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构造地质(考研)(91槽台学说)

上传人:gb****c 文档编号:243440773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石油构造地质(考研)(91槽台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西南石油构造地质(考研)(91槽台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西南石油构造地质(考研)(91槽台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9.,大地构造基本理论,大地构造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构造、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当研究对象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时,一般称为区域大地构造学,如对我国来说就称为中国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在研究时必须对研究地区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及地质发展历史等,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研究。,由于构成地壳的岩石具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这些运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学者对这种运动的规律性提出不同的观点,因而得出不同的运动模式。有的学者从升降运动的强度出发,研究地壳上地槽、地台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模式,即为槽台学说;另有的学者从地表各种地质构造的分布,组合、交接关系,研究在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作用下地壳产生不均匀滑动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模式,即为地质力学说;还有的学者从水平运动出发,研究地壳被分割成若干片块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模式,即为板块构造学说。,1,地槽,是地壳上活动的地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地质学家J.霍尔(HALL 1859)和J.D.丹纳(DANNA 1873)先后提出来的。,按照现代对地槽概念的理解,地槽的基本特点在于他的强烈活动性,以及他发展过程中由坳陷向褶皱带的有规律地转变。他是地壳上最活动的地带。,地台,是古老的大陆地壳,它的概念首先是由E.徐斯(E.Suess)于188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构造变动的地区。,9.1 槽台学说,2,9.1.1 地槽与地台的基本特征,1、地槽的基本特征,沉积方面表现有很大的沉积厚度,外形方面表现为狭长的长条形,空间分布上主要在大陆的边缘,地槽由坳陷转变为褶皱带后,通常表现为山脉,现代地表的山系,基本上都是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槽。,地槽区岩浆活动广泛而强烈,地槽区构造变动剧烈而复杂,地槽区变质作用强烈,3,(1)、沉积建造,海底喷发岩建造,硬砂岩建造,泥质页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4,(2)、地槽的构造特征,地槽从褶皱运动转变成褶皱系,形成地槽的构造。地槽的构造是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因而是多旋回的。早期形成的先期构造又往往被后期形成的后期构造所改造、重叠和干扰,所以,地槽内的构造是相当复杂的,一般来说,地槽区的构造变动主要发生在每一旋回的回返阶段。,在平面上一系列褶皱沿轴向延伸很远,其走向与地槽的总体走向大致相同,在剖面上背斜和向斜紧密相间、同等发育、连续出现,褶皱总是不间断地布满整个地槽,有些褶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其褶曲轴面向同一方向倾斜,显示了组成褶皱的岩层物质向同一方向推移的动向,断裂走向和褶皱轴向平行,延伸长而规模大,断裂面倾向与线形褶曲轴面倾向一致,断裂性质多属逆断层和逆掩断层,有的还可以出现规模巨大的推覆体,在剖面上一系列相平行的逆冲断层组成迭瓦状构造,复背斜构造带,复向斜构造带,褶皱构造带,断裂构造带,褶皱断裂构造带,5,(3)、地槽的岩浆活动,地槽是地壳上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因而具有最复杂的岩浆活动历史。主要表现为:,活动方式:既有大规模的海底火山喷发,又有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岩石类型:超基性、基性、酸性等岩石,发育时间:贯穿地槽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且是多期活动的。,初期岩浆活动以基性岩类为主。既有火山岩,也有侵入岩。地槽早期的岩浆活动与其早期的深断裂活动有关,深断裂沟通了地幔顶部的岩浆源。