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化学01绪论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3348406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产物化学01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天然产物化学01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天然产物化学01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天然产物化学,1,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2.,了解天然产物研究的发展史,3.,掌握研究天然产物的一般方法和程序,4.,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5.,了解我国中药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2,一、 天然产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天然产物,指由动物、植物及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以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包括天然药物、天然树脂、天然精油、天然高分子、天然香精、天然色素等等),,是由各种化学成分所组成的复杂体系,。,在陆生植物体内的主要成分就有:,生物碱、萜类、甾体、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糖类、蛋白质、脂类等等,。,3,天然产物有效成分,(,1,)在药理和生物学角度来看是指,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化学上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来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在食品领域中,有效成分的范畴可扩展到除生物活性成分、功效成分之外,如:,营养成分、天然食品添加剂成分,等。,4,天然产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5,二 、天然产物研究的发展史,1,、,1769,年瑞典化学家舍勒从酒石分离出酒石酸。 苯甲酸(,1775,)、乳酸(,1785,)、没食子酸(,1786,)等有机酸类物质。,2,、明代李延的,医学入门,(,1575,)中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书中谓,“,五倍子粗粉,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入瓷器遮不见风,侯生白取出。,”,6,3,、,本草纲目,卷,39,中则有,“,看药上长起长霜,则药已成矣,”,的记载。这里的,“,生白,”,、,“,长霜,”,均为没食子酸生成之意,是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比舍勒的发明早了二百年。,4,、,本草纲目,卷,34,下详尽记载了用升华法等制备、纯化樟脑的过程。欧洲直至,18,世纪下半叶才提出了樟脑的纯品。,7,5,、从药用动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则始于,19,世纪。第一个被提取的成分是,吗啡碱(一种异喹啉生物碱),于,1806,年由法国,化学家,F,泽尔蒂纳,自鸦片中提取。,8,吗啡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含量约,10-15%),,,1806,年法国化学家,F,泽尔蒂纳首次从鸦片中分离出来。,9,6,、此后的数十年间发掘了大量民间药中的活性成分,如土根碱、奎宁、辛可宁、番木鳖碱、咖啡因、阿托品毛地黄强心苷、毒毛旋花苷、蟾蜍等,以生物碱居多,都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可以代表其原生药,多数至今仍用作药物。但当时只能利用分馏和重结晶来纯化单体成分。,7,、,20,世纪,50,年代先后自印度萝芙木中获得降压活性成分利血平,以及从降血糖药长春花中获得抗癌活性成分春花碱,成为两个很有价值的药物,引起了各方的重视。,10,8,、,1960,年左右开始了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9,、,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11,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有两个转折点:,其一,是,1930,年前后,由于微量元素分析法的导入,试料量降至毫克水平,推进了天然成分的分析工作。,其二,是,1960,年代前后,各种层析方法的兴起,使微量天然新成分的分离纯化简便易行。同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新技术问世,结构研究工作趋向微量,快速和准确。新技术的兴起使研究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周期大大缩短。,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天然药库,中国用中草药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经验,这笔宝贵遗产亟待整理。,12,三、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的意义,研究天然产物化学有助于人类从分子层面全面了解和认识天然产物,从而通过人工培养或人工合成的方式定向获得大批量的目标产物并造福人类。这些目标产物可能是药物,用于帮助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保障人类的健康,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也可能是有特种功能的物质,对人类生活提供方便;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提供了一个渠道。,21,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天然产物及其改性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与功效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3,四、研究天然产物的一般方法和程序,1,、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3,、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鉴定,4,、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毒理学、药效学评价,14,一 天然有效成分的提取,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15,(,一,),、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及其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产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择与化合物极性相当的溶剂将化合物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出来,同时,由于某些化合物的增溶或助溶作用,其极性与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化合物也可溶解出来。