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许茂祖)

上传人:hy****d 文档编号:243129492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许茂祖)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许茂祖)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许茂祖)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参考书目:,1.,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2004,年(可购买),2.,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可订购),3,.,许茂祖,张桂花,.,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可购买),4.,许茂祖,张桂花,.,教育测量学基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5.,许茂祖,张桂花,.,教育测量理论简介,.,北京,.2003,年(可提供电子版),1,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北京交通大学 许茂祖,2,一、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本概念,二、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目的与意义,三、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四、对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本要求,3,一、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基本概念,1.,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定义,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证和监控对象,既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又包括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的、完整的、闭环的系统,什么是质量,保证与监控的对象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内部与外部及其相对性,实时控制的必要性,实时控制就是在系统运行前和运行中根据目标的要求和系统可能出现的偏差,对系统进行人为干预与影响而实现的控制,教学效果的后效性,4,反馈控制的必要性,反馈控制就是将系统的输出与系统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输出对目标的偏差(即误差),再根据偏差的性质及大小进行调整与控制,通过控制,使这种偏差达到最小,反馈使教学系统由开环变成闭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必须闭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监控与保证的对象,教学工作系统都应该是闭环的系统,因为只有闭环的系统才有可能优化,系统闭环的关键是在系统中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即不但要有从教学系统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输渠道,还必须有畅通、有效的从系统的输出到输入的信息传输的有效渠道,5,2.,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构成,从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定义及其功能来看,,系统的要素构成来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至少包括:,控制要素子系统:保证与监控什么,即保证与监控的对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管),质量标准子系统:按照什么标准进行保证与监控,即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统计、测量评价子系统:保证与监控的手段,即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组织子系统:谁来保证与监控,保障子系统:如何使保证与监控工作顺利进行,需要用制度规范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所有环节及从事这些环节的人员的行为及其标准,与教学质量及其保证与监控有关的这些制度的集合,6,3.,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工作环节,从工作环节来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至少包括六个环节: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与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评价、反馈、调控,目标的确定,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既定的目标的实现,这里的目标是指教学质量的目标,但是它必须与学校的目标(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这就要求在教学质量上提出的目标能确保学校目标的实现,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7,学校目标的确定,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目标,应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也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既不是不经过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的,也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目标” ,特别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所谓的“高目标” ,防止盲目攀高,学校的目标,不仅学校的领导要知道,而且要能使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知道,取得他们的认同,成为大多数师生员工的共识,并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导。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意义的,8,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建立质量标准的必要性,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质量标准,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什么是好的实验,什么是好的毕业论文,什么是好的教师,什么是好的学生,为此,要经常组织教职工,首先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始终把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先导,把它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9,区分两种不同的质量标准,各个主要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该以教学管理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师生的共识,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质量标准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它应该是稳定的,不应随意变更,同时,又,需要随着社会与学生对质量的新的要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和,ISO9000,认证系统:一方面,可以而且应该吸收和借鉴,ISO9000,认证系统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ISO9000,认证系统的具体做法,因为,ISO9000,认证系统是物质产品生产的一种质量认证系统,而物质产品生产与教育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照搬照抄,ISO9000,认证系统的成功范例,10,统计与测量,进行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是为了对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这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的基础,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都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即通过统计与测量,可以客观地描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事实、各种特征与属性,教育统计,就是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中的事物,从中发现教育的规律。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取样的方法对研究的对象(总体)进行取样,得到样本,研究如何得到样本的特征与属性,如何用样本的特征与属性来表征总体的特征与属性,并研究这样的表征具有多大的置信度,11,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存在、特征与属性、运动发展规律作定量化的描述。在学校教育范畴内,教育测量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性与精神特性。精神特性与心理特性是不能用仪器或量具直接测量的,而必须采用间接的测量方法,也就是由测量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引起被测量者的反应,对反应的结果进行定量描述,并把它作为测量的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引起被测量者反应的方法就是考试。因此,在学校教育范畴内,教育测量理论主要是研究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可以简单地说就是考试理论。在教育评估、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中,通常把教育测量推广了:在测量的方法与手段的推广上,由单纯的考试推广到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座谈法等)进行测量;同时,由定量的测量推广到既有定量的测量,也有定性的测试,12,为了搞好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中的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统计与测量。