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失眠的分类及诊断要素,2009年10月27日-2009年11月10日,1,诊断的要素及其组成,诊断,是对一种疾病或生理障碍的本质的定义,一个诊断包含,必要特征,、,排除特征,、,辅助特征,和,因素性事实,这几个元素:,必要特征:,那些可以将一种疾病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的症状或者病征,排除特征:,如果这些特征出现,即使必要特征符合,也不能做出诊断。,辅助特征:,那些经常但不是肯定出现的,有用但不是诊断必须的特征,因素性事实:,一些出现在病发之前,并增加了疾病发生可能性的事实,2,几种主要的失眠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睡眠紊乱的诊断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注:ICSD是DCSAD的改进,故重点讨论后三者。而ICD目前也已经更新到第10版,3,几种主要的失眠分类方法,考虑到DSM-IV以及ICD-10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广泛,主要介绍ICSD分类方法:,ICSD:制定于1990年,此分类主要将睡眠障碍分为三类:1.失眠;2.过度睡眠;3.继发性睡眠紊乱。并且,ICSD又将失眠细分为患者内因引起的、外部因素引起的、生理节律相关的三种。,DSM-IV:此分类主要为精神疾病分类,故主要将睡眠障碍分为原发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和过度睡眠)、继发于某种精神或药物问题的睡眠障碍,以及物质引起的睡眠障碍。,ICD-10:ICD包含了两大宽泛地睡眠障碍分类:器质性睡眠障碍和非器质性睡眠障碍。,4,导致失眠的病因及分类,对导致失眠的病因,大致可以分类如下:,环境因素:包括(1)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2)强光;(3)噪声;(4)温度异常;(5)卧具不适。,生活习惯因素:包括(1)睡前饮茶、酒、咖啡或者吸烟和食用兴奋性的食物; (2)睡眠节律的改变。,躯体因素:即器质性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包括(1)考前学习压力、相思、离别、不良事件刺激; (2)紧张、焦虑、担忧、抑郁、过度兴奋等。,精神疾病: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人格异常等。,药物原因:包括(1)可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 (2)戒断反应。,年龄因素:如老年性失眠。,睡眠相关的疾病:不宁腿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5,对失眠患者的诊断步骤,1.,问诊,:内容包括健康时睡眠状况及失眠阶段的睡眠状况、诱因、生活习惯、饮酒史及用药史等,2.,睡眠量表,:通过填写睡眠量表,得出患者的睡眠评分,判断是否失眠以及失眠的程度,3.,精神病学分析,:通过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此类精神问题,4.,实验室检查,:一般为脑电图(EEG),检查更详尽的还有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脑电图检查方式一般为动态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6,睡眠分期与相应的EEG特征,1. NREM(非快动眼睡眠相 ): Dement和Kleitman(1957)将此相睡眠分为14期(S14)。S1为思睡期,S2浅睡期,S3中度睡眠期,S4深睡期。各期在EEG表现和睡眠深度上有较大差别:,1) 期睡眠(思睡期),:此期是由清醒状态向睡眠期过渡的阶段。EEG由清醒时的波为主发生波幅逐渐降低的变化,表现为波被低电压的27Hz慢波和1525Hz的快波替代。随思睡程度加深,慢波增加,以23Hz和47Hz中幅波为主。深度思睡的标志是出现顶尖波,这是一种复合电位:一个正相小棘波伴随一个大的负相慢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12Hz或更快的频率反复出现,在顶区最明显。,2) 期睡眠(轻睡期),:背景为低幅EEG脑波,以睡眠纺锤,K复合波及波(75V)。,2. REM(快速眼动睡眠相 ):表现为类似S1期睡眠时的相对低波幅,混合频率脑电活动。因此期EEG 与觉醒时模式相似,表现为低幅快波,波及间歇性低幅波,故又称此期睡眠为去同步化睡眠,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8,多导睡眠图(PSG)及睡眠参数,长期以来,EEG一直是睡眠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1937年,美国学者Loomis首次提出用EEG方法取代行为学作为睡眠深度判断的标准。1953年,美国Aserinsky和Kleitman发现REM现象。1968年,Rechtchaffen和Kales提出睡眠分期的标准,并由美国生理协会推荐为第一个睡眠分期的国际分类。,目前,为了更加精确地对睡眠相关疾患做出鉴别诊断,在EEG基础上增加了对眼电、肌电、心电等参数的同步记录,形成了睡眠多导图。但是在所测量的众多睡眠参数中,大多数参数仍然由EEG所决定。,9,多导睡眠图(PSG)及睡眠参数,1卧床时间TIB(time in bed) 从关灯到早晨起床的时间(减去夜间离开床的时间)。,2总体睡眠时间TST(total sleep time):包括所有、期和REM期睡眠,运动时间MT,以及任何异常睡眠或分裂睡眠时间的总和。,3总体睡眠时段TSP(total sleep period):从睡眠开始到早上最后清醒的时间,包括入睡后所有清醒时间,、期和REM期睡眠,运动时间,4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与卧床时间之比。,5睡眠潜伏期:从关灯到出现期睡眠的时间。,6、期潜伏期,7REM潜伏期:从睡眠开始到出现REM期睡眠的时间。,8睡眠中清醒次数:入睡后到早晨起床期间清醒的次数,清醒至少持续15S以上。,9REM期睡眠次数:为全夜REM期睡眠的次数。,10睡眠周期转换次数:每100min内进入和离开NREM睡眠、REM睡眠次数,反映睡眠的稳定性。,11周期交替模式(cyclic alternating pattern ,CAP)在NREM期中,可能出现30-180S的安静睡眠和唤醒的周期性交替,反映了多导睡眠生理变量交替的特征。CAP比=(总体CAP时间/总体NREM时间)100%,10,EEG与失眠的关系(依睡眠参数),对象分类,属性,无抑郁、焦虑症状的失眠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失眠者,总睡眠时间,低于常人,低于常人,睡眠潜伏期,低于常人,低于常人,NREM期,低于常人,低于无抑郁者,REM期,-,-,I,期,-,-,II,期,低于常人,低于常人,III,期,-,-,IV,期,-,低于无抑郁者,觉醒次数,高于常人,高于常人,REM潜伏期,-,-,睡眠效率,低于常人,低于无抑郁者,睡眠周期,小于常人,小于无抑郁者,11,相关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关注的方向,对失眠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1.调查研究中少有对失眠做详细的鉴别分类,通常只考虑正常和失眠两种状况。,2.由于1,故对于各种睡眠问题的表现与患者失眠所属的分类没有明确的对应。,3.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受到受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今后研究中的主要方向:,1.对象人群确定为在校大学生,并确立少数几个区别较为明确的不同失眠类型作为研究对象,2.寻找与失眠分类相对应的脑电特征,3.将问卷与脑电检测结合,建立失眠分类与症状和脑电特征之间的对应,12,参考文献,1张劲农,等.睡眠及睡眠呼吸障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马惠姿,李鸿培.失眠症的病因与分类J.中国医刊,2003,38(5):21-23,3倪杰,白瑞,等.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9):54-55,4王雪笠,陈建源,贺银方,等.慢性失眠症临床与多导睡眠图研究J.北京军区医药,1996,8(5):332-334,5,孙瑞琪,张彩娃,杨艳杰,等.大学生睡眠障碍特点的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0,20(2):1-2,6杨艳杰,彭涛,杨占强,等.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54-256,7马建东,李玉凤,李转清,等.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8-220,8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31,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