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研讨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054172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华文明通论专题讲座,君主真的是“言出法随吗?,中国古代权、法关系的演变,引言:权、法同源论,一、中国古代三种权力关系及其与法律的变量,二、权、法关系演变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三、中国古代处理权法关系的启示,案例讨论:相关十个案例,一代之学术,必有一代之新材料与新问题-陈寅恪,法学的根本是人学,养成人文素质和人道情怀最为重要。清代将那些只知法律的人称为“例条子。,引言:权、法同源释义,“权本作“權,最初是物,先秦文献多指测量物体重量的器具,称为“锤,现存战国时期的秦權、楚權,以铜或铁制成,也有用陶、瓷、石等制成。简单说,是度量衡。?汉书律历志?:權者,株、两、斤、钧、石也。,引申意义为度量,?孟子梁惠王?:“權,然后知轻重。均衡、权衡。?礼记王制?:“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權之。,汉代以后,权字更多用于权力,即权势与威力之合称。,?论语尧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權量,审法度。较早论述權与法关系。,金文“灋。?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文?:解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者。凡廌之属,皆从廌。,法不是物,但其作用通过人格化的物来表达,一、中国古代三种权力关系及其与法律的变量,1,、权法关系是支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关系,2,、传统中国形成三种主要类型的权力关系:极权、常规权力、基层权力。,3,、三种权力与法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变量:,权力世袭制演变为科举制下的官僚制,4,、在权力关系的变量中法律地位得以提升,基层权力,常规权力,专制皇权,法律,二、权、法关系演变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1、“权移于法时期:西周秦朝,标志及特点有二:一是法律内容由“临事而治、“不豫设向“定法、“常法转变;二是法律形式由秘密向公开转变 。本质是由法的随意性向制定法转变,非成文法向成文法转变。,法律公开的论争-公元前536年-12铜表450,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那么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汉书刑法志,权移于法,故民不畏上,杜预注,刑不可知,威不可测,那么民畏上也。今制法以定之,勒鼎以示之,民知在上者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那么权柄移于法矣。今铸鼎示民,民知争罪之本在于刑书,将弃礼而取征验于书,那么虽刀锥微细之事,亦将尽争辩以求侥幸。 -春秋左传正义卷43,孔颖达疏,法律变革到秦朝是个总结,,在汉儒看来,是秦亡之因:,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解读:,关于健讼,-,宋代,-,讼师,积案,乾隆十八年例文:绝买、永不回赎,2、权、法协调时期:两汉隋唐,法律儒家化的本质是以道统规制权法,标志及特点有四:一是“法与天下共成为共识。,这一时期,提出或肯定该主张的有43人,包括皇帝、臣僚。,第一个明确提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之也是张释之。廷尉乃“天下之平。,案例1:张释之审理犯跸案。文帝,中渭桥,罚金四两。盗高庙玉环族诛还是处死,释之论犯跸,其意善矣。然曰当其时上使人诛之那么已,是那么开人主妄杀人之端也。既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那么犯法者,天子必付之有司,以法论之,安得越法而擅诛乎-丘浚?大学衍义补?,二是君主“权断被严格约束,案例2:杜周何以列为“酷吏?,“言出法随的由来。武帝时任廷尉仿张汤。“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积资巨万。,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大臣释滞;,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主者守文,假设释之执犯跸之平也; 大臣释滞,假设公孙弘断郭解之狱也;,人主权断,假设汉祖戮丁公之为也。,-三公曹尚书刘颂,引?晋书刑法志?,史记游侠列传: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丁公为楚将,季布舅父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法既定那么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群吏岂得在成制之内,复称随时之宜,傍引看人设教,以乱政典哉!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诏下其事。汝南王亮:“轻重随意,那么王宪不一,人无所错矣。周悬象魏之书,汉咏画一之法,诚以法与时共,义不可二。今法素定,以为宜如颂所启,为永久之制。于是门下属三公曰:“昔先王议事以制,自中古以来,执法断事,既以立法,诚不宜复求法外小善也。假设常以善夺法,那么人逐善而不忌法,其害甚于无法也。-?晋书刑法志?,刑罚时轻时重的影响,讨论:完赃减等条款,案例3:天子威不能行一令:,光武帝时,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藏公主家。公主用奴驾车,董宣杀死。公主告,帝令抱歉,不从。公主:“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刘秀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赐食。食尽:“臣食不敢遗余,如奉职不敢遗力。,案例4:不屈服天子的徐有功,武那么天代唐立周后,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新唐书?:不以唐、周贰其心,惟一于法,故能处猜后、酷吏之间,以恕自将,内挫虐焰,不使天下残于燎,议者谓过汉于、张,渠不信夫!,任司刑寺丞,有告颜余庆与博州刺史李冲同反,来俊臣以反状上闻。敕令将颜余庆处斩,家口籍没。有功据永昌元年赦文及?名例律?,奏称魁首冲、贞等已伏诛,颜应断为支党,处流。,玉阶具奏,后大怒,抗声谓有功曰:,假设为唤作魁首?魁是大帅,首是原谋。征私债、买弓箭非魁首而何?征债为实,买弓箭仅据供。二月征债,八月通书,尚非同谋? 时百僚供奉及仗卫有三二百人,对武后反复诘问,无不股栗,而有功神色不动,奏对无差,人皆服其胆力,直而不挠。迁司刑少卿。,三是确定罪行法定原那么,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假设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法吏以上,所执不同,得为异议。-刘颂,引?晋书刑法志?,断罪具引律令: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疏文: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 -唐律疏议,案例5:贞观七年,贝州鄃县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殿中侍郎史李乾祐上奏道: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遵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 。