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类书与丛书

上传人:sx****84 文档编号:243486362 上传时间:2024-09-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类书与丛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11类书与丛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11类书与丛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类书与丛书,1、类书概略,2、中国类书发展,3、类书结构与功能,4、类书的文化价值,5,、丛书,1,1、,类书概略,1.1类书概况,1.2类书定义,1.3类书能传播文化吗?,1.4类书举例,2,1.1,类书概况,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载就有,3,万多卷。,魏文帝编辑成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 后来的封建王朝,相继仿效这种作法。,公元,572,年北齐皇帝使祖珽等仿皇览编修文殿御览,360,卷,分为,50,部,之后有隋代时北堂书钞,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我国古代自三国曹魏时就开始编纂类书,历史上曾出版过大小类书,400,余种。,3,1.2,类书的定义,张涤华类书流别:“类书作为工具书之一种,其性质与近世辞典、百科全书同料,与子史之书,相去秦越。凡荟萃成言,裒次故实,兼收众籍,不主一家,而区以部类,条分件系,利寻检、资采缀。以待应时取给者,皆是也。”,类书把古书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包括历史事迹、人物传记、名物制度、诗赋文章、成语典故、骈词俪语,以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各个方面。,4,今人对类书的定义,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类书性质的特点是“兼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两者而有之。”,日本著名学者长泽规矩和刻本类书集成序“所谓类书,是指将原文加以分类另行编排的书籍。”,在工具书方面,对类书也有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给类书下的定义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5,类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图书,按类撮述典章制度沿革及有关事例的通典,明代焦闳在编国史经籍志时,划入“故事”类,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列为“政书”类, 历代史志官私书目,大多列入类书(或类事)类;,按类纂集前代文献中资料编成的“小说”类图书, 太平广记,宋代崇文总目、明代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收入类书类,其它古代书目,把它列入“小说家”类;,“兼述众说”的“杂家”类图书宋代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宋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收入类事类或类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收入杂家类。,6,类书并不是著作,类书是根据经、史、子、集四部书的原文编成的。,它是把这些众多的材料(引文)分门别类的编排起来,便于参考利用,在某些类书中,或全部或部分地保存了后来所散佚或残缺的古籍,从而使我们能够利用它作古书的辑佚和校对工作。,它的缺点是割裂了四部书原著的思想系统。,7,1.3,类书传播与保存文化吗?,很明显类书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它产生于广义的文化背景下。与许多以不同万式存在的文化形式共处于“文化”这一大系统中。在类书的记载中,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化活动所形成的封建社会制度、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和技术艺术成果,而类书本身,又是这些文化成果积极作用下的产物。,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它在各个时期起到了传播文化和保藏文化的功用。,8,1.4类书举例,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类书,如从魏皇览算起至清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成,走过了,1700,多年的历程。,皇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册府元龟,玉海,古今图书集成,9,2、中国类书发展,2.1中国第一部类书,2.2两晋南北朝,2.3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2.4唐代类书的发展,2.5宋代类书的编撰,2.6,明清官修类书编纂,10,类书起源诸说,宋代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说“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有学者认为类书源于杂家,吕氏春秋、淮南子是其创始之作。,清代汪中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马国翰玉函山房文集卷三锱铢囊序。,钮树玉则认为吕氏春秋不应算作类书,而淮南子一书者才是类书之权舆,。,当代,已故,学人张舜徽指出尔雅实开类书之先河,。,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认为,汉代已有了类书,。:“刘向的说苑、班固的白虎通义、应劭的风俗通义,都是分类的编述故事,就有类书的形式。”,11,类书起源皇览论,类书始自皇览,因为:,第一,从类书的内容性质来看,其特点是“述而不作”, 考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的内容,既不是对原始文献的撮述,更不是对原始文献的编排摘录。