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药物效应动力学,1.掌握,重要概念: 效应、效能、效价强度、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副反应、,后遗效应、亲活力、内在活性、,pD,2,、 pA,2,;,2.熟悉(复习),主要受体类型;第二信使及其作用;,3.了解 主要作用机制;受体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教学目的与要求,2,重点,重要概念;,难点,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重点与难点,3,血管收缩,血压升高,NE,-R,药物(理)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初始反应;,药,理(物),效应:,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改变或形态变化;,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4,药理效应的基本类型,(,Basic,Type,of Drugs,),兴奋,(Excitation),:,原有功能,增强,;,肾上腺素升高血压;,呋塞米增加尿量;,抑制,(Inhibition),:,原有,功能,降低,;,地西泮催眠;,阿司匹林退热;,利用药物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纠正机体的病理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而防治疾病。,5,药物作用的方式(,Action,mod,of Drug,),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对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NE激动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受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通过机体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NE激动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受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反射性,心率减慢,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of drug action),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药理效应的范围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有关。,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选择性的基础是机体组织细胞结构、生化功能存在差异;体内药物分布不均匀;,7,青霉素,只对G+细菌细胞壁合成有抑制作用,杀菌效应只针对G+细菌,选择性强,抗菌谱窄,。,阿托品,阻断M-受体, M-受体的广泛分布(腺体、内脏、,血管、心脏、神经系统等),产生多种药理效应,选择性差,效应广泛,。,8,9,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必须权衡,正确应用,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9,10,药物 作用,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替代,),治疗,治疗作用,符合用药/治,疗目的,利,于防病治病;,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治疗目的,对机体不利(不适/危害反应);,10,对因治疗(eto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原,发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消除; (治本),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危重急症时尤为必需。休克、心衰、高热、惊厥、剧痛等,;(治标),(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补充(替代)治疗,(supplement,&,replacement,treatment):,补充体内营养/代谢物质不足;,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11,12,口干,抑制,唾液分泌,扩瞳,抑制瞳孔括约肌,心率,解除迷走神对,心脏的抑制,解痉,松弛平滑肌,阿 托 品,Atropine,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副反应(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患者感到轻微不适或痛苦。,可预知,难避免,不严重,可预防,药物选择性差所致。,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过久/体内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的损害性反应。,较严重,多数难预知,应避免,(剂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机能与病理状态等)。,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短期内过量用药引起的毒性反应。循环、呼吸、神经系统损害;,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较长时间用药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肝、肾、骨髓、内分泌系统损害;,13,特殊毒性,(,special,toxicity),致畸胎,(teratogensis),胚胎发育的头三个月内,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分化快,最易受药物影响,,致胎儿畸形;,致突变,(mutagenesis),致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改变;,致癌,(carcinogenesis),致恶性肿瘤发生;,14,后遗效应(after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巴比妥 催眠 次晨困倦、疲乏;,久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难恢,复,;,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用,原有疾病加剧 (回跃反应);,如突然停用可乐定,次日血压明显回升。,1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药物引起的各种免疫反应。,见于过敏体质病人;,特点:,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用量无关;,反应程度差异大;,表现因人因药而异,皮疹、药热、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或休克。,;,药理性拮抗剂无效;,16,致敏源可能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或其杂质或其,辅料。