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比 较 文 学 概 论,第一讲 绪 论,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崭新领域,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门学科的每一种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容和任务,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互相包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 ,即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由于多方面文化交流的频繁,比较文学早已超出了原来的双边交流的局限,向总体文学发展。比较文学有着自己独立的范畴、目的、方法和历史,它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有区别又有联系:,1,、,从研究对象看,它们都是把文学诸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在时间、空间上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范围小于比较文学。,2,、,从方法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虽然也使用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但不是主要手段。,3,、,从目的上看,只有比较文学是为了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并为探求人类文学普遍规律的总体文学的综合研究做准备工作。,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文学,比较文学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这些学科的基础相同,所以比较文学又与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它本身就有理论、历史和批评的分类,而从性质方面来说,比较文学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比较或文学发展史的比较或是文学批评的演变和涵义的比较。,二,互识、互证、互补,“,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互补”,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一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其二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其三是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四“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三、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1,、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促成文化转型的原因:,其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2,、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文化危机和科学的新挑战呼唤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要超越只对一已的关心,而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合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新的人文精神以沟通和理解为主要途径,强调人与人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 、学科与学科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益于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共识。,四、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学的意义,第一、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第二、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三、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第四、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定位,一、比较文学的历史,1,、,学科产生历史条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就前者而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方法论的学科 。,2,、比较文学产生的理论依据,(,1,)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即为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等。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方法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工具,则具有普遍性,人们总是在认识的每一阶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文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它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2,) 比较与参照,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自我,”,较之于认识,“,他者,”,要艰难许多。人在认识自身利益之外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经验作为立足点,而认识自己却很复杂。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一、,比较文学学派,1,比较文学发端和名称,2,、,比较文学学派,比较文学教科书一般都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美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国学者的意见:,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第二,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三、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从时代要求而言,比较文学要定位于现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态,人文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上; 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要求它既要提高又要普及,从显学走向大众,沟通大众,为大众接受和欢迎; 从教育发展而言,要求它从大学课堂的边缘课,选修课到主流课,必修课。,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文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前卫性、综合性和跨越性。,第三讲 差别 类同 流变,一、“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和而不同”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的公元两千多年前齐国大臣晏婴和齐候的一段对话。,“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既保障对个体的尊重和个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又要求个人有同情和尊重他的义务;既保障不同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各种差异,又要求彼此对话、商谈,和谐并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避免本位主义的封闭和孤立。这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真精神。,二、 主题学与“流变”,1,、,题材、题旨与主题,2,、题材研究的特点:,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的研究;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挪亚方舟的故事都是神话体系中有关大洪水的描述。民间故事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季羡林对柳宗元,黔之驴,的研究。,3,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主题学的研究类型,A.,题材史的研究类型,(一)各国文学间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二)各国文学中出现的同一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B,主题学的研究,一是各国文学所表现出的人类的永恒的经验。,二是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三是各国文学中出现的相似的人物类型。,四是不同国家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体现的哲理比较研究。,主题学研究的意义,一是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 理,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二是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似的主题呈现的差异,来分析文体的艺术特征。,三是通过同一或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征。,四是通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的共同性。,三、意象、象征、原型,1,、意象:,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2,、象征:象征是以外在的、可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意义。象征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象征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3,、原型: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第四讲 接受 影响 交流,一、接受理论,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本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首先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理论在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了英语国家的瑞士、波兰、法国和前苏联,其后又传到了英、美等国。近年来,我国对这种理论也进行了评介和运用。