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多媒体课件,药物学基础,1,课程性质,护理、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药物的作用、用途、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2,任务:,掌握,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的基本技能;,熟悉,合理用药原则;,培养,正确执行医嘱,按照护理程序评价药物疗效,指导合理、安全用药的,能力,。,3,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法律意识、安全意识;,2,、热爱护理事业、爱岗敬业,辩证思维的能力;,3,、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4,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主要不良反应,2,、熟悉常用药物的用药护理,,熟练掌握,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3,、熟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药物学知识正确合理地开展临床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药物咨询和宣教;,4,、,熟练掌握,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的能力;,5,、,熟练掌握,正确执行医嘱、处方的能力,5,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第一节 绪言,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6,学 习 目 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合理用药意识。,2,、掌握药物学常用概念及意义。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3,、熟悉药物体内过程的基础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4,、,熟练掌握,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学会处方、药品说明书的识读和正确使用药物,7,第一节 绪言,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药物,药物学,药效学,药动学,8,食物、药物、毒物关系:,有些是药食同源,如海带、苦瓜等;,药物与毒物间没有化学结构上的差别,仅存在量的差异。,9,药物的来源,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现代: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基因工程药物。,10,药物学的概念,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11,作用,药物学研究的内容:(1)药物 机体(2),影响,(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12,护理、助产专业,药物学基础 为用药护理奠定基础,1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处方药,非处方药,甲类 乙类,14,二、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护士:执行者、监护人,1,、用药前:,2,、用药时:“三查”“八对”“一注意”,3,、用药后:,15,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16,三、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教学目标、学习任务;,2,、温故知新;,3,、总结归纳;,4,、实践教学;,5,、结合临床;,6,、现代学习手段;,17,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酶活性提高等。如咖啡因等。,抑制作用,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酶活性降低等。如地西泮等。,相互联系,药物的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因,随剂量的增加可出现惊厥,进而发生衰竭性抑制,甚至死亡。,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兴奋,抑制,18,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1.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对,用药部位,组织细胞所呈现的作用。如局麻药的麻醉作用。,2.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如,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19,(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原发作用),2,、间接作用(继发作用),20,(三)选择作用:,药物在适当剂量时,选择性地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被称为,选择性,。,如治疗量,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用药剂量大小有关。,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仅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如果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21,由于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所以药物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就成为,药物分类的依据和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一般地说,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但应用范围广;,临床选药时,一般尽量用选择性较高的药,22,(,四)两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是指药物既有,防治作用,的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起,不良反应,的一面,对机体有弊。,因此在临床上选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23,1,、,防治作用,分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防止疾病和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治疗作用,是指临床用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作用。,如青霉素治疗流脑,24,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药物能够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使疾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治疗,治本,如抗菌药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消除等,对症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治标,如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催眠药用于失眠,降压药用于高血压等,25,辨证关系:,一般,地说,,对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只用阿司匹林解热,病因未除,作用消失后热度有回升。,但在一些,严重症状,,如,休克、高热、惊厥、剧痛、哮喘,等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下,应,优先进行对症治疗。,祖国医学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后达到,标本兼治,的理论,26,2.,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发生的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特点:,反应较轻,,常导致可逆性的改变,,停药后可消,失,药物固有的,可减轻甚至避免,可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27,口干,唾液分泌,扩瞳,抑制瞳孔括约肌,心率,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解痉,内脏平滑肌松弛,阿 托 品,M,受体阻断药,麻醉前给药,胃肠绞痛,28,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时出现的,对机体产生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急性毒性,(毒性反应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产生蓄积中毒),特点,反应比副作用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常导致不可逆性的机能改变,可预料和避免的,29,“三致反应”(特殊毒性反应),致畸胎,致癌,致突变(影响DNA 基因变异),胚胎细胞,体细胞,30,致畸,药物通过母体进入胚胎,干扰胚胎发育,导致胎儿发生永久性形态结构异常,妊娠,20,天至,3,个月,为胚胎器官形成期,反应停、苯妥英钠、利福平,31,反应停(,沙利度胺),“,孕妇的理想选择,”,?,1957,年,10,月,1,日,联邦德国一家制药公司将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治疗癫痫抗过敏妊娠呕吐(镇静安眠),32,例,:,60,年代初,德国镇静药沙利度胺(,反应停,)作为控制母亲妊娠早期反应的治疗药物,造成胎儿短肢畸形在欧洲的流行,社会为之震惊。