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活动参与者游憩冲突之研究

上传人:ll****x 文档编号:243045997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山活动参与者游憩冲突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登山活动参与者游憩冲突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登山活动参与者游憩冲突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2004 / 11 / 12,*,登山活動參與者遊憩衝突之研究,授課教授:楊正寬 教授,研 究 生:王羿婷,2004/11/12,專題研討,第二章 文獻回顧,第一節 登山活動,第二節 遊憩衝突理論 (Recreation Conflict),第三節 調適理論 (Coping Theory),第四節 相關研究,第一節 登山活動,一、何謂登山運動,二、台灣登山運動發展,三、登山的型態,一、何謂登山運動,(一)Mountaineering,登山運動源自國外,常見的登山運動用詞為Mountaineering (Sport of attaining, or attempting to attain, high point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mainly for the joy of the climb.),大英百科全書闡釋登山運動為:在山區登高一項運動,主要目的是從中得到樂趣。,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亦指登山活動為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從低海拔的平緩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二)Trekking,在尼泊爾,時常可以看到Trekking一詞。原來此字源於南非,原指帶著牲口作長途遷徙的活動。時至今日,Trekking 指的是帶著維持生命的必須物品,依照計劃在山中步行,步行高度可由一千至六千公尺。登再高的山,可稱為Mountaineering,而規模較小之登山活動,可稱為Hiking,即遠足。(尼泊爾之旅,2003),二、台灣登山運動發展,從清朝文獻對台灣山岳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人對山,是抱著一種死懼害怕的心理。不怕死的平地人在台灣高山裡出入,是為了官方與經濟上的目的,才冒險進山的。,早在六、七十年前,住於台北、基隆、淡水一帶的居民,經常利用假日結隊遨遊於近郊峰巒,實為台灣登山運動之始萌。嗣後由一些熱心同好組設台灣登山會,以為倡導,為台灣登山組織化之開始。,日本據台之後,組織了一批批的隊伍,進入台灣高山的原始處女地,開始無窮無盡地探索,也揭開了台灣登山的歷史新頁。民國十五年成立台灣山岳會。日本據台五十年,登山在台灣都只是日本人專屬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受戰局影響,台灣登山運動乃無形中停頓。,光復後,台灣人接收了台灣山岳會,但是四十年代的政府對登山活動管得很緊。,光復後的二十年間,台灣的登山人口大概幾十人,不會超過百人。民國六十年,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創辦並完成了台灣登山史上未曾有的中央山脈大縱走,此台灣登山史上的空前壯舉轟動國內外岳界,從此帶動了登山運動在台灣省呈現一片蓬勃氣象。,民國六十一年起,百岳俱樂部成立,台灣山界產生一股熱潮,除全省各地陸陸續續成立登山會之外,連大專院校以及機關、工商界也屢見登山社、員工登山隊之成立。登山運動漸趨普遍化,使得登山人口劇增。,(中華民國登山協會,n.d.;張蕙芳,2000;本研究整理),三、登山的型態,以下依高度區分以介紹台灣山岳的類型及登山型態的分類:,郊山,:一般是指市區近郊可以當天往返的小山,除了少數山峰會接近海拔二千公尺的高度以外,通常是指海拔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有明顯山徑的山區。,中級山,:介於郊山至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區之間,廣泛的山林地帶,大約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至三千公尺以下,無法當天往返,要在山區住宿一夜以上的行程。,高山,:台灣岳界習慣上把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通稱為高山,由於有百岳俱樂部點選了一百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稱為台灣百岳,因此一般人也都接受將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區稱為高山地帶。