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上传人:yx****d 文档编号:24298384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247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47页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47页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2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1,第一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和紧迫性,2,一、当前国际局势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特征,3,(一)当前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4,1.科技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信息科学生命科学,5,2.世界充满机遇与挑战,政治、经济、文化、安全,6,3.“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7,4.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休戚与共”,8,5.全球动荡不安,局部地区冲突不断,9,6.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和威胁,10,(二)国内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11,1.转型内容的特殊性,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转型与国民经济体制转轨同时进行,12,2.社会转型动力的复杂性,西方国家社会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我国的社会转型不仅是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更是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13,3.社会转型过程的复杂性,转型过程漫长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尖锐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14,4.社会转型矛盾的复杂性,矛盾激烈,15,二、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历史演变,16,(一)第一阶段: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阶段(,19491956年,),17,(二)第二阶段: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巩固、强化阶段,(19571978年),18,(,三)第三阶段:计划型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弱化并趋于解体的阶段,(19781992年),19,(四)第四阶段: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日渐形成,并趋于成熟阶段(,19922007年,),20,(五)第五阶段:市场型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自觉构建阶段(,2007年至今,),十七大报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1,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2,(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城乡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23,(二)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24,(三)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25,(四)改革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型政府,26,(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27,(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28,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29,(一)有助于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正确运用国家权力,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30,(二)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促进社会公正,31,(三)有助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32,(四)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33,第二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34,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35,1919年,孙中山将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收入建国方略,提出“社会建设”思想; 1934年,社会学家孙本文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给“社会建设”下了定义;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建设”的概念。,36,社会建设主要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直接、最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与管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等。,37,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定位及工作重点,38,(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9,(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0,(三)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活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最大限度激活社会活力,关键要密切联系群众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关键是要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关键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1,(四)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就是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并将之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2,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城乡发展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及其配套制度、机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管理主体职能发挥不充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社会管理配套机制不完善。 3.社会矛盾诱因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增大:民生问题凸显、不正之风严重。 4.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43,(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44,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及基本任务,45,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6,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存社会稳定。,47,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前提; 促进社会公正是目标和关键;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途径。,48,第三章 国内外社会管理发展趋势及借鉴,49,一、国外社会管理发展新趋势,50,(一)政府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欧美国家社会管理倡导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提倡政府权力下放,改变层级式的集权管理体制为平行网络状的互动管理型态。,51,(二)秉承法治理念,只有秉承法治理念,规范政府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52,(三)非营利部门充分参与,发达国家充分利用非盈利部分的优势,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53,(四)重视社区建设,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是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管理主体。,54,(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55,(六)建立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欧美各国普遍重视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56,二、国外社会管理的有效借鉴,57,(一)要转向建设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社会管理体系,58,(二)要在法治视野下强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59,(三)要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发育程度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60,(四)要重视发挥社区作用,61,(五)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62,三、国内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新特征,63,(一)社会组织开始走向社会管理舞台,传统的国企所承担的公共职能逐渐转移给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这就让社会组织从幕后逐渐走向社会发展的前台。,64,(二)社会管理呈现社区化趋势,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社区安才能天下安。,65,(三)社会管理呈现网络化趋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日益增强,正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难点和焦点。