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09

上传人:hy****d 文档编号:243306961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09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农业经济学09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农业经济学09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补充:,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经济学P270-P284,.,中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doc,1,第9章 资源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伴随着现代的发展。,两个侧面:,補:,農業問題政治経済学235,1、成长的持续性或成长的界限(limit to growth) 地球是一个资源,在这样的范围内,成长的可能性究竟多大,是否可能转为不可控制的崩溃。,(Lester Brown B模式*),1)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枯、农业与工业竞争*,2)土壤侵蚀、耕地缩小:沙漠化、现代化(汽车等)、风和水的侵蚀*,3)气温升高、海面上升:升温的影响、高空水库、,2,2、生活环境的污染。,在资源环境的制约下,农业能否,提供人类足够的粮食;而现代农业,,能否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提供高,品质安全的粮食,3,第一节,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与显著外部性,(一)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二)农业生产的外部性,4,(一)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1,、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特点,2,、从农业生产特点看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5,1,、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地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来取得各种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不能离开动物和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而要以它的生命运动过程为基础。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劳动和采取各种生产技能措施的过程都,不是“创造”农产品的过程,而是“帮助”各种作物和畜禽,顺利地发挥它们自身固有的生命机能,从而给人们提供可以利用的农畜产品的过程。二是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历史过程中,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这种调节,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6,2,、从农业生产特点看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力的动植物有机体,即动植物的生命运动过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时不能脱离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这个自然基础,。而,动植物有机体又时时刻刻都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些动植物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这一特点说明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动如果是遵循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就能使作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较高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如果违背生态规律,对系统进行任意干预,掠夺使用,就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结构破坏,功能下降,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甚至难以为继。,7,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也表明,农业生产中经济产品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生态产品的形成过程,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合理的经济行为有利于农业生产外部效益的不断形成,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反之,鉴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特有的密切关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会以倍增的形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使人类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8,(二)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农业生产的外部性是与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密切联系的。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不仅表明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要紧紧依赖生态系统,也表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人类农业生产的行为方式决定了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表现出外部不经济或外部经济。,9,古典的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外部性)的例:相邻的养蜂场与苹果园(蜜蜂吸取苹果的花蜜的同时,给苹果授粉),两者的利益均来自本收益以外,双方都不需要为此付出或得到代价。,现代农业,不付出任何的代价,却消费着资源,污染了环境。与外部经济相反,称为外部不经济。,这种外部不经济,生产者没有付出任何的代价,没有计算到经营费中,但对于社会却是明显的损失。这部分费用称为外部费用。社会总费用应该是外部费用与生产者的费用之和。,10,农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给当代人类及后代人类造成福利水平的下降的影响。或者指(从经济学外部性概念)农业生产者给其它经济主体和消费者造成不能由市场价格表现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具体表现为:土壤肥力下降,产品质量下降,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资源存量锐减,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扩大,生态景观破坏等等。农业生产外部不经济最严重的表现莫过于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生态系统的破坏。,11,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能形成极大的外部经济。这是农业区别于其它生产部门的显著特征。农业生产的这种外部经济特征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决定的。由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农业生产在形成经济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生态产品提供一种人类与其它生物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例如,,作为农业主要生产对象的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的功能,同时还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降解污染,减少噪音,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经济时期成为能够提供不断改善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公益部门。而且农业生产的这种生态贡献的重要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生态效益是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12,如果不对外部不经济的产业加以限制,外部不经济较大的产业的产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价格相对较低,引起需求增加,产量增加。也即外部不经济的产业比外部不经济较小的产业不正当地扩大份额,进而引起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被称为市场的失败的一种。,13,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持续性,现代的粮食消费,将来的粮食消费,Q0,Q1,Q2,Q3,E,F,PoQo,+,P1Q1最大。,现代一单位粮食的价值Po,将来一单位粮食的价值P1。,14,(一)现代农业的资源、环境困境,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2、,现代农业的环境、资源局限性,3、绿色革命的兴起及教训,15,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在大约二三百万年内一直过着渔猎采集生活,大约最近一万年左右开始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现代的工业式农业。