,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药物可能,直接具有抗原性,;,小分子物质可做为,半抗原,通过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D + P DP,(半抗原) (全抗原),抗体产生约需7-10天,再次接触而发病。,用药前要做皮试!,17,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浓度,与,药理效应,成正比。,药理效应强弱与剂量/浓度大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量-效曲线表示:,18,1、量反应及其量效曲线(graded response,curve,),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量反应;,,,效应可用具体数量或反应百分率表示:,如,血压,、,心率,、,血糖,、,肌肉张力,等,,足直双方曲线,对称S型曲线,19,2、质反应量效曲线,(quality response,curve,),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质反应。,死亡/存活,清醒/麻醉,,阳性/阴性、全/无等。,效应,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20,药物浓度或剂量的,累计阳性反应率,作图典型的,S型量效曲线;,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区段阳性反应频率,作图,常态分布曲线;,对数浓度,量效曲线中的几个重要位点,21,效应,药物浓度,100%,50%,0,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药物浓度,(,阈剂量/阈浓度),22,效应,药物浓度,100%,50%,0,最大效应,最大效应(效能 ,maximal effect,Emax),随药量增加,效应强度也相应增强,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再增加药量,而效应不再增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与剂量成正比,效能反应药物,产生效应具有的能力(内在活性)。,由药物固有性质所决定。,效应的极限,23,效应,药物浓度,100%,50%,0,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ED,50,),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剂量或浓度。,ED,50,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或浓度。,24,效应,死亡,年,LD,50,越大,药,物越安全,半数致死量,(50% lethaldose,LD,5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25,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表示药物安全性,(应3),效应,死亡,TI=,安全系数,=,LD,5,ED,95,可靠安全系数,=,LD,1,ED,99,TI,=,LD,50,ED,50,26,效应,药物浓度,100%,50%,0,效价强度,(potency,),反映药物与靶细胞亲和力的大小,。,用于,几种性质相同的药物等效剂量的效价比较,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27,四种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比较,28,斜率(slope),量效曲线,在效应量的16%-84%区段大致呈直线,该段,直线与横标夹角的正切值,称量效曲线的斜率。,斜率大(陡),说明药量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药效较剧烈, ;,斜率小(较平坦),说明药效较温和。,29,个体差异( individual bariability ),药量相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反应强度的差异;,或,反应强度相同时,,不同个体接受的药量不一定相等。,曲线上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曲线上,曲线上的某点是效应平均值;,纵向,,表示效应强度标准差范围;,横向,,表示药量标准差范围;,30,第三节,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认识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指导合理用药;,定向设计合成更有价值的新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发挥作用。,31,第四节 药物作用机制, 影响酶的活性:, 影响离子通道:, 影响核酸代谢:,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免疫功能:, 影响基因, 理化反应, 通过受体,32,内源性配体,信息放大系统,生理、药理学反应,Receptor,药物,一、受体的概念,受体,(receptor):能识别相应生物活性物质(配体),并与之结合,且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或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存在于胞膜上或胞内,第五节 药物受体,33,受体的特性,特异性(,Specificity),:与配体结构非常相似;,灵敏性,(Sensitivity),:只需与很低的浓度的配体结合即,产生显著的效应;,饱和性,(Saturable),:受体数量有限,配体与受体结合可,呈饱和性;,可逆性,(Reversibility),:,:受体复合物可以解离;,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同一受体可广泛分布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效应,受生理病理药理因素调节,结构与,功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34,二、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Clark 1926年,Gaddum,1937年,分别提出:,受体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产生效应;,效应的强度与占领受体成正比;,结合是可逆的;,符合质量作用定律,,35,1954年Ariens修正,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激动效应需要,两个条件:,药物对受体有,亲,和力(affinity)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药物有,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产生,效应的能力;,对受体有亲和力,内在活性的药物产生激动效应;,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可与受体结合,,但不产生激动效应,而产生拮抗或阻断效应。,36,1956年Stephenson修正占领学说:,活性高的药物只需与小部分受体结合即可产生,E,max,,未占领的受体为,储备受体,。,拮抗药必须全部占领受体才能发挥拮抗效应。,激动药占领的受体须达一定阈值后才显效,当达阈,值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增多时,效应也随之增强。