,33,(1961),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1961,),34,令人恐怖的不良反应,1960,年,,欧洲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1961,年,,澳大利亚,3,名患儿的海豹样肢体畸形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过反应停有关。,1961,年,11,月底,,,从联邦德国市场上召回。此时已经被销往全球,46,个国家,!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1.2,万,名因母亲服用反应停而导致出生缺陷的婴儿!其中,约,4000,名,患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3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不正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药物(抗原)初次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体内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引起变态反应,变态反应的产生与,用药剂量无关,与病人体质有关,,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如:青霉素,防止措施,:询问过敏史,过敏试验。,36,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阈浓度是指最小有效浓度。,苯巴比妥催眠,次晨头晕、困倦,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37,(,5,)继发反应(治疗矛盾),(,6,)停药反应,长期使用,突然停药,(,7,)特异质反应,遗传异常,38,(,8,)药物依赖性,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需连续用药的现象。,指长期使用或周期性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躯体状态。一旦停药就会表现出主观不适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39,药物依赖性分为两种类型,:,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连续用药后突然停药,病人产生继续用药的强烈欲望,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求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以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成为“精神药品”,躯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又叫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突然停药可产生很强的,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患者极度痛苦难以忍受,有不择手段的强迫觅药行为,造成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对具有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严格管理,合理应用。,如,:,吗啡,如地西泮、咖啡因,40,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1,、理化反应,2,、影响酶活性,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4,、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41,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影响核酸代谢,7,、影响免疫功能,8,、非特异性作用,9,、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42,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配体,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信息物质。配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局部活性物质,等为内源性配体;,药物,则为外源性配体,43,受体与药物结合,药物要与受体结合引起效应,须具备两个条件:,1.,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大者作用强,故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2.,内在活性,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44,根据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及其大小,可分成三种类型:,受体激动药,受体拮抗药,受体部分激动药,45,(1),激动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2),拮抗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如:纳洛酮拮抗吗啡,用于吗啡中毒,46,(3),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这类药物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合用时则表现出拮抗激动药的作用,47,受体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亲和力或效应力方面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是实现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1.,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应用普萘洛尔(降压药),若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升高的,反跳,现象,受体阻断剂 反跳现象,48,2.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长期使用麻黄碱(激动,受体,)平喘,疗效逐渐下降。,受体激动药 耐受性,49,四、药源性疾病,(,一,),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A,型反应),2,、与药物剂量无关(,B,型反应)与药物剂量、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50,(二)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作用、药物制剂与剂型、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51,(三)药源性疾病预防,1,、加强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监测。,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3,、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水平。,52,谢谢!,53,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通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研究,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5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动态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药物转运,药物代谢变化过程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55,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药物跨膜转运方式:,2,种,1,、被动转运:高浓度 低浓度,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56,被动转运的类型:,(,1,)简单扩散:最主要方式,简单扩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浓度差 、膜面积 、膜厚度 、药物脂溶性 。