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结构优化汇报材料

上传人:sx****84 文档编号:243385997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结构优化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模具结构优化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模具结构优化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动机罩内板整形模,(,SGM L-CAR 5481227-OP40,),结构优化及修改情况说明,2009,年,9,月,14,日 ,1,汇报提纲,.,模具基本情况,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程验证,方案比较及分析,优化改进结果,2,一、模具基本情况:,3,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强度分析所考虑的模具主要受力,冲压正压力:,800T,;,冲压时的侧向压力(模具型面上倾斜区域传递的侧向力,随模具型面的不同而不同);,冲压时由非均匀分布承载导致的多种局部受力工况;,调整或冲压时由于装配误差导致的导板上过大的侧向力;,模具起吊时的重力和冲击力、运输时的冲击力;,模具多层堆放时的受力;,4,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本分析只对,HT300,部分的模具母体材料进行,而其上的刀块和标准件均按照刚体来计算,因此,整形刀块结构及尺寸未进行优化和改进设计,;,分析时材料的抗拉强度许用值为,300MPa,,抗压强度取为,900MPa,;,模具结构优化主要考虑,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由于稳定性分析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研究考虑上述模具多种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取强度的安全系数均不小于,3.,即最大拉应力不大于,100MPa,,最大压应力不大于,300MPa,。工作时的关键部位最大变形量不超过允许的变形,0.5 mm,其他部位最大变形量不超过允许的变形,0.2mm,。,模具强度分析及优化原则,5,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模具受力情况分析,1.,正向冲压力:,800T,上模应力图,上模变形量云图,模具在工作状态时,根据分析来看,上模主要承力部位(整形区以内)的最大拉应力为,53.1Mpa,,最大压应力为,133.2Mpa,;周边部分端头区域最大拉应力为,25.6Mpa,,最大压应力为,39.6Mpa,,加强筋部分最大拉应力为,77.7Mpa,,最大压应力为,171.3Mpa,,模具拉应力安全系数为,4,,模具压应力安全系数为,5,,有较大的减重空间。,上模应力图,上模变形量云图,6,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模具受力情况分析,下模应力图,下模变形量云图,模具在工作状态时,根据分析来看,下模主要承力部位(整形区以内)的最大拉应力为,10Mpa,,最大压应力为,118.5Mpa,;周边部分端头区域最大拉应力为,50.7Mpa,,最大压应力为,37.8Mpa,加强筋部分最大拉应力为,48.4Mpa,,最大压应力为,101.8Mpa,,模具拉应力安全系数为,6,,模具压应力安全系数为,7,,有较大的减重空间。,下模应力图,下模变形量云图,7,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模具受力情况分析,2.,起吊运输:自重、,1g,加速度、,2g,加速度(分别对应于不同工况的冲击力),加速度,拉,max,压,max,z,向最大变形量,自重,7.67,9.41,0.036,1g,15.7,19.2,0.069,2g,22.7,27.9,0.1,下模应力图,下模应力图,下模变形图,下模变形图,模具自重状况下在运输、起吊时的吊耳上的最大拉应力为,7.67MPa,,周边部分端头区域最大应力为:,4.15Mpa,加强筋部分应力最大为:,2.75Mpa,,安全系数为:,39,,仍有较大的减重空间。,8,3.,模具堆放时的受力及强度分析:(,50T,),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模具受力情况分析,下模应力图,下模变形量图,多层模具叠放情况,最大拉应力,31.88Mpa,,最大压应力,59.9Mpa,(出现在枕木部位),,Z,向最大变形量,0.065mm,,安全裕度为,5,,满足强度要求。,9,4.,端头分析:分析导板受较大的侧向力时,端头部分的强度。,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模具受力情况分析,下模端头最大拉应力,下模变形量图,上模端头最大拉应力,上模变形量图,模具在,X,方向的两个导板上加载,10,吨载荷,,Y,方向一侧导板上加载,20,吨载荷。加载模具端头在承受较大侧向力时,主要传力区应力最大为:,135.3Mpa,,变形量:,0.181mm,,但变形区域位于非关键部位,不影响模具的整体精度,可以适当减重。,10,二、模具母体结构强度分析及优化方法,优化方法,拓扑优化,依据受力区域和边界轮廓建立模型,目标:根据模具工作状态的受力,对主要受力区的支撑部分结构进行结构拓扑优化,然后依据优化结果进行加强筋的改进设计。