,对阈值以下被占领的受体称,沉默受体,(silent,receptors)。,37, 速率学说(rate theory),Paton于1961年提出,药物作用,决定于药物与受体,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药物分子与受体碰撞的频,率)。,药物的效应与其占领受体的速率成正比,,与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无关。,38,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受体存在,R,a,及R,i,两种状态,,动态平衡,相互转变。,激动药与R,a,亲和力大,结合后产生效应;,拮抗药与R,i,的亲和力大,结合后不产生效应;,激动药与拮抗药同时存在时,,其拮抗作用取决于激,动药-R,a,与拮抗药-R,i,两种复合物的比例,,激动药-R,a,多,拮抗作用小,,拮抗药-R,i,多,拮抗作用大。,部分激动药与R,i,及R,a,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既,可和R,a,结合产生轻微的激动受体的作用,又可与R,i,结合产生部分阻断激动药的作用。,39,结合的,RaR,i,(大50左右),结合的,RaR,i,结合的,RaR,i,40,三、药物受体反应动力学,(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受体与药物的结合符合质量作用定律,用下式表示:,A+R AR E,(1),K,D,(,解离常数,),=,A 药物; R 受体; AR 受体复合物;E 效应;k,1,结合速率常数,、,k,2,解离速率常数;,k,1,k,2,反应平衡时:,=,k,1,k,2,AR, AR ,设:受体总量为R,T ,,即R,T,= AR + R , R = R,T, AR ,代入式(,2,),(2),K,D,=,A,(R,T,AR),AR,(3),经整理、移项、推导:,41,(4),说明受体相对结合量,(AR / R,T,),,决定效应的相对强弱,(E/Emax),即在药物的内活性不变时的效应强弱决定于药物本身浓度,A,、受体总量,R,T,和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即,K,D,值)。, AR,A ,R,T,K,D,+ A ,=,(4),E AR A,Emax R,T, K,D,+A,=,=,(5),式(5)是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Langnuir公式;,42,若,A,0,,则,AR,E,0,,即无效应产生;,若,A,K,D,时,,K,D,可忽略不计,此时则,AR,R,T,Emax,(,AR,max,),AR AR, R,T,R,T,E AR A,Emax R,T, K,D,+A,=,=,(5),= r,=100%,时,,若设,若 r =,50%,时,即一半的受体被结合:,即达到最大效应,表示有限的受体结合,部位被饱和;,A,=,r,1- r,K,D,A=,K,D,43,K,D,的概念:,表示A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50%受体被占领时,,A,K,D,;,K,D,越小,,A,与,R,的亲和力越大;,K,D,越大,,A,与,R,的亲和力越小;,即,K,D,与A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D,取负对数,(-log,K,D,),=,PD,2,引起50%效应时药物剂量的负对数(亲和力指数),,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44,45,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不仅需要亲和力,还需要,内在活性,,后者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的大小。,用表示内在活性大小,,通常为0 1,,将公式(5)加入这一参数:,(5),( 6 ),当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当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大小;,E AR A,Emax,R,T,K,D,+,A,=,=,AR,R,T,E,E,max,=,46,47,四、激动药与拮抗药,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根据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同可分为:,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如,吗啡,等;,48,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共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表现部分,阻断作用如,喷他左辛,等;,反向激动药(inverse 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的构象向非激活状态方向转变,,引起与原,激动药相反的效应,。如苯二氮卓类药物。,49,拮抗剂(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如,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普萘洛尔,是受体拮抗药。,有少数拮抗药以拮抗作用为主,兼有微弱的内在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激动受体的效应,部分拮抗药。,如,氧烯洛尔、吲哚洛尔,等受体部分拮抗药。,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可逆,可分为:,50,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s),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阿托品是乙酰胆碱受体的竞争性拮抗药。,51,递增剂量的激动药,递增剂量的竞争性拮抗药,激动药,对数浓度(激动药 ),最大效应(%),剂量比,52,竞争性拮抗参数(pA,2,) 竞争性拮抗药亲和,力参数,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拮抗药使,2倍浓度的激动药,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此时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反映,竞争性,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所需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判断激动药的性质,,如两种激动药被同一拮抗药拮抗,若二者pA,2,相近,说明该二激动药是作用于同一受体。,53,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Irreversible antagonist),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Emax,),,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拮抗药与受体呈强键结合,(牢固),,相当于,灭活了部分受体,(,减少了能结合受体的数目,);,拮抗药,引起,受体构象变化,,使激动药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加大剂量也不能竞争性对抗。