,晚期的岩浆活动是以酸性岩浆的侵入为特征,其侵入作用往往与地槽的褶皱造山作用相伴而行。,6,(4)、地槽的变质作用,地槽区岩石的变质作用十分显著,是与地槽的岩浆活动性紧密相关的。,地槽内地壳大幅度沉降及上覆巨厚岩层的形成,使岩层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引起区域变质,强烈的岩浆活动,引起接触变质,剧烈的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变动,会引起动力变质,7,(5)、地槽的矿产,地槽内矿产既丰富又多样,既发育了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外生矿床,也形成了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矿床。,巨厚的沉积岩系为形成石油、天然气、煤、铁、铝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8,2、地台的基本特征,地台是由地槽发展而来的,一个地槽沉积带经过剧烈的造山运动和相伴随的岩浆活动之后,就回返褶皱而成稳定地带,而且与相邻的老地台合并。,有些地质学家将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称为“僵化”,之后就进入了地台发展阶段。,9,(1)、地台的双层结构,地台的基底:地台的下覆层。组成基底的岩石是各种结晶变质岩系。它们的原始岩石则为巨厚的碎屑岩 、火山岩和复理石建造等。由于经历了强烈的褶皱运动、变质作用及岩浆侵入,使其转变为不同程度的变质岩系。,地台的盖层:地台的上覆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基底之上。盖层是由各种地台型沉积建造所组成,厚度小,岩相变化不显著,构造变动微弱,很少变质。地壳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上升和下降,运动的差异性较小。,10,(2)、地台的类型,按基底形成时代划分:,古地台,(寒武纪之前形成,又称为“克拉通”)和,年轻地台,(基底是寒武纪以来形成的)。,按地台稳定的程度划分(黄汲清 1945):,正地台,:比较稳定,基底僵化程度高,盖层沉积薄,构造变动轻微,无重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准地台,:较活动,基底硬化程度低,盖层沉积较厚,构造变动较强烈,岩浆活动广泛而显著,根据地台不同部分沉积盖层厚薄和构造变动的特点,可将其划分四个二级单元,1、地盾(地轴),2、台背斜,3、台向斜,4、台褶带(沉降带),11,隆起区(带),隆断区(带),隆褶区(带)(三级单位),坳陷区(带),坳断区(带),坳褶区(带),凸起,凹陷,穹褶(四级单位),穹断,凹断,凹褶,背斜,向斜,穹隆(五级单位),挠曲,地堑,地垒,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12,(4)、地台的沉积建造,地台的沉积建造是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具以下特点:,1、岩性以砂质、粘土质和碳酸盐为主,浅海相沉积物居多,少复理石、磨拉石、火山岩建造。,2、组成建造的岩性单一,结构均匀,分布面积广,相变不大、厚度稳定。,3、不同建造之间多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4、由于沉积环境稳定和分布面积广,所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明显。,13,地台沉积的特点,下降阶段(早期):褶皱基底遭受长期剥蚀,坳陷范围由小变大,沉积环境由陆相过渡为海相,出现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的海侵沉积序列。该阶段后期,主要是碳酸盐沉积。,上升阶段(晚期):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侵范围缩小,出现了沉积物由细变粗的海退沉积序列。以后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乃至全部为陆相沉积所代替。,14,地台区典型的沉积建造,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含煤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铝土页岩建造,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15,(5)、地台的岩浆活动,地台区的岩浆活动无论是在活动规模上还是活动方式上,均比如地槽区强烈。我国地台区岩浆活动,除中生代比较强烈外,其它时期均较微弱。,地台区的岩浆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浅成的小侵入体,另一类是大片玄武岩流。它们的产生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16,(6)、地台的构造变动,基底控制着盖层构造,盖层构造又可能影响基底构造:基底僵化程度高的地区,盖层构造表现为形变微弱的特点,反之基底僵化程度低的地区,盖层表现较强烈的构造变形,构造形式有继承性。同样,盖层在形变过程中,对基底的构造产生了明显的改造作用,使基底进一步破碎或导致构造线方向发生偏转。,17,地台盖层构造的一般特点,地台区的褶皱一般比较开阔,通常是一些孤立的短轴褶皱,如穹隆、长垣、短轴背斜和构造盆地。但在台褶带内褶皱比较强烈,出现一些紧闭的梳状、箱状等构造,空间组合上构成了隔挡式或隔槽式褶皱。