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学物理新课程

上传人:zuime****idai 文档编号:243250391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中学物理新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感受中学物理新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感受中学物理新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感受中学物理新课程,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去年听合肥五十中一位老师上的这节课,大致过程是:,先指出也能产生压强,然后做演示实验:演示一个侧壁和底部都有开口的粗试管,用橡皮膜封住开口处,向试管中加水,观察原来平的膜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即液体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接着问:液体内部有压强吗?用一个自制小器材,与上面相同的方法,放到液体中去后发现形状也发生变化,即内部也存在压强。于是,请学生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说有深度、液体密度、压力大小等。老师说我们就一起探究压强与深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与压力的关系以后再研究。,接着介绍“U”管压强计,说明如何保持深度不变,以及如何改变橡皮膜的方向等。提出控制变量法,与学生讨论如何用此方法研究这个问题,且请学生上台动手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指出,上述结论也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来,又通过帕斯卡裂桶实验进一步感受这一关系。,感到该老师的做法已经很好了,反映了物理学研究问题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且很多细节处理也很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听后就想,如果是我上这节课,我的目标定位,以及对知识的思考是什么样的呢?,学习要求:,(1)知道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学通称为流体,现在接触的属于静流体力学的内容。,(2)液体的压强是反映液体性质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以后学习理解浮力、升力等物理问题的基础。,(3)通过实验观察、感受并能定性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使用“U”管压强计进行测量实验,并能有效记录实验数据。),(4)能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关系式。能运用此结论解释说明有关的物理问题和进行简单地计算。,我认为本节课需要明确以下知识及其逻辑关系:,(1)前面我们学习了压强这一物理概念,应该说该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液体、气体的性质的。在物理学中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流体静力学的知识。,(2)那么,当然我们再使用关系式P=F/S去说明液体的压强就不方便了。我们需要用其他的物理量来有效地描述它。我们首先来直观地感受液体的压强通过观察因液体的压强而产生的物理现象。,(3)做几个小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而且在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并从受力的角度加以简单地说明。(前面为什么强调压力垂直作用在接触面积上的力,因流体不能承受切向的力),(4)物理学上研究这个问题,是首先建立“流体”这个物理模型开始的,由此模型就可以直接得出液体压强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但是,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对此还不能理解和体会。因此,我们还是先通过实验来定性地探究这个关系。,(5)前面的实验,使我们已经发现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液体的密度(密度也是流体力学的概念)有关,于是我们可以设计更规范、严谨的实验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做各种情况的实验,来进行比较,并得出定性的结论。,(6)从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液体压强与其深度、密度之间的定性关系,那么,从理论上我们也应该能得出其定量的关系。,(7)通过建立模型,选取研究对象,运用压强的定义式推出关系式P=F/S.,(8)历史上帕斯卡为了让人们对这个关系式有所了解,曾设计了一个能表现出对人们的思想有冲击作用的典型实验裂桶实验。可以课上做,也可以请学生课下做。,我想上面的整个认识已经可以反映出本课的教学策略了。,07年中考卷,09年中考卷,可以看出,中考试题更多地关注基本知识,并体现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这应该是我们对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和实践这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当时有一位负责审题的老师,明确地说:今年的中考题又回到了过去!)让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他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在现在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地实践,我想一定是远远高于过去的。,一开始,我提出如何应对中考的话题,我想我们物理学工作者考虑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寻找问题的本质。因此,实现中考理想结果的前提和基础都是高质量的日常课堂教学。,当然,高考也一定是如此!,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感受、经验等感性知识,进行初步演绎归纳后教给学生知道和掌握的。在让学生学习有关物理知识后,会用这些现成的理论反过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创新实践活动。,就拿初中物理力学为例,它只涉及直线上情况,如二力平衡、力的图示法、功和能等。高中物理一开始就是测量和力学,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与估读,从初中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法,引伸、扩展到理想模型、理想状态、受力分析等知识,从简单了解一条直线(一维空间)的特殊情况,拓展到一个平面上的力学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这就要求有相当的抽象和归纳能力。,例1(2011安徽)14,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B沿斜面加速下滑,C受到的摩擦力不便,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F,A,由于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说明斜面对物块的作用力与物块的重力平衡,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tan,。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使得合力仍然为零,故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A正确,B、D错误。摩擦力由,mg,sin,增大到(,F,+,mg,)sin,,C错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强调让学生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增强实践意识,新高考将更多的关注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试题将更多涉及研究过程与方法、物理学史等方面的问题,在教材中也有体现。