,11,三、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程验证,验证流程,选择验证模具模型,仿真计算,实验验证,轮罩整形翻边模,有限元分析,现场应力应变测试,12,三、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程验证,轮罩整形翻边模,选取原则:基本尺寸与,SSDT,整形模接近;受力对称;整形力接近;,尺寸参数:,17001400650mm,;,整形力:,600T,;,return,13,三、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程验证,仿真计算,return,上模应力图,下模应力图,14,三、强度分析和优化的工程验证,实验测量,对,55,个不同位置点进行测量,47,个点的应力测试值与仿真计算一致,可以用于指导模具设计;,误差来源主要是模具实际整形冲压状态与仿真计算的理想状态存在差异;,8,个点的应力值偏差较大,已经将其排除,原因为两个点数据线在测试过程中压断,另外,6,个点测试过程中应变片接线端与模具接触,产生干扰信号。,从整体来看测试的应力分布规律与仿真计算应力分布规律一致,从而可以判断仿真计算方法是有效的。,15,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一:在原有设计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进一步增加减轻孔数量和增大尺寸达到轻量化的目的,28585,235160,285120,16,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一的强度和刚度分析,上模应力图,下模应力图,下模,Z,向变形量(刚度),17,四、方案比较及分析,加速度,拉,max,压,max,z,向最大变形量,自重时,8.46,9.65,0.036,1g,16.9,19.3,0.072,2g,25.4,28.9,0.11,起吊分析:自重、,1g,加速度、,2g,加速度,下模拉应力图,下模压应力图,下模,Z,向变形图,下模,Y,向变形图,18,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二:加强筋板结构布局调整,说明:肋板重新布局,端头部分、整形刀块部分和标准件均保持原貌,对主要三大件的加强筋板进行重新设计。,) 主肋板形状沿整形刀块上下主要传力位置布局,厚度采用,30,;,)其上减轻孔,按照强度分析结果,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增加了和加大减轻孔。,.,下模座(整体改进图):,根据形状扩大减轻孔,19,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二:加强筋板结构布局调整,下模座局部放大图,增加减轻孔,尺寸,为:,225205,减轻孔,33065,改至:,280140,20,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二:加强筋板结构布局调整,考虑到氮气弹簧和到底块的受力情况,上模座加强肋板的结构布置未修改。但增加了加强肋板上的减轻孔。另,考虑到,SSDT,模具普遍存放在室内,故在保证模具强度的基础上对上模座底板上增加减轻孔,以减少模具重量。,2.,上模座:,增加减轻孔,21,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方案二:加强筋板结构布局调整,3,、压料板:,更改到底垫块的位置(此处氮气弹簧已取消),肋厚由,30,更改为,25,壁厚由,35,更改为,30,)内部肋板布局,按照拓扑优化结果的方案布置,并考虑了与氮气弹簧和到底块的受力关系,位置重新设计布局,内肋厚度采用,25,;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增加的减轻孔。,)外轮廓肋板根据分析结果,在考虑铸造工艺性,厚度减至,30,22,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改进后的强度和刚度分析,上模,Z,向变形量(刚度),下模应力图,上模应力图,下模,Z,向变形量(刚度),23,四、方案比较及分析,加速度,拉,max,压,max,z,向最大变形量,自重时,5.6,6.19,0.016,1g,11.4,12.6,0.033,2g,16.6,18.3,0.048,起吊分析,下模拉应力图,下模压应力图,下模,Y,向变形图,下模,Z,向变形图,24,四、方案比较及分析,方案比较及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二套方案受力状况最好,优中稍有不足的地方是其在,Z,方向的变形量比前面方案稍大,但是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所以本课题分析结果采用第二套改进方案。,25,五、优化改进结果,对模具母体结构中的下模座、上模座和压料板三大铸铁材料件进行了改进设计,其他如整形刀块和标准件等均按照保持原样。,模具外观上的加强筋、起吊吊耳端头部分的 结构形式,从工作状态和运输状态的受力分析来看,已经具有足够的安全裕度(安全系数均大于,),仍有较大的减重空间,但为保持模具外观的统一协调性和稳定性,只对部分减轻孔进行了扩大,结构形式未作修改。,模具工作时整形部分以内的主要承力部分加强筋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拓扑优化和改进。,修改后的模具在总质量上减少了,475Kg,,模具强度方面,在稳定受力状态下安全系数为,4.0,,不稳定受力状态下安全系数为,3.2,。改进后的模具最大应力区小于,80MPa,(材料允许应力为,300MPa,),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过以上分析、优化及改进,所完成的模具设计与原模具相比,具有如下特色:,26,谢 谢,2009-9-14,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