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新理念的整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7467689 上传时间:2024-10-1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科学新理念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基于科学新理念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基于科学新理念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基于科学新理念的整合,-,谈初中科学教学的整合思路,一.教材体系的整合特征.,二.科学课程标准与的整合,三.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一.教材体系的整合特征.,整合的主线,1.,根据学生心身发展规律,设计螺旋式的教材,体系。,(涉及内容选择和排序),例如:物质系统的层次,a.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 群落- 生态系,(系统),统-生物圈-人与自然,宇宙的诞生-太阳系的诞生-恒星的一生-地球的,诞生 -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生物圈的演化,-人与自然,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 -质子-夸克,电子 中子,b.地球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宇宙,(河外星系),方法系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 -玻璃猜想-,暗箱猜想,-设计方案- 获取证据 -得出结论-,-解释评价与交流,2.利用统一的概念为主线进行整合。,(涉及内容选择和排序),统一的概念,(1)是科学综合化一个方面的体现;,(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有机自然观和系统思想;,(3),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将科学思维形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统一的概念:,1.“,自然系统的组成与层次”、,2.“运动与变化”、,3.“相互作用”、,4.“结构与功能”、,5.“转化与平衡”、,6.“演化”为主线,,每学期分别围绕一个统一概念展开。第6学期在“演化”概念下,附加人文观点“和谐与发展”,旨在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材内容的安排,以上六册的内容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重新整合,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的内容.,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二、生命科学,三、物质科学,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通过科学探究进行整合(,涉及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在初中科学教育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和结果,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还是教材内容选择和呈现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整合的呈现方式,按过程分:1完整的探究;,2部分的探究;,按组织形式分:1实验探究;,2调查探究;,3理论探究。,按情景分:1现实情景的探究;,2科学史情景的探究;,3假设情景的探究。,按场地分:1课内的探究;,2课外的探究(制作和研究性的学习),4.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角度整合,(涉及内容的选择),从STS教育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环境对内容进行恰当选择。,例如: 第五册的材料,5.主题式的内容整合,例如: 水 空气与生命 能量 等,水溶液,分布,利用,循环,水的密度,水与生命,水的压强,水的组成,水的性质,水的浮力,水,二.科学课程标准与的整合,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1.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终级总目标),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2.科学素养:,(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能力),(2)科学知识与技能,(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2006年的中的考试要求:(五方面),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2b 4c,1.针对一些现象提出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或者针对,具体科学探究情境说明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b,2.针对科学探究问题概述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b,3.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c,或者针对提供的具体探究过程,推断其实验方案合理性,的能力 c,4.根据探究问题和假设,分析、处理多种信息源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能力 c,5.根据有效信息推断结论和评价的能力,6.运用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解释、说明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c,二、生命科学,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6a 4b 2c,主题2 生物的新陈代谢 13a 3b 1c,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6a 1b,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11a 1b 1c,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10a 2b 2c,1.用细胞的结构模型解释某些生命现象.,2.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问题,3.根据植物和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概括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4.知道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5.结合人体七大营养素的作用,树立平衡膳食的观点,6.结合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物质科学,主题1 常见的物质 51a 28b 4c,主题2 物质的结构 13a 14b,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83a 38b 9c,主题4 能与能源 33a 11b,1.应用=m/v进行简单的计算,2.应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进行简单计算,3.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观点,树立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意思,4.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5.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释常见的现象,6.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7.应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8.会应用关系式G=mg进行有关计算,9.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问题,10.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能11.根据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相互关系设计物质制备的方案,12.能根据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相互关系设计物质制备的方案,13.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别,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1a 1c,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26a 6b 1c,1.,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2.,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重要作用,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主题1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11a 4b,我们的发现:较高要求的是能力,观点和发展性的后续知识.,1.实践活动能力.,2.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健康,的生活习惯.,4.发展性的后续知识.,5.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转化 平衡 守恒 适应,建议多开展一些活动:,1.青春期的教育:,2.小制作: 地球仪 平面图绘制 等,3.关注生活:衣 食 住 行,4.科学史与相关科学家的讲座,5.整合学校可整合的学习资源.,6.有意识地穿插有创意的探究活动.,7.重视课后实践性的作业.(包括研究性学习),8.及时关注发生的重大事件.,9.与多元化的评价整合.,三.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科学教材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一.整合,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形成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1.1,教材整合的方式与途径,学生心身发展规律和统一的概念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是一种显性整合途径。