,16,极性:小,大,亲脂性:大,小,亲水性:小,大,2,、常用溶剂的特点,环己烷,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17,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环己烷,-,正丁醇,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混溶的有机溶剂:丙酮,-,甲醇,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甲醇,极性最小的有机溶剂:环己烷,介电常数最小的有机溶剂:石油醚,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成分的有机溶剂:正丁醇,溶解范围最广的有机溶剂:乙醇,18,3,、溶剂的选择,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19,4,、各种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20,浸渍法:浸渍法系将天然产物粉末或碎块装人适当的容器中,加入适宜的溶剂(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渗漉法:渗漉法是将天然产物粉末装在渗漉器中,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渗透过药材,自上而下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21,01,溶剂罐,02,变频物料泵,03,快速渗漏机,04,流量计,05,渗滤液罐,06,可调试电加热水箱,07,热水泵,08,高效旋转薄膜蒸发器,09,浓缩液罐,10,冷凝器,11,冷却器,12,受却器,13,真空泵,14,控制柜,SLNS-,快速渗漉提取浓缩机组工艺流程图,22,SLNS-,快速渗漉提取浓缩机组,23,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为陶器、砂罐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直火加热时最好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热设备的药厂,多采用大反应锅、大铜锅、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热。还可将数个煎煮器通过管道互相连接,进行连续煎浸。,24,回流提取法:应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需采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损失。小量操作时,可在圆底烧瓶上连接回流冷凝器。溶剂浸过药材表面约,1,2cm,。在水浴中加热回流,一般保持沸腾约,1,小时后放冷过滤,再在药渣中加溶剂,作第二、三次加热回流分别约半小时,或至基本提尽有效成分为止。此法提取效率较冷浸法高,大量生产中多采用连续提取法。,25,连续回流提取法:应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提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不论小型实验或大型生产,均以连续提取法为好,而且需用溶剂量较少,提取成分也较完全。实验室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称索氏提取器。连续提取法,一般需数小时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热时间较长,遇热不稳定易变化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26,提取方法,溶剂,操作,提取效率,使用范围,备注,浸渍法,水或有机溶剂,不加热,效率低,各类成分,尤遇热不稳定成分,出膏率低,易发霉,需加防腐剂,渗漉法,有机溶剂,不加热,脂溶性成分,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煎煮法,水,直火加热,水溶性成分,易挥发、热不稳定不宜用,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脂溶性成分,热不稳定不宜用,溶剂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节省溶剂、效率最高,亲脂性较强成分,用索氏提取器,时间长,27,(,二,),、 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此类成分的沸点多在,100,以上,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存一定的蒸气压。当与水在一起加热时,其蒸气压和水的蒸气压总和为一个大气压时,液体就开始沸腾,水蒸气将挥发性物质一并带出。,28,(,三,),、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直接气化,遇冷后又凝固为固体化合物,称为升华。天然产物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故可利用升华法直接自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例如樟木中升华的樟脑(,camphor,),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升华法制取药材有效成分的记述。,茶叶中的咖啡碱在,178,以上就能升华而不被分解。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有些也具有升华的性质。,29,(,四,),、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溶剂提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提取方法,。此外,,原料的粉碎程度,提取温度,浓度差,提取时间,操作压力,原料与溶剂的相对运动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提取效果。,原料的粉碎程度:原料经粉碎后粒度变小,表面能增加,浸出速度加快,但粉碎度过高,样品粉粒表面积过大,吸附作用增强,反而影响扩散速度,并不利于浸出,一般而言粒度以,20-60,目为适。,30,浸出温度:温度增加可增大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度、扩散系数。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浸提,并且温度适当升高,可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凝固、酶破坏而增加浸提液的稳定性,但温度过高,会破坏不赖热的成分,并且导致浸提液的品质劣变。提取的杂质含量增高,给后道精制工序带来困难,一般浸出温度控制在,60-100,。,31,浓度差,:,浓度差是原料组织内的浓度与外周溶液的浓度差异。浓度差越大,扩散推动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浸出效率。,浸提时间,:,原料中的成分随提取时间延长,提取的得率增加,但时间过长,杂质成分溶解也随之增加,给后序提取精制造成困难,一般而言,热提,13h,,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h,。,32,二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33,(,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结晶是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而使有效成分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以达到分离物质的目的。,(,1,),杂质的除去,:,天然产物经过提取分离所得到的成分,大多仍然含有杂质,或者是混合成分。有时即使有少量或微量杂质存在,也能阻碍或延缓结晶的形成。所以在制备结晶时,必须注意杂质的干扰,应力求尽可能除去。,34,(,2,),溶剂的选择,:制备结晶,要注意选择合宜的溶剂和应用适量的溶剂。合宜的溶剂,最好是在冷时对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度较小,而热时溶解度较大。溶剂的沸点亦不宜太高。,(,3,),结晶溶液的制备,:制备结晶的溶液,需要成为过饱和的溶液。,35,(,4,)制备结晶操作,(,5,),重结晶及分步结晶,:晶态物质可以用溶剂溶解再次结晶精制。这种方法称为重结晶法。结晶经重结晶后所得各部分母液,再经处理又可分别得到第二批、第三批结晶。这种方法则称为分步结晶法或分级结晶法。,(,6,),结晶纯度的判定,:化合物的结晶都有一定的结晶形状、色泽、熔点和熔距,一可以作为鉴定的初步依据。,36,2,、,溶剂沉淀:,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3,、,沉淀剂沉淀:,(,1,)金属离子沉淀;(,2,)酸碱沉淀;(,3,)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4,)均相沉淀。,4,、,盐析沉淀,37,(,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液,-,液萃取与分配系数,K,值,K=C,U,/C,L,2,、,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分离因子,表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K,A,/K,B,(,注,:,K,A,K,B,),38,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离解,,则:,3,、,分配比与,pH,HA+H,2,O A,-,+H,3,O,+,39,使该酸性物质完全游离,即使,A,-,均转变成,HA,,则:,因为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羧酸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故,pH,值为,3,以下,大部分酚酸性物质将以非离解形式(,HA,)存在,易分配于有机溶剂中;而,pH12,以上,则将以离解形式(,A,-,)存在,易分配于水中。