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臣守职宪司,不敢奉制。-?通典刑典?,四是将约束皇权纳入法典,?唐律断狱门辄引制敕断罪?:,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假设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案例6:贞观元年戴胄与唐太宗关于断罪以法或以敕的争论,考试舞弊自首者免。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拟卖狱乎?戴胄:陛下既付法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邪?戴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自。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寘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假设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通典?,案例,7,:隋文帝断,秦孝王杨俊,案,秦王有大功,大造宫室,穷极奢丽。文帝免官。将军刘升劝,称秦王无他过错,只是费官物造廨舍而已,可容。杨素劝谏。文帝曰:我是五儿之父,假设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天子不能亏法。直到死去,没有复官。,宰相副署权:国家政令自宰相出,“如律令、“如诏书之制。王国维:苟一事为律令所未具,而以诏书定之者,那么曰如诏书。苟如律令所已定,而但以诏书催促之者,那么曰如律令。如者,谓如诏令行事也。-?观堂集林?,廷议制度、统一法令受到肯定,秦、汉以来,天下为一,长吏以时迁代,其民非复己有。懦弱那么为殿负,强猛那么为称职,且疆域阔远,户口滋多,大郡境余千里,上县数以万计,豪横者陵蹈邦邑,桀健者雄张闾里,故汉世酷吏专任刑诛,或乃肆情好杀成其不桡之威,违众用己以表难测之知。假设复信其杀伐,任其纵舍,必将喜怒变常,爱憎改意,不得不作法以齐之,宣众以令之。所犯当条那么断之以律,疑不能决那么谳之上府,故得万民以察,天下以治。-?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3,、权、法平衡破坏时期:宋,-,清,标志有三:,君权超越法律;,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一是“赏罚出于独理论的提出,尊君抑臣,刑法家之要也,君之有尊,刑赏之所自出也,刑赏出于独,那么君威振,刑赏出于共,那么君威替。善用其刑赏,那么刑赏出于独;不善用刑赏,那么刑赏出于共。 -汪缙引?清经世文编?,奸党入律、上言德政 根本权利上收,不得慰留-制臣之法盛行,二是宋代将约束君主条款并入“断罪引律令格式律文中,作为附文;同时“敕上升为国家常法,并优先适用。,崇宁五年诏书:出令制法,重轻予夺在上。比降特旨处分,而三省引用敕令,以为阻碍,沮抑不行,是以有司之常守,格人主之威福。夫擅杀生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何格令之有?臣强之渐,不可不戒。自今应以特旨处分,间有利害,明具论奏,虚心以听;如或以常法沮格不行,以大不恭论。明年下诏:凡御笔断罪,不许诣尚书省陈诉。如违,并以违御笔论。-?宋史刑法志?。,三是从两汉的法简权专到“废人而用法-地方不振,君主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叶适,从来,仕宦法网之密,,无如今日者,-,谢肇制,故法令者,败坏人材之具。以防奸宄,而得之者十三;以沮豪杰,而失之者常十七矣。万历以后,法令存而教化亡 !呜呼,吾有以见,徒法之无用,矣,!,-,顾炎武,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何那么?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日人君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致令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顾炎武郡县论,大官多者其世衰,小官多者其世盛,-,日知录,有明之无善政,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中外关系失衡案例8-王树文临刑呼冤案,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四是法律地位的提升与法移于吏,官员的法制时代 -有例那么兴,无例那么灭,清代那么例知多少-1200多部,天下无巨细,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那么虽以总督之尊,而不能以行一谋、专一事-龚自珍,以吏为师的变种,今天下有大弊三,吏也、例也、利也。任吏挟例以牟利,而天下大乱。夫例何以设?曰为治天下也。例之大纲,尚不失治天下宗旨,至于条目,愈勘愈细,其始假设离假设合,其继风马牛不相及,于宗旨大相背谬。吏之病在例案太繁而已,非一编管一秉秆拉杂摧烧之,那么天下不治。,-冯桂芬?省那么例议?,五是法律制约君主的更多是程序,三法司“两议纳入法律,案例9:明世宗时林俊“以刑狱付法司案,案例10:乾隆审理李侍尧案,钦差大臣和珅拟定斩监候大学士九卿会审斩立决督抚各抒己见援引“议勤议能之条,世宗时,中官崔文家人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尚书林俊留不遣,力争不纳。明日又奏,帝怒责陈状。俊言:“祖宗以刑狱付法司,以缉获奸盗付镇抚。讯鞫既得,犹必付法司拟罪。未有夺取未定之囚,反付推问者。文先朝漏奸,罪不容诛,兹复干内降。臣不忍朝廷百五十年纪纲,为此辈坏乱。帝惮其言直,乃不问。,三、中国古代处理权法关系的启示,1、法律始终没有摆脱权力的附属、依附地位,2、官员犯罪区分公罪、私罪的做法值得借鉴。官司出入人罪,3、对公权力的限制-区分有禄人、无禄人-任所置买田宅律,林乾个人相关成果,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2004,从“法与天下共论传统中国法权与君权的关系,?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2期,中国古代权与法关系的历史省察,?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05,论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权的分、合嬗变,?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07,论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性与臣僚议法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关系研究之一,?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2021,推荐书目篇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5年,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等,天津人民1988年,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81年,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刘泽华等,吉林文史1988年,郡县论九篇,载?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吏胥、法制、铨选之害、人材等篇,载?日知录?卷八,卷九,?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明夷待访录,黄宗羲,中华书局202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