,解离型:离子形式、脂溶性低,非解离型:分子形式、脂溶性高,57,(,2,)滤过(膜孔扩散) 水溶性药物,小分子,(,3,)易化扩散 特定载体(饱和性),顺浓度梯度,58,主动转运:药物逆浓度差转运,低浓度 高浓度,主动转运特点:载体;,消耗能量;,饱和性;,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59,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二)分布,(三)生物转化,(四)排泄,60,(一)吸收,定义: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给药途径,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与制剂,61,给药途径的不同影响着药物的吸收,进而影响药效,消化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口服给药,最常见、最安全、最简单,主要在小肠(,PH,近中性、粘膜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吸收,受较多因素影响,药物剂型,药片崩解速度,胃肠内容物的多少,胃液,PH,值,胃排空速率等,62,存在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发生生物转化)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首关消除(首关效应),胃肠,肝门,V,肝,肝,V,体循环,例:硝酸甘油,,PO,,约,90%,被灭活,所以可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63,首关效应,药物经肝静脉入全身循环,上腔静脉,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脏,小肠吸收药物,体循环,肝静脉,肝动脉,口服药物,门静脉,肠道,64,2,、舌下给药,脂溶性高、用量小的药物,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可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优点:简便、不受消化酶、,PH,影响、无首关消除,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65,3,、直肠给药,药物经肛门灌肠或栓剂置入直肠或结肠,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优点:,吸收快,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66,4,、注射给药,迅速准确进入体循环,无吸收过程,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可立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可注射大容积、刺激性药物,但对制剂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67,肌内注射,肌肉组织与皮下组织相比有血流丰富,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的特点,故吸收快、疼痛轻,适用于油剂、混悬剂和稍具刺激性的药物,皮下注射,吸收比口服快,较肌内慢,不适用于有刺激性的药物,动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静脉滴注,68,5,、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以及药物溶液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可直接进入细胞,吸收极其迅速,(,经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可被迅速吸收入体循环,6,、经皮给药,皮肤因表面角质层的屏障,一般药物不易透过,但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在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作用,69,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分子 、脂溶性 、解离度 越容易被吸收。,吸收环境:,胃排空、肠蠕动、胃肠内容物多少及性质,,PH,值、,药物剂型和制剂:,溶液片剂、胶囊,水溶液混悬液、油制剂,70,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71,分布,(一)概念:,药物吸收入血后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二)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pH,值:脂溶性高低、分子大小、体液的,pH,值等;,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器官血流量,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72,影响分布的因素,环境PH和药物理化性质,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环境PH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PH、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解离度小的药物易分布,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则难以分布,73,血浆蛋白结合率,多数药物都与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结合,游离型 产生药物作用,血液中,的药物 结合型 不易通过生物膜,暂时失去活性,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7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1) 饱和性 ; (2) 竞争性,当2种药物合用时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使游离型的药物比例加大,药效加强,例:,双香豆素,血浆蛋白结合率99%,与保泰松(98%)等合用,可与其竞争血浆蛋白,使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75,器官血流量,除对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药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如心脑肝肾等)药物浓度高,药物的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76,药物,血液循环,脂肪组织骨骼毛发等血流量少的组织,分布,再分布,77,组织亲和力,某些药物对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而使其在该组织的浓度特别高,例:,四环素,沉积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组织中,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在血浆中高出数千倍。,78,体内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三者之间隔膜的总称,血脑屏障对药物具有选择通透性,故使分子、极性高的药物难以通过。这使得较少药物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一般:分子小、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脑部疾病时,应选择易通过屏障的药物。如:脑膜炎,79,胎盘屏障,是指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离的屏障,不具有选择通透性,一般药物均可通过,所以妊娠时应注意慎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畸胎的药物,80,生物转化,药物的起效取决于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作用的中止则取决于药物的消除,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及最后的排泄,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生物转化的场所,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的结果,灭活:药物经代谢后药力活性减弱或消失,活化:少数的药物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具有药理活性,最终目的:,促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81,生物转化的方式,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一般分两步进行 :,经第一步后,,药物活性加强或减弱,经第二步后,,大部分药物均失活或失去毒性,同时药物的水溶性增加,易由肾脏排出,82,代 谢,I,期,II,期,药物,无活性,活性,或,结合,结合,亲脂,亲水,排泄,83,2.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的酶,,根据,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专一性酶,和,非专一性酶。