,54,非竞争性拮抗参数,(,pA,2,),减活指数,非竞争性拮抗药亲和力参数,使激动药的最大效应降低一半时,非竞争性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pA,2,/,越大,,所需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越小,,非竞争性拮抗作用越强。,55,第六节 跨膜信息传递与细胞内信使,跨膜信息传递(transmembrane signaling),细胞外信息分子特异地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识别),刺激细胞,产生,细,胞内调节信号,并传递,到细胞特定的反应系统(转导)而产生应答(效,应)的过程,;,细胞内信使(,Intracellular,messenger),细胞内调节信号的物质;,56,一、受体类型,根据跨膜信息传递机制(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号转导过程、受体的位置等特点)对受体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内(核)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其他酶类受体,57,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由鸟苷酸(GTP)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组成的受体超家族;,发现40多种神经递质及多肽激素的受体是通,过与G白偶联后产生作用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M、组胺、5-HT、 DA、,阿片类、前列腺素等。,58,G蛋白分为4种主要类型和多种亚型:,兴奋性G蛋白(GS);,抑制性G蛋白(Gi);,磷脂酶C型G蛋白(Gp);,转导素(Gt)及G。,受体结构有共同的基本特征:,59,3505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7,个,-,螺旋反复穿过细胞膜 ;,内侧及外侧的,氨基酸在,不同的,GPR,组成不同,导致,对,配体特异性,;,细胞内,侧,丝氨酸及苏氨酸残基是磷酸化位点,(,GP,结合区)。,60, G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三聚体。, 静息时与GDP结合,激活时分解为- GDP亚基及、亚基二聚体。, -GDP与配体受体复合物偶合,继之使GDP被GTP置换成-GTP复合物, -GDP再从受体结合中释放出来,并与反应体分子相互作用。, 亚基有GTP酶活性,使,- GTP复合物水解成,GDP,恢复GDP-状,态再进入循环。,6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ligand-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内源性配体有乙酰胆碱、GABA、苷,氨酸、谷氨酸等。,有配体结合部位及离子通道两部分。,由5个亚单位组成,每亚单位,肽链往返4次跨过细胞膜构成离子,通道。 Na,+,、K,+,、 ca,2+,等通道;,受体激活后,受体变构,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膜内外离子,流动状态,从而传递信息引起细胞,膜除极化或超极化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62,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family)又称生长因子受体,;,配体 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具有内在酪氨酸激酶活性;,具有共同特征:,膜外有配体结合区,中间有跨膜段,胞内有可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酪氨酸激酶活性区)。,63,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构型改变,酪氨酸激酶活化,残基磷酸化,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DNA、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加速,产生生物学效应,64,Effect,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存在于胞浆或胞核内,配体 甾体激素、甲状腺素、维,生素A、D等。, 配体与细胞浆内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再进入核内,与特异性DNA位,点(基因启动因子)结合,促,进相关基因转录,诱导生成介,质蛋白,产生效应。,65,二、细胞内信号转导,大多数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内,而是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第二信使将所获信息放大、分化、整合并传给效应物(酶),才能产生特定的生理、药理效应。,第二信使是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须的中介物。,目前已肯定的第二信使,cAMP、cGMP、IP,3,、DAG及Ca,2+,;,66, CAMP,是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CAMP是ATP经AC作用的产物, 受体、D,1,受体、H,2,受体等通过G,S,使AC活化,ATP水解 cAMP激活蛋白激酶A(PKA)蛋白质磷酸化生理、药理效应(心脏兴奋、平滑肌松弛等);,a受体、D,2,受体、M,2,受体通过G,i,,抑制AC CAMP,cGMP,是GTP经GC作用的产物;,cGMP作用与cAMP相反;,cGMP 激活蛋白激酶C(PKC)改变蛋白质磷酸化状态,cAMP相反效应(心脏抑制、血管扩张等);,67, 肌醇磷脂(inositol phospolipids ,IP ),a,1,、H,1,、M,1,、M,3,、5-HT,2,等受体与相应激动药结合后、,通过G,p,激活PLC 使PIP,2,水解 DAC 、 IP,3,;,DAC激活PKC靶蛋白磷酸化 腺体分泌、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细胞活化、细胞生长、代谢、分化;,IP3 促进钙池释放钙;,钙离子,钙对细胞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肌肉收缩、递质释放、腺体,分泌、白细胞、血小板活化等)。,细胞内钙激活PKC与DAC起协同作用,且共同促进其他信息传,递蛋白及效应蛋白的活化,,68,第三信使,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担负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传导蛋白以及某些,癌基因产物,参与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肿瘤形成等过程。,69,复习与思考:,1、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哪些类型?各举一例说明。,2、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哪些有关资料?,3、评价药物安全性有哪些常用指标?,4、亲活力、内在活性;,竞争性拮抗药、pD,2,pA,2,?,5、拮抗药、竞争(非竞争)性拮抗药?,6、目前已肯定的第二信使有哪些?,70,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