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625963 上传时间:2021-07-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复生小学 姜文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一课一得”的现实感受老子曰:“多则惑,少则得。”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堂课40 分钟,如果知识容量过大,教师疲于走教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也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时间,缺少内化的过程。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已经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它多指上完一节课,或者是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之后,梳理出几个知识点,要学生牢记于心,这就是90年代的“一课一得”。教育界还说不清道不明其真正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一课一得”时有听到,特别是课改进入到“深水区”时,它的呼声更是犹如红高粱似的红。但是90年代的那一套理解已经受到了老师们的质疑:“得”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吗?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吧。现在的老师们认为“读书比以前读得流畅,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英语发音更标准,数学计算更准确”,或者,“对于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更浓厚了”等等,或许这才是比知识点更重要的“得”。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课一得呢?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就是“一课一得”的真正含义。二、“一课一得”,做起来并不简单从行知先生的理念而言,“一课一得”似乎就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点收获即可,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不然。“一课一得”中的”“一”并非数学概念上的准确数,而是“少而精”。“精”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既然如此,真正让学生在课上习得这“一”就需要老师的智慧懂得取舍。老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文本要非常熟稔。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考虑学生的学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这样“一课一得”才能真正落实课堂,学生也才能在你的课堂中习得“一得”。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基于本课的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它的语言特点,我是这样理解、处理教材的。陶罐和铁罐是三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睦相处。本着这个原则,我设定了“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陶罐的谦虚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并且根据情境练习写提示语”这样的中心目标。尽最大可能做到一课一得,实现课堂的高效。事实告诉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以及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否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扎扎实实利用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真正落实简约但不简单的课堂。三、自主探究,最终实现“一课一得”“一课一得”,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自主获取、积极探究。亲身体验习得之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会学”、“乐学”,最终实现“一课一得”。在陶罐和铁罐的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关键词词语“奚落”的时候,我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奚落”就是“嘲笑、讥笑、讽刺”的意思,进而提出“其实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课文的2至9自然段,有好几处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请画出来并读一读。”这样顺利地过渡到“还原情境,品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读朗中理解“奚落”一词。不仅如此,学生还从“傲慢、轻蔑、恼怒”这几个提示语中丰满了“奚落”的内涵,层层递进,同时也感受到了提示语的魅力。在学生初步感受提示语的魅力之后,我小结了提示语的作用,并向学生追问“面对如此傲慢无礼的铁罐,陶罐又会是怎么面对呢?请同学们继续用抓住提示语的方法读读陶罐的话,想想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陶罐?”这一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感受、了解提示语,进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建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先扶后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习得”之旅。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情智飞扬,学得兴趣盎然,真正践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一课一得”,勿忘欣赏沿途美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追求一课一得,似乎与这三维目标自相矛盾。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追求“一课一得”,强调的是教学重点的单一,这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矛盾。例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这一文本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根据情境给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了解根据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确定标点符号。”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还从文本中体会了陶罐的谦虚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这里既有知识与能力目标,也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不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三维目标的体现正式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诠释。而在执教过程中,我抓住“提示语”这一训练点,使教学重点突出明确,恰好就是“一课一得”的表现。这一训练点不仅明确了教学重点,更使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和谐化、统一化。