,第二,从形式上看,类书的最大特点是“以类相从”,与尔雅的“明分部类,据物标目”有显著的差别。其侧重点是汇编资料,而不是阐释资料。,第三,从皇览本身来看,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同书刘劭传:“劭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杨俊传裴松之注引鱼豢著魏略:王象“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秘书监,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秘府。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通合八百余万字。”,这几段话,有三点值得重视。一是“撰集”。所谓“撰集”,就是编集,将已有的文献资料编排集中到一起;二是“随类相从”,或“以类相从”。也就是按类区分编排;三是“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凡千余篇”。“部”,就是“门类”、“类别”。,皇览正是一部有一千余卷、分四十余类的文献资料汇编,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大型类书。是“类书”这种体裁图书的创始之作。,12,2.1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三国黄初元年(,220,),由以刘欩、王象为首的一群儒士们,为了符合魏文帝的要求,从经传和其它图书内摘取引文,“随类相从”,编辑成的。它有,40,多个大类,,1000,多篇(子目),,680,卷,,800,万字。,皇览首开官修类书之先河,魏志卷二文帝纪云:“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魏文帝由于自己的爱好,又为显示文治之盛而下令编纂皇览。,皇览,记载着有关治乱兴衰之事迹,以为施政借鉴,或为赋诗撰文采取典故、辞藻之用。对比一下类书广集群书、述而不作、随类相从这三个最为根本的具体特性,皇览在选材上“撰集经传”、“集五经群书”,且由数名儒臣领修,历时年而成,可谓广集群书。,在对材料的处理上,上述史料突出显示了“集”字;另外,清人孙冯冀在收有卷皇览佚文的问经堂丛书的序中说,“其书采集经传,以类相从”;在对材料的编排上,皇览“随类相从”、“以类相从”设有,40,多个部类,每部类下又各有数篇。,隋时散失大半,仅存120卷,至隋末或唐初已经全部散佚。,13,皇览,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被誉为“千古类书之权舆”,也为历代封建王朝在开国之初集天下贤才修编类书以显示其“文治”作了历史垂范。,皇览一书已经散佚。据古籍所载,原书为680卷,约800余万字。包罗的范围很广。,14,2.2两晋南北时期,梁及北齐等朝君主效仿魏文帝,招聚文士编纂大型类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梁武帝萧衍诏刘杳撰寿光书苑、梁高祖命徐勉等修撰的华林遍略,北齐后主高伟命祖王廷等修撰的修文殿御览等,可惜这些早期的古类书,现在都已失传。,这些类书分门别类地汇辑了各种文献资料,被隋书经籍志列入子部杂家类。,15,2.3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隋代长洲玉镜、编珠;唐高祖时欧阳询等编修的艺文类聚;唐太宗时高士廉编的文思博要;武则天时张宗昌等编三教珠英;唐高宗命许敬宗等编瑶山玉彩;唐玄宗时命张说编初学记等。,五代刘煦在唐书经籍志中循开元年间毋煚的古今书录的体例,已将类书从杂家中分离出来,自成一家,称其为“类事家”。,16,官修的类书类型,供皇帝考察历史,作为施政借鉴的,文思博要序文中所言:“究帝王之则,极圣贤之训。”,专为写文章查检典故、事对而编的,隋炀帝时杜公瞻所修的编珠。,初学记的编修目的是唐玄宗的“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是为皇子提供文学典故和范文的。,瑶山玉彩是“摘其英词丽句”,为写作提供辞藻的。,隋唐时代文学类书已初具规模,适合文学创作参考用的类书数量颇多。,17,隋唐私修类书,王勃的平台秘略、白居易的白氏六帖等。,此时的私修类书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为宫廷侍从准备资料。虞世南在隋大业时任秘书郎,在唐太宗时也以“博学”著称。他搜集群书中有用的资料,编类书北堂书钞,以便于他随时回答皇帝的各种问题。二是科举制度使类书大有用武之地。背诵儒家经典,和字成章,必得广求于类书。,白居易的白氏经史事类的用途是“杂采成语故实,备词藻之用”,为科举文章提供典故和辞藻的。陆贽的备举文言从名目来看也是为应举准备资料的。,18,北堂书钞,北堂书钞成书于公元610年前后,是虞世南在隋朝作秘书郎时编成的。,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虞世南把群书中“事而为文者”,摘录其原句,分隶,80,部,,801,个子目内,共成,173,卷(见两唐书经籍志、艺文志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160,卷)。,北堂书钞成书较早,所引原书的材料更可靠一些,考据学家还常常引它为据。此书今已残缺,看不到它完整的面貌了。,北堂书钞是我国古代现存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类书。现在的通行本计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音乐、武功等部,类。,19,北堂书钞基本体例与资料价值,北堂书钞在每一类里汇集资料的基本体例是:先摘录古籍,编排形式上,它首创了“事文合编”的体例,奠定了后来类书采辑资料的基本格局。“事”即“事迹”类资料,“文”即“艺文”类资料。,北堂书钞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所引古籍均为隋代以前旧本,保存了许多古籍中片断资料的原始面貌。据统计,该书所引用的古籍,起自三代,止于宋、齐,除集部外,总数达,800,多种。,这些古籍到今天,十之八、九已经亡佚,但北堂书钞保存下来的资料,对校勘、考证某些古籍的内容,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0,2.4唐代类书的发展,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类书是唐朝初艺文类聚,南北朝时期的类书大都或亡佚或残缺不全了。,唐代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类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在于:,(1)继承并发扬编类书的传统,并在体例上有所创新。