例如,对于统计,如何进行样本的选取,如何保证统计的时间、空间等口径的一致,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选取那些统计数据和统计量数,统计数据如何处理等,都要在教育统计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又如,对于测量,对测量对象的熟悉,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与分析,测量结果的利用,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与处理以及对测量质量的分析与评价,考试的改革等,也需要教育测量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一些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的理论与方法是必要的,13,评价,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这样,判断学校的目标是否恰当及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学校的目标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实际上就是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因此,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教育评估、教学评价就是对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进行的判断,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判断,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估或评价的主体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或评价的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判断评估或评价的客体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评估或评价主体的需要,评价标准具有两重性主体性与客观性,14,评价与统计测量的关系:一方面,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统计测量的本质是事实判断,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由于事实判断总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因此,统计与测量是评价的基础,任何评价都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测量,即评价与统计测量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测量就是评价,”,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学质量的保证与监控中开展评价的目的与作用:,掌握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产生可供反馈与调控的信息,诊断教学工作,激励作用,交流作用,评价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并掌握评估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十分必要,15,反馈,只有能进行有效的反馈,通过反馈使系统由开环的变为闭环的,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调控,系统才有可能优化。因此,反馈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反馈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系统成为闭环,从而使其优化成为可能,为调控奠定基础,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帮助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改进,教学管理工作,16,为此,必须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反馈信息的收集渠道,要保证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有广泛的代表性,要能真实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最主要的反馈渠道就是通过评估和评价得到的信息。此外,还要从同行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收集信息。在这些渠道中,要特别重视来自学生和社会的信息,在进行信息反馈中,特别是在对教师的信息反馈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一定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个人隐私权,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在注重,“,管,”,的同时,要更加注意,“,理,”,,以真正理顺关系、理顺情绪,充分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努力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17,在评价与反馈中,特别要注意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诊断与改进的功能,减少其功利性。评价与反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改进学、改进管,而不应该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如对有关人员进行待遇的调整、职务的升降、奖惩等。当然,对评价结果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与待遇的调整、职务的升降、奖惩等适当挂钩,并借此形成一种竞争的机制,但是,这不应该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主要目的和着眼点,也不应该是评估、评价和反馈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18,调控,只有能有效地进行调控,最后才能真正达到进行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目的。因为只有进行了有效的调控,才能优化学校的目标,改进教学工作,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不能达到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目的,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调控也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调控的主要内容:对学校目标的调整;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有效的利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改进,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其它各方面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工作的改进;对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等,19,调控的手段主要:通过教学工作会议讨论解决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修订有关的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并认真贯彻执行、树立典型引导改进工作和深化改革的方向、制定必要的政策(特别是必要的奖惩政策)进行引导并形成竞争的机制、调节对各基层院系的拨款、必要的行政手段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控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有的调控措施应该具有预见性,即根据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也就是进行必要的实时控制;调控措施的采取,特别是重大的调控措施的实施要慎重,要建立在对状态和问题的深入准确的分析基础之上。要防止调控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要避免调控的过于频繁,否则会使教学系统出现失控,造成系统的不稳定,这对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20,4.,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是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与监控的根本目的是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有通过评估或评价才能做出判断,所以评估或评价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确实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评估或评价总是根据一定的目标来进行的,总是要有一定的标准,总是要在通过统计与测量进行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评价或评估才能得到教育教学系统输出的比较全面的信息从而使反馈和调控得以进行,即评估或评价把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其它五个主要工作环节(目标的确定、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反馈、调控)都联系起来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1,所以说,评估或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或核心,正因为评估或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中心或核心,所以无论是体系的要素构成,还是体系的工作环节构成,分别都包括评价系统或评价环节,这里所说的评估和评价,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内部自己组织的教育评估或教学评价,高等学校应该自觉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如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的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把评估作为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把评估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环节,作为这个体系的中心或核心,22,二、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目的与意义,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等学校的中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2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日臻完善和高等教育规模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的条件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源的竞争、教育资源和办学资金投入的竞争、就业市场的竞争、科技市场的竞争等均日益激烈,这些竞争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因为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校就没有立足之地,最终将会被淘汰,也就谈不上在其它方面还能有竞争力了。,“,无教不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源与质量的关系,教育资源和办学资金与质量的关系,毕业生就业与质量的关系,学术水平、科学研究与质量的关系,24,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既可能形成良性循环,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将失去竞争的实力,甚至无法生存,总有一天会办不下去,会被社会所淘汰。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等学校,都已经明显地感到了这种危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公办高等学校也应该居安思危,特别是一些目前生源、就业情况还比较好的高等学校,也要有这种危机感。因此,要真正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高等学校要努力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校,必须横下一条心,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抓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采取有效的措施,打破恶性循环,尽快形成良性循环,25,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的条件下,高等学校一定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不能认为一讲发展,就是扩大规模,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增加专业数量。要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包括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这四个方面,甚至还包括改革,要努力做到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在发展中会侧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但是始终要使它们协调发展,并且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没有一定的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也都失去了意义。