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339529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医基础学第四章经络,2,、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经络腧穴的实质研究,有观点认为:经络是以神经、血管为物质基础的一种运输传导系统,经络与神经的关系,“得气”与神经,4,、经络的生理功能,5,、经络学说的运用,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经脉的生理特点,十二经脉 有一定起止,交接顺序,在肢体的走向有一定规定,同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八脉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十二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阴经经别 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补正经的不足,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任督脾经分出各一支,络脉 孙络 细小络脉,浮络 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络脉特点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渗灌气血,经筋 十二经分布在筋肉系统的总称,皮部 十二经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经络的生理功能,运行气血 营养脏腑,联络脏腑器官 沟通表里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气、行气) 调节机能平衡,一、十二经脉:,1,、命名:,即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作,“,正经,”,。其命名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1,)有脏腑名称,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2,)手足之分,大肠 三焦 小肠,上 手 肺 心包络 心,膈,下 足 脾 肝 肾,胃 胆 膀胱,(,3,)内外之别,内侧 阴 脏,外侧 阳 腑,(,4,)阴阳消长的不同阶段,阴经 太阴 厥阴 少阴,阳经 阳明 少阳 太阳,(,5,)前中后缘之分,前缘 中缘 后缘,桡侧 拇指 前后间 尺侧 小指,(手)(足) (手)(足),内 太阴 肺 脾 厥阴 心包 肝 少阴 心 肾,外 阳明大肠胃 少阴三焦 胆 太阳小肠膀胱,1,走向和交接,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2,、表里关系,表里两经的关系与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脏属里,腑属表,表里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表里两脏由经络联系,临床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经腧穴可交叉使用。,3,、流注次序,4,体表分布概况,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躯干 少阴经在,后,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少阳经:头侧部,太阳经:面颊、顶和枕项部,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是唯一的一条阴经到达头部,布于巅顶,躯干部,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 前 太阴,中 厥阴,后 少阴,阳经在四肢外侧 前 阳明,中 少阳,后 太阳,二、奇经八脉,(,1,)名称:,“,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与十二正经相对而命名。,(,2,),与十二经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规律,不直属脏腑,无表里配属,(,3,)作用:,A,主要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节作用,B,在循行分布中与脑,、,髓,、,女子胞,、,肾等脏腑关系密切,C,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4,)各自的功能特点:,督:行于腰背之中,上至头面,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阳脉之海,”,任:称为阴脉之海,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颜部,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十二经脉之海,带,: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维,:维络诸阴经,后与任脉会合,阳维,:维络诸阳经,后与督脉会合,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主运动,三、别络 经别 经筋 皮部,经别 经脉分出的支脉 十二经别 加强了表里两经间的联系 体内,别络 十五别络 体表,经筋 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 连于筋骨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皮部 分布于体表皮肤 抗御外邪、传导病变,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系,作用,2,通行气血,濡养腑脏组织,3,传导感应作用,4,调节,作用,第二节 针灸法,概述,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针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一、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1,、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修藏,多采用不锈钢制成,(,1,)毫针的结构分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2,)毫针的规格,一般以,25-75mm,和直径,0.23-0.38mm,(,34,28,号)粗细者为最常用,(,3,)毫针的修藏,2,、针刺练习,3,、针前准备,(,1,)消除病人怕针的顾虑,(,2,)选择针具,(,3,)选择针位,(,4,)消毒,针具消毒(高压消毒、,75,酒精浸泡),施术部位和医者手指消毒,(二)操作方法,1,、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适于短针,(,2,)挟持进针法:适于长针,(,3,)提捏进针法:适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4,)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2,、进针的角度与深度,3,、行针与得气,(,1,)得气,(,2,)常用行针手法,A,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B,辅助手法: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4,、,针刺补泻,5,、留针与出针,留针:一般,10,15,分钟,特殊急性病和一些慢性病可,30,分钟至,2,个小时,出针,(三)针刺意外及其处理,1,、晕针,