事实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靠老师的教,更不是老师在课堂的灌输,而是文本本身潜移默化的滋润。所以,在一课一得中,勿忘欣赏沿途的美景。一课一得的教学课堂应基于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情合理取舍,才能真正落实“一得”,才能让学生学得情智飞扬,学得意犹未尽,学得有所获有所得。 向狼借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感受当时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心情,把握人物特点。 3.凭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所体现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作者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谁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2.你是怎么理解“勇者无畏”这个词的?(勇敢的人什么都不怕。)你心目中的勇者是谁?(武松、杨子荣)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勇者,他是一个敢向狼借路的人。(板书:向狼借路。) 师: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了吗?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在旅途中遇到饿狼,凭借镇静、勇敢向狼借路的故事。) 二、精读感悟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一看你对“勇者无畏”会有什么新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品读体悟,感受狼的可怕 1.出示4句描写狼动作的句子。(句子中带有本课生词。) a.那是1857年冬天,我经霍普河谷来到一个地方,那儿有6只森林狼,在雪地里翻掘动物的尸体。 b.当我走近时,那几只狼撇下动物尸体,挨个儿向我走来,蹲成整齐的一行。 c.领头的狼把头往后一仰,大声嗥叫起来,声音悠长而持久,其余的狼也一起嗥叫起来。 d.这一群面目可憎的畜生只发出第一声恐怖的嗥叫。但它们看到自己挑战的嗥叫既未使我改变行进路线,也未使我逃跑时,便没敢跟上来。它们就这样让我通过了。 2.请同学们先练读,再选4名学生开火车读这4句话。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生词的字音,让其他学生思考在这4句话中都有哪些描写狼动作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 3.在第1句话中出现的动词是“翻掘”。 a.狼在翻掘什么呢?(食物。)你能用一个词替换翻掘吗?(翻找。)哪个词更好?为什么?(翻掘。因为能看出它们在冬天想找食物十分困难。)看来这是一群十分饥饿的狼。 b.这6只饿狼长什么样呢?到文中找描写饿狼样子的句子,指名读。 c.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狼的样子。d.想看看这些饿狼的样子吗?(出示图片。)狼可怕吗?(可怕。)现在作者看到的是6只又凶又野的狼,真是太可怕了,比这更可怕的是狼也看到了作者。 4.在第2句话中出现的动词是“撇下”、“走来”、“蹲成”。 a.狼为什么要撇下动物尸体向“我”走来呢?(因为它们把“我”看成了更美味的食物。) b.把文中描写这时狼动作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c.用文中的一词概括狼的这一行为有什么特点?d.“我”当时害怕吗?读一读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害怕的心情。 它们为什么不扑过来吃“我”,而是蹲成一行等“我”呢?(狼在试探作者的实力。) 过渡:狼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在没有探清对手实力之前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它们这是在用行动威慑“我”。 5.在第3句话中的动词是“嗥叫”。 a.狼的嗥叫可怕吗?从哪里看出可怕?找到描写狼嗥叫的句子读一读。 b.作者害怕了吗?为什么他会这么害怕?(作者距离狼只有25至30米,对于在雪地上能像鸟儿一样一掠而过的狼来说是最佳的扑杀距离,死亡就在眼前,所以作者真的是害怕极了。) 过渡:所以作者说虽然自己常去深山旅行,从不感到害怕,可这一次他真被吓坏了。 (二)精读批注,体会作者的精神 1.面对6只恶狼,作者赤手空拳,势单力薄,怎么可能不怕呢?既然害怕,那他为什么还要向狼借路呢?(因为他如果表现出怯懦,就会被狼吃掉。)看来他必须铤而走险,向狼借路。那么他到底凭借什么向狼借来了路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描写作者表现的句子吧。 2.出示4句描写作者表现的句子。选4名学生开火车读句子。 a.我要经过的那条路就在狼的身旁。我明白,我必须装出无所畏惧的样子。 b.我不敢流露出丝毫的胆怯,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c.我总算保持了原来的步态,也没改变行进的路线。我从排成一行的狼群面前经过,就像一个将军在他的士兵面前走过一样。 d.如果我在它们朝我走来时转身往回走,或者加快脚步试图逃跑,我深信,整个狼群一定会在顷刻之间扑在我身上。我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使它们不敢上前,把它们镇住了。 3.作者表现得精彩吗?作者最令你佩服的是什么呢?请在书中画出这4句话,仔细品读一番,然后在每一句话的旁边写出自己读文的感受,并圈出句中带给你这种感受的词语来。 a.品读第1句话。 说说你最佩服作者什么。(板书:果断。) 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为什么?(从“必须”一词。因为作者此时别无选择,只能抓住狼生性狡猾、不敢轻举妄动的这一特点去向狼借路,所以他必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果断地选择这唯一的生路。) b.品读第2句话。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为什么?(从“硬着头皮”、“不敢流露”等词能够感受到作者十分冷静。板书:冷静。) 出示描写作者此时心理的句子。找两名学生对比着读描写心理和描写行为的句子。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虽然此时心里充满了胆怯,却能表现得如此勇敢,他果然是够冷静。 c.品读第3句话。 交流批注。找到了哪些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像一个将军”、“总算”等词体会到的。) 加入心理描写的句子,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镇定。 d.品读第4句话。 作者身上最令老师佩服的是他的坚持。从哪可以看出作者的坚持?为什么要坚持?如果作者稍有一点松懈就会被狼反扑,正是因为作者的坚持才能让他从始至终保持着镇静,直至消失在狼群的视线内,彻底地脱离危险。) (三)引发思考,再次体会“勇者无畏” 1.在这次心理的较量上,在这次精神的对决中,作者赢了吗?那他算不算一个勇者呢?他真的什么都不怕吗? 2.谁来说说现在你是怎么理解“勇者无畏”的?(真正的勇者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能够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 过渡:作为一个勇者首先他得是个人,只要是人就会恐惧、会惊慌。但身为勇者与平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他面对危难能够做到果断、冷静、镇定、坚持。真正的无畏就应该是不怕困难、战胜自我、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三、拓展延伸 1.本文没有激烈的搏斗场面的描写,为什么仍会使我们感到惊心动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场精神对决的。(把描写狼的可怕与描写作者的心理及行为的句子相交织来写,而且层层递进、步步紧逼,直至达到震撼的效果。) 2.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这种方法写写这种类型的文章。 3.建议学生用今天的读书方法去阅读景阳冈这篇文章,拓展学生的视野,去了解一些在不同的故事里却同样勇敢的人。 4.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成为生活的勇者。板书设计:向狼借路我 勇气 战胜 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