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

上传人:gb****c 文档编号:243126305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1,环 境 因 素,摄食过多,缺乏活动,吸烟,药物,肥胖,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未 知,未知,环 境 因 素,妊娠,内分泌疾病,宫内营养不良,药物,胰岛素抵抗(肌肉和肝脏),-,细胞功能缺陷,葡萄糖毒性,餐后高血糖,糖耐量减退,2-DM,-,细胞功能减退,淀粉样沉淀,宫内营养不良,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2,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之一,胰岛素(效应)抵抗,肌肉、脂肪组织摄取利用糖障碍,肝摄取糖的作用减弱,抑制肝糖输出的作用减弱,胰岛素过多对其他组织、代谢的不利影,响存在,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因,病因:遗传因素,后天因素:代谢障碍、激素紊乱、药物、应激等,3,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之二,胰岛素(分泌)缺陷,对血糖变化不能作出灵敏分泌反应,第一时相反应减弱、消失,第二时相分泌延缓,第一阶段:相对不足。分泌量可为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对高血糖而言仍为不足,第二阶段: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由部分代偿转为失代偿状态,病因:遗传因素、后天因素,4,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2型糖尿病,-细胞功能(空腹,OGTT,时的血浆胰岛素),正常血糖,空腹或,OGTT,时的血糖,5,2型糖尿病之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分泌)缺陷,对血糖变化不能作出灵敏分泌反应,第一时相反应减弱、消失,第二时相分泌延缓,第一阶段:相对不足。分泌量可为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对高血糖而言仍为不足,第二阶段: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由部分代偿转为失代偿状态,F02-17,胰岛素分泌(纵坐标),高葡萄糖水平,第1相,第2相,基值,05 分钟,时间,6,2型糖尿病病程演变,波动性进展,胰岛素抵抗及分泌缺陷时轻时重,总的转归为逐渐加重,发展至胰岛素分泌出现衰竭,胰岛素抵抗难以克服,伴随慢性并发症的逐渐进展,7,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联合疗法提出的基础,单一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继发性失效率:,磺酰脲类(SU),每年约10 %,二甲双胍类(MET),每年约10 %,原发性失效:,严格控制饮食,药量已达最大,持续2周,但血糖仍未达良好控制或未能降低30%以上,继发性失效:,定义:在最初成功控制血糖后药物失去疗效;,注意:失效并非无效,8,UKPDS: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UKPDS,单一药物长程治疗的效果,磺酰脲类、胰岛素、二甲双胍类,第1年效果最佳,FPG、HbA,1,c下降显著,以后FPG、HbA,1,c逐年回升,至第6年回复到开始治疗前水平,第6年,22%二甲双胍组患者和33%磺酰脲类组患者换用胰岛素,9,UKPDS:6年随访、单药治疗,A. 空腹血糖 B. HbA,1,c C. 体重 D. 胰岛素,传统疗法(n=676),胰岛素(n=689),磺酰脲(n=922),Diabetes 1995, 44: 1249,A,B,C,D,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10,UKPDS:肥胖患者6年随访,A. 空腹血糖 B. HbA,1,c,C. 体重 D.胰岛素,饮食疗法(n=297),二甲双胍(n=251),胰岛素或磺酰脲(n=695),A,B,C,D,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11,UKPDS:细胞功能单药治疗6年随访,细胞功能(%),细胞功能,HOMA评定为正常人的%,饮食疗法(n=376),磺酰脲(n=510),二甲双胍(n=154),0 1 2 3 4 5 6 年,0 1 2 3 4 5 6 年,12,UKPDS: 单一药物长期疗效(磺酰脲类、胰岛素、饮食控制),Cull CA et al. Diabetologia 1997, suppl Abst 1366,3年 6年 9年,13,UKPDS: 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单用格列苯脲、氯磺丙脲、胰岛素、二甲双胍(肥胖),HbA,1,c控制在8%以下病例,3年 半数,6年 35-38%,9年 16-21%,结论:,单一药物治疗疗效差,逐年减退。