,地台区断裂变动一般不强烈,且多为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隆起区,常成群出现组成地堑、地垒等构造。地台区的逆断层相对较少。,18,(7)、地台的矿产,地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产生各种矿产的沉积建造和岩浆岩类,又有赋存各种矿产的构造条件。所以其矿产是非常丰富的。,沉积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磷、铁、铝矾土和盐类等。,内生矿产有:铁、铜、钼、铅、锌、汞、金刚石、稀有和稀土元素等矿产,19,9.1.2 地槽的发展模式,自从地槽的概念提出以来,对于它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模式,国内外地质学家提出了许多论述。一般认为,地槽从强烈活动开始到最后褶皱成山,是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期间经历过复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归纳起来,是两种模式:,单旋回发展和多旋回发展,20,1、地槽发展的单旋回模式,单旋回模式的奠基人是H.史提勒,他以构造岩浆旋回为主线,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单旋回模式:,初期岩浆活动:(地槽期) 蛇绿岩,同造山岩浆活动:(造山幕) 花岗岩,高造山:顺层花岗岩和区域变质,晚造山:穿层花岗岩和接触变质,后继岩浆活动(半克拉通期)安山岩等喷发,各种斑岩侵入,末期岩浆活动(全克拉通期) 玄武岩,21,22,B.B.别洛乌索夫地槽发展模式,地槽以下降为主的阶段,地槽以上升为主的阶段,地槽全面转变形成褶皱山系,标志着地槽发展的结束,在褶皱山系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新的构造单元:边缘坳陷、山前坳陷、山间坳陷,23,2、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模式,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多旋回理论。他认为地槽转化为褶皱山系的褶皱运动不是单旋回的,而是多旋回的。即一个褶皱山系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次褶皱运动。1960年代,他进一步指出: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性,不仅是多旋回的褶皱运动,还包括多旋回的断裂运动、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多旋回的沉积作用、多旋回的变质作用、多旋回的成矿作用。,24,多旋回模式的特点,开始时蛇绿岩套沿深断裂带出现,紧接着复理石大量沉积。然后,地槽沉积带的一部分褶皱成山,花岗岩类侵入。紧接着各种斑岩形成小侵入体,在地面有安山岩喷发。这是形成地槽阶段的第一旋回。第二、三、四旋回的发展大致与此相同。当然各旋回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可能缺乏蛇绿岩,有的可能缺乏花岗岩或安山岩等等。磨拉石建造一般在早期很少,主要发育在主地槽期及后地槽期。,25,多旋回模式的内容,多旋回沉积建造:复理石和磨拉石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基性超基性岩侵入、细碧角斑岩喷发、放射虫岩沉积形成蛇绿岩套。还包括多旋回花岗岩侵入、斑岩形成、安山岩喷发。,多旋回深断裂活动、褶皱造山运动、多旋回的地槽沉积带和造山带之迁移。,多旋回的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多旋回成矿作用:包括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26,3、地槽的基本类型,1935年H.史提勒的分类:,正地槽(Orthogeosyncline),准地槽(Parageo syncline),1941年H.史提勒的分类:,优地槽(Euogeosyncline),冒地槽(Miogeosyncline),27,优地槽特征,岩浆活动很强烈,多旋回明显。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和海相火山喷发从地槽发展初期直到末期可以出现若干次,花岗岩侵入也是。喷发岩出现在比较平静的下降阶段,花岗岩类则出现在褶皱隆起阶段,沉积建造海相较多,具多旋回性,褶皱运动显示多旋回性,褶皱带在横向和纵向上有迁移。,区域变质广泛,有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带,28,冒地槽特征,岩浆活动一般很弱,多旋性不明显。一般缺乏基性超基性岩和火山岩,花岗岩类也缺乏,但在地槽回返阶段有重要发展,沉积建造浅海相较多,一般以碎屑岩 、碳酸盐岩、复理石等为主。,褶皱运动、区域变质均不如优地槽强烈,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性也不及优地槽。,29,地槽名词系统,造山期前,一级,二级,三级,地槽系,地槽,中央地块,地背斜,地向斜,造山期后,褶皱系,褶皱带,复背斜,复向斜,边缘坳陷,山间盆地,山前坳陷,30,9.1.3 中国主要地槽褶皱系,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可以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地槽褶皱系。