,同理,对于碱性物质(,B,):,Ka,为碱性物质(,B,)的共轭酸(,BH,+,)的离解常数。,40,一般,pH12,则酸性物质呈离解状态,(A,-,),、,碱性物质则呈非离解状态,(B),存在。据此,可采用,下图,所示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与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的方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得以分离。,41,两相溶剂萃取在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用小试管猛烈振摇约,1,分钟,观察萃取后二液层分层现象。如果容易产生乳化,大量提取时要避免猛烈振摇,可延长萃取时间。如碰到乳化现象,可将乳化层分出,再用新溶剂萃取;或将乳化层抽滤,或将乳化层稍稍加热;或较长时间放置并不时旋转,令其自然分层。乳化现象较严重时,可以采用二相溶剂逆流连续萃取装置。,42,2,)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比重,1.1,1.2,之间,过稀则溶剂用量太大,影响操作。,3,)溶剂与水溶液应保持一定量的比例,第一次提取时,溶剂要多一些,一般为水提取液的,1/3,,以后的用量可以少一些,一般,1/4-1/6,。,4,)一般萃取,3,4,次即可。但亲水性较大的成分不易转入有机溶剂层时,须增加萃取次数,或改变萃取溶剂。,43,4.,逆流分溶法,(CCD),液,-,液萃取分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分离因,子,值较小,故萃取及转移操作常须进行几十次乃至几百次,。,此时简单萃取已不能满足需要,而要采用逆流分溶法,( countercurrent distribution,简称,CCD),。,44,CCD,法因为操作条件温和、试样容易回收,故特别适于中等极性、不稳定物质的分离,。,另外,溶质浓度越低,分离效果越好。但是,试样极性过大或过小,或分配系数受浓度或温度影响过大时则不易采用此法分离。易于乳化的萃取溶剂系统也不宜采用,。,45,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以某一介质作为萃取剂,在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之上的条件下,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出待分离的组分的一种方法。,超临界流体由于接近液体的密度使之具有较高溶解度,由于接近气体的,粘,度,使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扩散系数介于气液之间,使之对待萃取的物料组织有良好的渗透性,这些特征大大提高了溶质进入超临界流体的传质速率。,46,(,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萃取过程在较低温度范围内进行,特别适用于具有热敏性或易氧化的成分。萃取介质通常选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无毒性、不易燃,、,不易爆,萃取后容易从分离成分中脱除,不会造成污染,适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工艺条件容易控制,通过对温度和压力进行调节,可以实现选择性萃取和分离。,47,萃取产物的理化性质保持良好,产品质量好,且无溶剂残留问题,萃取介质循环利用,无环境污染问题。,超临界流体萃取需要冷媒和高压支持且生产量较小,操作成本大。,(,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由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上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近年来获得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菌体生成物的分离,;,香精香料色素的提取,;,动植物脂肪、脂溶性成分、植物碱、,甾,醇类物质等成分的提取,;,有机溶剂以及有害有毒物质的脱除等。,48,6,、液液分配色谱柱,(,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醋、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但,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石蜡,油,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49,(,2,)加压液相柱色谱,特点:加压液相色谱用的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微粒,因而柱效率大大提高。,50,(,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质差别进行分离,物理吸附 (,physical absorption),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特点,: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过程可逆、,可快速进行,。,故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广。如采用硅胶、氧化铝及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的吸附色谱即属于这一类型,。,51,化学吸附,(chemical absorption),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吸附。,特点:,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得较少,。,半化学吸附,(semi-chemical absorption),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的一类吸附,。,52,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1,)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但吸附强弱大体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经验规律。,(,2,)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过程中的三要素,彼此紧密相连。,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故有以下特点,:,(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极性强的溶质将被优先吸附。,(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53,(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故与硅胶、氧化铝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降低,则活性炭对溶质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54,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数等概念相对应。,(,1,),官能团的极性,按下列官能团的顺序增强:,CH,2,CH,2,,,CH,2,=CH,2,,,OCH,3,,,COOR,,,C=O,,,CHO,,,NH,2,,,OH,,,COOH,(,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55,(,3,),大体上溶剂极性的大小可以根据介电常数,(,),的大小来判断。,介电常数越大,则极性越大。一般溶剂的介电常数按下列顺序增大:,环己烷(,1.88,),苯(,2.29,),无水乙醚(,4.47,),氯仿(,5.20,),乙酸乙酯(,6.11,),乙醇(,26.0,),甲醇(,31.2,),水(,81.0,),3.,简单吸附法进行物质的浓缩与精制,简单吸附,,,如在结晶及重结晶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进行的脱色、脱臭等操作,,,在物质精制过程中应用很广。,56,4.,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吸附色谱法中硅胶、氧化铝柱色谱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多。