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课件

上传人:hknru****knru 文档编号:243137276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第二章-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第二章-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学生心理,引言,怎样对6岁儿童和14岁儿童解释“圆”或“球”这些概念?是使用文字、图片还是例子?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理解这些概念上存在哪些差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涉及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及其转变,而这些转变,在教育心理学上就称为认知发展。,学习目标,阐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儿童在皮亚杰四个发展阶段上的思维差异。,掌握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阐述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一门学科”(J. Piaget,1970)。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过程,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一问题。总之,发生认识论就是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知识的主动建构,人之所以有各种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是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即人类具有一类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皮亚杰相信,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活动,是由各种内部动机所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信念源自达尔文的观点,即生物体适应环境。人类使用自己智慧以适应自身所处环境;换言之,为了生存,人类凭借智慧去发现世界的运作方式或预测事件的发生。,基本概念,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图式最初来源于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发生改变,不断的丰富起来,不断地从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逐步地构造出新的图式,从而标志着个体从低级的心理水平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水平,(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儿童的认知或思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思维方式的质的不同为特征:,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一早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这一时期,婴儿主要通过眼睛、耳朵、嘴和手等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感知世界,进行思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往,动作慢慢协调起来,并指导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外物引起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有意识的作某个动作,发现了解决感知运动问题的方式,如扳动把手听音乐盒发出的声音,发现藏起的玩具,把物体放入容器或从中拿出来,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不存在客体永久性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当一个原先存在于婴儿视野中的物体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后,婴儿就不会再去寻找或抓握,这表明他们认为物体已经没有了,不存在了。,九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会继续寻找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这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物体虽然从视线中消失,但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这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像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像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把椅子当汽车开,把小床当舰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化,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主要认知特点,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自我中心言语,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自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太阳下山了,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 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具体运算思维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渐趋逻辑性,但思维水平仍落后于成人,尚不具有概括性,守恒性,内化的,可逆性的操作。是能在头脑中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的或是本质的东西,才算达到了守恒。,具体来说,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守恒是通过两种可逆性实现的。,可逆性,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实际现象,而只是人的大脑的智力活动的结果,更确切地说,可逆性是在人的思维活动的逻辑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两种可逆性,逆反性:即否定性,如+A是-A的逆向或否定,相互性,如AB,则BA是它的互反,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A B,A,B,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 (不守恒),“一样大” (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一个图形分成几部分,它们总体的表面积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B,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 (不守恒),“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两块叠在一起,B 两块分放两边,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 (不守恒),“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 B,A,B,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具体运算阶段:总结,认识或认知活动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发展阶段观点总结,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评价,皮亚杰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发生认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认识自己的理论宝库,也为发展心理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能动的探索者,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皮亚杰的观点除了对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外,还对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三)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1、成熟,成熟,即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皮亚杰曾引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一些行为依赖生理结构和神经通路的作用。,他认为,,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即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物理经验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物理经验的本质特征是起源于物体本身,即使主体不去作用它,它的性质也依然存在,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不存在。,例如,儿童从玩耍鹅卵石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石子如何排列,其总数保持不变。这一经验并不是石子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而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计数动作与动作的协调而获得的,3、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语言、教育、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在他看来,,教育,作为社会经验的一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但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教育并不能使儿童逾越某一认知发展的阶段,,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4、平衡,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它们发展水平的材料。,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案例分析,在诗歌欣赏课上,李老师正在讲解诗词中所采用的象征手法。考虑到许多5年级的学生不能理解“何谓象征手法”这一抽象概念,为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李老师问:“象征是什么”。,“象征就是,比如,好象”,有学生说。,“象征就是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还有学生说。,大多数学生仍茫然不解,李老师则举例说,“我是在说一种象征,比如戒指是结婚的象征,心形是爱的象征,或者”,有学生插话说:“五星红旗象征国家”,“绿色象征和平”,“鸽子也象征和平”,“小林,奥运会的五个圈象征什么呢?”李老师问。,“象征象征。”小林还是不明白“象征”是指什么。,如果你是李老师:,从学生的这些反应中,你对儿童的思维有何了解?,你将如何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对象征手法有具体的体验?,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还没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你将怎样做?,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心理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他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他是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也是苏联认知心理学的先锋。,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二)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一个人已有的心理行为发展水平,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机能;另一个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四)内化学说,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即是由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其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在内化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言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五)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景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的观点,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维果斯基更强调教学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皮亚杰的自我中心式言语观点不同,维果斯基对个人言语有不同的诠释。