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等,表现: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处理:停止进针,将针全部取出,患者平卧,头低足高位,冬季保暖,夏季通风,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指,压人中、内关、灸百合,预防,2,、滞针,原因:,A,病人过于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B,手法太强,针感强烈,C,捻转不当,处理,预防,3,、弯针,原因,A,进针用力不当,B,体位改变,处理,预防,4,、断针:或称折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A,针具因素,B,病人突然改变体位,C,手法过于强烈,D,针刺时江针身全部刺入体内,处理:,A,镇静,嘱病人勿改变原有体位,防止断针深陷,B,若残端在体外,用手指或镊子起出,若断针欲皮肤相平或稍凹时,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若断针完全,深化,皮下或肌肉深层,应,X,线定位手术取出,预防,5,、血肿与出血,针刺禁忌,A,合谷、三阴交、腰骶、腹部穴位孕妇禁忌,B,排空小便后方可扎腹部,C,小儿卤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D,带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E,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者肿瘤的部位不宜,其他针刺方法,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指针,二、灸法,定义:指借助艾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材料:多由艾叶为主,其味苦性辛温,内服可治疗腹痛、痛经、先兆流产、月经不调、崩漏等多种疾病。外用煎汤重洗能治疗湿疹、皮肤骚痒、痤疮等疾病。,艾叶便于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热力温和,窜透力强,可直达肌肤深部等优点。,现代药理研究,使用艾灸法的医疗作用: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作用。故,名医别录,载“艾味苦,无毒,主灸百病”,1,、艾炷灸,A,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B,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2,、艾条灸,清灸条、药灸条、温和灸、雀啄灸,3,、温针灸,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适用艾灸的病症,(二)灸治的作用与适应症,1,、温经散寒,舒经活络,2,、温养气血,扶羸补虚,3,、升提中气,扶阳固脱,4,、温中散寒,消瘀散结,5,、预防保健,抗病延年,(保健灸法),保健灸法,神阙灸 定位:脐中央,主治:温补元阳,培本育精,键运脾胃,复苏固脱,方法:艾灸、隔盐灸、隔姜灸,气海灸,主治:培补元气,益肾固精,方法: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气海附子灸,关元灸 定位:脐下三寸,主治: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方法:关元温和灸,关元隔姜灸,关元附子灸,足三里灸 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主治: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方法:三里温和灸、三里瘢痕灸,膏肓灸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主治:保健之效,大椎灸,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解表通阳,疏凤散寒,清脑宁神,方法:温和灸,(三)灸法的注意事项,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灸,对五官、颜面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用瘢痕灸,孕妇腹部、腰骶部及皮肤破溃处不宜灸,三、拔罐法,古称角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出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子拔罐部位而产生刺激,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罐的种类:常用竹罐、陶罐、玻璃罐,2,、拔罐方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临床常用的其他手法:,(,1,)走罐法(,2,)闪罐法(,3,)刺血拔罐,(,4,)留针拔罐,3,、适应症(,1,)风寒湿痹所致的肩背痛、腰腿痛,(,2,)肠胃病证:胃痛、呕吐、腹泻,(,3,)肺部病证:咳嗽、哮喘,(,4,)各种扭伤或外伤所致的肿痛,4,、注意事项,选择题,1,、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A,藏象学说,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经络学说,2,、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五行,D,脏腑、手足、阴阳,3,、经络系统中,呈网状分布的是,A,络脉,B,经脉,C,皮部,D,经筋,4,、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A,手太阳与手少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少阴与手阳明,D,足太阴与足太阳,填空题,1,、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 ),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2,、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 )在前,( )在中,( )在后;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 ),在前,( )在中,( )在后;,足三阳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 ),在前,( )在中,( )在后。,3,、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4,、手厥阴心经在上肢的分布是( )。,5,、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6,、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称“阴脉之海”,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称“阳脉之海”。,7,、经络是( )和( )的总称,是人体( )的通路。,8,、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 ),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9,、,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 ),,包括( )。,10,、十二正经由( )和( )组成,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Thank You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