,66,(四)乡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提升,乡镇企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乡镇政府被赋予更多的历史担当乡镇政府处在农村改革的最前哨,67,(五)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交合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加深,公安机关介入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渠道;司法机关提倡人民诉诸司法是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机制;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任务。,68,第四章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69,一、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况,70,(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分类及基本特征,71,1.社会组织新概念的提出,社会组织是指区别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的其他各类组织。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组织”的概念,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这一概念, 2007年11月民政部在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确定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概念。,72,2.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团体: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联合性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73,3.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74,(二)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75,1.提供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弥补公共服务中的“政府缺失”。,76,2.反映诉求,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组织化的诉求反映渠道,解决民间组织放映诉求难和政府听取意见难的“两难”问题。,77,3.规范行为,社会组织通过制定章程、条约等制度,强化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促进相关行业、领域或部门秩序的形成。,78,(三)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79,1.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80,2.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建设适度规模政府。,81,3.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提供各种公共产品。,82,4.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83,5.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84,6.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85,7.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86,二、我国社会组织的探索路径,87,(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88,1.第一阶段:起步建设阶段(19491978年)2.第二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9年)3.第三阶段:调整提高阶段(19891998年)4.第四阶段:稳步推进阶段(1998年至今),89,(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90,1.发展迅速,1988年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有4446个,2010年则为445631个,增长了100多倍。,91,2.行业分布高度集中,教育类、社会服务类、农业农村发展类所占数量最多。,92,3.空间分布不平衡,东部最多,东北最少,北京最多,区县最少。,93,4.类别差异明显,在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团体和基金会中,基金会的经济实力最强。,94,5.层次差异显著,层级越高,社会组织的单位减少,层级越低,社会组织的单位越多。,95,6.总体实力逐渐增强,96,(三)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7,1.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颁布实施一系列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公民意识觉醒,98,2.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社会组织自身发育不足、政府管理理念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缺失、公益腐败、社会支持欠缺”四大现实因素的制约,99,三、广东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历程,100,(一)广东社会组织的改革路径,101,1.大胆探索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以深圳为突破口,04年深圳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等2.创新扶持政策措施:扶持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放宽准入门槛、初步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制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和孵化基地3.创新管理监督方式:开展等级评估、社工人员持证上岗4.创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抓总、登记机关牵头、业务主管单位各负其责。,102,(二)广东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03,1.对社会组织认识不足2.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3.依法行政与法制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4.任务繁重与管理力量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5.境外组织多方渗透,104,(三)广东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及其主要任务,105,1.主要目标,数量方面:到2015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到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个以上;管理方面:用3到5年时间基本形成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组织自律、社会组织党组织保证、社会各界监督的制度;质量方面:达到3A以上的占80%以上;发挥作用方面: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106,2.主要任务,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治建设,形成完整组织保证体系;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执法监察,完善综合监管体系,107,四、国内外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经验,108,(一)国外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模式及有益借鉴,109,1.美国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美国国内税务局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对年度报告进行监督、审计监督、评估监督。,110,2.加拿大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消费者商业事务部负责登记事务、税务局负责免税登记证的使用、国内事务部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111,3.新加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在控制上:核心社会组织隶属于特定的政府部门管辖,民办团体实质上也会受制于官办团体;登记机关对社会组织的登记有巨大的自由猜量权。 在支持上:主要体现为经费的支持,政府拨款、物业租金收入和活动经费、社会人士资助。,112,(二)国内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经验及积极探索,113,1.北京:“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人民团体为骨干,“枢纽型”社会组织之间竞争增强。,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114,2.南京:“备案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南京在全国首创“两级登记,两级备案”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115,3.上海:“民间化”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创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和扶持的方式,探索出“管理寓于服务、服务渗透管理”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新体制。,116,4.深圳:“准一元”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原来由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二元”管理转化为登记机关和行业协会服务署的“准一元”模式,原先散落在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改由行业协会服务署统一行使。 “准一元”管理体制将业务主管权限归并,消除了各主管部门因利益分割对行业协会设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空间。,117,第五章 党群关系建设与管理,118,一、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本质与内涵,119,(一)“鱼水关系”(二)“仆主关系”(三)“领导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党群关系完整的本质。,120,二、新时期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121,(一)党内因素,党的监督约束机制弱化 党的部分基层组织作用弱化:,党组织的覆盖面出现空白,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素质不高,党的基层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下降,党组织对部分新领域新阶层的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足,。 