,接受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接受理论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2,)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4,)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二,、,影响研究,1,、定义:所谓,“,影响,”,,就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后者的反应或反响。,2,、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小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影响。,3,、影响的过程,,“,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影响的全过程。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4,、影响的分类(,1,)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2,) 正影响与负影响,5,、影响的方式: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三、 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1,、,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首先,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来自影响者的文学作品或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2,、,接受和影响,的,模式:,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X,作家和,Y,作家 ,或,X,作家在,Y,国。,第五讲 诠释 理解 翻译,一、,诠释及诠释的多样性,简单地说,诠释就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阐释学所要探究的,一方面是阐释者与阐释对象之间的关系,大而言之,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研究而言,则是读者与文本(包括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在人文研究领域,文本与意义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读一部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方式,方式不同读出来的意义也就不同。,第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方式,即首先了解作者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心态。,第二种方式是新批评派的方式,即认为作者并不重要,读者很难完全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完全相信作者的解释,因为“原意”,他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况且许多作家的创作过程都证明原来的设想在创作过程中常有很大的变化。,第三种方式是结构主义分析,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第四种方式是叙述学方式。即小说家主要不能依靠色彩、音符、线条、节奏来表现,他惟一的手段就是语言,就是叙述。,第五种方式是心理学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潜意识的分析,而且还注意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潜文本的发掘。,二、,互动认知和双向阐释,1,、,逻辑学认知和互动认知,逻辑学认知方式认同主体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认为客观事物与主体无关,一般说来,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即归纳,将客观事物的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通过“演绎”,发展为不同的具体形式。,互动认知与逻辑学认知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不是从具体事物升华而来的归纳和演绎,而首先是具体事物,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休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1,、文学对话和双向阐释,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前提,正是建立在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基础之上的,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也正在于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乃至建立不同文学传统之间联系,无论是历史的联系还是逻辑的联系,从而达成交流和对话的目的。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双向阐释就是从自我的观点来阐释他者,再从他者的观点来阐释自我。作为一种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双向阐发概念的提出,包含着互相观照、互相理解乃至互为主体性的主旨。这是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是比较文学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而言,跨文化的文学交流和沟通,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侧重运用西方研究方式,向中西平等对话、互相发明演变的过程,中西文学研究之间的互相阐发、互为主体,将是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三,、,译介学,1,、 翻译的性质和要求,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翻译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词义的选择,二是语言的表达。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系统,词汇的含义往往是交叉的,因此完全对应是不可能的。翻译实际上是在许多可能的词汇中选择取舍的问题,是一种求近似值的过程。具体到文学翻译,要真正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还必须了解中西方人在民族心理、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原词而采用较灵活的译法,也许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蕴。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翻译史的研究(二)翻译大家及其译著风格的研究(三)译本的文化研究,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一)影响时代风尚,(二)产生新的词语(三)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第六讲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一、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色的差别,西方语言精确,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为主,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西方古代哲人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中国古代哲人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的方式。,二、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中西小说情节结构比较,从结构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多是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而西方小说则多是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二)、中外小说人物描写比较,中国古典小说多从人物动态过程中选取、提炼写人的动作细节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方,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则多从人物的心理、意识中选取、提炼人物的情感细节,形成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明显的写人物深层意识和深层心理动机的艺术特征。,三、中西戏剧比较研究,1,、二者源头不同:西方戏剧起源于农村祭酒神的颂歌,中国戏曲的源头则复杂得多。,2,、二者在情节结构上异趣:西方戏剧理论家们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3,、中西戏剧在表现,“,真实,”,上手法的差异,西方戏剧恪守,“,真实显现生活,”,的法则,忠实地用可见的动作来表现生活的实况,有技巧的回避那些无法展现的事件和动作。中国戏曲在农耕文化下产生的较西方强烈得多的时空观念造就了所谓,“,拟太虚之体,”“,空纳万境,”,的舞台写意观,使得作家们有大量的时间空间去进行现实主义的冷静叙述的同时,还能施展超现实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丰富的比喻、双关、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4,、二者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尽相同,通过戏剧语言,尤其是富于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和西方戏剧文学共同遵守的艺术规律。但中国戏曲还接受了诗歌处理情景关系的方法,以特有的舞蹈化、音乐化、虚拟化的表演手法来处理生活中的戏剧矛盾与人物关系,以诗词入曲,着力于借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辉映衬托出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第七讲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一、比较诗学及其一般意义,诗学(,Poetics,)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是一门从跨文化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在当今世界文化正在走向综合的形势下,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深入发展;,(二)、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传统文论,的体系特征,;,(三)、有助于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的、科学的、,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二、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诗学在文学理论上呈现出诸多不同。