,(1)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催化特定的底物,(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2)非专一性酶(肝药酶):是一组,特异性不高,的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酶系统,84,肝药酶的特点为,:,专一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个体差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酶的活性有限;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时,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均应慎用,以免发生中毒,85,药酶诱导剂:使,药酶活性增加或生成增加,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乙醇等,药酶抑制剂:使,药酶活性降低,或生成减慢,的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等,酶的诱导与抑制,86,(四)排泄 :是指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主要),消化道,肺,皮肤,唾液,乳汁等,途径,87,1.,肾,排泄,肾小管主动分泌,(Active Secretion),肾小球滤过,(Filtration),肾小管被动重吸收,(Passive reabsorption),88,1.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大多数,游离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随后排出,部分可再经肾小管重吸收,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液的PH,89,尿液的PH,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加速排泄,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碱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的排出,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90,2.胆汁排泄,不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有些药物经肝脏进入胆囊,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部分游离药物被再次,重吸收 ,肝肠循环,小肠中的药物,门V,肝脏 体循环,胆囊,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91,Liver,小肠,粪排泄,门静脉,胆汁排泄,和,肝肠循环,胆管,92,3.,其他途径,*,乳汁,PH,略低于血浆(呈酸性),故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可以从乳汁排出,对乳儿可产生不良影响,故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应加以注意。,*,胃液酸度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药物,*,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93,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达峰时间,血药浓度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94,(二)药物的消除与蓄积,1、消除的概念:,药物经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使药理活性逐渐消失的过程。,恒比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2、蓄积的概念:,反复多次用药使进入体内药物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临床上常利用药物的蓄积来维持疗效,但给药量过多或过于频繁会引起蓄积中毒,95,(三)药物的半衰期,1. 消除半衰期,(,t1/2,),或血浆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消除速率越快,t1/2越短。,*,大多数药物的t1/2是固定的,96,消除半衰期(,T,1/2,)(,elimination half-lif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97,半衰期的意义,:,是药物分类的依据,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把药物分为短效药、中效药和长效药;,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一,般来说给药间隔时间约为1个t1/2。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t1/2有所差异。但当肝肾功能不全时t1/2延长,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防止蓄积中毒,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就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药物消除的速度相等;,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间,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衰期,体内药量消除达,96%,以上即认为基本达到消除。,98,(四)稳态血药浓度或坪值(Css),连续多次恒量、恒定时间间隔给药后一般经5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时所达到的血药峰值浓度,当病情需要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采用首次加倍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上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99,中毒浓度,坪值,有效浓度,时间(,t,1/2,),1,3,2,4,血药浓度,100,谢谢!,101,如何出题,一、选择题,二、判断题,三、填空题,四、问答题,102,第四节 影响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因素,二、药物方面因素,103,一、机体方面因素,(一)年龄,(二)性别,(三)个体差异,(四)病理因素,(五)心理因素,104,(一)年龄,1.小儿:特别是早产儿、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期,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血浆蛋白总量较少等,儿童的用药量要根据年龄或月龄来计算。一般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那么,该酌何情减多少呢?下面提供几种计算方法:,105,计算方法,1,:按体重折算小儿用药剂量。,有很多药品需按体重计算小儿剂量,如果有条件称量出准确的体重,其剂量的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每公斤体重规定用量小儿每日用量,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一般按年龄来推算体重。公式如下:,1,6,个月:月龄数,0,6,十,3,体重(公斤),7,12,个月:月龄数,0,5,十,3,体重(公斤),1,岁 以上:年龄,2,十,8,体重(公斤),106,计算方法,2,:按成人剂量根据年龄折算。,107,计算方法,3,:简易快速计算法。,此法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十,3,),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年龄十,2,),举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100,毫克(即片),,8,岁儿童,1,次该服多少?按式计算:,100,(毫克),0,05,(,8,十,2,),50,(毫克)。即,8,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毫克(即半片)。,108,计算方法,4,: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输液,成人和小儿用抗肿瘤药物,多按体表面积来计算剂量。计算方法是:,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其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0,035,十,0,1,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比如,30,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1,15,平方米,,35,公斤体重者为,1,25,平方米,,40,公斤体重者为,1,35,平方米。