定下来。受封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而王室则有义务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犯。,(三)西周的身份等级观念,1.,等级身份越发世俗化,僧侣地位降落,在商代,族人组织,由僧侣掌管,战斗行为由武士主持。,到了西周时期,周族的武士,对外主持战争,与商族相同。然周族武士渐亦主持对内事务。,周代设太祝、卜正、司卜事,管理僧侣的事务。巫祝卜史诸僧侣仍然存在,不过隶属于这些官司之下。巫祝卜史的等级,比商代为低,甚至于分配于诸侯、卿大夫、士。,从史料来看,士人有时焚巫,有时杀巫,巫之地位比之于商代,今昔非彼。,2.,贵族与平民的等级,1,)王侯,有等级:公、伯、仲、季,2,)卿大夫,卿因其与王侯的血统的亲疏贵贱,及自己的嫡庶差别或族力的大小,而有正嬖上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正嬖之分。,3,)士,士的生活有多种,有分田于乡鄙者,有食禄于公室及卿大夫之家者。,4,)庶人工商及奴隶,庶人有两种:一是在野的叫,“,野人,”,,在鄙的叫,“,鄙人,”,;二是在国的叫做,“,国人,”,,在市的叫,“,市人,”,。,两种庶人都有服役的义务,奴隶一般是周族作战时获取的俘虏,也有在族内,因犯罪而沦为奴隶者。,(四)礼乐制度中的理念,1.,周代礼乐制的起源,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2.,礼乐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观念与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1,),“,礼,”,的内涵,2,),“,乐,”,的起源与功用,音乐起源的假说:,A.,音乐产生于人类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B.,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实始为南音),古代人的生产技术低下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他们在面对自然界摆出的种种困难上无力做出科学的斗争,他们只能用巫术来祷告上天。,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阴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因此,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并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极大,以致后来,礼记,乐记,中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音象征五行,五行乃物质基础万物之宗,,“,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万物应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否则,“,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C.,“,乐,”,是祷告上天和自然的巫术,既然音乐能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关系国家的存亡,那么统治者就要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提倡礼乐治国,用礼来区分等级,用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的整个社会完全谐和的目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指出:,“,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由此可见,,“,声,”,与,“,乐,”,的区别。,“,靡靡之音,”,不等同于,“,靡靡之乐,”,,有,“,乱世之音,”,而无,“,乱世之乐,”,。如果礼是,“,别异,”,,,“,乐,”,就是一种,“,和同,”,的力量,同时它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当,“,音,”,能够成为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和愉悦时,它才把自身转化为,“,乐,”,。,“,乐者,通伦理者也,”,。,“乐”的用途:,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3.,礼乐治国的用意,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礼乐制度,”,,是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贵族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礼乐还具有教化作用,他们使人摆脱自然状态。,西周时期的礼器,(五)西周的意识形态,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殷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2,)周公既把上帝当作精神保护伞,又提出要面向现实,注重人事,从而满足了神、人两方面的要求。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他,“,明德、保民、慎罚,”,的主张,开启了中国传统注重德治主义、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传统。,3,)西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观念主要体现为王权神授与天下王有的信念,即周王的权力和地位是由天授予的,这种观念把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了;而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表达的是王有天下的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同事实不是一回事,但这一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核心。,1.,周公,“,宗教改革,”,的意义,2.,西周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1,)治理天下须,“,德主刑辅,”,在氏族时代,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人群以祖宗为楷模。族的首长,都依于由祖宗积累的经验得来的规范,以发号施令于宗庙之中。王侯在家庙里面发布的号令,是王侯的意识,也是祖宗的意思。,明白祖宗的意思,叫做“明德”。,帅祖德表明社会要尊重及遵守始祖以来的传统客观规范,族人并非仅要遵守祖宗的主观意思。,“德”有主客观两面的存在,主客观两面在实质上是一体的,也可以说并没有内外之分。心依于祖传规范而思,身依于祖传规范而动。,“刑”是制裁或惩罚的意义。凡不遵从祖宗之“德”的应该接受制裁。