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特考研辅导强化(3)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053724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77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科特考研辅导强化(3)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12科特考研辅导强化(3)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12科特考研辅导强化(3)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八、,社会主义改革 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基本命题点提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继续推进改革的坚定性,应对全球化,2,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从根本上改变。,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08年考题),30,3.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绝不能走回头路。,3,对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结合民生问题来理解,),从实际出发看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政策的根本依据;,4,是市场经济惹的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不动摇。,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重要发展机遇,但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重于经济增长、经济效率而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重视不够、兼顾不够的问题;同时,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率问题。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市场缺陷的产物,也表明我们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5,是对外开放惹的祸? 对外开放不动摇。 任何国家要发展都必须对外开放,封闭只能窒息自己的生机,但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体系,我们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外贸的同时难免要付出代价、要承受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带来的压力。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6,我们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不由我们选择,也无法超越。,七一讲话中的四个坚定不移推进改革。,7,(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09已考),1、毛泽东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正确分析了我国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8,3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推动生产力发展。(2种情况),9,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指出,具体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阶级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10,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的全面性,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决定的。,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11,(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95年分析题,05辨析题,),分析题:,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践说明,如何处理好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就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等事关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影响目前稳定的因素。,12,1.三者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2. 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和前提。解决中国所有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3.三者相互制约。,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4.按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矛盾,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结合点。,13,5.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会出现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维护社会稳定。,14,本知识点跨学科拓展:,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所包含的哲学原理,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既区别又联系。,2.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性。,3.保持社会的稳定表现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15,4.根据同一是斗争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消极地去维护,而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5.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即把稳定作为前提,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16,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32,(,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依据),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德趋势;国际形势新变化的结果),2、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结果。,3、是取得与资本主义竞争优势的需要,4、是清醒判断现代化建设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17,(二)对外开放的进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由浅入深,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突破,:,第一次是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基础;,第三次是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为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起点,使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几,33,2、,特区30年,含义: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19,时间: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5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海南省被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20,主要特点:,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其经济运行机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为主;对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重大意义:经济特区是外引内联有机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发挥特区的“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和,两个扇面辐射,(对内和对外)的“枢纽”作用;,21,(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1、全方位:对所有国家都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贸关系。,2、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有重点、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22,3、宽领域:立足于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产、科教、文化和服务业等。,34 ,(四) 面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1、全球化的客观性:,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利害并存,对经济全球化只要有清醒地认识。,23,2、全球化之利: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走向繁荣和进步的必由之路,它的正面效应十分突出:,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大市场,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 ;,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4,3、全球化之弊:当今时代条件下,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一方面他们主导着游戏规则的制定,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同时,作为弱势一方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往往会使自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拓展:新贸易保护主义),25,4、我国顺应趋势和潮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挥后发性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参与中赢得发展主动权,谋求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走出去”和“引进来” 相结合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防止过分依赖国际市场。,26,专题八、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7,基本命题点提示,命题重点章,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经济。,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保障,新兴工业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和宏观调控。,28,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9,2.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以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3.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破除计划与市场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奠定了思想基础,30,4.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计划和市场不具有制度属性,都是手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2,36,(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1. 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共同发展,2. 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3. 在宏观调控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3,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37,1.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选择),2.确立依据:,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实现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4,(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38,1.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选择,仔细阅读),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在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5,39,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内涵,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36,(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02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称为非公“36条”,1.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成分,2.依据: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37,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大来源。,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40,3.措施:,放宽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选择题准备),改进服务,为非公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法监督管理,保障合法经营和职工权益。,38,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按劳分配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41,2.主体地位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根本原因,劳动差别还存在,是谋生手段是直接原因,39,42,(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选择),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2.就其内容主要有:按劳动、资本和管理、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形式。,3.依据:存在多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各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0,43,(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分析),结合下面的讲话谈谈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温家宝撰文,在肯定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意见很大。”,41,并提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2,1.同步富裕只能导致贫穷落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劳动者负担的不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城乡区域和脑体差别的原因;,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垄断,再分配等)。,2.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3, 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中国的广大区域,第一步,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先较快地发展沿海,带动内地更好发展;第二步,自进入小康社会起,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在继续发展沿海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共享,44,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结合前面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措施见专题3,,含公平效率关系,),必要性: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党的领导;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方针:,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政策。,综合配套措施:,要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发展等。,45,2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公平的关系,就要( ),(09年真题),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C.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46,44,(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功能:定位要准确,2.种类:,社会保险(最主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3.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保体系的总体框架。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47,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1995年9月,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45, ,1.党的十七大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十二五的主线,结合专题三之拓展阅读即重点“11”,48,两种发展方式及特点:,粗放型,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49,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具体体现在4个要求),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50,三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51, 实现转变的五大基本要求,见专题三之拓展阅读即重点“11”,52,(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科教兴国战略,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88),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53,2.科教兴国的内涵:,是指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54,3.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紧迫性。人口、资源、生态决定不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面对全球化,掌握核心技术,是保障国防、经济安全,提高竞争力需要;,国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基础条件。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科研人力资源优势;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积累一定的创新经验和能力;独特传统文化优势。,55,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56,途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原创、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57,46,4.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58,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59,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60,(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选择+分析),(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04年多选考,),1.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1,47,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依据(,结合前面第一部分之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理解,):,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结果:传统工业化的恶果(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失业问题),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 ),62,48,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结合前面之11、42.转变发展方式理解,),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产业格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产业格局,这是我国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05选,择),63,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使信息化不断深化和加速 。,5.