,学习建议循序渐进,步步登高,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教师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之所在,新教材在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矢量的教学,教材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通过“思考与讨论”体会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给矢量科学的定义;通过“说一说”深化矢量相加的法则。,再例如,教材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写法是循序渐进教学的又一个例子。,在“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速度与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例2 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例3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例4 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 ),A.10N向左 B.6N向右,C.2N向左 D.0,D,涉及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题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能直接通过纸笔考试来实现的,但是在理科考试中可以在试题中设计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试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物理学的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高中物理学习中几种的重要方法,1.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较繁的字母运算或数字运算;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对于图象的要求。必修一部分难点内容主要有后两个方面。,(1)几何关系: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问题中涉及:力的分解结果的唯一性问题;两种特殊情况的合成(两力垂直、两力大小相等) 。共点力平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利用相似三角形、三角形法则等方法解动态问题 。,(2)图像的处理:主要涉及运动图象在研究运动中的作用:图象可以使比较复杂的运动形象化,可以明确已知量与研究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研究几个物体在同一直线的运动,在同一速度-时间图象中可以明确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做到:(1)理解图像建立的过程;(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例5(2007江苏卷)直升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往水源取水灭火,悬挂着m500kg空箱的悬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1,=14。直升机取水后飞往火场,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大小稳定在,a,=1.5m/s,2,时,悬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2,=14。如果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且忽略悬索的质量,试求水箱中水的质量,M,。(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140.242;cos140.970),1.教学中“过程” 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如观察、记忆、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教学中通常说的“过程”,是指:,关于“过程”的困惑,有人说:“过程好比耕耘,结果才是收获。过程怎能作为目标?难道只顾耕耘、没有收获也是教学的追求?” 这涉及到“过程的目的是什么?”,2.“过程”,的目的是什么?,经历某一学习“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在知识结论上。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恰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完成纸笔测验的题目,不仅靠知识,更加需要的是考生的基本素质。难题一般都难在素质要求上。,(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知识”是解答题目的关键,没有认识到难题都是难在能力、意识、习惯等非知识素质方面。,3. 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没有认识到,“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然而,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3)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漫不经心。,“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当前 “教学方法”下对学习物理的几点建议:,1、分清定律、定理与公式,掌握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文字表述,并能熟练应用;,2、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位移”、“路程” 、“属性”、“竖直”、“状态” 等等,部分刚进入高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3、学会 “译读”公式写,例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读”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4、尊重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5、要有课后立即看书回忆的习惯,物理教学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有待于同学在课后通过看书去加深理解和帮助记忆;,7、总体来说,物理教材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教学中心内容,对各种类型参考书、练习册、资料,可分门别类在老师指导下使用,但要少而精。,6、要保证一定的习题量,不能看看以为会做就轻轻放过,对经典题一定要深研透,并做到一题多解;,谢谢大家,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42页的科学漫步介绍了黑洞的相关知识,第47页在介绍从弱引力到强引力知识时,提及到光线经过大质量星体附近时,会发生偏转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涉及到广义相对论的相关知识,,如图a所示:电梯静止在均匀引力场中时,电梯内小球以加速度下落;若电梯在无引力场的空间以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则电梯内一切物体也以同一加速度下落,如图b所示,电梯内的人无论做,什么实验(力学、电磁学或其它)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在均匀引力场的静止电梯内,还是无引力场空间匀加速上升的电梯,内。理想实验说明:在处于均匀引力场的惯性系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和一个不受引力场影响,但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的非惯性系内的物理现象完全相等,这就是等效原理。,如图c所示,电梯静止在无引力场的空间,若从电梯左壁上水平地发出一条光线,则光线将水平地射到电梯的右臂上。如果电梯在无引力场的空间匀加速上升,那么从电梯的左壁水平发出的光线将向下偏转。根据等效原理,加速度与引力场等效,故光线应当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偏转。爱因斯坦预言,星光从太阳旁边经过时,受太阳引力作用将发生偏转,如图d所示。 1919年5月29日,天文学家观测当天日全食时太阳背后的毕宿星光,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机械电气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