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24334775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年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13年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13年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小学教育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小学教育,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第五章 课程,第六章 教学(上),第七章 教学(下),第八章 德育,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 课外活动,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班主任,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P,1,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社会,教育,人,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P,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非正式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正式而非正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 / 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 19c下,中国 “,废科举,兴学校,”,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1902壬寅学制,1903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学习化社会,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低,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战后,现代趋势,P,5,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古代,东方,古代,中国,夏:学校教育形态,,庠序校,西周:学校教育制度较完备,政教合,一,国学乡学,,六艺之教,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显学,,百家争鸣,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严格等级制度,隋唐:科举制度,宋: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明:八股文科举取士,清:1905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教育:严格等级规定吠陀,背诵经典钻研经义,佛教教育:敬奉梵天禁欲修行,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培养皇族贵族子弟,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士学校,:“学为文士”,古代,西方,古代 希腊,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培养强悍的军人,古代,罗马,私立学校 双轨制,中等教育:文法、修辞,西欧,教会教育:僧院 大主教 教区,神学“七艺”,世俗教育:骑士教育,P,8,教育发展的过程,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c,以后,欧洲,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近代,教育,16c,以后,西方,教育的,巨大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阐述角度:,教育管理,受教育者,教育目的与内容,教育的保障,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同程度展开,二战后新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P,10,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儒家代表,孔子,论语,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教育目的“有教无类”,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六艺六经之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墨家代表,墨翟,并称“显学”,以“兼爱”和“非功”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惟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道家,“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师观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其他,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王夫之,P,1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现实世界,肉体,理念世界,灵魂,理性,智慧,哲学家,运用智慧管理国家,意志,勇敢,军人,勇敢精神保卫国家,情感,节制,劳动者,受情绪驱动,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教育目的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体育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德育宗教信仰+世俗道德: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智育扩大范围,增加内容,调动兴趣,美善结合,影响深远,古典主义,倾向,P,14,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泛智教育”把广泛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法国,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思想,自然: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德国,康德,1776,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是有机的,智德体一体化,头心手都发展,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英国,洛克,教育漫话,国家教育、民主教育,“,白板说,”,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绅士教育:贵族气派创业才干健壮身体,德行首位,轻视国民教育,P,1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教学,统觉,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法教材统一,目的活动统一,“,在做中学,”,教学观,教学任务=科学结论,+促进思维,+科学方法(=智慧+探究),批判教育目的外铄论,儿童观,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儿童中心,主义,P,1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教劳结合,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结构: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特点:重视智育,肯定课堂教学,不足:忽视自主性灵活性,过于强调统一性严肃性,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我国教育学发展状况,第二章 小学教育,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P,20,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概念,涵义,第一个阶段,初等教育,612岁儿童,根本性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古代,产生于殷周时代,孟子校序庠,近现代,近代开端,1878,张焕纶,1897,盛宣怀,1898,设(小)学堂,近代小学开端,最早公立小学堂,推行现代小学,基本特征:,普通教育、义务教育,6年,42学制,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公立、私立,清末,1904,设初等小学堂,中华民国,1912,小学校(初小、高小)6岁4年,1919,小学校,6岁6年4+2,建国,以后,1. 普及小学教育,2. 学制改革试验,3. 教学改革试验,1986,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并存,改革方法、提高质量、减轻负担,P,22,义务教育,意义,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意义,既标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既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保证,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依据,法律依据,宪法,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现实依据,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立法,宗旨,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指导思想,贯彻方针提高质量,儿童少年,德智体,素质,四有,奠定基础,对象年限,年满6/7周岁,9年,学制,小学初中九年,管理体制,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条件,P,2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起点,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入学儿童负责,基础性,小学和中学都是普通教育性质,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强制性,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P,29,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概念,广义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意义,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小学教育的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全过程,出发点 归宿,导向 激励 评价,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指明发展方向,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衡量评价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P,32,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1957年,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宪法,青年、少年、儿童,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1995年,教育法,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四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价值,身心素质,时代要求,建设者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体力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实践能力,P,33,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2,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民主理念,基本权利,区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第二节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P,38,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儿,童,身,心,发,展,概,述,概念,涵义,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内容,生理的发展:身高体重+骨骼构造+神经组织,心理的发展:认知+意向,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中孟子,奥弗洛伊德,美威尔逊,美格塞尔,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荀子,英洛克,美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外因,实践、活动,P,40,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皮亚杰,柯尔伯格,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循序渐进,注意衔接,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关键期,最佳期,不失时机,适时而教,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培养自信和努力,扬长补短,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因材施教,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发展水平、心理特征表现方式),P,4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遗传 /,遗传素质,物质前提,概念,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作用,1.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构成,物质环境(生产方式)、精神环境,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学校教育,特殊环境,主导作用,原因,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最近发展区,主观能动性,巨大作用,作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构成,过程结构,需要动机指向对象,活动目的内容手段工具,行为程序结果调控,活动水平,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P,48,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骨骼、肌肉,心理发展,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自我意识,表面特征本质特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倾向性深度稳定性效能,道德感理智感,对自己的感知 + 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儿童的,学习特征,1. 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 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 学习兴趣与习惯,4. 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总任务,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读写算、全面发展、高素质公民、文化素质),具体任务,生理,心理,学习,品德,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有目的有顺序观察,知觉事物表征及本质,发展有意注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了解学习的价值,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初步分辨是非,道德理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第二节 教师,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P,52,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P,55,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1989,儿童权利公约,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学生的身份,国家公民,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学生的法律地位,未成年公民的一切权利,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校舍维护和防护,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予以劝阻制止或报告,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学生的,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学生的义务,教育法,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P,60,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86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朋友、研究者,重要意义重大责任 高素质要求,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法第10条:学历要求、资格证书要求,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敬业,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处理能力、传授影响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行动研究,教师的,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P,6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五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二节 课程设计,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P,72,课程概述,概念,广义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狭义的:特指某一门学科,主要,制约,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社会,知识,儿童,哲学理论历史传统,分类,(课程组织方式 /设计课程的类型),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必修的共同的,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选修的灵活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重研究过程,课程制定者,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一级课程,研制开发推广,中央外围,自上而下,地方课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科研机构编订,二级课程,学科类+活动类,必修+选修,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新编、改编、选择、单项活动设计,选修+特色,P,77,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的编制,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教学计划 / 课程计划,具体课程的编制,教学大纲 / 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概念,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编制原则,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指导意义,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对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标准,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构成,说明部分 + 本文部分 + 其他,指导意义,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编写教科书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彻底领会,重要标准,理解执行,认真学习、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本,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结构,按学年或学期分册,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视听教材,编排,编排形式、内容、文字、篇幅、标题结论、封面、字体、装订、规格,作用,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分析本学科、研究其他学科,编写原则,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顺序性、编排、衔接性,应用,认真钻研,透彻理解,充分利用,灵活引进,适当补充,指导学生,P,85,我国小学课程,性质,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我国现行小学课程设计,设计原则,1. 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2. 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 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衔接,因地制宜,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五爱,良好品德,行为习惯,自我管理明辨是非,基本知识能力,常识,能力,学习习惯,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兴趣,爱美情趣,生活自理,使用工具,爱劳动,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第六章 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第二节 教学过程,P,90,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基本途径、中心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P,94,教学过程,1,概念,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不同,见解,孔子,思孟学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学思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统觉理论”: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从做中学”: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认识过程,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生学,目的+手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P,96,教学过程,2,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 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认识能力),明确学习目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复习,形成技能技巧,能力,反馈,调整调节,注意:,1.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 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 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七章 教学(下),第一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P,103,教学原则,1,概述,概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辨析,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实践,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原则,含义,基本要求,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直观性,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夸美纽斯、乌申斯基),(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 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P,106,教学原则,2,原则,含义,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巩固性,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乌申斯基),(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惟能力。,(,学记,、朱熹、夸美纽斯),(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孔子、朱熹),(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智者派、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关系,(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P,110,教学方法,1,概,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教法+学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方法,含义,基本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述、讲解、讲演,),(1)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 注意启发,(3) 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复习谈话、启发谈话),(1)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3) 要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小结,P,111,教学方法,2,方法,含义,基本要求,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 做好讨论小结,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1)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 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口头、书面、实际操作,模仿性、独立性、创造性),(1)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 严格要求,P,11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含义,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 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分组教学制,含义,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优点,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设计教学法,/,从做中学,含义,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 /,自学辅导制,含义,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不足,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P,114,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优点,1.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 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课的分类,(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数量)单一课、综合课,(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课的结构,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授课相对应,个别指导,指导不同作业,P,1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备,课,的,要,求,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际作业,布置要求,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分量适宜难度适度;规定完成时间,及时批改,批改后要注意讲评,课外辅导,对课的补充和延伸,解答疑难,困难补习,指导方法,提高性指导,课外兴趣,课外辅助教学,实践活动,方式,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注意,因材施教,启发式,态度平等,思想教育和方法指导,P,118,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概念,含义,重要环节,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作用,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方法,观察法,特点,直接认知被评价者,适用范围,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成绩,测验法,特点,笔试,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了解情况,收集资料,问卷+交谈,自我评价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方式,考查,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口头,书面作业,书面测验,考试,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期中,学期,学年,毕业,考查考试结果,评分标准,记分法(百分制、等级制),第八章 德育,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第二节 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三节 小学德育过程,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P,122,小学德育概述,什么是,德育,概念,广义,泛指,社会成员,政治、思想、道德,家庭 学校 社会,狭义,特定时空,青少年学生,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稳定连续共同性,继承性、全球性,小学德育,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政治理想,思想观点,道德行为习惯,小学德育的,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意义,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教育,人,社会,P,125,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目标,概念,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意义,小学德育的出发点,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制约着小学德育的基本过程,依据,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内容,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内容,概念,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深厚感情,民族国家意识,努力奋斗,其他国家,传统美德,现实性与丰富性,远大理想,革命传统,关心热爱集体,集体主义精神,个人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爱护公物,身心特点,善意热情助人,文明行为,良好品质,P,129,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概念,德育过程,教育过程,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实践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组织者、领导者,主导作用,德育的对象,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矛盾,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P,131,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儿童的品德是由行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知,提高认识,晓之以理,多开端性,针对性,情,激发情感,动之以情,意,锻炼意志,持之以恒,行,培养行为,导之以行,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品德结构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儿童道德发展结构的转变构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多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实践形式,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动联系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及时交流,调控环境,提高学生,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作用,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内容,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P,134,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1,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依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总结德育实践经验,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原则,含义,基本要求,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颜回),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P,135,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2,原则,含义,基本要求,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王阳明、马卡连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P,137,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德,育,途,径,概念,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基本途径,重要途径,重要途径,德,育,方,法,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方法,含义,方式,要求,主,要,方,法,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好榜样,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P,140,德育的途径与方法,2,德,育,方,法,方法,含义,方式,要求,主,要,方,法,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品,德,评,价,法,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表扬,奖励,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批评,处分,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P,142,班主任工作概述,历史,与,作用,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历史,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作用,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职责,与,任务,职责,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任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P,145,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了解学生,内容,了解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群体(正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