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2版38抗菌药

上传人:go****ng 文档编号:245527880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第2版38抗菌药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药理学第2版38抗菌药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药理学第2版38抗菌药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s),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能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细胞没有损害,主要有抗菌药物、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药物对所有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治疗病原体所致疾病,应注意宿主机体、病原体和药物三者之间在防治疾病中的相互关系,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抗微生物药物,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菌药物,病原菌,抗菌作用,耐药性,抗,病,能,力,不良反应,体内过程,机 体,致,病,化疗药物发展简史,古希腊人用雄蕨(,male fern),作为肠道驱虫药,古印度人用大风子(,chaulmoogra),治疗麻风病,我国古代人用豆腐霉治疗疖、痈也在史书上有所记载,16世纪水银被用于治疗梅毒,17世纪金鸡纳树皮用于治疗疟疾.,化疗药物发展简史,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报道红色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1929,Fleming(1929),发现了青霉菌培养液的抗菌作用,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9),之后,提炼青霉素结晶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由此开创了抗生素“黄金年代”,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窄,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广,临床选药基础,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无杀灭作用,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chemotherapeutic index,CI),LD,50,/ED,50,或,LD,5,/ED,95,临床价值,CI,药物治疗效果,对机体的毒性,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解除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在起作用。,氨基苷类,防突变浓度(,MPC,),:,当,10,1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细菌接种在含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琼脂平板上,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中的最低药物浓度。它同时抑制了敏感菌株和常规耐药突变菌株的生长。在此浓度上,细菌必须同时存在两种耐药机制或双酶突变才能生长。故,MPC,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MPC,即是药物突变菌株的,MIC,。,突变选择窗(,MSW,),:,就是以,MPC,为上界,,MIC,为下界的浓度范围。,MSW,理论区别于传统药效学理论,后者认为,在抗菌药物浓度低于,MIC,时会导致耐药;前者认为,当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由于药物浓度较低而未作用于耐药突变菌群,因此不会产生耐药,但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当药物浓度高于,MPC,时,由于病菌必须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耐药突变才能生长,因此也不可能产生耐药。只有当药物浓度在,MIC,和,MPC,之间时,耐药突变菌株才被选择性扩增。,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影响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影响核酸代谢,利福平 喹诺酮类,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抗菌药作用机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类、蛋白质、类脂质,G,+,:,壁质(,多糖肽,)50%-80%,胞内20-,25,个大气压的渗透压,G,-,:,黏肽层较薄,多糖肽仅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胞浆渗透压低,外膜在多糖肽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Pepti-,Doglycan,Layers,细胞膜,细,胞,壁,外膜,磷脂,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Teichoic Acid,Lipopoly,saccharide,脂蛋白,黏肽,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多糖肽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A,作用于胞浆内粘肽合成阶段的药物,磷霉素、环丝氨酸,B,作用于细胞膜粘肽合成阶段的药物,万古霉素、杆菌肽,C,作用于胞膜外粘肽合成阶段的药物,-,内酰胺类,二.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肽类抗生素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胞浆膜受损后,通透性增加,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糖等内容物外漏,导致细胞死亡,多粘菌素类、多烯类抗真菌药,三.抑制蛋白质合成,作用于30,S,亚基,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作用于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阻碍,mRNA,的合成。,利福平,:抑制,DNA,依赖,RNA,聚合酶,阻碍细菌,DNA,复制。,四.影响核酸代谢,谷氨酸,+,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PABA),核酸合成,磺胺,甲氧苄啶,五.影响叶酸代谢,第三节,细菌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种类,: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细菌固有耐药性的特点:,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细菌获得性耐药特点:,不再接触抗生素可消失,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耐药机制一,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如,-内酰胺酶,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耐药机制二 改变,靶位结构,改变靶蛋白结构,如:利福平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增加靶蛋白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生成耐药靶蛋白,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耐药机制三 降低外膜通透性,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喹诺酮的耐药,耐药机制四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特点:,(1)主动泵出:需能量,(2)非特异性,(3)产生多重耐药,(4)泵出系统由转运子,外膜蛋白和附加蛋白组成,(5)主要对,-,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流出系统由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突变(,mutation),转导(,transduction),转化(,transformation),接合(,conjugation),突变(,mutation),发生在以前敏感的细胞,发生在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使其结构改变,不再与药物结合,发生在负责转运药物的蛋白质、某个调节基因和启动子,从而改变靶位,转运蛋白或灭活酶的表达,转导(,transduction),转导由噬菌体完成,噬菌体的蛋白外壳上掺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基因,则新感染的细菌将获得耐药,并将此特点传递给后代,转化(,transformation),细菌将环境中的游离,DNA,掺进细菌这种转移遗传信息的方式叫做转化。,接合(,conjugation),细胞间通过性菌毛或桥接进行基因传递称之为结合,编码多重耐药基因的,DNA,可能经此途径转移,它是耐药扩散的极其重要的机制之一,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开发新的抗菌药,第四节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4.防止滥用:,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2)避免局部用药,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1)肠术后,2)闭塞性脉管炎截肢术或外伤-气性坏疽,3)流脑,结核,疟疾或破伤风,4)风湿青霉素,5)风心病,先心病者拔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延缓抗药性,适应症,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慎用,新药,贵药,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病毒感染,不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结果:,无关:联合应用较强的单一药物作用,相加: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增强:联合应用各药作用之和,拮抗:联合应用,无效或疗效减弱,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慢效抑菌药:磺胺类,+:协同 +:相加或协同,+:拮抗 +:无关或相加,+:无关或相加 +:相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抗菌谱,,MIC,和,MBC?,2.,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什么?,3.导致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什么?,4.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