早期联合治疗对,强化血糖控制、延缓胰岛细胞功能衰竭至关重要,14,2型糖尿病联合疗法的目的,改善糖代谢,改善,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减轻胰岛素抵抗状态,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15,2型糖尿病联合疗法的原则,掌握指征:单一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糖,联合应用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发扬不同类型药物的优点,减轻不同类型药物的不足之处,提高药物疗效,加强药物安全性,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必要时可用3种药物,考虑费用效果因素,16,目前临床常用四类药物作用机制,(一),磺酰脲类(SU),主要兴奋细胞分泌In,改善相对不足状态,兼胰外作用,提高In敏感性,二甲双胍(MET),提高In敏感性,抑制肠葡萄糖吸收,不刺激细胞分泌In,17,阿卡波糖,抑制小肠,-糖苷酶活性,延缓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不刺激In分泌,胰岛素,直接降低血糖,通过降低高血糖而改善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不刺激内源性胰岛素释放,目前临床常用四类药物作用机制,(二),18,二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可能选择,磺酰脲类,瑞格列奈,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19,评价不同联合用药方案的利弊,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皆显著下降,对脂代谢可起有益的作用,体重的增加较单用SU明显减少,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对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0,UKPDS:磺酰脲类继发失效加用二甲双胍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原单用SU(氯磺丙脲或格列,本脲) 6年以上,继发失效,中位数FBG约9 mmol/L,中位数HbA,1,c,8.2 %,于1990年调整治疗方案,半数病例加用MET(268例),半数继续单用磺酰脲(269例),随访时间:6.6年,中位数,HbA,1,c,磺酰脲加,MET 7.7 %,单用磺酰脲 8.2 %,磺酰脲加,MET,组较单,用磺酰脲组低,0.5%,中位数空腹血糖,磺酰脲加,MET,组较单,用磺酰脲组低,15%,21,UKPDS:磺酰脲类继发失效加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并发症 磺酰脲+二甲双胍 单用磺酰脲,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即慢性并发症),81,82,心肌梗死,(致命及非致命性),33,31,糖尿病相关死亡,26,14,22,UKPDS: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加安慰剂糖尿病相关死亡的比较,磺酰脲+二甲双胍 单用磺酰脲,糖尿病相关死亡,26,14,心肌梗死,17,10,肾衰,1,1,卒中,5,1,猝死,3,2,23,UKPDS:在总人群及亚组人群中单用磺酰脲类与亚组人群中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死亡人数的比较,35,26,14,单用磺酰脲,(按总病人群比例算),磺酰脲,+,二甲双胍,(亚组病人),单用磺酰脲,(亚组病人),P=0.001,24,2型糖尿病单用磺酰脲类与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治疗死亡率的比较,瑞典两个城市医院资料,回顾性分析,SU 872,例,,SU + MET 171,例,19841994年开始治疗,随访至1996年底或至死亡,比值比(,OR),按,Cox,回归分析,并经年龄、性别、病程、进入治疗年份、当时空腹血糖等因素校正,结果按死亡例数及例/1000人年计算,Melander A, Olsson J, Lindberg G.,25,2型糖尿病单用磺酰脲类与合用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治疗死亡率的比较,SU组(对照) SU + MET 校正比值比,死亡原因 例数 例/1000人年 例数 例/1000人年,全部死亡 467 86.2 88 91.3 1.77,冠 心 病 259 47.9 51 52.9 1.95,卒 中 97 17.9 23 23.9 2.16,其他死因 175 17.4 27 11.4 1.27,结论:2型糖尿病SU + MET治疗者死亡率高于单用SU治疗.,26,联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评价,口服抗糖尿病药加睡前胰岛素(NPH),无需住院治疗,小剂量,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轻微,体重增加轻微,降低空腹血糖,加强口服药疗效,磺酰脲类加睡前Ins(NPH),血糖(空腹、餐后)及,HbA,1,c皆显 著下降,低血糖发生率较多,体重增加较多,血浆胰岛素水平略高,不同磺酰脲品种有差别,二甲双胍加睡前Ins(NPH),血糖改善(空腹、餐后)及,HbA,1,c下降皆甚显著,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对脂代谢可起有益的作用,体重增加较单用In明显较少,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心血管危险因子较少,27,睡前胰岛素(B