,科学探究和STS影响内容的选择,是一种隐性的整合途径。,任何一个内容的确定都受到这4个方面的影响。,内容,统一的概念,科学探究,STS,学生心身发展是整合的前提条件。,四维一体化,1. 2.整合后的课堂宏观结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生活和科技问题,科学探究 统一的概念,1.3.备课要整合的要素,形成有特色的整合,备 课,课堂结构,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呈现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化,多元化,完整和新颖,注重启发,问题化,(1)、课堂结构:综合化,在对多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前提下,考虑现代自然观和系统思想,以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为基础,用6个统一的概念作为贯穿教材的主要线索。每册围绕一个统一概念,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形成螺旋上升的综合体系。,在每册中,都强调了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并注意与生活、科技结合选择课题。,(2)、课堂内容选择:,完整和新颖,教材的内容包括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包含过多的资料,主要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在组织教学素材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反映该学科领域近5年内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注意资料及数据切题准确,概念正确扼要;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求教师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要有所关注.,(3)、课堂教学活动:问题化,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并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建构的支点。,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将它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探究、调查、讨论、思考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科学的概念原理知识与相应的过程方法知识相结合起来,达到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和发展。,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生的知情者!,(4)、呈现方式:注重启发,科学是不能被告知的,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手和动脑。,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充分合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讨论、思考、制作、探究、阅读材料、旁白等栏目,以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学习。,要求教师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5)、评价方式:多元化,教材和作业本提供了一定量的练习机会,包括一些不设既定答案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反思、自评、互评及小组评价等建议,以改善学习。,教学参考书中提供了多种监测及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和策略建议。,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地选择一定量习题,建议关注当年的全国中考试题.,2.整合的方式,2.1.通过科学发展史来整合教学的内容.,案例1:,第四册-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由复习分子(画水的模型并说出该模型的意义)的内容导入,提出问题:(1)实心球的模型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 结构?,(2)在你想象中真实 的原子是什么模样的?,道尔顿把原子看成是“绝对不可再分”的微粒!,(实心铅球模型),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汤姆逊于1904年提出的“电子浸浮于均匀正电球”中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连续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原子中的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作用力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这种模型被俗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逊模型,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云母片和金属箔,(如铝箔)的实验发现粒子射入金,属箔时散射角与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又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粒子偏角很大。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精确地观察大角度,粒子散射对于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场和结构非常重要。 .,电子沿着原子核周围的轨道运动,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卢琴福的原子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波尔-电子云模型,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的发现,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 -质子-夸克,电子 中子,10、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中哪个图最相似? ( ),又如第五册-第三章-第八节,核能的利用,温故才能知新,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那些?,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3.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一种原子能变成另一种,原子吗?,科学家的发现,人 类 进 步 的 历 史 就 是 一 部 不 断 从 自 然 界 获 取 能 量 的 历 史 。 人 类 自 学 会 用 能源以 来 , 几 乎 都 是 从 改 变 物 质 的 结 构 状 态 中 获 得 能 量 。 无 论 是 燃 烧 马 粪 、 牛 粪 、 木 柴 , 还 是 烧 煤 、 石 油 、 天 然 气 , 都 是 在 利 用 原 子 反 应 释 放 出 的 化 学 能 。 直 到 1938年 , 人 们 发 现 铀 235的 原 子 核 在 吸 收 一 个 中 子 以 后 能 分 裂 , 同 时 放 出 2 3个 中 子 和 大 量 的 能 量 , 这 些 中 子 再 去 轰 击 新 的 原 子 核 而 形 成 链 式 反 应 。 从 此 , 发 现 了 一 条 获 取 能 源 的 崭 新 途 径 , 并 进 入 了 核 时 代 。,人类第一次用险恶的手段来对付险恶!,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两座城市在瞬间化为废墟。如此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这种能量能被利用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吗?,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1,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科学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引导他们重视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科学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而且已有的结论也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3通过对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的,介绍以及一些简单而典型的著名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的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育科学精神。4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反例,从反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加深他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培养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通过一些科学家犯错误、,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信心和勇气;通过对科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丰富人,文内涵。,应当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来体现。,部分相关的科学史材料,1.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的建立。,2.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4.弗莱明、钱恩、弗劳雷与青霉素的发明。,5.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学说。,6.袁隆平的杂交水稻。,7.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阿波罗登月。,7.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8.