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不放,一定要注意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要把工作的重点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26,曾经有一部分同志,包括一部分高等学校的负责同志提出来,质量是没有底的,也是很难评价的,什么叫质量好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当前就是要把规模搞上去,抓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二位的,可以在把规模做大以后再考虑抓教育教学质量。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用这种看法去指导工作,将是十分有害的。因为一旦质量出了问题,学校的声誉毁了、牌子砸了,是很难挽回的,那时还谈什么抓质量呢?即使学校还在勉强地办,要把质量再抓上去,也将是非常困难的,还有一些高等学校的同志认为,招生规模上去了,学校的收入就增加了,办学效益就提高了,就能缓解甚至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不顾可能,牺牲质量,拼命扩大规模。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短视的、有害的,实际上是在牺牲质量,是慢性自杀,27,要认识到,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也是这样,它不是产业,高等学校也不是企业,办高等学校,不能光讲经济效益,首先更要讲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抓扩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不放,要使教学投入的增加、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扩大规模同步进行,以确保基本教学质量并使之不断提高。在这方面,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不少的,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不仅高等学校要有这样的认识,国家、各级政府也要有这样的认识,不断增加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为高等学校办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就是失职,28,2.,对当前教学质量状况的估计与分析,为了能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作出恰如其份的准确估计,这里首先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几次重大的变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有关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几次重大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与改革之中,通过不断的变革与改革,初步形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格局,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要真正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29,解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体上经历了六次比较重大的变革与改革,第一次:解放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改造旧的高等教育,建立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成绩:把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高等教育改造成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初步建立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上适应了我国经过长期战乱造成的国民经济崩溃、国家千创百孔,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条件下,急于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建设人才的需要,问题:学习前苏联经验,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教条主义;把所有的综合大学都变成了单科性的学校,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专业设置过窄的状况,长时期内没有得到解决,30,第二次:,1958,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解决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想结合”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了高等学校既搞教学,又搞科学研究的格局,问题:受反右扩大化后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左”的影响,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思想问题相混淆,伤害了一些同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感情,挫伤了积极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快,超出了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要和可能给与高等教育的投入,影响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出现了学生参加政治活动过多、生产劳动过多和参加科学研究过多的问题,31,第三次:,1962,至,1965,年,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相应,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制定并实施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条例(即高教,60,条,实际上在所有高等学校中都贯彻执行了)”,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整顿;纠正了,1958,年以来学生参加政治活动过多、生产劳动过多和参加科学研究过多的问题,稳定了教学秩序,在这个期间,周恩了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倾向,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刘少奇同志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为进一步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32,问题:当时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中“左”的影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还有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消除,虽然周恩来同志提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第四次:“文化革命”即十年动乱,这是在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走向极端和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的破坏下,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它给我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性的大破坏,实质上不能称之为改革,只是一种变化,33,第五次:,1977,年至,80,年代末期,解决的主要问题:拨乱反正,恢复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改变“文化革命”中提出的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组织教学,恢复了按专业组织教学,编写了一大批新的教材;提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和任务,问题: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问题;由于,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未能深化;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过快以及对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四个投入严重不足因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出现了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和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问题,忽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34,第六次:,90,年代初至现在的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是在包括高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次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和难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改革内容之广泛和改革的深度,还是教师的发动与参与面之广,都是以前各次改革所无法比拟的。这次改革的特点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正确,因此,尽管目前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当前的指导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收获的阶段,35,通过这次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四个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主体与基础地位,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得到了有效扼制,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当前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以超常速扩大办学规模奠定了较好基础,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高等教育的规模超常规发展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强化质量意识,密切关注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树立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与质量观,防止浮躁情绪,加强对本科教育的投入,防止教学质量滑坡,防止新的四个投入严重不足,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质量,由于高等教育深受,“,十年动乱,”,之害,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高等学校实际上没有正常办下去,人才培养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造成了各条战线的人才断层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影响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革命,”,结束,尽快恢复高等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稳定并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成了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而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各高等学校都普遍重视抓教学基本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广大教师也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37,但是,这个时期在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在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后,看到与国外的差距拉大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普遍有一种要求迅速改变落后状态的强烈心愿,因此非常重视理论教学,甚至把国外一些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引进了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对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把它上升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所以这种改革都是局部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38,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又出现了一种盲目追求高层次和由此而来的忽视本科教育的问题。