,每个地槽褶皱系由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环境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各个地槽褶皱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互相之间在成因上、发展规律上等具有许多关联。,31,32,一、祁连山地槽褶皱系,祁连山地槽褶皱系是我国西北较大的褶皱山系之一。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其东北为阿拉善地块和贺兰六盘台褶带,西南为柴达木盆地,西北与阿尔金山褶皱带相联,东南与秦岭地槽褶皱系相接。,根据祁连山地槽褶皱系内部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大地构造特征差异性,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构造单元。,33,34,1、河西走廊边缘坳陷,位于龙首山、合黎山之南,走廊南山、冷龙岭之北的河西走廊地带。,大地构造性质是介于华北地台与祁连山地槽系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单元,两侧均被深断裂所限。,坳陷的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河西走廊边缘坳陷系祁连山地槽系褶皱回返时期所形成。,35,2、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包括走廊南山、冷龙岭及部分托来山一带,以走廊南山冷龙岭复背斜为主体,延长1000千米,宽约5070千米。,由一系列强烈挤压的褶皱和冲断裂所组成,并见有倒转和巨大的逆掩断层。,在物质组成上,广泛发育一套碎屑岩 、硅质岩、火山岩及碳酸盐岩,是典型的地槽型建造。,36,3、祁连中间隆起带,包括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及陇西地区。以托来南山大通山复背斜为主体。,是震旦纪到石炭纪的长期隆起地带,为一比较稳定的呈线状伸展的古隆起带。,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祁连中间隆起带是一个小陆块,介于北祁连优地槽和南祁连冒地槽之间。,37,4、南祁连冒地槽褶皱带,包括乌兰大坂山、疏勒南山、青海湖北缘及拉脊山以南的区域,以乌兰大坂拉脊山复向斜为主体。,是一个早古生代坳陷,沉积了近万米的海相碎屑岩 系,火山岩系缺乏,不及北祁连优地槽发育。,加里东运动地槽褶皱回返,形成褶皱带,38,二、阿尔泰地槽褶皱系,位于新疆北部,包括阿尔泰山、准葛尔界山等山脉。是一个以海西旋回为主的地槽褶皱系。内部可划分以下几个单元,1、阿尔泰冒地槽褶皱带,2、西准葛尔优地槽褶皱带,3、东准葛尔优地槽褶皱带,4、准葛尔盆地(准葛尔地块),39,三、天山地槽褶皱系,位于新疆中部,构成天山山系的主体。南邻塔里木盆地,北接准葛尔盆地,呈近东西向延伸,长达2000多千米,形成于早古生代,强烈发育于晚古生代,结束于二叠纪。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1、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2、天山中间隆起带,3、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4、北山优地槽褶皱带,40,四、内蒙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包括内蒙居延海以东的内蒙高原和大兴安岭山系,东以深断裂与松辽盆地为界,南与华北地台相邻,西与天山地槽褶皱系相连。内部可划分两个单元:,1、内蒙地槽褶皱带,2、大兴安岭地槽褶皱带,41,五、吉黑,地槽褶皱系,位于我国东北,包括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和辽宁北部地区。是一个以石炭、二叠纪沉积为主体的华力西地槽褶皱系,不同程度的缺失下古生界,普遍缺失三叠系,岩浆活动强烈。内部可划分以下几个单元:,1、吉林小兴安岭地槽褶皱带,2、佳木斯隆起,3、延边优地槽褶皱带,4、松辽盆地(松辽地块),42,六、昆仑地槽褶皱系,包括昆仑山脉、祁曼塔格山、布尔汉布达山、阿克塔克山、可可西里山和阿尔金山等,是一个复杂的华力西地槽褶皱系。开始于早古生代,经中、晚古生代强烈坳陷、沉积和火山作用,古生代末褶皱回返,地槽系封闭。内部单元有:,1、北昆仑冒地槽褶皱带,2、昆仑中间隆起带,3、南昆仑优地槽褶皱带,4、祁曼塔格优地槽褶皱带,5、阿尔金优地槽褶皱带,6、柴达木北缘优地槽褶皱带,7、布尔汉布达优地槽褶皱带,43,七、秦岭地槽褶皱系,位于我国中部,呈近东西向展布。其发展历史是长期的、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内部构造是复杂的。可划分以下几个单元:,1、秦岭扬子褶皱带,2、北秦岭华力西褶皱带,3、东秦岭印支褶皱带,4、西秦岭印支褶皱带,5、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44,八、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分布于四川西部,是一个独具形象的巨型三角形地槽褶皱系,三边均以深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内部可分为:,1、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2、雅砻江冒地槽褶皱带,45,九、华南地槽褶皱系,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南,是一个早古生代的冒地槽,地槽型沉积建造以下古生界为主,由寒武、奥陶和志留系组成。