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1. 荒漠化的概念,2. 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石质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的区别,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沙漠化与荒漠化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土地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灌溉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 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1)从地形区看: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2)从行政区划上看: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3)从气候上看: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较大。东、西部的划分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西部,贺兰山,东部,地形,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高原,特征,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辽阔坦荡,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2)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西部,东部,降水,少 以下200 mm以上 多,海陆位置,距海远 近,载畜量,小 大,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为什么我国荒漠的分布面积比世界其他地区纬度偏高、面积广?,. 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隔难以深入。,. 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明显阻挡在外。,. 本区的北部地形是比较开阔的,无高大山地的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无水,冬季干冷,处于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今日之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3.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了条件,人为因素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农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西北荒漠化人为因素的地区差异,图表导读,课本P,17,图2.2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读该图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从东向西读或者从西向东读,这样读可以看出自然景观和农牧业生产的变化;二是进行比较,即东部和西部(以贺兰山为界)的差异。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的思考,例如:(1)造成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随着与海洋距离的增大,降水越来越少。)(2)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特点有何联系?(东部降水在200 mm以上,天然降水基本能满足牧草的生长,所以农业生产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西部降水在200 mm以下,甚至是50 mm以下,水源只能依靠高山冰雪融化。)(3)植被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的什么特征?(区域的可变性。温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一明显的过渡地带荒漠草原。)(4)随着自然景观的变化,牧业生产有何明显变化?(畜种的变化和载畜量的变化。),课本P,19,图2.6 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主要用来说明过度放牧的多种形式和后果。通过a、b两图的对照,说明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掘井不多时,井口周围会因为过度放牧、过度践踏而形成斑点状的荒漠圈;过密的掘井会使水井周围斑点状的荒漠圈连接成片,形成大面积荒漠化,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例】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Q山脉的名称是,;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是,。,(2)图中、四个地形部位中最易形成绿洲的是,,简要分析判断的理由,。,(3)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是,。对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答案】(1)祁连山 西南高,东北低(2) 位于地下水的渗出地带(3)水资源 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盐渍化、次生盐碱化) 形成过程:如果农业生产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资源,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因地表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盐分)在土壤(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次生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成因,1. 下列哪些现象不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土地沙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解析,】,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人口过剩、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不合理灌溉等。,【,答案,】D,读下面“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2,4题。,2.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 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 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3.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B. 人类发展工业生产所致,C. 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D. 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4. 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A. 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B. 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C. 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D.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解析】,该题组考查我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第2题,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第3题,根据图中沙漠化土地成因可知滥垦、滥伐森林造成的荒漠化面积占84%,这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植被遭到破坏所致。第4题,沙漠化土地分布区大多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是最可取的解决生活用能的方式。,【答案】2. C 3. A 4. C,5. 新华社2007年3月31日电据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的最新监测,受蒙古气旋和较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宁夏北部、陕西北部等地30日出现沙尘天气,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受影响土地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受影响的人口约630万。结合全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和亚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1)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A. 燃烧矿物燃料 B. 土质疏松 C. 风力加大 D. 二氧化碳增加 E. 过度放牧 F. 过度开垦 G. 气候变暖变干,(2)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和,地区。,(3)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4)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以沙尘暴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的成因,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上图可知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自西北地区向外由强沙尘暴沙尘暴扬沙演变,特大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从图中还可知中亚远离海洋,受山岭阻挡,气候干旱。第(1)题,该类试题应根据前后关系解答。第(2)题,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3)题,该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频率加快,间隔变短。第(4)题,我国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第(5)题,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从左向右,从上而下分别是A、D、G、C、E、F、B。,(2)干旱半干旱,(3)频率加快,间隔变短,范围扩大,(4)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5)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少 多:降水量,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牧畜的大量无序增长,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避免土壤盐碱化,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西 东:经度位置,(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现状,(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3)恢复西部生态环境,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图表导读,课本P,23,图2.12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分缺乏,多流沙活动,植被的恢复相当困难。为了保证包兰铁路的畅通,运用扎制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控制流沙。