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122,(二)党外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虚拟社会的冲击。,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变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新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兴起,123,三、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24,(一)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二)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三)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最终归宿,125,四、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总体思路与具体路径,126,(一)密切党群关系的总体思路,1.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贯彻群众路线2.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健全和完善密切群众的各项制度4.厉行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127,(二)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路径,1.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理顺执政为民的工作思路,开创服务群众的党建格局。 2.必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从严治政。 3.必须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128,第六章 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129,一、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况,130,(一)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也被称为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或公共财物,它是一个与私人服务相对应的概念;既包括政府直接为社会提供劳务或产品,也包括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手段相城乡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131,(二)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社会正义,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132,(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一是全体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与原则均等,二是全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体相等。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133,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134,(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重要途径,破除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135,(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长远目标,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136,(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满足公民基本权利、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137,(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全体社会公民在分享改革成果上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138,(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证社会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139,三、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挑战,140,(一)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的历史变迁,141,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1956年底)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571977年底),废除迁徙自由,3.第三阶段:改革阶段(19782002年)4.第四阶段:完善阶段(2003年至今),“非典”事件,142,(二)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挑战,143,1.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仍然偏低,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144,2.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大,教育差距、医疗卫生差距、养老保险差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差距,145,3.基层政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财政保障能力、社会整合与控制力、社会动员能力、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弱。,146,四、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探索及实施路径,147,(一)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珠三角模式,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增加一般预算支出、加大固定资财投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48,(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成都模式,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 有政府主导,明晰和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管理体制。,149,(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东莞模式1.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理念,“新莞人”,2.创新管理体制,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3.注重共建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就业、安居工程、提供教育、完善社会保障,4.重视基础,拓宽服务网络,150,(四)健全全民医疗保障:珠海模式 做法:,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借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制度整合和政策衔接、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151,第七章 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152,一、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况,153,(一)公共安全的概念、特征及分类,154,1.概念:,包括经济金融安全,生产、工作等场所的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又涵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治安安全等范畴。公共安全是支付“公共服务”职能的最直接表现,其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公共安全。,155,2.特征:,广泛性、复杂性、突发性、破坏性、关联性,156,3.公共安全的分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和级(一般)。,157,(二)我国公共安全的现状,158,1.自然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2.事故灾害:不断发生、总量较大 3.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4.社会安全事件: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不断提高综合预防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159,二、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160,(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1.公共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初具规模:,现行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公共安全应急的法律规范,为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2.公共安全管理预案体系已经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0618),3.公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161,(二)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62,1.公共安全意识淡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能力薄弱、公众公共安全意识薄弱,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关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出台,现有的立法适用的范围较窄或层次比较低,还有许多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3.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不统一 4.社会动员能力不足,163,(三)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1.城市化的加快,导致各种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2.社会矛盾积聚 3.公共事业投入不足 4.国际影响,164,三、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165,(一)国外公共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166,1.