,2,)天人关系的思想,A.,以祖配天,B.,神之主在德,左传,载:,“,神所凭依在德,”,,,“,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周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认为,天命维持时间并不长,必须尽力于,“,明德,”,的各种人事,才可以维系天命。,C.,神之主在民,侍奉天首先要保民。,周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本章拓展阅读书目,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章、第二章。,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章。,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学说(上),本章主要内容,一、诸子学说兴起的背景;,二、诸子学说兴盛的意义;,三、先秦诸子政治思想流派概述;,四、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上)。,一、诸子学说兴起的背景,随着西周宗法与神圣政治的走向末路及其观念文化的衰落,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大变革,各种人文思潮和世俗政治思想勃然兴起。,(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西周的宗法社会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天子与贵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这种社会的伦理规则与家族伦理相似,体现出熟人、亲情中温情脉脉的关系。,家族、血缘共同体的政制是一种家长、长者政治。服从有经验的人、服从长者是天经地义的行为。,然而,当几百年逝去后,血缘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亲情逐渐淡漠,宗法制开始失灵。,此外,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也是建立在中央政权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而且王朝的虚弱公开暴露在诸侯面前(镐京被焚、幽王之死),诸侯自然也就不听话了。,1.,原有政治秩序崩溃的表现,政治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周天子丧失了其礼乐征伐之大柄,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崛起,以及家臣的活跃和民的地位的提高。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了掌控,王室甚至收不到贡品。,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子继承制难以遵行。诸侯国内部的大夫在秩序混乱中坐大,不仅架空诸侯,而且掠夺“公室”,当一些诸侯吞并弱小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其内部的某些强势大夫逐渐取代了他们的宗主。,伴随着上述政治形势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亦发生了大裂变,即所谓,“,礼崩乐坏,”,,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所谓,“,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越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一些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1,)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2,)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的原则是,“,亲亲,”,,而官僚政治的原则则是,“,任贤官能,”,。,2.,新的政治秩序的特征,(二)士阶层的崛起,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卑微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底层贵族,士,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由于士可以接受教育,同时地位在贵族中又处最低,人数却最多,因此,在动荡中容易丧失财产和地位,所以他们改变命运的积极性最强。而诸侯兼并与争霸的局面,恰给想要改变命运的士提供了出头的机会。战争的压力使得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同等条件的邦国,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尤其是身怀新型权术和用兵之道的人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了诸侯盛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宗法制的解体与商业的兴隆,交通便利与环境富有的国与城市发展起来。都市培养自由,个人在此各依其所挟的财产与技能,求得生计。个人不再依赖宗法制中的身份和地位,不再遵从礼制给其规定的活动模式。,封建宗法制度渐趋破坏,文化下移,私人治学之风大开,官学式微。传统官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仅仅接受这种教育,人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由此各国对于政治智慧和特殊技艺的需求导致了私学的兴起,凭借私人讲学,各种学派因而崛起。士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私学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新的学问和技术的成份,以适应竞争的局面。,各国并存,言禁未立,思想得以自由发展。各国为了竞争的需要,重视知识分子之风兴盛。,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二、诸子异说兴起的意义,(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主体人格独立;,2,、一切可以作为认识对象;,3,、在认识对象面前认识主体平等;,4,、权与理相对二元化;,5,、没有必要遵从权威 。