,该地槽于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褶皱封闭,转化为地台,故有“华南准地台”之称。内部可划分以下几个单元:,1、右江冒地槽褶皱带,2、桂湘赣褶皱带,3、华夏褶皱带,46,十、其他地槽褶皱系,三江地槽褶皱系,西藏地槽褶皱系,喜马拉雅地槽褶皱系,台湾地槽褶皱系,那丹哈达岭地槽褶皱系,47,中国地槽褶皱系总结,在空间分布上,地槽褶皱系围绕着地台边缘分布。如昆仑、祁连、松潘甘孜、三江和西藏地槽褶皱系,围绕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而展布。,在时间发育上,地槽向褶皱带的转变常常是从大陆边缘开始,逐渐向洋迁移。如华南加里东地槽系,自加里东运动以来,围绕扬子地台,由于洋壳板块不断向西北俯冲,地槽逐次褶皱,大陆不断加大,地槽则不断向太平洋方面迁移,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加里东、华力西和中、新生代地槽褶皱带,台湾地槽则到第三纪才褶皱成山,迄今还在活动着。,48,9.1.4 中国主要地台,49,一,、华北地台,华北地台的主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整个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渤海及北黄海,向东延伸可至朝鲜北部,故有“中朝准地台”之称。该地台总体呈三角形,与周围相邻的构造单元均以深断裂为界。,华北地台经17亿年以前的吕梁运动(中条运动)形成了统一的褶皱基底。自震旦纪以来,一直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但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划分为几个次级构造单元。,50,51,(一)、华北地台的内部单元,1、内蒙地轴(盾) 2、辽东台背斜,3、辽冀台向斜 4、燕山台褶带,5、山西台背斜 6、鄂尔多斯台向斜,7、贺兰六盘台褶带 8、豫淮台褶带,9、鲁西台背斜 10、鲁东地盾,52,(二)、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是由太古界的各种结晶片岩、片麻岩,元古界的各种片岩及大理岩组成。它的上界同位素年龄大约1718亿年,目前发现最老的下界同位素年龄值为36亿年。,华北地台的基底主要有三套岩系构成,即太古界阜平群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下部五台群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上部滹沱群及其相当岩系。,53,(三)、华北地台的盖层岩系,1、中元古代阶段(天津蓟县剖面),2、晚元古代阶段(青白口纪震旦纪),3、早古生代地层(寒武系中奥陶系),4、晚古生代地层(中石炭二叠系),5、中生代地层(三叠系白垩系),6、新生代地层(第三第四系),54,(四)、华北地台的构造特征,华北地台自早元古代末(17亿年左右)经吕梁运动作用以后,形成了地台的统一基底,此后即进入地台发展阶段。,因为地台的基底构造往往对盖层的构造有着控制作用,所以,下面将分别介绍该地台的基底和盖层构造的特点。,55,1、华北地台基底构造特征,地台的基底是由阜平群、五台群及滹沱群以及它们的相当岩系所组成。其间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即: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阜平运动,23.525.5亿年);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五台运动,20亿年左右);滹沱群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吕梁运动,1817亿年)。由于这三次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得华北地台基底构造十分复杂。,56,2、华北地台盖层构造特征,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地台的构造运动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和坳陷,处于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生代,地台内部的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构造运动多次发生,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遍,并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印支、燕山运动是引起盖层褶皱、断裂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地台构造运动的总特点与中生代基本一致,但具体表现有所不同,此时地台上以断裂发育为主,形成许多新的断陷盆地。,57,地台盖层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又因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特征总体上表现得较为复杂。