韩国:“小核心、小范围”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法律法规系统、决策与协调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及资金保障机制四个部分。,167,2.芬兰:“生产事故预防国家计划”,有三个层次的行动,国家整体行动、工作场所行动、主管部门行动。,168,3.日本:国家危机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系统完备、情报系统严密高效、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危机意识深入民心。,169,4.英国:整合危机管理机制,由6个环节构成:预期、评估、防止、准备、应对、恢复。 危机应对准备方面:,合作、信息分享、风险评估、业务持续管理、危机规划、预警和通报公众、演习、培训等。,危机的应对和恢复方面:,铜色操作层(弄清危机性质)、银色策略层(加强部门协调)、金色战略层(成立战略协调组)。,170,5.美国:“以总统为核心的危机管理机制”,法律体系完备、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组织机构、建立危机应对网络、建立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分担职责的危机应对运作机制。,171,(二)国内公共安全管理的积极探索,172,1.海南省:“海岛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2.北京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3.广东省:流动人口“一证通”制度,,完善居住证制度设计、构建流动人口立体管理模式、增进“一证通”制度活力。,173,四、强化社会突发事件管理,174,(一)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二)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三)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四)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五)建立健全社会联动机制(六)建立健全善后处理机制(七)建立健全国际合作机制,175,第八章 社区建设与管理,176,一、社区的基本概况,177,(一)社区的概念,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为居委会,在农村为村委会。,178,(二)社区的功能,1.政治功能2.服务功能3.维系功能4.参与功能,179,(三)社区的分类城市社区、农村社区,180,(四)社区建设,1.社区组织建设2.社区服务建设3.社区环境建设4.社区科教文卫建设5.社区治安建设,181,二、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历程,182,(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历程,1.第一阶段:城市社区建设的前奏(19491985年) 2.第二阶段:城市社区建设的启动阶段(19861998年),86年民政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98年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3.第三阶段: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推广阶段(19992001年),99年1月民政部开展“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01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首次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4.第四阶段: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新阶段(2002年至今),02年十六大再次提出“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183,(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历程,1.第一阶段:传统旧式的农村社区建设阶段(19491984年),,土地改革运动时期(4952)、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5358)、人民公社时期(5984)。,2.第二阶段:过渡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建设阶段(19852001年),,8385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工作。,3.第三阶段:城乡统筹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阶段(2002年至今),,02年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84,三、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治理模式借鉴,185,(一)国外社区治理模式及有效借鉴,186,1.美国: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社区管理委员会具体实施、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管理网络。 通过政策法律和社区项目影响社区建设和管理,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非营利部门是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美国的社区应急管理发展极为成熟(防灾型社区建设是美国社区应急管理的首要选择)。,187,2.新加坡:政府导向型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倡导并推动,基层组织为主导,基层领袖为骨干,义工为基础,民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格局。 加强社区规划,社区组织以选区为基础,义工广泛参与,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188,3.日本和北欧: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日本社区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社区相结合,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社区执行社区内的事务。 北欧国家强调政府和社区的结合,政府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社区组织以维护其成员的权益为主要职责。,189,(二)国内社区治理经验及积极探索,190,1.组织构建:以政治模仿为鲜明特征的沈阳模式,沈阳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借鉴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创造性地在社区设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同时借鉴国家层面政权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三个自治主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支部的地位与作用。 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种发展方向。,191,2.行政推进:街居一体化进程中的上海社区建设,特点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并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192,3.提升功能: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青岛社区建设,抓社区建设,一定要以社区服务为重点。 将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选聘社区助理、社区直选、社区民主政治生活内容丰富、选派区直机关干部到社区蹲点。,193,4.自我革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江汉模式,特点是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区自治功能;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部门面向社区、转变职能、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194,四、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195,(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96,(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3.资源整合,共建共享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97,(三)发展目标,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末期,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业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2.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扩大来源渠道,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198,(四)重点工程,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2.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3.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功臣,199,第九章 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200,一、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应用,201,(一)总体规模(,自学,)1.年龄方面2.学历方面3.家庭宽带网民规模4.手机网民规模,202,(二)结构特征(,自学,)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学历结构4.职业结构5.收入结构6.城乡结构,203,(三)我国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1.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大量使用,) 2.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保持上升趋势(,网上购物,),204,二、信息网络对社会管理的挑战,205,(一)削弱话语权,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地位,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多样性给政府的话语权带来冲击。互联网削弱了政府对舆论的控制能力,对政府的权威造成了严峻挑战。,206,(二)信息失真,1.网络信息资源城乡分布不均 2.网民结构失衡 3.弱势群体失声 这三种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使“假民意”与真是民意严重不符,存在严重失真,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甚至诱导政府做出错误乃至不公正的决策。