艺大类聚的编成,形成了事文兼备的类书体制。,(2)科举业开始影响类书编纂。唐朝科举制的确立,影响士子阶层的学风。类书逐渐成为进举的助学工具。,(3)繁盛的唐代文学,使这个时期类书的内容在汇辑诗歌上成绩卓著,。,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中,文学的比重较大,,21,艺文类聚,艺文类聚共,100,卷。分,43,部,,727,类(子目),近,100,万字,以天部、地部、岁时部为始,包括人事(如帝王部、职官部、刑法部等)、方物(火部、鸟部、兽部等)。每部先引经、史等部书关于天地等基本概念的记载,然后再加以进步的训释;末后附赋、诗、铭、颂等文,便于读者寻检资料、检索前代文献。,艺文类聚是唐高祖于武德年(公元,620,年)命欧阳询等十余人编写,在公元,624,年完成的一部按类别编排的类书。,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不论在编撰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有特色。它采辑了汉代到隋代经、史、子、集各种文献中的材料,引用图书,1400,多种。,它扩大类书采辑资料的范围,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自汉至隋丰富的文献资料,适应了一般读书人对类书的要求,对我们今天校理古籍,进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22,初学记,初学记,是唐玄宗为了他的儿子作文时使于检查事类而命徐坚等编纂的。全书,30,卷,其得名如此。分,23,部,,313,个子目。其体例是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末为诗文。叙事部分可查找分部,事对与叙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知识性的文辞介绍;而诗、文、表等则是根据叙事采录的。,初学记编撰者系徐坚等人。初学记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兼顾词藻典故和文章名篇。初学记每一子目内均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叙事”部分是经过精心编撰的,和其他类书的“类事”不同。初学记的“叙事”部分,虽然也征集类书,然而经过一番组造,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对子目标题来说,等于作了一番原原本本的说明,更为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作法。,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资料,其中包括隋以前的诗文和初唐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它:“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者相连属”,“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23,2.5,宋代类书的编撰,宋代类书编算主要集中在北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大官修类书的编纂,稳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使统治者赢得了“稽古右文”的美名。,其次类书编纂中较为注重史实的汇缉,这与宋代史籍日增及编撰相关。,24,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命李昉等仿修文殿御览编成。太平御览共一千卷,成书于公元977-983年,在它的,55,部内,便分了近,5000,个子目,比艺文类聚广博。开首的天部,从元气。太初、日、月、星、云到风、雨、雷、电等共有,35,个子目;地部则从土、壤、山、石、丘、陵、林麓、江、河、湖、海到薮、泽、渠、读等共有,155,个子目,里面还包括,432,座名山,,117,道大水。至于人事万物,则有帝王、皇亲、封建(指封建贵族)、职官、服用、饮食以及鸟兽、虫鱼、竹木、药材等部,几乎要什么有什么。每个子目之下,都有或多或少的引文,并注出处。,太平御览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类书。以它的门类繁多,征引赅博,被人广泛地推崇和利用、太平御览征引的图书,据太平御览图书纲目所载共,1690,种,删去重复,,1000,余种总是有的(这个数字并不包括诗、赋、铭、箴、杂书在内)。,太平御览引用的古书,既有引自原书,也有抄自其它类书的,但这些古书十之七、八今已失传,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25,太平广记,太平广记专门搜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小说,编成五,500,卷。按题材分成,92,大类,150,余细目,因书,475,种。,这些书半数以上已散佚,就是留有的亦有残缺和错讹,赖有太平广记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小说史料。,26,册府元龟,册府元龟是宋真宗在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命王钦若等编纂的。所采材料自上古至五代,大抵以正史为主,间及经、子;不采小说。,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从帝王、宗室、外戚等部到幕府、陪臣、外臣共分了,30,部,部有总序;,1104,门(子目),门有小序。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关人事、材料主要来自正史的一部类书。,册府元龟虽然也,1000,卷,但数量比太平御览大一倍。它的材料包括十七史,其所见史,又皆北宋以前古本,故可借以校史,亦可借以补史。,27,玉海,玉海,200,卷。南宋末年王应麟为科举考试的学子们编的。,编辑体例上,分了,21,门(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职、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240,余类子目,,子目有编题,每个大编题(子目)之下又分若干小编题,分别排列材料。,除了著有出处的引文外,一并附有图书目录。,玉海不仅给我们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图书资料,并为类书过度纯粹按形式(编题)编排搭起了桥梁。