Ins)联合治疗方案比较,随机分组,口服药安慰剂对照,疗程1年,组别:,B Ins+格列苯脲,B Ins+二甲双胍,B Ins+格列苯脲+二甲双胍,B Ins+早上Ins,用药:,二甲双胍,早、晚餐前各500 mg,格列苯脲早餐前3.5 mg,晚餐前7.0 mg,2种口服安慰剂,B NPH按空腹血糖由病人自己调节,起始剂量:1单位/1mmol/L空腹血糖,调节剂量:FPG 8mmol/L ( 144mg/dl)3次,+4单位,FPG 6mmol/L ( 108mg/dl)3次,+2单位,28,4种方案比较 (Yki-Jarvinen, Ann Int Med 1999),B Ins B Ins B Ins B Ins,格列苯脲 二甲双胍 格列、双胍 晨Ins,HbA,1,c,(%) -1.8 -2.5 -2.1 -1.9,体重,(kg) 3.9,0.7 0.9,1.2 3.6,0.8 4.6,1.0,低血糖平均,次数/例年 3.4,1.0 1.8,0.4 3.3,1.6 3.9,1.6,Ins年终,剂量,/晚* 24,3 36,9 20,3 24,3,*,用格列苯脲及2次Ins者,B Ins剂量较小与低血糖较多的限制性有关,29,睡前胰岛素(B Ins)联合口服药或上午胰岛素的治疗效果,SU+Ins,Met+Ins,SU+Met+Ins,Ins,(一天两次),体重 (公斤),HbA,1,c(%),Yki-Jarvinen, Ann Int Med 1999,130:389-96,30,阿卡波糖(拜唐苹,)的联合用药,与磺酰脲类合用,改善糖代谢:,PBG下降20%以上,FBG轻度降低,HbA,1,c明显下降,磺酰脲类用量平均减少18%,餐后PIn升幅较低,,减轻胰岛细胞负担,与二甲双胍合用,糖代谢改善,餐后90min血糖峰,值下降63 mg /dl,FBG均值下降,27 mg/dl,HbA,1,c下降0.8%,(与安慰剂比较),与胰岛素合用,糖代谢改善,餐后90min血糖峰值,下降50mg /dl,HbA,1,c下降0.4%,(与安慰剂比较),胰岛素用量减少,,1/3病例减少15%以上,31,加拿大多中心一年随访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加用拜唐苹,(,)或安慰剂(,)后一年内HbA,1,c的比较,Chiasson JL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4, 121: 928.,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c.二甲双胍,1 2 3 4 5,32,UKPDS:拜唐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三年效果,1946例已经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拜唐苹,组或安慰剂组(n皆为973)。拜唐苹,最大剂量100 mg tid,HbA,1,c 7.9% (6.7-9.5),空腹血糖8.7 mmol/L (6.8-11.1),原用治疗:,14%单独饮食治疗,52%单一药物(SU,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34%联合治疗(SU + 二甲双胍,SU + 胰岛素,多次胰岛素),至3年时,17%患者失访或死亡,33,UKPDS:加用拜唐苹,治疗3年效果,HbA,1,c,空腹血糖由基线至1,2,3年的变化,Holman RR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22: 960,HbA,1,c(%),FPG(mmol/L),P0.0001,0.5,0.5,0.5,0.5,0.4,0.5,P0.0001,P0.05,餐后1小时血糖,p10 mmol/L(180 mg/dl),空腹血糖7.8 mmol/L ( 140 mg/dl),按3:2比例随机分组:加用拜唐苹,组30例,加安慰剂组20例,疗程12周,拜唐苹,50 mg tid,数日后增至100 mg tid,37,拜唐苹,组及安慰剂组疗效比较,加拜唐苹,组 加安慰剂组,0周 12周 0周 12周,HbA,1,c (%) 9.41.0 8.31.4* 10.01.0 10.01.4,血糖 (mmol/L),空腹 5.71.2 5.41.2* 5.81.0 5.91.0,餐后1小时 13.73.4 10.73.2* 13.93.1 13.63.0,餐后2小时 14.72.1 10.82.7* 14.73.0 14.42.9,与0周比较,*p0.05,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4: 100, 1998,38,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原则,2型糖尿病治疗为一长期过程(数十年),应尽可能防止、延缓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恶化,尽可能防止、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长期、良好控制血糖为治疗的关键,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改进为最基本治疗,合理选用口服抗糖尿病药及胰岛素,单一药物效果差时联合用药,全面控制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