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场地设计,场地道路及停车场,道路的功能,道路是场地中组织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行往来的通道,是联系场地内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外部环境相贯通的交通纽带。,道路是场地内人流、货流等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道路是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煤气等市政公用管线设施的敷设通道。,具有划分用地、组织沿路建筑的作用,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沿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景观等。,道路既是建筑物的依托,也是步行者活动的主要空间。,城市道路的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以交通运输为主,是连接城市各个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非机动车较多的主干路多采用机、非分流形式,即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出入口;其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适当后退,地震设防地区一般后退不少于10,15,m。,次干路,为城市道路网中的区域性干路。次干道广泛联系城市各个组成部分,起着集散交通流的作用。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及其出人口,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车服务站等。,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道路的联络线,主要解决一定区域内的交通要求。它以服务性功能为主并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行,为场地机动车出入口的首选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居住小区的住宅组团、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等。小区级道路的路面宽度应为58,m,即保证对向错车或5,6排自行车通行的要求,;,并可根据需要设置单侧或双侧人行道。,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其路面宽为3,5,m,宅前小路,即宅间通道,是从组团级道路通向各户或各个单元门前的小路。其路面宽不宜小于 253,m,,以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为主,但应保证特殊情况下机动车(如搬家、急救、消防等)的通行。,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各个居住小区,主要解决居住区的内部联系,必要时可引入公共交通线路。其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控制为2030,m。,居住区道路的分类,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场地主干道,场地次干道,场地支路,引道,人行道,连接场地主要出入口与主要组成部分的道路,是场地道路的基本骨架。交通流量较大、道路较宽、景观要求较高。,是连接场地次要出入口及个组成部分的道路。一般路幅宽度75,m,左右、交通流量不大。,交通流量稀少、路幅较窄,为保证场地消防要求(路幅宽度不小于4,m),而设置。,即通向建筑物、构筑物出人口,并与主干道、次干道或支路相连的道路。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道的设置标准,一般应与建、构筑物的出人口宽度相适应;当有机动车通行要求时,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包括独立设置的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主要指自行车)通行的步行专用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安全;,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人车分流;,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居住区道路布置时适当采用尽端式道路,以减少过境车辆的穿越。,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用地的车行出入口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红线交点应不小于70,m。,缘石转弯半径,主干路,R=2025m,,次干路,R=1015m,,支路,R=69m,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视距,:行驶中的驾驶员为能够看到车前一定距离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制动或避让措施所需要的最短反应距离。,2,2,S=(S,1,)+(S,2,),场地道路,停车视距,为,15,米,(,S,1,),,,交叉口视距,为21米(,S),阴影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内不得有影响驾驶员视线高度(1.22,m),的任何物体存在(包括交通设施、广告牌、树木)。,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内环式,内环式道路多围绕建筑布置,并与主要建筑物相平行,场地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便,利于分区;,适合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较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内环式的道路网,其道路的总长及占地较大,对地形条件要求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环通式和半环式,环通式和半环式的道路网比较灵活。,环通式道路直接联系场地的出人口与各个部分,线路短、交通便捷、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公共使用特点的场地,如居住区等。,半环式道路将机动交通组织在场地中心以外,避免了机动车对场地内部的干扰,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特别是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尽端式,主次分工名确,能适应地形变化,坡度升降处理较为灵活,适用于交通量较小、货流不大或竖向高差较大、建筑物布局较分散的工矿企业。,线路总长较短,但交通便捷程度不如内环式、环通式。场地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方便。,尽端式道路布局单枝线路不宜过长,一般宜,,120,m,并应在尽端或适当位置设置回车场。回车场应不小于12,x12m。,有大型消防车通行要求时,其尺寸不应小于18,mxl8m,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混合式,混合式道路可根据场地条件灵活布置,兼有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适应场地交通流的不均匀分布、地质与地形变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道路的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构筑物:,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线,附属设施:,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宽度,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米,双车道宽度67.5米,三车道宽度1011米,四车道宽度1315米,道路排水,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同时担负着排除两侧建筑用地上的自然降水的功能。,道路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洪水淹没线1,m,以上。,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为了保证道路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变坡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道路的最大纵坡一般不应大于,8,,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长度不应超过80,m,最小纵坡不小于,0.3,当道路纵坡较大时,应避免长距离上、下坡引起的交通不利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当道路纵坡较大又超过限制坡长时,应设置不大于3%的缓坡段,其长度不宜小于80,m,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城市型和公路型:,道路的横断面型式,城市型道路以突起的路缘石保护路面,暗管排水;路面低于两侧建筑用地,以利于建筑用地雨水通过道路排除。,用于道路较密集、行人流量较大、外观要求较高的场地,是一般民用场地的常用道路横断面形式。,路面两侧不设高出的路缘石,有保护路面的路肩,明沟排除雨水;路面,般略高于两侧用地,以防止积水对行车和路基的影响。,在一般民用场地应用不多,适于道路密度较小,地形起伏较大,外观要求不太高的场地。,城市型,公路型,道路的横断面设计,道路的横断面形式,一块板,机动车、非机动车混流;适用于路幅宽度不大、双向交通量不均匀的路段,以及车流量不大、出人口较多的道路,是场地内应用最广的道路横断面形式,二块板,用于有较高景观与绿化要求,机动车流量大,车速要求较高,非机动车类型单一且流量较小的场地主要干道,特别是场地主要出入口附近或道路横向高差较大的路段。,道路的横断面设计,道路的横断面形式,三块板:,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大型场地交通干道,如居住区主要道路等;除景观要求较高的出入口或主要建筑附近路段外,一般在场地中应用不多。,四块板,以三条分隔带使对向车流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种分流的横断面形式。常见于大城市的入城干道,在场地中应用极少。,道路的横断面设计,道路的横坡,行道横坡通常采用直线型向路缘石方向倾斜,为利于排水同时避免行人因坡大滑倒,考虑地面材料和降雨强度的不同,其横坡可为13,一般取值1,2。,车行道宽度较大,为尽快排除地面水,车行道一般都采用双向坡面,由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倾斜,形成路拱。,道路与建(构,),筑物的距离,道路的路面,路面结构构造:,(1),面层,(包括磨耗层和保护层),(2),基层,是保证路面的力学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层次。,(3),垫层,当路基易受潮、受冻等不利情况下,需要在基层与土基之间设垫层。协助基层承受荷载分布,并且有利于排水、稳定路面、防止冻胀、翻浆等病害作用。,(4),土基,土基即路基,为原土夯实层,是整个路面的最底层。,路面分类,刚性路面,主要指现浇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坚固耐久保养翻修较少,但造价较贵,用于要求较高的主干道。,柔性路面,种类较多,包括沥青路面及其他粒料路面、块料铺砌路面等,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行驶。,在一块板两侧,自行车单车道宽1.5米,双车道宽度为2.5米,三车道宽度为3.5米,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4(3.5)米、5(4.5)米、6.5(6)米、8(7.5)米,转弯半径,1.2,-1.5米,坡度,横坡:1.5%-2.5%,纵坡:不大于 2.5%,人行道,满足行人交通和保证行人安全而设置。并布置绿化、地上杆柱、地下管线,以及护栏、交通标志、宣传栏、清洁箱等附属设施。,宽度,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为,0.75,米,火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及城市等级生活性干道为0.85-,1,米,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米(含行道树),并按0.5米的倍数递增,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4(3.5)米、5(4.5)米、6.5(6)米、8(7.5)米,坡度,横坡:1%-3%,纵坡:与道路纵坡一致,超过8%设梯步,End,Editor:,L.K.,2003,.02.14,Updated,2004,.02.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