各类学校盲目的升格,几乎所以的高等学校都提出要建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重点高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学校领导看重的不是本科教育,总认为学校的基础好、水平高,本科教育不会出问题,至少不会出大的问题,而且似乎本科教育对学校的水平和社会声誉、社会地位影响不大,对学校影响大的就是重点学科、学位点、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因此,关注的热点和工作的中心也由此发生了转移,从领导的精力、资金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方面,都忽视了本科教育,从而给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39,与此同时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198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但是,一些地方没有全面理解会议的精神,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过快的局面,有一个时期内全国平均不到,1,周就新建一所高等学校,有的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过快,超过了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支持,造成了经费、教师、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地等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状况,一些学校,特别是,1978,年以后新建或新升格的高等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证,40,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的国家教委组织力量,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1985,年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并把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试点的切入点放在本科教育评估上,从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等三个层次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试点。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41,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出实行商品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特别是对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深刻,也由于市场经济对教育本来就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加上当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在开始建立之中,其本身的发育也还很不健全,因此,在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当时,不少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经出现了滑坡,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质量滑坡的趋势,也有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虽然还没有出现滑坡、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教学质量滑坡的潜在危险。出现本科教学质量滑坡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存在着,“,四个投入严重不足,”,,即: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学校领导在领导教学工作上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精力投入严重不足,4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国家教委提出了要加强本科教学的声音,要为本科教学大声疾呼,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研究、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奖励工作之初,明确提出重点是奖励本科教学的优秀成果)、表彰先进教务处、用试题库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在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点等。同时,积极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这个时期最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从,1993,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研究与实践,这对缓解,“,四个投入严重不足,”,、扭转教学质量滑坡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中尤其是对,1978,年以来新建或新升格的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作用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43,通过合格评估使得这些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明确和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对基本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初步理清了教学工作的思路;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加大投入,明显地改善了教学条件;认识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学校效果还比较显著;推进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了学校的教学管理,逐步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前进,特别是强化了质量意识,重视和加强了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合格评估不仅影响了被评学校,还产生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对其他学校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样,就不仅初步缓解了,“,四个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有力地遏制了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确保了这些学校的基本教学质量并使之能稳步提高,也为,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使得,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有了可能,44,1999,年,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政府做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尽快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决策。从那时起,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出现了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规的发展。,1999,年和,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分别较,1998,年、,1999,年增长了,154.2,、,36.8,;,1999,年底和,2000,年底在校学生人数分别较,1998,年底、,1999,年底增长了,21.3,、,120.0,,其中有的学校,2000,年底的在校学生人数较,1998,年底增长了,1,倍还要多。这对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面貌、减轻就业压力、扩大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45,但是,也必须看到,高等教育规模这种超常规的发展,无论是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师资力量没有同步增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来自主渠道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没有能同步增长。这无疑会对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以后,师资条件和教育经费投入都没有能与规模同步增长,一方面使很多学校办学非常困难,学校的发展、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的担子都压在学校,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感到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也给教学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46,对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以后的教学质量如何估计,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师资、经费、教学仪器设备等基本教学条件恶化,出现了或将会出现教学质量滑坡;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规模扩大和逐步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使更多的人受到了高等教育,因此从总体上和宏观上看,教学质量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这两种看法其实并不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以,这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我们不拟对这两种看法进行评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持这两种看法的同志在一个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就是高等教育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使教学质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