一般在长期相对下降的地区以褶皱为主,在长期相对隆起的地区以断裂为主,在沉降带地区盖层变形则具有褶皱和断裂同样发育的特点。地台内不同的次级单元,其盖层构造特征是不相同的,下面分别描述:,58,(1)、地盾(地轴)的盖层构造特征,地盾(地轴)是地台上长期隆起的构造单元。例如,内蒙地轴和鲁东地盾。基底岩系大片出露,只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才发育有沉积盖层。,盖层在断陷盆地内的构造形态以宽缓的褶皱为主,只是在盆地的边缘由于边界断裂的影响而形成紧密倒转的褶皱。,59,(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单位,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华北地台有三个台背斜,即辽东台背斜、鲁西台背斜和山西台背斜。它们在构造形态上总体都构成复式背斜,但各自内部构造各具特色。,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较简单;鲁西台背斜的盖层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燕山运动所形成;辽东台背斜盖层的构造变动主要由两次运动所组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形成褶皱,燕山运动形成褶皱(中期)和断裂(初期和晚期)。,60,(3)、台向斜的盖层构造特征,台向斜是地台上长期相对下降的单位,各时代沉积盖层发育较完全,厚度较大。在构造形态上台向斜表现为一个极其平缓的开阔的大向斜。,例如,鄂尔多斯台向斜其大向斜的构造形态不对称,轴部偏西。该台向斜内部基本上是水平岩层,只在边缘地区发育有不连续的穹隆和背斜构造。,61,(4)、台褶带的盖层构造特征,台褶带是地台内部强烈下沉的单元,故又称沉降带。后期构造变动强烈,盖层的褶皱和断裂都很发育。,在燕山台褶带内,隆起区以断裂为主,褶皱不明显;而坳陷区构造变动则比较复杂,形成紧密的褶皱,空间组合上为隔挡式褶皱。,62,(五)、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构造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台基底发展阶段,岩浆活动剧烈、频繁、种类也多。,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阶段,由于构造发展的相对稳定,岩浆活动微弱,种类也简单。,中新生代阶段,因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也随之剧烈起来。,63,(六)、华北地台的成矿特征,华北地台是一个具有双层结构的古地台,基底经历了复杂的地槽发展阶段,有三次重要的地壳运动和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因此,在基底中发育有与地槽有关的各种矿产。如冀东的变质铁矿。,在沉积盖层发育的过程中,既有与各时代沉积地层伴生的沉积矿产,又有与燕山期、喜山期岩浆活动相伴生的内生矿产。所以,华北地台的矿产是十分丰富多彩的。,64,(七)、华北地台地质构造发展特征小结(1),1、地台的褶皱基底广泛出露,是由太古代早元古代几个构造旋回所形成的。,2、地台全部结束海侵较早,一般来说,自中奥陶整体上升以后就没有完全广泛的海侵。二叠纪开始全部成为陆地。,3、中生代以来,地台表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的特点。产生了一系列内陆盆地。,4、地台发展过程中地壳震荡运动不仅幅度较大,而且差异性也大。,5、地台盖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动,主要是燕山运动所造成的。,65,(七)、华北地台地质构造发展特征小结(2),6、地台发展过程中的不均一性极为显著,形成了地盾、台背斜、台向斜和台褶带四种次级单元。,7、地台上深断裂及大断裂比较发育,构成了地台与周围地槽或地台内部单位间的分界线。,8、在地质发展中,地台上新构造运动表现比较强烈,差异性大,形成各种类型的年轻地貌,9、华北地台内蕴藏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66,二,、扬子准地台,扬子准地台是我国第二个重要的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北边以北淮阳深断裂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为界,西边以龙门山深断裂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相邻,西南以金沙江红河深断裂与三江地槽褶皱系为界,南及东南与华南地槽褶皱系呈过渡关系,总体呈长条形。,67,68,(一)、扬子地台的内部单元,1、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2、扬子地台北缘褶皱带,3、四川台向斜 4、康滇地轴,5、滇黔褶断区 6、八面山褶皱带,7、江汉坳陷 8、江南地轴,9、下扬子褶皱带 10、钱塘褶皱带,11、苏北坳陷及南黄海 12、淮阳地块,69,(二)、扬子地台的基底岩系,扬子地台的基底是由中晚元古代的昆阳群(川西、滇东)、板溪群(湘西、黔东)、神农架群(鄂西)及其相当地层组成。,扬子地台在中元古代时期是一个广阔的活动海区,沉积了反映地壳活动性大的建造类型。此后,由于晋宁运动的影响,昆阳群等及其相当地层,普遍遭受了区域性变质,使得扬子地台的大地构造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扬子地台的统一褶皱基底。