,(二)政治理性的发展,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弱化或排除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影响;,诸子广泛讨论政治哲学问题,政治哲学的深入是政治理性深入的标志;,诸子广泛探讨了政治运转的规律和机制;,诸子对施政政策作了种种探讨和设计;,诸子广泛讨论了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三、先秦政治思想流派,按政治态度可分为三类:,按照治体划分,:,按地域文化背景区分,:,四、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上),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2,、以六艺为法,将六艺看做传统文化的载体,;,3,、崇尚礼义,;,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5,、宗师孔子。,(一)孔子的政治思想,1.,孔子其人其事,孔子姓名、生卒: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479,年。,体貌特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自我评价: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一生主要从事四方面活动:,1,、教育 ;,2,、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3,、提出自己的理论;,4,、利用合适的机会从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2.,从周与正名,“,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本为殷人,但成长和出仕在鲁。鲁为周文化之中心区域。孔子从周的理由是:,1,)殷之文化,或甚浅显;,2,)即使殷文化颇高,周因殷礼,则孔子从周,只间接采用殷礼,并非兼采二种不同的制度而调和之。,3,)孔子于殷之礼俗,取舍不一,但其所从者皆个人与社会生活之末节,与政治无直接之重要关系。孔子长于鲁,仕于鲁,已承认周人之政权。如不从周,岂能举文武之政悉废置而改作。况周人继承殷礼,郁郁乎文。杞宋之文献不足,孔子即欲制度复古,而殷礼无所详细考证,亦难资号召。况且,当时已无殷人愿继续从事抗周事业。,孔子从周表明其政治态度守旧、保守。后来,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重视,此为重要原因之一。,孔子从周,其实行之具体主张则为“正名”。正名者要按西周封建天下制度,调整君臣上下之关系。孔子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荀能顾名思义,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而后百废待兴,万民相安也。,3.,礼与仁,1,)“礼”的学说,孔子教士人自修要依礼而行。,礼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远古氏族通过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秩,序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礼”的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周代建国后,周公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之多,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套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习惯法则。,儒家最早就是掌握原始礼仪巫术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者,后演变为主持、监督礼仪活动的人。,礼之形象即“器”,即玉帛钟鼓之类。然而礼之义理即“道”,并不是玉帛钟鼓。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的时代,祖宗传来的礼制,只剩下繁琐的外形。礼的义理,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更没有人依当时社会变化之所至,以了解礼制的义理。,孔子要求士人能够依照礼的义理自觉地行为。,孔子认为,礼的基础缘于生活情理,缘于人的心理依靠。他把“礼”由一种约束人的外在规范转变为一种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成为人情正常的需求。由“神”的准绳命令变为人的内在欲求和自觉意识,由服从于神变为服从于人、服从于自己,这一转变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仁,”,的学说,孔子并非是封建制,之卫道士,他于周制,中发现了具有超越时,代环境,理想化的理,念。这就是“仁”。,梁启超说,,“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仁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认为应以礼、仁为纲。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而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忠、恕。,具体说来,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包括:,第一、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政治行为的准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称许你是仁人)焉。,”,(,颜渊,),第二、复礼的关键是,“,克己,”,,克己而后才能回到礼。,“,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答道:,“,修(整治)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还有,,“,约,”,即约之以礼,,“,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等。,第三、孝悌是,“,仁,”,的基础。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贵族行为规范。,“,复礼为仁,”,首先要求人们奉行孝悌的理念。,第四、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子曰:,“,夫仁者,己欲立(独立的人格)而立人,己欲达(发展)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儒家所讲的,“,爱,”,是一种有等级的爱。,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两大政策。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先德而后刑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问题,要先富而后教 ;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后使 ;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不教而杀谓之虐,”,。,第五、仁之成就,始于主观之情感,终于客观之行动。