从中西诗学术语比较可看出不同:,1,、本质论,言志与模仿 抒发主观情感和对现实的模仿,2,、创作论,虚静与情 自内而外的,“,虚静,”,和由外而内的,“,情境,”,3,、创作论,神似与真实 强调,“,传神,”,,追求,“,形似,”,和,模仿现实,表现其本质真实,4,、作者论,人品与诗,“,文如其人,”,强调人品和,“,文人无行,”,强调人品,5,、文学欣赏论,逆志与求知,审美更多地是一种体验活动须,“,自见其趣,”,,,和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追求,“,妙谛真知,”,从以上文学理论术语比较之中可看出:,一是中西诗学的体系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二是理论术语建构明显不同,我国古代诗学术语大多比较虚玄,可意会难言传,而西方诗学大多定义都比较明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系之间差异越大,越能辉映出彼此各自的特色。,三、中西诗学的求同研究,1,、,“,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痛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创作的动力,表现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一般来说更多,也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对东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来说,痛苦的内涵却不尽相同。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不得实现。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则更多的是,“,欲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2,、言不及意与语言的局限,中西哲人和文人都曾表现出对语言所具有的局限性的种种思考和反抗。中国,易经,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陆机的,“,文不逮意,”,,严羽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等都表达了言意之间的差异,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所不可避免地遇到的困难。,西方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更为激进,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伽达默尔,都表现出对语言的质疑。,相比之下,中国文论在言和意的矛盾面前是逐渐走向空灵和神秘,西方则显示出一种怀疑精神和多元的倾向。,3,、诗无达诂与阐释学,在西方当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则分外得到突出强调。他们认为,文学文本是一种实体,其中包含着,“,某种特定的或预定的、同时又超越了词语的词典意义的意思,”,,因而具有材料的性质,对读者来说是多义的,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阐明或寻找到其中,“,最合适,”,的意义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古代文论所说的,“,诗无达沽,”,有了相通之处。,相比之下,中国文人比较偏重欣赏者的个人素养,,“,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强调读者的阅读与其自身的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方的学者则主要从时间距离的角度来论述阐释差异,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视野,这种视野决定了读者将会在文本中发现什么。,。,4,、意境与典型,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从唐至清,中国文人常以有无意境作为评判文艺作品成败和艺术价值高低的尺度。,典型则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核心术语。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对典型的论述虽略有不同,但其主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典型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意境所强调的的,“,境生象外,”,与典型所提倡的,“,个性中的共性,”,都具有寓无限于有限的性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意境侧重于景物描绘,典型侧重于人物塑造;意境更偏重于主体情感的表现,典型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总的来说,求同研究为我们揭示出中西文论的种种不谋而合,道出了文学理论中某些有规律的东西,象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方式上都强调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有形来表现无形,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主观情思。中国文论中的,“,神用象通,”,、,“,情景交融,”,、,“,万取一收,”,、,“,隐秀,”,等审美概念,与西方文论家表述的,“,以最小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使,“,极端凝聚的深刻情感,”,在,“,纯粹外在的事物描写中发出声响,”,等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上文学的共同规律。对文学功能的阐说则更加接近。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概说的三种功能模式:第一种,作品反映世界,模仿世界,让人们认识世界;第二种,作品抒发作者情怀,引起读者共鸣,起一种情绪宣泄的作用;第三种,作品对读者起教育作用,提高人的素质。这三种功能,中西诗学都能找到许多共同的层面。象西方的,“,净化,”,、,“,宣泄,”,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观,中国的,“,兴观群怨,”,说,,“,诗言情,”,、,“,诗可以怨,”,等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文学的基本功能,即文学具有认识世界、宣泄情感、教育和审美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四、中西诗学的哲学基础,中西诗学在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既有明显的差异,也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文学的共同性质和规律,而不同的方面则体现了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哲学观念。,1,、经济基础的不同直接导致哲学基本观念的不同,中国文化,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体系建构,还是传达方式等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更表现出中国人在体验生活、感悟宇宙世界意蕴的过程中,用生命谱写着的人生之诗的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系统中,具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系统极为不同的特征,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觉性和模糊性、体验性和非理性等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及实践方法。,西方是以商业贸易关系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的商品经济基础。因此,西方的文化关注的中心就是:人如何认识自然界、如何征服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甚至如何使之成为人的奴仆等。这是一种以人类(,“,大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那种,“,天人相分,”,、,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主仆,”,关系。,2,、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哲学和诗学十分重视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哲学方面:中国哲学流派繁多,但真正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深远影响并成为主流的无不竭力提倡和遵循整体性原则。诗学方面:无论是理论著作,还是具体的艺术作品都以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准则。,“,意境,”,理论可谓中国诗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艺术实践准则。,西方哲学总是把,“,实体,”,加以切割分剖,通过分门别类来进一步认识。西方哲学十分重视理性分析,并始终企图通过各种工具增强对于世界的明晰的认识。西方文论也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文论特点:体系完备而具体,概念精确而明晰。,第八讲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1,、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风貌:一方面是浮光掠影,主义杂呈,转瞬即逝;另一方面是丰富多彩,进步急遽,大幅度革新。,2,、形成原因 :,3,、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每种思潮都在文学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现实主义吸收了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分解了现代主义,与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中国现代文学。,二、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文学思潮。它们分别包含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社会信息。在时间上,它们分别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成功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或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当今的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三、,西方浪漫主义的传入与影响,浪漫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成功时代,作为一种过渡时代的文学现象,一方面,浪漫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异化存在方式的抗议;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则要反抗各种传统成规对于个性、思想和文学的严重束缚,为现代的自由开辟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人的觉醒,是在反叛中寻求国家和民族的新生,浪漫主义的革命与反抗精神为迷惘中的中国新文学倡导者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对现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创造社所开创的以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创作方法,不仅成为他们创作实践的指导,还明显地影响到其他文学社团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其他流派作家的作品中发现它的身影。