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2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来整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并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建构的支点。,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将它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一类是并列的问题:围绕某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另一类是递进性的问题: 层层深入.,例如:第一册第四章的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1.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蔗糖溶解有没有极限?),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3.改变外界条件物质的溶解能力会否改变或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无关系?),4.气体能否溶解于水中 ?,5.物质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2.3利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来整合.,1.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2.科学与生活.,3.小课题研究性学习.,4.调查.,2.4.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整合,例如: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酸有哪些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布置的作业不是练习和习题,(1)在厨房找出食醋(最好是白醋),(2)收集大理石碎和鸡蛋壳;(3)收集2枚生锈的铁钉,找一节废旧的干池,取出锌筒和铜帽,利用一个小的玻璃杯,用大理碎片、鸡蛋壳、生锈的铁钉、锌筒、铜帽,分别在小玻璃杯中与白醋反应,记录反应时的现象,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讨论。使整理充分生活气息,再用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上述生活的常见物品归类,只用了10分钟,就能归纳出酸类物质能与哪些常见物质反应,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讨论酸的用途,获得出乎我意料的成功,学生兴趣极其浓厚,下课围着我向生活中的问题,并要求下节给他们布置同样有兴趣的动手实验,2.5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来整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5.1.科学,探究式的教学的目的,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研究计划,4实行研究,5收集事实证据,6分析和解释证据,7推出结论和评价,8交流和合作,修改假设,重新设计,重复,5.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5.3.探究教学的类型,按过程分:1完整的探究;,2部分的探究;,按组织形式分 1实验探究;,2调查探究;,3理论探究。,按情景分:1现实情景的探究;,2科学史情景的探究;,3假设情景的探究。,按场地分:1课内的探究;,2课外的探究,5. 4.探究教学中的教学环,监督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评价学生的进步,布置学术任务,5.5探究教学的教学技术,选择正反两方面例子,有步骤地变化因素,选择反例,提出假设案例,构建假设,验证假设,诱陷,推导错误结果,质疑权威,例如:物质的导电性的教学,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科 学实验 探 究(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解释(理解科学本质),应用结论有所创新(新情景下的应用),新知识的应用:,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2.6通过课后的习题来重整和经验,建议关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1,、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产生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不足之处。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把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分别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A、 B、 C、 D、,2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是基于什么假设进行的?(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3.如图是某水域中三种单细胞藻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别用I、表示)。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藻类I的数量总是最多,B八月份水温较高,最适宜三种藻类的生长,C三种藻类对季节变化的反应几乎相同,D四月份时三种藻类合计的数量最多,4.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的实验:取20个同一品种的水仙头(水仙的鳞茎),分为甲、乙两组,甲组10个水仙头较大,不做任何处理;乙组10个水仙头较小,均剥去部分鳞片叶,露出花芽,再用0.1毫克毫升的萘乙酸(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花芽。将两组水仙置于相同的环境中培养,结果乙组水仙头的平均开花时间比甲组提前了20天。据此,兴趣小组的的同学得出了荼乙酸可以促进水仙头开花的结论。请分析回答:,(1)该研究的假设是什么?,。,(2)用较多数量的水仙头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3)该实验设计中有不够严密之处,请予纠正。,。,5.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配制一大杯盐水;, 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6.李同学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将铁钉浸没在试管里的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底部出现了黑色粉末。李同学对此黑色粉末的组成做了如下几种猜测:Fe;Fe2O3;Fe3O4;FeCl3;数种物质的混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李同学的上述猜测中,不做实验就可以排除的是_和_(填序号),理由是_,你认为黑色粉末还可能是_,理由是_;,(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验证黑色粉末是否为Fe粉:_;,(3)李同学将黑色粉末干燥后,用磁铁靠近,发现粉末能被磁铁吸引,于是得出结论:黑色粉末一定是Fe粉,你认为李同学的结论对吗?_,理由是_。,7,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A) 甲 (B) 乙,(C) 丙 (D) 丁,8一种主要利用地下茎繁殖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高度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同一生长发育阶段,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生长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生长的野菊株高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了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春天将海拔高度500m、1000m处的同一发育阶段的野菊幼芽数株,同时移载于海拔,高度10m处。,第二年秋天,测量并计算野菊的平均株高,记录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密,缺乏对照,说服力不强,你的意见呢?如果你认为有对照组,请写出对照组;如果你认为没有对照组,请设计对照组。,(2)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直观,便于结论的推导,常将有关数据列成表格,请根据,题意设计合理的表格以记录该实验的数据。,(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移栽至海拔高度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高度处的原地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说明,。,移栽至海拔高度10m处的野菊株高与海拔高度10m处的原地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说明,。,移栽至海拔高度10m处的野菊株高比海拔高度10m处的原地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高度处原地野菊株高高,说明,。,31人的指甲是不断长长的,但到底是,由指甲的哪一部位长长的呢?某同学对,此提出假设:“指甲长长可能是由指甲的,根部不断长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AB指甲油指甲根第31题,图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所示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可以在指,甲上保持较长时间)。,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请回答相关问题:,(1)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观察到AB间的距离,(选填“增大”、,“不变”或“缩短”)。,(2)对于指甲的生长,你还想研究,的问题是,。,A,B,指甲油,指甲根,第31题图,18如图是小明同学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A二氧化碳 B叶绿体 C光 D水,24小时黑,暗处理,4小时后,太阳,酒精,碘液,变蓝,不变蓝,第18题图,2.7.通过单元复习来整合,例如: 水-复习课,(1)围绕问题,(2)科学方法.过程与价值观,纯属个人看法!,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