这种沙障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制而成,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是西北人民创造出来的成功固沙经验。,【例】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面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1)(4)题。,(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20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解析】,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本题选取相对较陌生的区域河西走廊弱水流域为背景考查荒漠化,重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较容易作答。第(2)题,考查河流(弱水)的补给知识,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地,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第(3)题,湖泊面积减小乃至消失是由于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所致,而河流水量减少与中上游过度取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破坏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有关。第(4)题,对于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必须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既包括矿产资源种类、分布,也包括区内气候、植被、河湖水文状况等。该小题由于解答不全面极易失分。,【答案】(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回答1、2题。,1.关于该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丙山脉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大致分界线,相当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 甲所在的河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出现过断流现象,C. 乙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D. 丁地铁路线是兰新线上的一段,2.丁地沙漠化问题严重,铁路有受风沙覆盖的危险。丁地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防风固沙 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挡风墙,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沙障,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进行固沙 改建铁路进入黄河谷地,A. B. C. D. ,【解析】,第1题,从图中能看出丙山脉是贺兰山,相当于200 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乙是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在干旱区有灌溉水源,与周围相比光照并不充足;丁是包兰线的一段;甲河段由于上游及本区大量用水而出现过断流现象。第2题,丁地为了保护铁路,采用草方格沙障的方式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但本区由于干旱而不能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因为高大的树木很难存活。,【答案】1. B 2. D,3.(2008广东高考)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B. 西北草原退化,C. 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 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应该是较基础的问题。题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叙述,东北平原主要是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故选A。西北草原退化和荒漠化,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南方丘陵山地酸性红壤水土流失等,都是区域典型问题。,【答案】A,下面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4、5题.,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 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 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C. 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5.为了扭转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 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 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 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 禁止干旱地区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解析】,沙尘暴的源地主要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是因为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利于抑制土地的沙化与沙尘暴的发生。,【答案】4. D 5. C,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雨林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具有“地球之肺”、巨大的“储水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1. 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 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 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体如下:,图表导读,课本 P,27,图2.15 热带雨林与水循环,首先把该图变化为水循环示意图,找出水循环的各环节。其次看雨林在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使水循环异常活跃,特别表现在蒸腾、降水和径流环节上。亚马孙河流量大和变化平稳、降水量大和年内分配均匀,就是水循环活跃的具体表现:二是雨林蒸发、蒸腾的水汽,除通过内陆循环在雨林地区产生降水外,水分还被带离亚马孙地区,为其他地区供应水汽;三是通过雨林滞蓄的水量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会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减弱,空气干燥,从而降水变少,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这种变化不仅在当地表现明显,也会影响到全球。从全球来看,雨林担负着“空调机”和“加湿器”两种功能,若雨林被毁,全球除变干旱外,还会造成气温升高,酿成全球变暖的恶果。雨林成云致雨的作用,在为陆地补充淡水的同时,还会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绿树葱茏的雨林植被覆盖的地面,与裸露的地表在太阳的照射下,所引起的大气的变化也是不同的。,【例】请写出下面各图所反映的植物环境效益。,A,;,B,;,C,;,D,;,E,;,F,。,【解析】,本题是用一组素描景观图,表达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在读懂图的前提下,概括每幅图所表示的含义。图A是山坡上的防护林,图B是平原农田中的防护林,图C是茫茫沙漠上的林带,图D是在园林区,图E要注意箭头表达的意思,图F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答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保护农田,繁衍物种 C防风固沙 D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E吸烟除尘,净化空气F稳定大气成分。,读下面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反映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A. B. C. D. ,2.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B. 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C. 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D. 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3.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 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 B. C. D. ,【,解析,】,该图反映的是热带雨林景观,通过分析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特点,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答案,】1. A 2. C 3. C,4. 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A.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 美化环境、调节气候,C.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提供木材,供应林产,【解析,】“三北”指东北、西北、华北。这些区域冬春季节风沙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为保护生态,营建防护林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答案】C,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地上生物残体很快被分解,其养分又很快被植物吸收,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有人称之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雨林生长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再受强烈淋洗便会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具体用框图表示:,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2. 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1)原因,(2)表现: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贫瘠,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图表导读,课本P,28,图2.16 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根据养分循环示意图的组成,该图可分三步:(1)读圆圈。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在三个圆圈中以生物圈最大,这说明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次之,枯枝落叶最小。(2)读箭头。箭头粗细表示物质流量的大小,以岩石风化释放养分最多,这也反映出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岩石风化速度较快;土壤淋溶作用流失的养分和供给生物的养分基本相当,这说明雨林下的土壤很贫瘠。(3)读组合。即箭头和圆圈的组合。