他认为,这些仿佛没有目标的“咕哝”,其实是个人内在言语的开端,而且这种语言在自我调控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教学反思,近几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同化,还是顺应?,你现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否处于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你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哪?,自言自语是否等同于内在思维过程?,总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是构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结构与认知机能是认知发展的两个“互为生存”的侧面。个体凭借认知结构(或图式),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成长与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了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观点强调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理解的认识,指出教师或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3.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说明各发展阶段儿童所处的年龄段。(2010年四月浙江),1、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2008年山东),思考题,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教学设疑,作为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绩虽好,但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小红表现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有时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多教学麻烦;小平成绩一般,但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满;小军做事退缩,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表现自我;小力由于父母放弃管教,整天在游戏机房玩耍而不上课。,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认为小明没有朋友的可能原因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你将如何引导小红的探索行为?,你如何使小平正确认识自我?,你如何帮小军树立自信心?,你如何与小力的父母沟通,使他重新回到课堂?,(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个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发展看作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的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所谓基本的信任感是指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2自主对羞怯(1.5-3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5角色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角色统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7繁殖对停滞(30-60岁)。繁殖不仅包括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评价,优点:,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不足:,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实证性研究支持。,(二)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其具体内容。,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自我设限,一个人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便是自我设限,就是在心中为自己设了限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够优秀,难当大任,注定失败。,自我意识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他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观念都是根据,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自己与环境中他人的,比较,,,特别,是,童年经历,等四个主要方面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识”。,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自我肖像”,,他就会变成“真实”的,。在此之后,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确实是真的一样。,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的负面信息;然后感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见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只要你留意就会注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自我意识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差生之所以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愿意努力,相反你会注意到其实,有些差生,恰恰是非常勤奋的人(,在学习之外,),而他们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差生,,这点才是关键。,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我是一个差生(不是我的某门功课差),,我不如别人,我不够优秀。,”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改变这种状况,他们的潜意识认为我就是个差生,为什么要改?所以做差生做得心安理得。,还有一些人他们心中认为:我注定贫穷,我没有能力,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所以他们的潜意识为自己所处的状况感到心安理得,我注定就是这种人,所以也不会去改变。而其实并非如此,他们最需要做的是去转变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设限的主要的原因:,1、,过多的批评或自我批评,特别是童年的经历,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主要包括父母、亲人和老师等等。孩子很难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对自己的看法都来自于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他说他是一个坏孩子,没用的孩子,很快他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没用的坏孩子。,我国太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使用了批评教育,家长认为批评是对他好,让他改进自己的缺点,却无意中使自己的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开始自我设限,认为自己不行,不够优秀,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国外是更注重表扬,避免批评。,表扬具有激励的作用,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让人充满自信。,试想一下,若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儿子,你是最棒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能做得最好,我相信你。”结果是她的儿子会尽一切努力去证明他母亲的话,去证明自己真的很棒。,而批评容易伤害别人,造成消极影响,打击人的积极性,让人沮丧、气馁、自卑。试想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怎么唯独我家的孩子,成绩又差,又贪玩,又不听话,看看人家小明,多懂事,成绩多好。”结果是这个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小明,每次遇到小明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最后形成内心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方面著名企业家,成功学讲师,李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践从小接受的是批评教育,过多的批评让他感到沮丧、自卑、压抑、屡受挫折,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是一塌糊涂,但有一次他的化学考试不及格,化学老师在讲完试卷之后要他和其他几位不及格的同学留下来补考,由于李践在老师讲试卷的时候把所有的答案记了下来,所以补考考了,97,分,后来他就把它不及格的化学试卷撕掉了,拿着这份写着,97,分的试卷回去给他妈妈看,结果从来没有受到妈妈表扬的李践听到妈妈说了一句:“我的儿子可以学化学。”,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了李践无比强大的动力,从此以后李践学化学产生了信心,不论上什么课都学化学,后来次次考化学次次拿第一。因此李践在他的成功学讲座中总结说,:,“一个人之所以有能力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过多的批评只能造成他的自我设限,若对一个孩子说他无能,他就会真的变得无能,,拿破仑,希尔说,告诉一个孩子说他无所作为的行为无异于犯罪,他甚至认为需要制定法律来惩罚这种行为。,要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不妨先让他相信他真的有能力,若要让一个孩子变得优秀,,先让他相信他真的很优秀,。,2、过去的失败经历容易引起自我设限,跳蚤的故事:,跳蚤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它的起跳高度是自己身高的几百倍。科学家对跳蚤做实验,首先测试跳蚤的弹跳高度,并记录。然后在跳蚤身上加一透明玻璃罩,高度为50厘米。跳蚤在玻璃罩中起跳,前几次都装到了玻璃罩的顶部。继续起跳,跳蚤自己调整了起跳高度,逐渐达到了玻璃罩的高度,而不再撞上玻璃罩。科学家将玻璃罩的高度降低,跳蚤重复了刚才的过程。当跳蚤适应了新的高度后,玻璃罩的高度被再次降低。最后直到高度不能再降为止,把玻璃罩取走。此时,跳蚤失去了跳高能力,再也无法跳起来了。就这样科学家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只不会跳的跳蚤。,(二)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是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或者个体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它和自信等成分一起构成了个体的自我概念。,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体的智力差异二、个体的学习风格的差异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一)智力的心理测量理论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一般智力特殊智力,一、个体的智力差异,卡特尔和霍尔恩的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八种智能),、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即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一)学习风格的维度,(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1. 感觉通道,2. 认知风格,感觉通道,所谓感觉通道的差别是指学习者对于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偏好程度。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存在三种类型:,(1)视觉型学习者,(2)听觉型学习者,(3)动觉型学习者,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2)反思型和冲动型,(3)整体性和系列性(,同时性和继时性),(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是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得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是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1. 文化及其差异,文化包括引导某一特殊群体行为处事的知识、规则、传统、信仰和价值观。,2. 文化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以宗教、性别、民族或地域划分)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况而笼统的看法。,3. 多元文化教育,(二)性别差异,1.性别与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有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2. 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3. 教育中的性别偏向。,4. 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学科和兴趣方面,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思考题,考研题,72.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82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