有关注意事项如下,:,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过程中,吸附剂的用量一般为试样量的,30-60,倍。试样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试样量的,100-200,倍。,57,(2),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试样,以利试样在吸附剂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3),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的。,(4),为避免发生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胶、碱性物质则宜用氧化铝进行分离。,(5),如液,-,液分配色谱中所述,吸附柱色谱也可用加压方式进行,溶剂系统可通过,TLC,进行筛选。,58,5.,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polyamide),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59,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60,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如,:,61,(,2,),聚,酰胺,柱,的洗脱,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纳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3),聚,酰胺,色谱的应用,聚,酰胺,对一般,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效果好,加以吸附容量又大,故聚,酰胺,色谱特别适合于该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此外,对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它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也有着广泛的用途。,62,6.,大孔吸附树脂,(1),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它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性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的性质所决定。,(2),影响吸附的因素,比表面积、表面电性、能否与化合物形成氢键,63,(,4,),洗脱液的选择,洗脱液可使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脂,等。根据吸附作用强弱选用不同的洗脱液或不同浓度的同一溶剂。对非极性大孔树脂,洗脱液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对于中等极性的大孔树脂和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来说,则选用极性较大的溶剂为宜。,(,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工作中,如,苷,与糖类的分离、生物碱的精制。在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实例。,64,(,四,),、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过滤法(,Gel filtration,),系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其中所用载体,如葡聚糖凝胶,是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球形颗粒,具有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1,)原理:分子筛原理。即利用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筛的过滤作用将化合物按分子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65,(,2,)出柱顺序: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3,)常用的溶剂:碱性水溶液(,0.1mol/L NH4OH,)含盐水溶液(,0.5mol/L NaCl,等) 醇及含水醇,如甲醇、甲醇,水 其他溶剂:如含水丙酮,甲醇,-,氯仿,66,(,4,)凝胶的种类与性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两种:,Sephadex-G,:葡聚糖凝胶,只适用于水中应用,且不同规格适合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Sephadex 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为,Sephadex G-25,经羟丙基化后得到的产物,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具有分子筛特性,可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作用,适合于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离。应用最广。,67,交联葡聚糖的化学结构,68,2,、膜过滤法,(,1,)概念,膜过滤法是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方法。,(,2,)分类,膜过滤技术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液膜技术等。,69,3,、透析法,透析法是膜过滤法中的一种。,(,1,)原理: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本质上是一种分子筛作用。,(,2,)应用:对于生物大分子,一般可以通过透析法进行浓缩和精制。如药用酶的精制。分离和纯化皂苷、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可将其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如无机盐、单糖、双糖等小分子的物质透过半透膜,进入膜外的溶液中,而加以分离精制。,70,(,五,),、 根据物质离解度不同进行分离,具有酸性、碱性、两性基团的化合物在水中多呈解离状态,据此可用离子交换法进行分离。,1,、离子交换法分离物质的原理,原理:离子交换原理,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水或含水溶剂,洗脱液:,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H,型),稀氨水洗脱,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OH,型),稀氢氧化钠洗脱,7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及性质,72,3,、分类,根据交换基团不同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SO,3,-,H,+,),弱酸性,(,COO,-,H,+,),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N,+,(,CH,3,),3,Cl,-,弱碱性(,NH,2,及仲胺、叔胺基),73,4,、应用,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如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两性化合物的分离。,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如同为生物碱,但碱性强弱不同,仍可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74,(,六,),、根据物质的沸点进行分离,分馏法,1,、概念: 分馏法是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液体混合物沸点相差,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沸点相差,25,以下时,需用分馏柱;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2,、应用:挥发油、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