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张海英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242983434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4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 张海英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老子 张海英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老子 张海英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7/8/2,#,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老子道德经选讲,湖南大学 张海英,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陈国,河南鹿邑),人,周柱下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老师,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老也是老子的姓。通志:“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者所以别婚姻。”,孔父嘉,芈瑕,理官,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2.,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陈国周围。西边的郑国(新郑)有列子;北边的宋国有庄子;东边的齐国,稷下道家学派;南边,鶡冠子,政治,影响: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宋元明清,儒家统治,规矩多,控制人,修身:范蠡,(计然弟子),、张良、曾国藩,3.,道德经,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近,500,个外文版本,是被翻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是圣经,其次是老子。,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4),关于“道”和“德”:,“,道,”,是老子、也是道家的最高概念,它产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熊铁基中国老学史说,“,道,”,的意义有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原则等等。,规律的两个特点:客观存在、内容丰富。,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德”就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德:一是指先天的德。万物一旦产生,就必定具备自己的本性和本能。二是指后天的德:,王弼,“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你得到的那一部分道就是“德”。,“道”是整体,“德”是部分;“道”是客观的,“德”的主观的。,长江水,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道德经的版本和断句问题:,王弼注的通行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竹简本,河上公本。,古书没标点,所以后人有不同的断句,读者可以自己选择你认同的断句方式。,一、,关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经,1,、,道是不可言说的:,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老子的道论,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帛书乙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避,汉文帝刘恒,讳。,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言不尽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二、老子的道论,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二、老子的道论,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法:文本的开放性。,无,是指道的原初状态,天地万物开始之前的样子,即现存宇宙之前的状态,它是非有,超乎形象,故名为“无”,,但不是什么都没有。,“有”指道由原初状态演化为现存宇宙的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有实体而未分化,呈混一状态,类似于“道生一”中的“一”。阴阳是“有”分化后的最初矛盾形态,这便是“一生二”中的“二”。阴阳交感,形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共同体,由此产生万物,这便是“三生万物”。,二、老子的道论,老子的万物生成论,:,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万物生成论,:,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二、老子的道论,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认识事物时会受到主观欲望的蒙蔽和干扰,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庄子:“其耆(通“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列子说符,:,齐人攫金,二、老子的道论,列子说符,:,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二、老子的道论,庄子山木记载:,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日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二、老子的道论,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指“无”和“有”。没有“无”就没有“有”,反之亦然。,无和有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很奥妙。,玄之又玄:探索玄妙再探索玄妙。,如果不断地去探索它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妙的大门。,玄,康熙时期避玄烨的讳改为“元”,后来又改回。,二、老子的道论,2,、,道是空虚无形的,道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冲:虚,无形无象;渊:深邃;忿:同“纷”,纷争;湛:无形无影的样子。,道是空虚无形的,如果遵循着它办事,也许就不会要求把事情办得圆满。道是那样的深邃复杂,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挫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解脱它们之间的纷争;调和它们的光芒,从而使它们像尘土一样普通。,二、老子的道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管子,白心,:,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物壮则老。” 物极必衰,丘处机,,建宫殿,,萧伯纳,黄帝四经,不仕于盛盈之国,不嫁子于盛盈之家,和光同尘:,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屈原,和光同尘也能保护别人,二、老子的道论,3.,道产生万物:,道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老子的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无声;廖:无形;殆:同“怠”,懈怠,引申为停止。有一个事物混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之先。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可以把它当作天地万物产生的基础。,此处讲道的特性:它产生万物,是万物之母,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二、老子的道论,2,),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古代贵族男子,生三月后取名,二十岁行冠礼,取字。,3,),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逝:行进,发展。远:这里指发展到极盛状态。反:同“返”。,“大”使事物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后又要返过来回到原处。,老子的循环论,4),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二、老子的道论,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自然:自己本身的样子。