,28,2.6明清官修类书编纂,到了明清封建统治的成熟与衰落在官修类书编纂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表现在:,(1)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下,类书编纂进人了集大成时期。官修类书不论在体例还是内容上都集类书之大成,全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传统文化。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在体例上可谓精良,从技术上可与西方近现代百科全书相媲美。,(2)字典式的编排技术已开始进入类书编纂,佩文韵府与并字类编的编纂成功,表明类书到清代已有现代百科全书编纂的萌芽因素。,(3)清代考据学的发达,使类书的文化价值增加了新的内涵,缉佚考证的功能为部分学者所认同,。,清乾隆以后,封建文化日趋没落,帝国陷于内乱外患,大型官修类书的事业已经失去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中断了其编纂的进程。,29,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写本类书,所谓写本类书。就是用手工抄写的,按类来编排内容的大型书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明成祖朱隷诏编,解缙等29人于1403-1408年间编撰完成,初名文献大成。,30,解缙,总编官解缙在洪武,21,年任中书庶吉士,参议朝政,与太祖恩同父子。他看到太祖喜欢读刘向的说苑、阴幼遇的韵府群玉等类书,便对太祖说“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原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诉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嫌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别作之一端软?”(明史14 7 解缙传)。,解缙提出编纂指导思想:“看定凡例,删过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明成祖编纂的目的与设想:“天下古今事务散载请书,篇轶浩攘,不易检阅。朕欲悉各书所载事务聚之,而统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囊取物尔,修辑书毋厌浩繁。”,解晋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初稿,名曰“文献大成”,然明成组不大满意,认为辑书不广。于是增派人员从新编纂,五年之后,才得以编成是书。,31,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共装成,l109 5,册。每册30至50页,每页朱丝栏作枢,半页大字8行,小字22行,每行28字,正楷抄写,纸墨皆是优质。此次书成之后,成祖极为满意,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说此书“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成书,著为奥典”,并题名永乐大典。书成之后没有刻印,仅以抄本形式存世。藏于南京文渊阁,后转藏于北京故宫。,永乐大典收录的图书极为丰富,辑录了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至于大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无不采集。并附有图绘,仅卷35 18“门”字国,关于“门”字的解释就附有古代各种门的图案近二十种。,32,永乐大典的编书体例,永乐大典的编纂,基本上仿照宋代阴幼遇的韵府群玉和钱讽的回溪史韵两书的体例,以洪武正韵为纲,“依韵以统字,用字以录事”。,洪武正韵是洪武 8年(13 75年)问世的一部韵书,该书定汉字为76部声韵,其中“平”、“上”、“去”声各统22声部,“入”声统十部。永乐大典就是按照76个韵部来编排内容的。,姚广孝等在进永乐大典表时,称“博采四方之籍”、 “广纳中密之储”的永乐大典“上自古初,暨于昭代,考累官之逸典,收罗八世之遗言。名山所藏,金匾所纪,人间所未睹,海外之所罕闻,莫不据其实而陈其词,参与万而汇于一。”,33,永乐大典在文化史上的地位,1 、在当时形成重知识、认真读书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多次一下旨征购藏书,又在全国正招优秀儒生两千多人参加编撰永乐大典,实际上起到了提倡读书、重视书籍的作用,无形中向社会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书籍是最可贵的,是人类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土地、房屋、金钱的价值要高得多。读书人若能勤奋读书、著书立说,不但流芳百世,也能受到当代帝王的重视。编撰类书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为了粉饰太平,夸耀王朝的“文治之盛”,消磨诸儒的不平之气。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倡导人们读书,造就一批干练聪明之才,为封建王朝服务。,2 、保存了大量稀有的书籍资料。,由于永乐大典收录范围极广,它在辑录各类材料时,完全据原书整部、整段的收入,一字不改,即所谓“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许多古籍,特别是宋元以前的珍本、孤本因此得以保存。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传者,转赖其全部收入,得以排纂校订,复见于世。”,3 、 永乐大典,可以作为校书的依据,古书在其传存的过程中,辗转抄刻,讹误脱衍的情况极为严重,如果错误得不到纠正,既误古人,又误来者,所以校勘变成了古籍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下作。要使校勘质量上乘,必须依据一本与原典接近的书,而永乐大典则无疑是这类优质的书籍。因为它由学养浑厚的儒十抄录,而监修者又要就他们原段、原篇、原书、抄入,这就保证了缮录后的内容能和原典一致。从清代起直到现在,许多学者就利用永乐大典来校勘它书。,34,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在最大的一部类书,它是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由陈梦雷等集成。