,70,(三)、扬子地台的盖层岩系,扬子地台的沉积盖层发育极为良好,中国许多地层的标准剖面及名称都是在这里建立的。,地台发展的早期是海相沉积阶段,晚期是陆相沉积阶段。主要分为:,1、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阶段,2、晚三叠世及其以后的陆相沉积盖层发育阶段:因为印支运动(中三叠世末)作用,三叠纪晚期,扬子地台全面上升为陆,结束了海侵历史,地台开始进入陆相沉积阶段,3、新生界阶段:由于喜玛拉雅运动,整个地台以强烈上升为主,大部分为剥蚀区。,71,(四)、扬子地台的基本构造特征,由于晋宁运动,扬子地台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统一的褶皱基底。,在盖层发展阶段:早期的海相沉积时期,地壳发生多次的震荡运动,使得地台内不同的部位,海侵的时间、范围各有区别。晚期陆相沉积阶段,由于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的影响,使扬子地台的盖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72,1、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扬子地台的基底形成于晚元古代末(约8亿年前)。,基底发展阶段,经历两次大的构造运动,四堡运动(14亿年前)、晋宁运动(8亿年前)。两次运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褶皱轴向在地台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向。东部为北东至北北东方向;西部为近南北方向;北部为近北西西方向。,基底构造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大型隆起和坳陷。,73,2、盖层构造的基本特征,盖层构造主要由燕山运动所造成,构造线的方向严格受基底构造线方向的控制,扬子地台盖层构造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1、一般褶断型:地轴的构造属于此类,特点是断裂较多,褶皱发育一般。,2、强烈褶断型:台褶带或褶皱带、褶断区的构造。特点是紧密线状、箱状、梳状褶皱为主,断裂也较发育,方向与褶皱轴向一致。,3、平缓褶皱型:台向斜内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和断裂均较微弱,构造线方向性不强,内部有一些大断裂发育。,74,(五)、扬子地台的含油气情况,扬子地台沉积盖层极为发育,一般均在数千米至数万米,为油气生成与聚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论是陆相地层还是海相地层均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在扬子地台已发现的含油气盆地有:四川、江汉、南襄、苏北南黄海等。在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等层位获得了工业油气流。,75,三、塔里木地台,塔里木地台位于新疆南部,界于天山山系和昆仑山系之间。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围绕盆地边缘的一些山脉,地台总体走向近东西,长约1500公里,宽约200600公里。总面积达62万平方公里。,塔里木地台形成于元古代末,也是由古老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构成的古地台。,76,(一)、塔里木地台内部单元,1、喀什坳陷 2、铁克里克,3、西南坳陷 4、西南斜坡,5、巴楚隆起 6、柯坪隆起,7、阿瓦提坳陷 8、库车坳陷,9、塔北斜坡 10、中央隆起,11、塘古斯巴斯阶地 12、且末隆起,13、于田若羌坳陷 14、塔东坳陷,15、孔雀河斜坡 15、库鲁克塔克隆起,77,78,(二)、基底岩系及发展,太古界为深变质的片麻岩、云母片岩、角闪片岩等,太古代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太古界强烈褶皱。,早元古代本区又强烈坳陷,下部为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等;中部为大理岩;上部为黑云母石英片岩等。早元古代末的地壳运动,使下元古界强烈褶皱隆起,地台基底大部分已形成。,中上元古界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晚元古代末期的地壳运动(塔里木运动)使古地槽封闭,进入地台发展阶段。,79,(三)、盖层岩系及发展,从震旦纪开始,塔里木地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一些发展阶段:,1、震旦纪阶段,2、早古生代阶段,3、晚古生代阶段,4、中生代阶段,5、新生代阶段,80,(四)、塔里木地台发展总结,塔里木地台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以后,中央隆起部分,沉积物总厚度为1000余米,边缘地区则达万余米。,震旦纪开始,库鲁克塔格及柯坪地区强烈下沉,构成古生代坳陷。中生代时沉积中心迁移,在库车及叶尔羌地区形成新的坳陷。新生代时由于四周高山上升,形成一个内陆盆地,接受了陆相碎屑沉积。,在大地构造性质上,地台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构造变动比较微弱,仅边缘部分强烈。,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