,109,计算方法,5,: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与西药的有所不同,一般按年龄分成,4,种。,即,1,岁以下者用成人量的,1,4,,,3,4,岁用成人量的,1,3,,,4,7,岁用成人量的,1,2,,,7,15,岁用成人量的,2,3,,,15,岁以上按成人量。,110,2.老人:,老人代谢减退,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偿适应能力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一般也较差,老年人用量应减为成人剂量的3/4,有些药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增减剂量或决定禁用,111,(二)性别,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 。,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112,月经期:泻药或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流血不止,妊娠期:防止药物引起致畸及流产,分娩期:禁用吗啡等镇痛药,避免造成产,程延长,哺乳期:应考虑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113,(三)心理因素,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病人在经医生给予药物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变化,而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已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安慰剂对于头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能获得,30%-50%,甚至更高比例的疗效。,114,安慰剂:,一种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都与被试药物相同而实际并无药理活性的物质。安慰剂在新药研究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可以消除假阳性疗效或假阳性不良反应。,115,(四)遗传因素,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而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人不同,高敏性:,对药物特别敏感,应用较少的药量即可产生明显作用,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需增加剂量才可达到原有药物效应的现象;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116,特异质反应:,是一种性质异常的药物反应,通常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这种反应与剂量大小无关,只在极少数病人中出现,特异质反应通常与遗传有关,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对伯氨喹、磺胺等药物易发生溶血反应,1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存在於人体红血C内,能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在这代谢过程中会产生NADPH(还原型辅酶)的物质能以保护红血C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G-6-PD缺乏时,若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或服用了这类药物,红血C就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反应。,118,(五)病理因素,1. 肝脏疾病,肝功能不全,可致肝转化能力减弱,使药物作用延长,2. 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使肾排泄减慢,而使半衰期延长,3.,解热镇痛药仅对发热病人有退热作用,而不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119,二、药物方面的因素,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病人并非都能达到等同的效果,故存在:,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120,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1.药物的化学结构,2.药物的剂型,3.药物的剂量,121,(一),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性质和药理作用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结构像是的药物既可以产生相似的作用也可以产生相反的作用,相似:巴比妥类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相反:华法林(抗凝血)和VK(促凝血),122,(二),药物剂量,剂量就是,用药的分量,用药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药效越强,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则可能发生中毒、死亡。,量效关系:,123,药物剂量的常用概念,无效量:,没有达到血药浓度,不起任何作用的量,最小有效量:,刚刚能产生药理作用的量,极量(最大制治疗量):,能产生最大疗效,但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量;一般情况不得超过,最小中毒量:,能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最小致死量:,能引起死亡反应的最小剂量,124,药物剂量的常用概念,治疗量:,最小有效量极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一点;比极量小一点,在治疗量的范围内。安全有效,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范围;评价药物安全系数的指标之一,半数致死量:,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的剂量,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 的比值,125,作用强度,无效量,常用量,中毒量,致死量,剂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安全范围,常用量,126,(,三)药物的剂型,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溶液剂、片剂、胶囊剂,,吸收方面:溶液剂片剂和胶囊剂,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吸收方面:水剂乳剂和油剂,长效剂型: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为持久和温和,127,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作用快慢不同,一般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粘膜贴皮,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128,(四)给药时间和次数,1,、给药时间 不同时间给药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样,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也会有所差异。,一般饭前给药吸收较好,起效较快;饭后服药则吸收较差,起效较慢,刺激性药物: 饭后,减少胃肠道刺激,催眠药: 睡前,降糖药、胰岛素:饭前,助消化药: 饭时,129,2,、给药次数或给药间隔,根据疾病需要和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来确定。,红霉素:,6,小时给药一次,130,(五)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防止耐受性或耐药性的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混用或先后序贯使用,131,在用药护理中需注意:,1,、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而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影响药物使用。(特别是静脉滴注),2,、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配伍用药后药理作用增强,拮抗作用 配伍用药后药理作用减弱,3,、影响药动学相互作用,132,吗啡+阿托品,沙丁胺醇+普萘洛尔,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青霉素+丙磺舒,苯巴比妥+保泰松,133,硫酸沙丁胺醇片,适应症,用于支气管哮喘或喘息型支气管炎等伴有支气管痉挛的呼吸道疾病。,规格,按,C,13,H,21,NO,3,计算,2mg,用法用量,成人一次,2.4,4.8mg,(,1,2,片),一日,3,次。儿童用量遵医嘱。,不良反应,1,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震颤、恶心、心悸、头痛、失眠。