,全书把一万卷统率在六大部分之内,叫做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这是其它类书所没有的;汇编下面分典,共有三十二典(每个典都有一个总部),典下分部,一共有六千一百0九部。总部与分部均有汇考、总论、艺文(包括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部分,材料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汇考;其它部分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汇考是一定不可缺少的。,古今图书集成所包括的引文,也真是集了古今图书的大成,在历史上,类书的编纂可说是达到了最高峰。,古今图书集成前有总目录,一定程度弥补了卷帙太多、不易翻检的困难。有人认为古今图书集成的引文错误较多,需要尽可能地查对原文,这当然也是必要的。,35,3、类书结构与功能,类书结构,按韵编排的类书,千字文编排,36,按韵编排的类书,按韵编排的类书,起源于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元阴时夫又编有韵府群玉;而明永乐(明成祖)时修的永乐大典最为著名。永乐大典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今存只不过十分之三。一九五九一九六0年中华书局曾套印残卷出版,合共七百三十卷。此书按朝洪武正韵,编排“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四库全书总目),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永乐大典取韵缺乏一致的规律,“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折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录一书以书名分韵(按均指句末的韵脚)”(引文同上),体例比较紊乱。,佩文韵府是康熙年间编纂的按韵编排、专收词藻的类书,共四百四十四卷。按平水一百0六韵的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每字下先释意,再分韵藻(下有引诗)、对语、摘句三部分,以便作诗填词的人参考利用。但不懂声韵的人很难利用这部书。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佩文韵府编有四角号码索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37,千字文编排,雍正年间修的并字类编,采用了类书的另一种编排法。,分了十三类(门),也以天地、时令为首(新创数目、方隅,采色三门),门下亦分子目,如天地门下分天、日、月、风、云、雨、露、地等。,在子目下,却是两个字(即并字)合在一起二或按类或意排列,如天,后面就有天地、天日、天月、天风等。引文中搜集了经、史、子、集、杂文、诗、赋等原材料。,38,类书的文化功能,1、学习知识精华的教本,2、作为读书治学的工具,3、,作为知识精华的资料库,39,4,、类书的文化价值,古代,封建统治的文治饰物,士大夫助学工具及致仕的捷径,在学风与文风上造成的负面影响,近现代,资料价值,历史文献与文学文献的渊薮,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类书编篡的动力,中国封建大一统集权政治,推动或约束了类书的发展,40,封建统治的文治饰物,历代政权初立,均大兴文教,安定社会,收买人心。宋初四大类书的编篡,确实起到了安抚旧臣,使社会安定的目的。隐居通议卷13云:“使编篡群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诸书,迟其岁月。困其心态,于是诸国之臣,具老死文字间,世以为深得老英雄法,推为长策”。,明永乐大典及清几部类书编篡都在于牢笼人才,以文治同志天下读书人之心,同时显示王朝的文治之盛。,清康熙年间所修书籍60余种,其中有价值的类书占了不少,对网络人心、清除汉人反清思想,起到了武力镇压所起不到的作用。,41,士大夫助学工具及致仕的捷径,唐科举制度确立之后,类书编篡愈来愈盛。科举激发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清贫人家的子弟读书求学的积极性。类书按类汇集经传释文、词藻典故,为士子学习节省了收集资料的时间,成为进学的工具书或教科书。,佩文韵府不仅仅是一部106卷的类书,而且是“囊括古今、网络巨细,韵学之盛,未有过于此书者也”的“御制”类书,成为清朝“悬科取士”的考试标准,故被奉为经典。,靠类书记重点,求得学识的快进,成为一些士子致仕的捷径。清学者王鸣盛:“士不通三通,无以致学”。,42,在学风与文风上造成的负面影响,“述而不作”的类书刻板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百家争鸣的诸子文化,汉唐文化的博大开阔、恢宏雄浑以及明清文化的沿袭哀婉、悱恻缠绵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身处盛世与来世时的不同精神风貌,却没有全面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在生命科学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整个社会不注重创新的风习,在由于类书的假如,更为严重严重。,43,资料价值,中华书局点校宋史、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中所谓南北朝八史时充分利用册府元龟对校。,缉佚的作用更大,四库提要卷135艺文类聚提要:“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经、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剩馥,沾溉百代者矣。”,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缉自艺文类聚。,清修四可全书,从永乐大典中缉出五百余种佚书。,清严可均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不少材料是从北堂书钞、艺文、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中录出的。,鲁迅古小说钩沉内容主要来源,是北堂、艺文、初学、广记、太平御览等。,44,历史文献与文学文献的渊薮,“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直到艺文类聚事文兼备,使类书成为历史文献与文学文献的渊薮。,初唐时,人们对类书和总集的认识是差不多的,类书诗文部分的总和就是历代诗文总集,而且还由于多数类书按专题收录诗文,并注明出处,使类书又可以作为历代诗文的主题索引。