,(,1,)小说 郁达夫郭沫若、陶晶孙、,周全平、叶灵凤林如稷、,陈翔鹤等,(,2,)诗歌,郭沫若徐志摩湖畔诗人、,浅草社、沉钟社等团体,(,3,)散文,浪漫感伤派散文,(,4,)戏剧,郭沫若、田汉,四、,西方现实主义的传入与影响,(,1,)最早提倡者,陈独秀,(,2,)理论倡导者,周作人,(,3,)理论的深化,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在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领域内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小说,中国新文学初期的,“,问题小说,”,;,鲁迅的,呐喊,被认为显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实绩;,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走向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象茅盾、巴金、老舍等。,(,2,)诗歌,在新文学初期,出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三十年代,出现了以殷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派,和中国诗歌会诗派;,抗战时期,先后出现了七月诗派和晋察冀诗派。,(,3,)散文,首先涌入现代中国文坛的散文流派是,“,随感录,”,体的散文流派。,五四时期,出现了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人生派写实抒情散文。,(,4,)戏剧,二十年代,出现了以民众戏剧社和戏剧协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戏剧思潮,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后,积极开展了左翼,戏剧运动,并提出了,“,国防戏剧,”,的口号。,四十年代,在解放区出现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新歌剧,,五、 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与影响,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最初并没有形成一股思潮,只在个别作家身上有着零星的体现,鲁迅的,野草,中的许多篇章,以象征主义色彩及其所表现的潜意识梦境,成为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它们的深刻性使它们远远超越了西方,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高峰作品的水平。,二十年代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现代主义开始成为一股独立的潮流。,小说方面,三十年代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主义小说流派。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在戏剧方面,现代主义始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只在作家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曹禺的,原野,,其中就有现代主义的因素,作品大量地运用幻觉、幻象和象征手法,强化了怪异与神秘色彩。,第九讲 跨 学 科 研 究,一、 跨学科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1,、跨学科研究的界定:,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它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2,、 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1,)文学研究的数学化与形式化趋;,2,)文学研究对其它学科理论移植;,3,)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平等比较;,4,)文学与科学、艺术间影响与渗透关系的追溯考察。,3,、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身体系,这个自身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再次,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二、文学与自然科学,1,、 系统论与结构主义,系统论要求把事物作为其全系统的要素来研究。任何事物必属于某一系统,脱离这一系统必然落入另一系统。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可以引进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系统论的普遍联系和有机整体的观念、结构的观念和动态的观念。把文学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研究,不但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新结论。,结构主义者着力探讨一个系统内诸因素的关系,提倡对人文科学作总体研究,故有,“,关系学,”,、,“,人的科学,”,之称。结构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分析比较,强调对一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的研究,寻找隐藏在各个系统中的密码,找出其深层结构来。系统论所提供的这种结构的观念为文学界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2,、信息科学与信息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一般认为,,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文学艺术家进行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变为他人可以接受的信息,.,文艺欣赏也就是把这些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还原为自己可以接受的内容,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3,、,熵与文学,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层次较高的、较有秩序的位能作功,能量耗散,而产生层次较低的、较无秩序的位能。也就是从有鲜明特点的状态过渡到一种特点不突出的混沌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能量越来越少的过程,也是测量混乱程度的“熵”越来越大的过程 。熵的增大,打破了一切秩序,淹没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使一切趋向于混乱、单一和统一。,比较文学总是以不可逆转的新质的产生、发展和突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新状态既继承着原来的旧质,又开始了新阶段的萌生,它要求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都要突破自身的封闭,成为一个结合新机,释放能量,变成新质的新颖、独创的开放性体系。,三、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1,、,文学与哲学的互渗:,在文学发展史上,某种新的哲学思潮往往率先对固有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给予冲击,自然科学也大都通过哲学思潮这个中介影响文学,由此促进了以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流派的形成。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哲学思考,它们也是旨在探究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20,世纪纷繁复杂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更替的背后,都有一种或几种哲学思潮、观点在推波助澜。,2,、文学与宗教的互渗:,文学与宗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悖立,呈现为差异中的混生状态。一方面,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其故事及教义为内容;另一方面,许多作品的主题又是宗教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反宗教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西方文学发展上文学对宗教无论是接受还是拒斥,这种交互的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已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反思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宗教层面上的影响。从整体的视域来分析,儒、道、释不仅具有哲学因素、又构成了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三大宗教形态。,3,、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文学与心理学在,20,世纪被认为是最的血缘关系的学科。文学家与心理学家都有注意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的进展总是给文学和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变化 。,弗洛伊德的心理论学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都引起了不小的变化。在文学创作方面,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的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学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卡夫卡的创作),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前苏联作家拉甫涅列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个,),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德国学者乌尔里希,.,格尔顿对斯是十分有意义的事,。,三、文学与艺术,比较文学是把文学放在与艺术同等的学科地位上,使用的狭义的,“,文学,”,概念。,首先,从某种角度讲,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在文学与艺术的差异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第二,从历史的反思来看,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影视等门类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把文学与艺术做比较,既可总结出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能够通过比较在其他艺术中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同时也可以在文学中找寻其他艺术表现方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