不是大自然(,nature,)的意思,,逻辑上讲不通。,周德义:“道作为宇宙本体,具有自我创造、自我繁殖、自我复制的能力。只有本体才能也必然能产生自体。” 池田知久,人从天地而来,故其活动要效法天地。古代中国人是效仿天地甚至于崇拜天地的。古人祭天祭地,祭山川神灵,敬畏自然,,天人合一,,连挖口水井都要向官府报批。明成祖朱棣在武当山修道观,规定手下人只能随地赋形,不得破坏山体。,山西,二、老子的道论,道经 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袭:符合。,儒家持“人类中心论”,天生万物,人最贵。“伤人乎?”不问马。等级人学。孔子“不友不如己者”,反对季桓子八佾舞于庭,,礼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一重。,一视同仁,不偏爱,附、老子的万物平等思想,德经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此章可见老子的平等思想。,附、老子的万物平等思想,道家的万物平等论,庄子,马蹄,:,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连属:紧紧连接。乡:地方。遂:自由,唐书记载:,道家的万物平等思想,郭文字文举,,少爱山水,尚嘉遁。,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尝有猛兽忽张口向文,文视其口中有横骨,乃以手探去之。,(人)又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徒:通“途”。,二、老子的道论,德经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清静无为。及:如果,研究世俗学问,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大道,欲望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静无为反而能够做成一切事情。治理天下总是依靠清静无为,如果碌碌多为,天下就治理不好了。,三、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少折腾。,西汉初年,以清静无为治国。,三、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三、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取:治理。滋:更加。伎:同“技”,国家滋昏,帛书本作“邦家滋昏”,四、,老子的,政治理,想,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十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口问题,老子反科技思想,吴边邑卑梁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你的所有痛苦和幸福来自于邻居,说苑敬慎记载:,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枞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枞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枞曰:“嘻,是已。”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枞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徒:同“涂”,道路。,儒家尚阳,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尚阴,以谦虚柔弱为本。老子认为柔弱能胜刚强。,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德经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垢:屈辱;社稷:国家。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由于历代王朝建立时都要立社稷而祭祀神灵,因此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代称。君主不是享受,必须能承担所辖范围内的灾难,才配当君主。如商汤。领导也一样。,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道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柔弱才是常胜之道。,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列子黄帝:,“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易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2,)老子特别反对强梁。,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A,子路强梁,论衡率性:“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也。”,B,小猪诗,清人金埴不下带编卷五中有一首诗歌:,倚栏闲看小猪儿,一个强梁把众欺。纵使糟糠独食尽,先肥未必是便宜。,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譬如水和气),虚无的空间可以渗透到稠密的物质中。我从这里认识到清静无为的好处。没有言辞的教育,清静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比得上它们的。,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马拉松比赛,农民起义,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道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踮起脚跟。跨:迈大步。余食赘(,zhu,坠)行:剩饭赘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或:也许。恶(,w,悟):厌恶。不处:不这样做。,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论语子路,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2,)自伐者无功,三国演义三十三回,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五,、老子的谦下守柔思想,老子是礼学大师,但他对于礼制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老子三十八章有一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把礼放在道、德、仁、义之后,把“礼”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标志。为什么呢?老子文字简短,没有作详细论述,后来的道家人物对此讲得比较清楚。,六、老子的礼学思想,道家反对礼制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第一,礼的出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庄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六、老子的礼学思想,第二,礼制已经成为统治者欺骗百姓、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庄子胠箧,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这里说的“圣智之法”,自然主要是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乐。圣人制订仁义礼乐的主观目的是好的,但到了统治者手中,仁义礼乐却成为极端虚伪的东西,成了欺骗百姓、保护自我的工具。,六、老子的礼学思想,第三,老子认为公开提倡礼仪会破坏人的淳朴本性,从而进一步破坏人类的美好生活。,老子认为人性源于道性,美好淳朴,根本无须后天雕琢,为人处世,遵循本性,发自内心,那是最高的境界。后天的学习,特别是对形式礼仪的学习,破坏了人的天然本性,使人虚假世故,。,六、老子的礼学思想,孔氏谈苑,:,司马温公有一仆,每呼君实“秀才”。苏子瞻教之称君实“相公”。公闻,讯之,曰:“苏学士教我。”公叹曰:“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孔平仲:孔氏谈苑,六、老子的礼学思想,抛弃繁文缛节,恢复人与人之间纯朴关系这一观念也被佛教所接受,,五灯会元卷六记载:,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僧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趁出。,六、老子的礼学思想,五代时的赵州从念禅师更是以“讲礼”与“不讲礼”来区分人的等次高低:,大王礼拜师,师不下床。侍者问:“大王来,师为什摹不下地?”师云:“汝等不会。上等人来,上禅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下等人来,三门外接。”,张海英,:13787175322,邮箱:,13787175322,六、老子的礼学思想,谢谢大家!,老子道德经选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