事實上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共有二百五十八座之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全民運動處;2001),第二節 遊憩衝突理論(Recreation Conflict),一、遊憩衝突的定義,二、遊憩衝突的因素,一、遊憩衝突的定義,關於遊憩衝突傳統的理論模式,首先Jacob和Schreyer於1980年提出衝突的定義為,由於他人的行為而導致本身遊憩目標的干擾,。 (Jacob & Schreyer, 1980),這個定義的基礎來自於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與差異理論(Discrepancy Theory)。,期望理論,主張人們的戶外遊憩行為是為目標導向的,意指人們之所以參與戶外遊憩活動是因為他們期望去達成某些目標。,差異理論,則衍生自滿意度理論,解釋當人們參與戶外遊憩活動,所抱持之期望與達成目標間具有差異時,將會影響遊憩體驗的滿意度,(Manning, 1999),Lindsay (1980)提出一個衝突的空間模型(Spatial mode) ,定義衝突為,任何實質環境、社會、心理上妨礙的發生,是來自於參與者之間和他們的遊憩目的,,並且起因於在相同期間,實質環境、社會、心理上的空間競爭。當有許多不同的活動充滿了這個空間,衝突的潛在性就會增加。(Schneider & Hammitt, 1995),Bury, Holland and McEwen (1983)提出第三個衝突模型,定義衝突為,每當無法相容的活動存在之際, (Schneider & Hammitt, 1995),。提出衝突的來源最初於來自兩個互相影響的因素科技的依賴與自然的優勢。但這些因素可包含於Jacob & Schreyer(1980)所提出的活動型態(activity style)因素中,所以可合併於以上較為廣泛的遊憩衝突理論模式中(Manning, 1999)。,二、遊憩衝突的因素,Jacob & Schreyer(1980)在目標干擾理論中提到四個造成遊憩衝突的主要因素,包括活動型態(Activity style)、資源特性(Resource specificity)、經驗類型(Mode of experience)、及生活型態忍受度(Lifestyle tolerance)。其主要四項因素內容分述如下:,活動型態:對一項活動而言不同的個人定義。,資源特殊性:使用一項特殊遊憩資源去得到特定的遊憩體驗。,體驗類型:不同的期望來自自然環境將如何被察覺/意識。,生活型態容忍度:傾向而接受或拒絕不同於本身的生活方式。,(Jacob & Schreyer, 1980),(一)活動型態:,參與強度,:指遊客參與一活動的強度越高,對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可能有特別的標準(認為別人從事這種活動時應該要怎麼做才對),此時就會產生衝突 。,專業程度,:是由裝備及專門技術所組成,事實上所包含的意義便是指參與者所具備的專門知識,高專門技術的遊客會注重獨特的環境屬性,以滿足其尋求的特殊體驗,因此對環境要求較高,較易產生遊憩衝突。,體驗品質的定義,:同一種活動中可能有不同體驗品質的意義存在,遊憩體驗的品質需要比較,因此初學者無法以其不足的經驗來判斷或比較體驗的品質,而只能對體驗的期望維持一般的要求。,(二)資源特性:,對資源重視程度的不同,其衝突產生的程度亦不同(侯錦雄、郭彰仁,1998)。其包含資源品質的評估、佔有慾、對遊憩地區專業知識(Robert E. M., 1999)。對於資源品質的評估,Fitch(1965)認為過去的經驗影響個人對一地區實質環境屬性評估的程度很大,而Mercer(1971)則認為個人對於遊憩地點太熟悉會導致他將其視為一般普通的地方,較不熟悉的人則可能將其視為具有獨特品質,不同於平常體驗的地點(Jacob & Schreyer, 1980),。,(三)體驗類型:,遊憩體驗最重要的元素是與自然環境的互動(interaction),體驗環境的方式是從不注意(unfocused)到非常注意(focused)的一個序列,不注重環境特性的遊憩者只要求一般環境的體驗,像空間關係、基地方位等,而另一類的遊憩者則非常注重環境的特性(particulars),以滿足其尋求的特殊體驗(鍾文玲、林晏州,1993)。體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產生衝突。,(四)生活型態容忍度:,生活型態寬容度其定義為與其他活動團體分享資源的意願。因為自身團體(in-group)與外部團體(out-group)的生活型態不同,如活動的型態、其他遊客的行為、團體間的相似性等等,其外在的行為亦可以明顯的區分出來,而不願與其他生活型態的團體成員共用資源是戶外遊憩衝突的重要來源,生活型態不同,對於機械的認同或資源的消費傾向亦不同,而美學素養、種族及社會階級的差異也可能造成生活型態上的衝突。(鍾文玲、林晏州,1993)。此因素包含現代化程度、資源的消耗與偏見(Manning, 1999)。