关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工农关系的“两个基本趋向”和一个判断,64,2004.09,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65,(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1.“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6,基本含义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4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增加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67,十二五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部分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68,3.辨析:城市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演变(背景材料),意义:,城市化战略不仅有助于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和帮助农民的增收致富;更主要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并且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镇化战略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要,69,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国不能盲目发展大城市,而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既要重视发展大中小城市,又要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发展中小城镇,合理布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70,(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结合前面之“主体功能区”,),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到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提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71,(,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考点07已出分析题,08重复可能不大),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人地永续发展。坚持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主要,正确处理一个关系: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及措,施,72,50,3.,发展循环经济,含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依据或意义:,经济社会角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73,施。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是应对人世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政治意义:,体现了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和公共管理、服务的职能,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也体现了新形势下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哲学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74,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一定条件而发生和变化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循环、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人的经济活动要不造成危害,就得模拟这种循环机制,使废物重新投人生产利用,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哲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发展循环,75,经济,可以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为“亲家”,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正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即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到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人们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76,仿、真题(单选),1.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原因,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城乡和民族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明(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相对落后地区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应靠国家支持,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77,2.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发展生产力 B.创新 C.扩大内需 D.科教兴国,3.标志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浦东新区,C.扩大出口 D.实施“走出去”战略,78,4.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 ),A.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时期,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时期,D.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5.加快中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 ),A.进一步解放思想 B.加快技术更新,C.开拓国际市场 D.大力引进外资,79,6.,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制度基础,同时也是我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的是( ),A.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领域,B.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C.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D.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80,多选题:,1、.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 ( ),A.价格 B.税收 C.汇率 D.利率 E.法律,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 ),A.家庭联产承包 B.劳动合作,C. 乡镇企业 D. 股份制,8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A.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B.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C.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D.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E.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关键阶段,82,4.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A。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83,5下列有关总体小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B.是低水平的小康,C.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D.是不全面的小康,E.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小康,84,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形成的各种所有制发展的新格局是,A。协调发展,B。平等竞争,C。有强有弱,D。相互促进,85,7.,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必须深入开展( ),A。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决策实践,B。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C。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民主管理实践,D。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86,8.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着力 抓好的主要任务是( ABCDE ),A.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B.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C.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D.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E.加快发展科教事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87,9.,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是( ABCDE ),A.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B.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C.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E.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88,10、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间接调控,其特征有( ),A.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实行调节,B.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C.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直接干预,D.行政手段不再成为调节手段,E.法律规范、信息指导成为调控的重要手段,89,11.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措施,即,A.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B.大力提高经济竞争力,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C.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分流富余人员,D.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E.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90,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快劳动力技能培训,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91,17.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A.学有所成、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B.学有所教、劳有所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C.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D.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住有所居,92,18.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93,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94,基本命题点提示,重点命题章,命题点较多,且易重复命题,对以往考题多加留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新考点,08已考,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新考点,结合科学发展观来把握。,95,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96,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4.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97,29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07真题多选,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98,52,(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有着鲜明地民主特色,(见前第一部分之无产阶级专政),99,(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1.这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在制定其他各种制度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们行使当家作主地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100,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08年,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101,2.,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合中国国情,(分析),所谓“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由议会、政府和法院分别独立行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同时又相互均衡,相互制约。,这种制度是由资本私有制基础上,资产阶级内部被分裂为不同的资本集团决定的,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我国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完全一致,决定了可以由全国人大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102,(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在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中由两个以上政党自由竞争,轮流执政。,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103,各民主党派依法参加国家的管理,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的平等地位。,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具有丰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实行相互,监督,。,104,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数量,依法履行职权。,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105,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政治参与;利益表达 ;社会整合 ;民主监督;维护稳定,106,4. 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依据:,辨析: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不合国情,中国不具备产生资产阶级多党制的社会经济条件。,资产阶级多党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多党制不合国情。,中国各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他们利益的忠实代表。,107,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强有力的政党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必然会一盘散沙,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108,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可以避免一党专制导致的弊端,又可以避免多党竞争,相互抢占导致的社会动荡,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109,(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53,2.依据:民族聚居特点;共同斗争;历史主流;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110,54,3.实质: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55,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5.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11,(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08、09考),1.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2.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3.我国已建立了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112,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四个基本点),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和国家各项工作。,3.依法治国依据,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4.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113,(二)依法治国的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们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14,(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115,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选择题:两种民主的根本区别,见57和58判断标准),56,(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3.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116,4.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紧迫和长期性,1.我国还没有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条件。,列宁语:“文盲是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2.封建意识残余、小生产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3.,认清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117,57,考察角度一:当代世界上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两种,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1.民主的主体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资产者的民主。,2.民主的基础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并为公有制服务的一种政治制度。,3.民主原则和实践的结果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实践是相一致的,118,58,考察角度二、下面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三段经典论述,阅读即可,理解精神,可出选择题。,119,邓小平同志在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他还说:“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0,江泽民在2000年12月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民主观。中国共产党是有伟大创造力的党。党一定能够领导人民探索建立起一套不同于西方、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122,59,考察角度三,辨析题: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手段。,(理解其精神,也是按选择提准备),123,此命题是片面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手段。,但社会主义民主同样是一种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内之义,是社会主义主义奋斗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证,而且也是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条件。,124,因此,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25,(四)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1人权的含义.,人权不仅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2.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3. 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法律制度保障,参加国际人权公约,),126,4.三者中核心是民主。只有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民主、自由和权利。,5.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霸权主义的新干涉理论。,127,多选题,1、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