形势非常严峻,不容盲目乐观,47,从以上的历史回顾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课题,质量难以适应要求和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正是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课题,在当前,在高等教育规模以超常规的速度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分析、反思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要努力克服当前在高等教育界存在的一种浮躁情绪,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防止在新的条件下出现新的,“,四个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教学质量滑坡,48,3.,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由于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课题;由于质量难以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促进了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使教学质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所以,狠抓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仅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在当前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9,教育教学工作与一般的生产工作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与一般生产的质量管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是教师,教师的职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了研讨、集体备课、总结等,讲课、辅导、指导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是要由教师个体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的自由职业者。这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要求和内在的积极性,而主要不是靠外在的各种压力和其他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该放在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的认识,从而调动起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的要求和积极性,使其能自觉自愿地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50,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制定必要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是必要的,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严肃处理也是应该的,但是,这既不应该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应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归宿,也不应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重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要更加强调“理”而不是“管”。所谓理,就是理顺关系、理顺情绪,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绝不能靠单纯的管,更不能靠卡和压。其实,如果想通过管卡压来管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他们是很容易对付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质量也就是很难提高的,51,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和重心放在“理”而辅之以“管”、真正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身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呢?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种既有激励功能、又有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就像一部设计、安装、运转良好的机器,各个零件、各个部件互相有序地连接、啮合在一起,一旦启动,就能各就其位、各尽其能、按部就班地运行起来,有了这种机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从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人员都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每一个环节、从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人员,也都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将会给教学质量带来什么后果,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从而自觉地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52,有了这种机制,教学系统中的所有人员、所有的有关部门,都既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又能自我约束、自我保证;对他们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不再只是外在的任务,不再是为了应付一种外在的要求和迫于某种压力而产生的行为,而是其内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觉的行动,从而使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有了这种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不再是如何去把教学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和有关人员管住,而是通过确定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质量标准,来建立起这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保证的机制,并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对之进行修订,从而使这种机制不断完善,53,4.,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的基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既要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又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证的功能,所以建立这种机制的基本途径就是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应该分级建立,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应该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相应的机制。当然,各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具体任务不尽相同,应该有所分工、各自有所侧重,但是其基本的构成原则应该是大体相同的。下一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应该是上一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重点和基础是学校一级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54,5.,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目的与意义,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目的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保高等学校切实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必须保证为国家和社会对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的规定,使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高等学校的永恒课题与生命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命题落到实处,确保高等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健康地发展,并具有竞争力,确保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既包括硬件的投入,更包括相应的软件的投入)得到切实的保证,使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使质量始终成为其核心,防止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和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滑坡,55,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身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形成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机制,形成教学工作的运行程序和质量标准,并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准则,总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高等学校校情的、以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对于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能持续发展、稳定提高,不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探索,为建立起,这个体系贡献力量,56,三、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1.,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15,,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不久的将来还要进一步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部分经济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等省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50,,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已经率先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实现普及化高等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7,教育的发展,从来都是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一方面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必须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高等教育也是这样。对高等教育来说,不仅要站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外围或边缘,被动地适应这种发展,还必须进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能动地推动其发展,58,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高等教育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学校教育:既有官方的教育机构,即所谓的公学;也有民间的教育机构,即所谓的私学。