,207,(三)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虚拟化特征给群众的思维、沟通、表达和交往方式带来诸多新的变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208,(四)网络安全日益凸显,互联网黑色产业正向着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愈演愈烈。,209,(五)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由于网络的广泛性、即时性和社会相关性,负面的网络新闻极易因不良处理而演变成为网络突发事件,危害社会稳定。,210,三、国外管理信息网络的经验借鉴,211,(一)美国:“软硬兼施,严密管控”,1.社会主流意识引导,通过社会的理论和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影响,迫使网站进行自律。 2.制定法律法规,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130项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电脑犯罪法、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 3.鼓励行业自律,各种专业协会通过行业规范推动行业实施自律,对违规者,行业协会将代表整个行业来施加压力,要求其改正。 4.网站对其网上论坛实施分级分地管理,网站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同时接受网民对违规信息的举报,对其网上论坛实施分级分地管理。 5.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信件、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举报和投诉。,212,(二)英国:“网络观察基金会”功不可没,英国管理互联网的理念是“监督而非监控”,通过“网络观察基金会”来实施并制定具体措施:一是对外开设热线,接受公众投诉,二是设立内容分级和过滤系统。,213,(三)澳大利亚:“多管齐下,从严监管”,1.健全机制,政府层面成立澳大利亚通信媒体管理局,行业协会层面成立澳大利亚互联网协会。 2.依法管理,制定互联网管理法,实行网络实名,推行互联网强制过滤计划,打击垃圾邮件。 3.网上执法,设有专门的互联网监控部门,对互联网违法犯罪情况实施监控。 4.加强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14,(四)韩国:“实名制”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02年韩国开始实行网络实名制,05年出台促进信息化基本法等法律为网络实名制提供法律依据,08年,将网络实名制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行网络实名制以来,在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5,(五)新加坡“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置于首位,1.政府主导,促进立法和执法,促进行业自律和推动公众教育。 2.法规制约,制定各种新的法规,以及适用于互联网的传统法规。 3.行业自律,积极构建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鼓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制定自己的内容管理准则。 4.重视教育,有政府出资举办培训班,为家长提供长期指导。,216,四、加强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思路,217,(一)革新虚拟社会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革新虚拟社会管理理念,是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前提,而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218,(二)加大网络管理立法,规范虚拟社会社会管理秩序,要加强网络立法,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在立法过程中,既要从国情出发,也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219,(三)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坚持“党管网络”原则不动摇,1.理顺虚拟社会管理体制。 2.推进政务公开化、透明化。 3.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实现网络反腐制度化。 4.要善于总结、完善、推广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成功经验。,220,(四)培育网络社会组织,推动虚拟社会的自律管理,网络社会组织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行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已经直接成为网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行动的最重要工具和最直接平台,网络行动力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超出互联网,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街头行动。,221,(五)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畅通网民政治参与渠道,1.要发挥媒体的优势,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 2.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在处理公共舆论危机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疏导负面舆论。 3.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222,(六)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促进政府、网民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1.建立网络舆情分析队伍,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2.开展民意调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 3.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措施,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急预警机制。,223,第十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24,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225,(一)社会主义思想建设,1.理论建设2.理想建设3.爱国主义教育4.艰苦创业精神,226,(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2.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基本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5.重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27,二、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历程,228,(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1.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文化 2.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学习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3.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229,(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1.提出“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坚持共产主义精神” 2.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 3.明确提出把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 4.提出主要通过教育和法制两个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30,(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1.提出“以德治国”理念 2.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231,(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八荣八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提出“个人品德建设”。,232,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233,(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234,(,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决定了先进文化的性质,是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根本力量,同时先进文化也有利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235,(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密切相关。,236,(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道德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内在需求和构成要素。,237,(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38,(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239,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240,(一)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严治党、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241,(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世界眼光。,242,(三)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243,(四)强化全社会的责任意识,1.建设责任型政府 2.督促企业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 3.社会组织转向协同社会管理 4.群众应培养社会责任理念,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244,(五)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45,(六)增强社会诚信,1.建立诚信建设的自律机制 2.健全诚信建设的监督机制 3.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4.通过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诚信建设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石,246,请批评指正!谢谢!,2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