社会及政治生活之全部,自孔子视之,实为表现仁的行动之发扬光大。仁者先要培养自己主观的仁心,然后再按其能力所逮由近及远以推广其客观之仁行。就修养言,仁为私人道德。就实践言,仁又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孔子言仁,将道德、人伦、政治熔于一炉,致人、已、家、国于一贯。,4.,孔子的治术思想,养、教、治,以“仁”的理念为出发点,我们可进一步学习孔子有关“治术”的主张。,孔子的治术有三:养、教、治。教之工具为“德”、“礼”;治之工具是“政”、“刑”。德礼为主,政刑为助,而教化又为孔子所最重的中心政策。,1,)养民,孔子以养民为要务。至于养民之途径,孔子主张,富裕民生、轻徭役、惜力役、节财用之数事。,百姓富足之标准,在孔子看来,不是生产之绝对数量,而在分配之相对平均。“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认为,国家之目的不仅仅在人民有充裕的衣食,而在其有美善之品性与行为。孔子看重对百姓的教化,强调君子修身立德,进而成人之美,使天下之人有近逮远,皆相同化,止善归仁。所谓“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教化的方法有二:一曰以身作则,二曰以道诲人。孔子尤重前者。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政,孰敢不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教民,孔子所持“政者正也”之主张,认定政治之主要工作乃在化人。非以治人,更非治事。政治与教育具有同样之功能,君长与师傅共职。孔子之君师为一尚德之仁者,君师以德化人。,3,)治民,孔子虽有天下归仁之思想,但亦深明人类天赋不齐之事实。天下之民有很多不能遵从教化而同化者。可见,国家不可废法令刑罚。然而,孔子认为,应扩大教化之效用,缩小政刑之范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式。”,5.,“,人治,”,的推行者,君子,在治国方略上,孔子青睐“人治”。,在孔子的理念中,推行儒家的政教要倚靠君子的表率和督导作用。,论语,中的君子,有的纯指地位,有的纯指品性,有的兼指地位与品性。,孔子重视君子的作用:,一是救宗法世卿之衰。,孔子处所时代,门阀制度已遭到严重破坏,政权被谁掌控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各种势力竞相非理性的争夺政权,秩序荡然无存。,有鉴于此,孔子传授以德致位的学说,教授弟子治平之术,使得这些人能够代世卿执政。孔子所言之君子取得执政地位虽不必合于传统礼法,但其德性则为一合理的标准。,孔子所以袭用“君子”之旧名,在不明显地违反传统制度之范围内,实行改进政治之主张。以宗法身份之旧名,移花接木,赋予其修德取位之新意。,在君臣关系上,孔子反对臣下忠君为绝对义务,要求其“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不拘泥于君子必仕必隐,而以其能否“行道”与否为出仕与否的唯一标准。,二是弥补周政尚文之弊。,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直接表现。,周礼渐衰,使孔子对仅用礼乐治国的做法的功效表示怀疑。他强调教化矫正人心的重要性,要求个人之心不违背仁为政治之起点。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但他并没有不重视制度的作用,他是制度与人心并重。,6.,理想的社会模式,大同小康,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当广大而不偏私的道通达於全世界之际,普天之下的世界便是属於天下人类共有共享的。人们选出贤明与有才能之人为民服务,大家彼此非常信实和睦。 人们不单亲爱自己之亲人,同时也亲爱他人之亲人、不只爱护自己之子女,同时也爱护他人之子女。 这使老年人能福寿至终;壮年人各有所用,而不游手好闲;幼年人有所教养成长。并且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老而无子者、残障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当和最关切之照顾。男子做适当的工作,女子有良好的归宿。物质生活非常丰足,任人享用,但不让它们随便浪费在地上。凡是资源都好好的保藏,且不占为己有,不坐享其成。人人惟恐自己没有为社会出力,各尽其职各尽其力,然而却不是自私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和阴谋诡计永不发生。一切抢盗偷盗、乱贼暴徒永远绝灭。因此这时的人外出或夜晚,门户不必关闭也安然无事。这便是大同世界。,此文的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二)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前,385,前,303,或,302,),,名轲,邹人。所处时代为,战国后期。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的门人子思。一生游历,很多国家,声誉日隆,生活,日裕。然而,孟子在政治上,成就甚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扬、阐释、继承孔子,的学说,并对其有所改变。,1.,尚贤不尚贵,孟子与孔子所处时代不同,孟子生活之年代,封建天下的制度残余甚少,等级早已崩溃。因此,孟子主张社会重分等级,但要依据贤德来划分,而不是依据血缘。孟子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强调古代的圣帝贤臣都是从下位的士人起家,且大圣可成为天子。,2.,民为贵,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发表了“仁心”,、“仁政”之论。仁心之起,缘于性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仁心乃人类所共有。君子之所以异于小人者在其能扩充“不忍”之范围。,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教、养。,孟子认为,养民要“裕民生、薄赋税、止战争、正经界”。此外,孟子还主张君王要“与民同乐”。,在教民方面,孟子认为,“衣食足,知荣辱。”他告诫梁惠王要“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他告诫滕文公,要“设为庠(,xiang,),序学校以叫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战国后期,法家学说兴起,主“贵君而贱民”。孟子则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天子、诸侯之位均可变置,一国之中永存而不动摇者惟有人民而已。孟子将人民视为政治之主体,而不是政治的工具。,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其学说略含轻民之意,孟子则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强调“民主君仆,民体国用。”,孟子贵民,极重视民意,以民心向背为政权转移及政策取舍之最后标准。孟子认为,远古的禅让出于民意,近世的子承父业也要出于民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