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___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3044884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4.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___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第二课___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第二课___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和田玉如意,岫玉手镯,玛瑙,聚福,挂件,翡翠弥勒佛,“玉不琢 不成器”,选料,画样,据料,做坯,打钻,做细,光玉,刻款,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注解:“碢tu”古同“砣”。,一、捣沙和研浆,在这图里,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好像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做解玉沙、磨玉沙。,二、开玉,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数之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庄的是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大法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三、扎碢,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 料使玉器粗具雏形。,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非常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四、冲碢,利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五、磨碢,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相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六、掏堂,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因为如果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的锥头慢慢琢磨,搯空玉器的内膛。,七. 上花,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不同的轧碢形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往往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此有人推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已经过开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类似牙医所使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此移动相当灵活、随意。,八、打钻,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九、透花,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时候,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因为一般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画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会被水洗掉的。,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发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十一、木碢图,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的磨光。这时使用的工具结构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较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十、打眼,这是专门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见而又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因为这类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安装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状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形状相同。不同形状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状孔洞的木板。,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技法逐渐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玉文化,古玉以考古发掘文化命名,特色,:,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北方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南方良渚文化,为什么我国会有浓厚的玉文化积淀形成?,殷商,战国,汉代,唐,远观其型、近观其质、细观其工,新石器时代玉器 安徽凌家滩出土,玉人,玉鹰,欣赏课本的6、7页图,1、对称与均衡,主要是指起舞的造型和装饰花纹,,不是成对称状,便是成平衡状,2、稳妥和比例,是指器形在视觉上是稳妥的,,比例主要以“黄金分割”的比例是最美的,3、反复与节奏,在玉器上,器形的局部或纹,饰上的反复重复和渐变。,玉器在设计形态上有哪些特点?,旧石器,(打制)“石之美者”装饰或祭祀(实用),新石器,(磨制钻孔)材质和器形的发展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超过实用(良渚文化),夏商周,(俏色工艺)选材、因材设计礼器,(权力的象征)装饰品(实用),东周到两汉,工艺高超,“汉八刀”“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精神和道德规范),两汉以后,玉材来源不断扩大,治玉技艺有很大提高,,保留其珍宝性,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的质密、声悦、色美、,温润,不但使人们喜爱它,敬它,而且灌注于玉器之中以,精神内涵,总是把它和最宝贵、最美的人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玉的审美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玉器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什么样的审美追求?,一、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二、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玉的种类,软玉:,硬玉:,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称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们均具有蜡状光泽,纯洁乳白,从历代玉器看,我国用玉以软玉为主,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翡翠与其他玉石相比,具有四大特点:光泽强、折射率高、比重大、硬度高,四大国宝翡翠,翡翠花熏“含香聚瑞”,高71厘米,宽56厘米,,重274公斤。集圆雕、,浮雕、镂空雕于一体,,综合体现我国当代琢,玉技艺的高、精、尖,水平。,翡翠景观“岱岳奇观”,高78厘米,宽83厘米,重363.8公斤。这件作品以珍,贵的翡翠展现了泰山正面的,景色。突出了十八盘、玉皇,顶、云步桥等奇景,显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深邃意境。,翡翠花篮“群芳览胜”,篮高64厘米,其中满插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翡翠花篮,翡翠插屏“四海欢腾”,高74厘米,宽146.4,厚18厘米插屏整个画面以我国传统题材“龙”,为主题,9条翠绿色巨龙,在白茫,茫的云海里恣意翻滚,气势磅礴,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一个翡翠插屏。,水鉴别法:,一滴水滴在玉上成露珠状久不散开为真,手触摸法:,用手摸或用面颊试,冰凉润滑为真,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为真,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无则为假,市场上的玉的种类很多,怎样辨别玉的真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身如玉”比喻贞操、节义,“金科玉律”指不可变更的法律,象征着权力,“化干戈为玉帛”象征着和平 “玉成”比喻助人成功,“玉洁冰清”“抛砖引玉”“金口玉言”“玉不琢不成器”,“玉树临风”用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和物,请同学们说一些有关“玉”的成语和典故,并请加以解释,2007年7月3日,经北京奥组委授权发行的玉制“中国玉福娃”,此产品限量发行2008套每套售价29万元。选用青、墨、糖、黄、壁六种天然颜色,气质高雅尊贵。,绘画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玉器进,行绘画练习,加深对其造型,内涵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