,类书“事”所录资料十分庞杂,官修类书多采自“正史”,部分收录野史及笔记资料,“正”、“野”兼收。,古今图书集成大量采录了历代正史方志、野史、笔记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按类或按主题汇编,使这些资料具有“二十一史主题索引”、“地方志主题索引”、“野史笔记资料主题索引”等各种主题索引的作用。,4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类书编篡的动力,唐艺文以前,类书有类事和类文之分,所谓“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而“流别文选”与“皇览遍略”均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皇览被称为类书的始祖,考察魏晋南北朝以及以后各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对于了解类书产生发展的原因大有裨益。,秦汉儒学经传的研究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兴盛,史部书的宏富是类书产生的导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文史轻科技正式类书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事居于前,文列于后”的体例,即使到了清朝古今图书集成,力求体例革新,但仍未摆脱祖制,足见中国传统力量之强大,。,46,秦汉儒学经传的研究与发展所产生积极的影响,自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就一直以儒学为核心并以儒学经典为学人的依据。,不管是训章句还是阐述经义,都以著述为务,经传书籍蔚为大观,造成周览群书的困难。魏文帝继承父“以经术为先”之志,“撰集经传,随类相从”,成皇览。随后,这种钞撮群书、随类相从的形式成为汉以来钞撮形式的最佳范例,也是类书产生的最初范本。,钞书本起于史钞,后扩大到众籍。自皇览以后,模仿皇览的撰集经传以及其他书籍的类书大量涌现。梁武帝萧衍得位之初,即诏修类书,他“旁求儒雅,诏采异人”,使抄甲、乙、丙、丁四部书为寿光书苑。编撰类苑的刘孝标高才博学,为萧衍之弟所赏识,“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北齐后主高纬时修文殿御览撰修,亦是模仿皇览的类书,其“放天地之数,为五十五部,象乾坤之策,成三百六十卷”。在以后的朝代里,官修类书的编篡延续着,并完善着自己的体例,其动力之一便是儒家经传的发展及统治者欲从这些辑录中全面掌握统治思想的要求。,47,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兴盛,传统文学在各时期文体发展的大概情况可以概括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赋“铺采擒文,体物写态”,讲究用词的新、奇。汉赋家为作新赋,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字词的收集上,并且创造新词。汉赋注重辞句的繁丽为魏晋诗及马并文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魏文帝提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大大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社会上吟诗作文之人大为增加,此时韵文体裁主要以五言诗和马并文为主。建安风骨吹散了汉赋以丽句奇辞堆砌的华丽篇章,重创新体,诗文集出现了不少。晋代挚虞,“采摘孔翠,朵剪繁芜,自诗赋下,略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之流别”。齐梁时,梁昭明太子受流别影响撰文选,他们分类汇集诗文的方法是后世类书按类汇集诗文的开山之祖。,各类汇集丽词僻典的类书应运而生,如语丽(梁)、语对、鸿宝等,以助作文。,48,史部书的宏富是类书产生的导因之一,钞书最初始于史部书,史钞的方式自后汉一直是中国传统史学治学方法之一,不仅是类书产生的导因之一,也是专科类书政书出现的导因之一。政书(唐刘秩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创了撰集历代典章文物制度的史著形式。,宋册府元龟也是以史钞、加以分类撰集而成的。宋代史学发展由于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的施行得以昌盛,除官修史部类书册府外,私撰的还有皇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观史类编(宋吕祖谦)、诸史提要(宋钱端礼)等类书。,史学家编撰类书,在各代都有,最著名的为宋王应麟玉海(200卷),清代史学家钱谦益、朱彝尊等都曾编撰过类书。,49,中国传统文化重文史轻科技正是类书文化的特色,类书的产生与发展只在外在形式上得力于科技之助,即纸的发明应用与印刷术的普及。故而类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缺乏追求探索自然内在奥秘的科学的动力。仅仅是为壮大以伦理为圆心的传统文化而纳入有实用价值的农、医、天文地理以及少量的工程技术。,由于官方的压抑与社会的传统心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有关科学技术有光华的发明和创造都是民间的产物,这一特点导致专门涉及科技的类书的编篡仅仅在民间得以实现,而且还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往往只是经验的记叙和摘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清代陈元龙编篡的考证事物起源的小型类书格致镜源为“最有用的摘要”。达尔文陈誉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是李时珍博采“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800多种书加上自己的考证研究而成。在形式上,这些科技类书受文史类书的影响很大,仍然摆脱不了“述而不作”的传统。,50,中国封建大一统集权政治, 推动或约束了类书的发展,中央集权、系统严密的封建政治体制促进了官修类书的产生与发展,封建选仕制度的世风民俗促进了私撰类书的发展,51,中央集权、系统严密的封建政治体制促进了官修类书的产生与发展,封建社会政体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是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官体系。