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与思想家孔子就是从兴办私学开始办教育的,在办私学的基础上,他和他的弟子逐步创立了对我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的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使其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与思想家。就高等教育而言,仅以著名的岳麓书院等四大书院为代表的比较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到现在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其中岳麓书院的办学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没有中断过,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湖南大学,59,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历史上如此辉煌的发展,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的,也与在我国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在我国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并能动地推动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60,但是,由于自秦始皇称帝并统一中国开始,我国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式的封建制度;从汉武帝开始,在思想上实行的又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即自汉武帝以来的,2000,多年中,无论在政治上,还实在思想上,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2000,多年中,虽然我国也曾经创造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制度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桎梏了人们思想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中落后了,特别是高等教育落后了,近代的高等教育没有产生于我国,而是产生于欧美等国家,61,189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所近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北洋学堂,即天津大学的前身,比西方近代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要晚得多。在这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艰巨坎坷的发展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很小,而且基本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成功地把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造成为新民主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之后到改革开放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遭到过不少的挫折、走过不少弯路,特别是在,“,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中,曾经遭到过严重的灾难性的破坏,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上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62,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1978,年到,1999,年的,21,年间,高等教育总体上在规模上是不断稳步发展的。这一个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之所以能不断稳步发展,有两个很明显的原因: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极大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对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规模到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可能;二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当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同阶段针对当时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有不同的侧重,在规模上,有的阶段是大力发展,有的阶段是适度发展,有的阶段提出控制规模,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在稳步发展。特值得提出的是,,1992,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思路,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的改革与健康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63,到了,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相应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能有更大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从那时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每年招生规模以超过,40,的速度递增,相应地在校学生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到,2003,年,全国同龄青年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部分经济与社会比较发达的省市,率先实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适龄青年毛入学率也将达到,50,,那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教育的阶段,6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进一步发展到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致的,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不仅简单地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能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外围或边缘走进中心,才能带动全民族文明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能动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并进而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的发展趋势,需要指出的是,从,1994,年开始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特别是其中的合格评估,扭转了,90,年代初期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质量滑坡问题,初步缓解了在本科教育中出现的,“,四个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使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质量得到了保证,这也为,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65,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国家或地区、行业所需要的优秀的拔尖人才(即社会的宝塔尖上的人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国家或地区、行业所需要的优秀的拔尖人才,还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以提高民族的文明水平与国民的素质;普及化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将由主要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主要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与国民的素质,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相应地,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应该是不同的。当前,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就要根据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进行,66,2.,建立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科学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质量标准发生了或将要发生以下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观必须与目标相联系,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然是与它的目标相联系的。一所高等学校,在其目标正确的前提下,只要学校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它也就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它的质量也就是高的;反之,学校设定的目标不合理或不够合理,或者虽然设定的目标是合理的,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或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它的质量就是比较差或是差的。离开学校的目标谈质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67,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社会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多样化了,相应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了,不仅不同高等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就是同一所高等学校中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目标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各高等学校应该能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对学校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主动提出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要的目标,要防止和克服盲目追求一个相同或相似的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高水平,”,的思想和做法,因为如果这样做,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学校也是办不好的,也就无法适应需要,68,我国有一种不好的文化传统,就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攀比和趋高的心理,容易形成盲目地追求,“,高层次,”,、,“,高水平,”,的状况,不少高等学校不能安于自己的定位,不能在自己的定位上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20,多年来多次出现的学校升格风、改名风,都是这方面的表现。这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