,衝突的模型,綜合以上四項遊憩衝突因素,Jacob & Schreyer(1980)延伸出一個衝突的模型,如下圖所示:,活動型態,資源型態,體驗類型,生活型態容忍度,衝突敏感度,衝突,-內部活動,-外部活動,-管理者,-其他的資源使用者,滿意度降低,適應行為,目標干涉阻礙,-直接接觸(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間接接觸(社會價值觀),資料來源:Manning. R. E. (1999).,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Corvallis, O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第三節 調適理論 (Coping Theory),兩個基本的調適過程為,問題取向,(problem focused)與,情感取向,(emotion focused)。,問題取向,調適過程藉由管理問題來改善不安的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情感取向,過程幫助擺脫壓力的情感衝擊。,(Schneider & Hammitt, 1995),待續,第四節 相關研究,早期遊憩衝突研究發現在不同遊憩活動的參與者之間存在著大量的衝突,尤其是發生在機械性與非機械性的遊憩者之間。,之後的研究持續於研究許多不同類型的戶外遊憩衝突,並且衝突由於科技的發達有助於發展新型的遊憩設備與遊憩活動,再加上生活方式的差異日增,衝突的範圍便開始擴展。,在這些遊憩衝突研究中的特殊發現是不對稱(asymmetric)或單向(one way)的衝突,意指遊憩活動的參與者可能會反對從事其他遊憩活動參與者的存在或行為。,此外,Jacob & Schreyer(1980)指出社交活動在遊憩衝突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因素,研究中並以使用者群體行為的敏感度與衝突變項作為兩項衝突的測量指標,結果顯示在特殊情況之下,活動參與者可能會受到態度或行為的干擾而不一致 。,參考文獻,中文部份:,Britannica Online大英線上,(2003)。2004年6月14日,取自,王小文、林晏州(1998)。大屯自然公園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1),65-84。,中國大百科全書,(2000)。2004年6月14日,取自,中華民國登山協會(n.d.)。,登山運動的起源,。2004年6月14日,取自,玉山山區步程圖(2003)。2003年4月10日,取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1)。,玉山國家公園資源介紹,。2004年1月12日,取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1)。,登山遊憩資訊,。2004年1月12日,取自,尼泊爾之旅,(2003)。2004年6月14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全民運動處(2001)。,登山活動概況,。2004年6月14日,取自,交通部觀光局(2003)。,觀光客倍增計畫,。2004年1月9日,取自觀光客倍增計畫.doc,侯錦雄、郭彰仁(1998)。香客與戶外遊憩者之遊憩衝突探討以松柏嶺宗教觀光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1,(2),1-18。,楊萃萍(2003)。,直排輪活動參與者間遊憩衝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鍾文玲、林晏州(1993)。釣魚者遊憩衝突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1/2),55-79。,顏家芝、薛雅菁、徐慧蓉、趙又萱、廖梨綿(2002)。都會公園單車活動與直排輪活動/散步者之遊憩衝突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1),1-13。,英文部分:,Jacob, G. R., & Schreyer, R. (1980).,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4), 368-380.,Manning. R. E. (1999).,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Corvallis, O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Schneider I. E. & Hammitt W. E. (1995). Visitor response to outdoor recreation conflict: a conceptual approach.,Leisure Sciences,17, 223-234.,20,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待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