儒家知识分子是孔子国家学说的信奉者,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帝王师”为人生最高理想,任何学问的价值,惟有折算成某种政治能力能得到确认和体现。倘若疏离了大一统政治的社会需求,即令其学问再高深、技术再精巧,也属为人不耻“坚白之辩”或“奇技淫巧”。忠君报国是儒家知识分子的第一要职,既然皇帝重视类书的编篡,以为“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那么,士大夫们也就积极参与类书的编篡。,类书的编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动用了人从知识分子到抄书或刻书工匠,在编篡过程中不仅仅动用国家藏书,还向民间搜求书籍,要达到这样一个广阔领土内跨地域的文化联系,主要是依靠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儒生来组成的系统严密的官僚机构。,幕僚是皇帝贵戚絭养文士的方式,这种风习由战国便流传下来。一些大型类书亦是通过幕僚来完成的。梁刘孝标类苑,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圣祖第三子诚亲王的入幕之宾。,52,封建选仕制度的世风民俗促进了私撰类书的发展,科举制产生于隋。唐太宗推行科举之后,类书的功用另增一条,为士子进举提供捷径。,科举考试内容,从唐至清,不外乎作诗填词,默写儒家经典,到清代形成了“八股”固定格式的考试内容。,而类书汇集经传,采缀诗文,分类编排,检索方便,读类书,无须诵读全书,于一书可知多书之精华。无疑,有益于急功近利之图,于是有条件自编类书成为一种风气。据类书流别统计,唐编类书50余部,官修10余部,均在安史之乱前,而私撰类书数量占40余部左右。宋明清,私撰坊刻类书更是蔚然成风,即令政府干预,仍然未能禁出。,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九年(1670)、乾隆二十九年(1764)间,政府都曾禁止印售科举文字,其中包括科举类书。嘉庆二十年(1815)谕:“士子研经稽古,于五经三传,自应诵读全书,融铸淹贯,发为文章,方足以觇学识。乃近多钞撮类书,剿袭摭拾,冀图诡遇,不可不严行饬禁。”科举考试,学风与文风方面都出现不少弊端,历代学者对此均有非议。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著作衰而有文集,典故穷而有类书。学者贪于简阅之易,而不知识学之衰;狃于易成之名,而不知大道之散”。,明清活字印刷术普及,私坊刻书已经很发达,分布渐广,许多前代类书赖此得以流传。但粗制滥造者众,阮葵生茶余客话:“士罕通经,徒事末节。五经、子、史则割取碎语,朝节碎事,章句血脉,皆失其真。”,53,丛书,古籍丛书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的重要资料。,什么是丛书, “,丛书”两字的涵义、概念,我国的丛书始于何时,我国古代丛书的发展始于明代,清代是中国古籍丛书的繁兴时代,54,古籍丛书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的重要资料,从唐五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到辛亥革命止,我国究竟有多少古籍,至今众说不一,少的说有“不下五、六万种”,多的说“总数在万种以上”(王树伟:,我国古籍知多少,载,百科知识,)。,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根据有关目录估计为,8,万到,10,万种,而丛书所收的古籍,仅,中国丛书综录,介绍达,38891,种。若加上佛藏汇刻及“新学”丛书,待补入的丛书所收子目估计,10000,种,总数当在,50000,种左右。,这样推算,丛书就占整个古代典籍的,1/3,或者,2/3,以上。,不但我国古代各类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典籍基本上包罗在丛书之中,而且众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杂著等往往舍丛书不可得。,古籍丛书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的重要资料。,55,什么是丛书,清代钱大昕以丛书之意为“荟萃古人书,并为一部而以已意名之。”(,潜研堂文集,卷,跋百川学海,),王鸣盛认为丛书是“取前人零碎著述,难以单行者汇刻,。”(,蛾术篇,卷,合刻丛书,),李调元说“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一总名者,。”(,童山文集,卷,函海后序,),缪荃孙则以“至取各书之全者,并序跋不遗”者为丛书,(,校刻儒学警悟七集序,。),近代刘承干说:“杂取古今人所著,汇为一部,而标立名目,号为丛书,。”(,重印岱南阁丛书序,),傅增湘谓“集诸书镂于版,因事立义,名之曰丛书。”,叶德辉认为:“丛书举四部之书而并括之,。”(,书林清话,),汪辟疆说:“总聚众书而为书者,谓之丛书,。”(,目录学研究,年中华书局),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说:“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的书。”,新版,辞海,释丛书为“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辞海,年版,)。,56,“丛书”两字的涵义,从“丛”字讲起。“丛”字繁体作“丛”,,说文解字,解释:“丛,聚也;从业羊,取声。”,丛(丛)是聚集的意思;字的构形上半截为“业羊”下半部为“取”,“取”是这个字的声读。,根据现有的文献可查,“丛”与“书”二字连文成词,最早出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之手。,韩昌黎文集,卷四的古诗,剥啄行,中有这样的文句:“门以两版,丛书于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关着的两扇门内,聚集着许多书籍。原本是韩愈闭门读书以避谗言诽谤的话。,这里的“丛书”两字是用以表达聚集多书籍之义。,57,最先用“丛书”作书名,“丛书”二字最先用作书名的,当推唐代后期学者陆龟蒙。,陆一生写下不少诗文杂著,他将自己的作品集为一书,起名,笠泽丛书,,其序云:“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不遗大,可知其所容也。”,可见这是陆氏的诗文杂著。该书虽名曰“丛书”,实为一总汇集个人短篇作品的文集,并非一部真正的丛书。,58,“丛书”的概念,“丛书”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指我国古籍图书中的一个种类或系列。