,2,较少见的不良反应:头晕、目眩、口咽发干、高血压、呕吐、颜面潮红等。,3,曾有过敏性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荨麻疹、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虚脱以及肌肉痉挛的罕见报道。,4,受体兴奋剂可能引起严重的血钾过低。,5,过量中毒的早期表现:胸痛,头晕,持续严重的头痛,严重高血压,持续恶心、呕吐,持续心率增快或心博强烈,情绪烦躁不安等。,禁忌,对本品或其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过敏者禁用。,134,注意事项,1,运动员慎用。,2,本品仅有支气管扩张作用,作用持续时间约,4,小时,不能过量使用,哮喘症状持续不能缓解者需及时就诊。,3,高血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慎用。,4,长期使用可形成耐药性,此时患者对肾上腺素等扩张支气管作用的药物也同样产生耐受性,使支气管痉挛不易缓解,哮喘加重。,5,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敏感者慎用,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6,对其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过敏者可能对本品呈交叉过敏。,7,一般应用,3,日后症状仍不见缓解,应咨询医师。,8,请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儿童必须在医师诊治、处方后并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10,如使用本品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告知医生。,11,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动物实验显示,硫酸沙丁胺醇可致畸胎,,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舒张子宫平滑肌,故妊娠及哺乳妇女使用时要权衡利弊。,儿童用药,参见,用法用量,。,老年用药,应慎用,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或遵医嘱。,135,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其他,受体激动剂合用,药效可增加,但也导致不良反应增加。,2,本品与,2,受体阻滞剂合用,则药效减弱或消失。,3,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应用。,4,本品与茶碱类药品并用时,可增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但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5,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向医师或药师咨询。,药物过量,反复过量使用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如有发生,应立即停用并改变治疗方案。,药理毒理,为选择性,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2-,肾上腺素受体,而呈较强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在治疗哮喘剂量下,对心脏的激动作用较弱。,药代动力学,本品服用后主要由胃肠道吸收,达峰时间为,2,3,小时。主要在肠壁和肝脏代谢,经肝脏转化作用生成无活性的代谢物,原形药与其代谢物的比是,1:4,,最后由尿排出。本品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贮藏,遮光,密封保存,.,包装,塑料瓶,100,片,/,瓶,有效期,24,个月,136,保泰松片,适应症为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本药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促进尿酸盐排泄,故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药品名称保泰松片药品类型处方药用途分类吡唑酮类,目录,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白色。,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本药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促进尿酸盐排泄,故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规格,0.1g,用法用量,治疗关节炎 口服:每次,0.1,0.2g,,每日,3,次,饭后服。每日总量不宜超过,0.8g,。一周后如无不良反应,病情改善可继续服用,剂量应递减至维持量:每次,0.1,0.2g,,每日一次。急性痛风 口服:初量,0.2,0.4g,,以后每,6,小时,0.1,0.2g,。症状好转后减为每次,0.1g,,每日三次,连服三日。,不良反应,1,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水钠潴留、水肿、皮疹等;,2,也可引起腹泻、眩晕、头痛、长期大剂量致消化道溃疡及胃肠出血;,3,偶有引起肝炎、黄疸、肾炎、血尿、剥脱性皮炎、多型性红斑、甲状腺肿、粒细胞及血小板缺乏症;,4,服药一周以上应检查血象。如出现发热、咽痛、皮疹、黄疸及柏油样大便应立即停药。,禁忌,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有溃疡病史,水肿,高血压、精神病、癫痫、支气管哮喘、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137,注意事项,1.,用药时宜忌盐;,2.,服药期间应检查血象,监测肾功能;,3.,本品不宜长期服用,超过一周应检查血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禁用。,儿童用药,儿童对本品敏感,故忌用。,老年用药,老年患者慎用。,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能抑制,香豆素类抗凝药,和,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代谢,并可将其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从而明显增强其作用及毒性,可引起血糖过低或出血症状。与增加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药物合用可减少本药的消除半衰期。,2.,应避免与其他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合用。,3.,本品与利尿剂,氨苯蝶啶,合用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药理毒理,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炎性疼痛效果较好,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解热作用较弱。,药代动力学,胃肠道易吸收,血浓度峰值约,2,小时。,V,d,为,120ml/kg,,剂量增加血药浓度不增加。,98%,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在肝脏经氧化缓慢代谢,代谢物之一羟基保泰松仍有抗炎活性。本品代谢和排泄均较慢,平均消除半衰期约,70,小时。,贮藏,遮光,密封保存。,138,(六)药物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1,、致敏反应:,诱发所有,型变态反应,2,、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快速: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慢性:长期连续用药;增加剂量还可维 持原有药效。,139,3,、耐药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耐受性或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常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有时候甚至需要改用其他药物,是严重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140,四、护理方面因素,1. 执行好医嘱,2. 给药时严格做到,“,三查,”,和,“,八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八对:认真核对患者床号、患者姓名、药名、药物浓度、药物剂量、用药方法和用药时间,3.了解最佳用药时间,指导患者按时服药,4. 做好用药宣传工作,5.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作好记录,护士职责,141,生物利用度,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占所给总量的百分率,F =AD,100,绝对生物利用度,:,F =,100%,AUC,血管外,AUC,静注,如果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率达100%,生物利用度的大小就取决于首关消除,142,谢 谢!,14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