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涵义,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第三节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一、心理咨询与辅导概述,二、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关系的建立,三、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会谈技术,四、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2,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3,一、心理健康的涵义,(一)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心理卫生,4,(一)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5,(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6,(三)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除了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转指人的心理健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7,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斯柯特(,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三 )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8,(一)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9,(二)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的适应能力,自我满足的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完全成熟,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情绪与动机的控制,10,(三 )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阶段,11,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扰。,12,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本体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心理活动因素,(二)诱发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13,生物性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疾病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心理活动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个性因素,14,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5,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6,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7,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二)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三)升学和择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18,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一)全面渗透,(二)开设课程,(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四)建立家、校沟通渠道,19,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教育性原则,(二)全体性原则,(三)差异性原则,(四)主体性原则,(五)整体性原则,(六)保密性原则,20,第三节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一、心理咨询与辅导概述,二、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关系的建立,三、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会谈技术,四、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21,一、心理咨询与辅导概述,(一)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22,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23,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1.,信息收集阶段,2.,分析诊断阶段,3.,目标确立阶段,4.,方案探讨阶段,5.,行动实施阶段,6.,结束阶段,24,二、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关系的建立,(一)共情,(二)尊重,(三)真诚,(四)积极关注,(五)具体性,(六)即时性,(七)对峙,25,三、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会谈技术,(一)倾听技术,(二)影响的技术,(三)非语言技术,26,四、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一)松弛训练法,(二)系统脱敏法,(三)冲击法,(四)厌恶法,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