,()不是文章或诗歌的章节、句子、字词的汇编,也不是同一书的各家注释疏证的汇编,而是书汇集。,()可以是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内容诸方面的书;也可以是同一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相同与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的汇集。,()冠有总的书名,多冠以“丛书”二字。,()各书分开来又是独立完整的。,简言之,丛书就是由许多独立的图书汇集成编而冠以总名的一种书。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本图书成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的方式出版的图书。,59,“丛书之祖”,东汉灵帝熹平,4,年(公元,175,年),书匠把,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六部经书刻在鸿都门(汉代藏书之所)外的石头上作为标准范本。,近代学者罗振玉据此提出“勒石之世,已有丛书。”,东汉刻群经于石上应当视为丛书的源头所在。,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丛书始于南宋,俞鼎孙与俞经兄弟,将汪应辰的,石林燕语辩,、程大昌,演繁露,及,考古编,、与永卿的,嫩真子,等五家六种记载本朝制度、掌故和人物琐事的著述汇集在一起,分为集卷,题名,儒学警悟,(成书于嘉泰元年,即公元,1201,年)。,约,70,年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的学者左圭汇集,100,多种丛书编成,百川学海,一书。,书名是根据西汉扬雄“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一语而命。,百川学海,的内容虽以子部杂著为主,实包罗经、史、子、集四部,采收相当丰富,加之刊刻流传广,大多数人误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准确地说,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辑成的丛书,。,百川学海,是我国第一部刊刻的丛书。这两部书都是我国的“丛书之祖”。,60,我国古代丛书的发展始于明代,明代中叶,不仅出现了象范钦以天一阁珍藏的善本,20,多种汇刻的,范氏奇书,一类很有影响的综合性丛书,而且经、史、子、集各部类和小说专类丛书也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陆楫等人编汇的,古今说海,,计,143,卷,收集唐宋至明代人大量笔记小说,135,卷,也包括历史掌故、异城奇闻趣事等。该书分作“说选”、“说渊”、“说略”、“说纂”四大部分,在体例上也颇有创新,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丛书。,明代还有一些丛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如黄贯曾辑的,唐诗二十六家,(属诗类丛书)、顾春辑的,六子全书,(属子部类丛书)、顾元庆辑的,顾氏文房小说,(属小说类丛书)、毛晋辑的,十三经,、胡文焕辑的,格致丛书,、陈继儒辑的,宝颜堂秘籍,、息机子辑的,元人杂剧选,(属戏曲类丛书)、凌稚隆辑的,罗记评林,(又名,史汉评林,)等。,61,清代是中国古籍丛书的繁兴时代,丛书特点是:种类繁多,卷帙浩大,刊刻精美,校勘精审。,纳兰性德所辑,通志堂经解,汇集宋、元、明和清代前期理学家的著述而成。曹溶辑,学海类编,则是汇集宋、元、明和清代前期的经、史、子、集,430,多种书而成。另有张潮原辑、杨复吉等续辑的,昭代丛书,,道光本有,10,集,收书,461,种。晚清崇文书局辑刊的,百子全书,(又名,子书百家,)收儒法、道、兵、农、杂、术数和小说等,100,家,以上几部丛书的规模都很大。,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也堪称“世间丛书之最”。,四库全书,的编纂与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密不可分。,62,四库全书,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各省征集到的书,称为“采进本”;二是原清宫内收藏的书,称为“内府本”;三是从清初到乾隆时奉皇帝之命编写的书,称为“敕撰本”;四是各藏书家进献的书,称为“进献本”;五是从明,永乐大典,中辑选出来的书,称为“,永乐大典,本”。,当时全国进呈图书约,12000,多种,最后只收录认为有价值的图书,3503,种,编成,79300,多卷。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基本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历代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辑成后,手抄了四部,分别藏于皇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就是人们习称的“北四阁”。,63,四库荟要,四库全书,“孪生兄弟”,,四库荟要,(全称为,四库全书荟要,)。,四库荟要,是在编纂,四库全书,时,由于敏中、王际华等人精选,464,种图书汇辑而成。书成后也从未刊刻过,只在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抄写两部,分别存放在皇宫御花园和圆明园内。,圆明园中所藏的一部与,四库全书,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皇宫御花园所藏一部在,1949,年移往台湾,现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清代著名目录学家张之洞在其,书目答问,中言:“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赅群籍,搜残存逸,为功尤巨。”事实正是如此。,64,参考书目,张涤华.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国书局,1982,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65,测试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丛书?,2、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丛书?,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