从土壤组合看,土壤养分有三个来源,一是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二是枯枝落叶分解释放的养分,三是雨水带来的可溶性养分。从生物组合看,供给养分的箭头粗,脱离植物的养分少,二者是不平衡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枯枝落叶所提供的养分也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土壤,二是被地表径流带走。,【例】读世界不同地区森林面积百分比图,回答(1)(5)题。,(1)目前全世界消失森林最快的是,洲,最慢的是,洲。,(2)使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主要是,和,。,(3)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将使生物面临毁灭性威胁,还会使许多地区造成严重的,和,。,(4)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实现资源的,利用,如在森林采伐时应不超过其,。,(5)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涵森林的一种环境功能,请思考搭配:,A. 天然“净化器”,。,B. 天然“吸尘器”,。,C. 天然“蓄水池”,。,D. 天然“绿色卫士”,。,E. 天然“消声器”,。,F. 天然“美容师”,。,【解析】,本题以世界不同地区森林面积的对比为切入点,理解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并分析其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4)生物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如煤、石油的形成。(5)促进土壤的形成,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6)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7)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答案】(1)亚 北美(2)农牧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3)多样性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4)充分 生长量(更新量)(5)净化空气 吸烟除尘 涵养水源 保护农田 减弱噪声 美化环境,1. 热带雨林形成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的原因是( ),A. 群落生产力高,B. 生物循环旺盛,C. 全年高温多雨,生长不间断,D. 生物残体很快遭到分解,【解析】,热带雨林地区之所以能形成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主要得益于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使生物的生长异常迅速。,【答案】C,2.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A. B. C. D. ,【解析】,雨林中的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中的养分很少,再加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使土壤贫瘠。,【答案】A,3.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 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答案】B,三、热带雨林的开发及保护,1. 雨林被毁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开辟大型农牧场,商业性伐木,过度的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人口剧增和贫困导致,以及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开发,2. 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运输更为方便,沿线新建了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2)移民亚马孙平原,移民亚马孙平原的客观条件: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环境人口容量较大。,促使移民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二是经济因素,东北部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三是政策因素,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35年后地力下降,土地被废弃。,3. 雨林的保护措施,图表导读,课本P,30,图雨林被毁的原因,该图与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基本是相吻合的,主要是用联系图表的形式,揭示了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据各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该图变为下图。,课本P,31,图2.21 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计划有一条横穿亚马孙河的大公路,沿线有众多的开发计划中的地区。这些地区虽不连贯,但面积都较大,这些地区多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可以设想,若这些地区被开发之后,对雨林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课本P,31,图2.22 朗多尼亚地区公路沿线1975年和1999年的雨林分布,通过1975年和1999年两图的比较,说明了亚马孙横贯公路对雨林的影响。1975年公路刚刚完工时,公路时隐时现地蜿蜒穿行在林区之中,两侧是繁密的森林,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面。而到了1999年沿公路两侧,出现了大片的裸露土地,像癞头一样。这说明因为公路的修建使运输更为方便,伐木公司大肆砍伐公路两侧的雨林,使林地的郁闭度大为降低。,课本P,35,图2.26 热带雨林的保护,该图主要表达了有关热带雨林保护的六项计划和措施,里面渗透着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目标,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与环境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保护计划和措施内容的记忆。,课本P,35,图2.27 西双版纳地区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这种雨林生态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例】读下列材料和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巴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这些宝贵资源正在遭到毁灭性破坏,每天至少有100万棵树被毁。现在巴西森林覆盖率从400年前的80%减少到现在的60%,许多地区的原始林已踪迹全无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 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1)根据材料和示意图,图中A、B的内容应为:,A,,B,。,(2)按“目前状况”图示,分析巴西大量砍伐森林的这种做 法,反映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3)从“目前状况”要实现“发展方向”,人类应采取的发展措 施是,。,(4)为达到“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制定了,白皮书。并在保护森林、绿化祖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森林在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巴西大量砍伐热带森林,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忧虑。题中示意图正是提醒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一定要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建设了七项重点生态工程,规定了3月12日为义务植树日,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答案】(1)环境保护经济优先,(2)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中国21世纪议程 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建设了七项重点造林工程;制定采伐与哺育更新的措施;规定了义务植树日(答出3点即可)。,1. 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适合于大规模的移民开发,B. 受战争的影响,大量巴西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C.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也是巴西政府拓疆计划的一部分,D. “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解析】,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后果严重,不适宜大规模移民;巴西移民亚马孙地区并非受战争的影响,而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西部地区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不宜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答案】C,2. 下列关于森林利用的做法正确的是( ),A. 禁止伐树,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B. 人类需要多少,就采伐多少,C. 有计划地伐树,及时更新林木,D. 全部采伐光,再重新植树,【解析】,正确利用森林的做法是应该采育结合,以林木生长量为依据来制定采伐量。,【答案】C,3. 由于人口贫困而导致雨林被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 过度的迁移农业,B.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C. 开辟大型农牧场,D. 商业性伐木,【解析】,雨林被毁的原因可归为两类:一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多造成的,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以及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就属于此类。二是由于人口贫困引起的,商业性伐木,以木材出口换取外汇,偿还债务;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就属于此类。在后一类中,商业性伐木对雨林的破坏是最直接的方式。,【答案】D,4. 读“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完成(1)、(2)题。,(1)两幅图说明人口增加与雨林被毁的关系是( ),A. 雨林被毁与人口增加呈负相关,B. 雨林被毁与人口增加无关,C. 雨林砍伐加速完全是由人口增长造成的,D. 人口增长促进雨林砍伐加速,(2)巴西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 ),A. 巴西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B. 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肥沃,C. 热带雨林地区土地生产力高,D. 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环境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随着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的面积不断加大,呈正相关。第(2)题,主要是巴西政府的“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答案】(1)D(2)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