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1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243306206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3、4课真题解析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3,(,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河南尹田歆”“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5,(,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6,(,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7,(,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9,(,2015,重庆文综,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10(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11,(,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解析,】,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府低于州郡,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B,C,D,【,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