,在原始农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进行农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界利用和干预的强度总体上说没有超过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相对于人类有限的满足需求的能力,自然资源也显得比较充裕,人类活动造成的局部的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基本上能够通过自身的运行加以修复。,16,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的积累以及劳动工具的改进,农业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提高,已从原始农业时期的盲目适应自然,转向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但由于它的生产主要是靠农业内部的循环来维持的,虽然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还不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供需矛盾的尖锐,农业的发展被推导现代农业阶段。,17,现代农业主要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农业以其生产工具的高度机械化、农艺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但由于现代农业过分分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本质,因此就在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的发生,18,2,、现代农业的环境、资源局限性,现代农业具有如下的环境、资源的局限性:,首先为适应大型机械作业,必须进行专业种植,过度的专业化使农牧林相分离,物质循环链被割断,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系统稳定性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其次,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石油能源的基础上,是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为特征,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薄膜、能源等,直接间接都是石油产品。因此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广泛推行的“石油农业”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最严重的后果使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将人类农业导入难以继续发展的困境。,19,为了摆脱困境,人们纷纷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替代农业”过于强调依靠农业系统内部自身的生产力,排斥化肥农药的使用及农业系统外部的合理投入,限制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其难以推广。,在这一实践基础上,一种能反映这些“替代农业”目标,吸收“替代农业”有益的、可操作的部分,同时又能弥补替代农业之不足的可持续农业被提出来,并得到普遍的接受。,20,3,、绿色革命的兴起及教训,二战后刚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食品的供给,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选择了“绿色革命”的道路。“绿色革命”以品种改良、技术革新、高投入为特征,最初出现了好的增产势头,“绿色革命”的倡导者们曾预言:“绿色革命”将使人类最终战胜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饥馑问题。然而,相同遗传基因的同一品种的密集单一种植带来病虫害、杂草不断增加,土壤养分失衡,地力下降等严重后果。此外,现代品种比传统品种更加依赖于化肥,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使生产成本迅速提高,还造成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损害。“绿色革命”犯了“石油农业”同样的错误违背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规律,因此也步入了与“石油农业”一样的困境难以持续发展。对于备受资源贫乏与资本短缺困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与社会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1,第三节农业的现代化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农用地的扩大,1961-1993年,世界的耕地面积从全地表面积的10.2%扩大到11.0%,而再加上草地的农用地面积从33.8%扩大到36.6%。而同时森林面积减少了1.1%。,-野生动植物的减少。,22,2、肥料及农药的大量使用,表9-1 粮食生产与化肥的使用,年,单位面积肥料使用量(kg/ha),每kg肥料谷物产量(kg),1950,n.a.,45,1960,22,33,1965,42,19,1970,53,16,1975,63,14,1980,84,12,1985,91,13,1990,96,12,收获递减的规律,成长的界限,23,表9-2 几个国家的肥料使用量与谷物产量,(单位:kg/ha),24,表9-3 几个国家的农药使用量(1991),残留农药,寂静的春天,25,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高产量品种的普及)。,动植物的数量是一种资源,而其多样性也,是一种资源。,近亲繁殖-生命力的衰退,杂交优势-新品种,种群的诞生,4、大规模单作经营化的倾向,单作经营-一农场大规模栽培单一作物,复合经营-一农场栽培多种作物或饲养,多种家畜,结果:连作障害;地力低下,-有机农业的再认识,26,第四节 可持续农业,1,、可持续农业的由来,2,、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及特征,27,1,、可持续农业的由来,可持续农业的思想是产生于人类对“石油农业”、“绿色革命”沉重代价的反思与“替代农业”的实践之上的。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人们开始将农业功能的思考从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大到生态和社会,各国纷纷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此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有高潮兴起。,28,可持续农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持续农业研究法”中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也与同年成立,至今已在超过40个国家建立了分部。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其中的第4章是“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9,2,、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及特征,(1)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与内涵,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概念,随着发展过程人们认识到Sustainable Agriculture与Rural Development的密切关系。之后又提出了受到更普遍接受、更完整的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简称SARD)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给出的可持续农业的定义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持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30,可持续农业的内涵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将此同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必须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要选用适应农业生产生态规律的农业技术,使系统的产业增长建立在资源与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制度的创新要有利于促进适宜技术的应用与生产者以可持续方式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的发展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首先要努力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其次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要在多样化综合经营中提高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益。要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31,(2)可持续农业的特征,可持续发农业具有下列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利用系统自身的有序性(自然生产力),组织农业生产,实现经济目标(增加经济产出。,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强调永续利用。,32,(3),可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展示了方兴未艾的生命力。但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与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得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无法形成整体推进的局面。需要从市场和政府的结合来寻找解决之道。,(一)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干预,(二)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33,第五节 农用地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农用地,人类生活的环境-田园,农用地不是自然状态的土地,长年的人间资本的投入土地资本,森林砍伐29%,不正农法28%,过度放牧35%,过度开发7%,图:土壤劣化的原因,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