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课件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242983097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框架结构设计,1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一般情况下,框架底部柱,M,、,N,、,V,最大,往上逐渐减小,底部柱多属于小偏心受压构件,顶部几层可能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当荷载条件大致相同时,各层框架梁,M,、,V,较为接近,变化不大。,框架结构的水平侧移由两部分组成:,剪切变形:这是由框架整体受剪,梁柱杆件发生弯曲变形而产生的水平位移,一般底层层间变形最大,向上逐渐减小。,弯曲变形:这是由框架在抵抗倾覆弯矩时发生的整体弯曲,由柱子的拉伸和压缩而产生的水平位移。,当框架结构高宽比不大于,4,时,框架水平侧移中弯曲变形部分所占比例很小,位移曲线一般呈剪切型。,2框架结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单跨框架的规定,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混合承重,框架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选择,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非抗震设计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的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高烈度区不宜采用纯框架结构,一般,8,度区高度超过,20m,采用框架结构不经济,因此,6,层以上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或壁式框架,单跨框架的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因为单跨框架的耗能能力较弱,超静定次数少,一旦柱子出现塑性铰(在强震时不可避免),出现连续倒塌的可能性很大。,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高层规程规定,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2 避免形成短柱,3 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混合承重,高层规程规定,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部分采用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突出屋顶的倒塌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框架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选择,高层规程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结构分析计算时应考虑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如楼、电梯间位置较偏而产生较大的刚度偏心时,宜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剪力墙的作用,并宜增加与剪力墙相连的柱子配筋。,3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计算单元的选取,计算单元选取,计算简图,实际结构,l,01,l,02,计算简图,4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反弯点法,D,值法,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分层法,基本假定,忽略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每层梁上的荷载只在本层梁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产生内力,不在其他层梁和其他层柱,上产生内力。,根据以上假定,多、高层框架可分层作为若干个彼此互不关连的且柱端为完全固定的简单刚架近似计算。简单刚架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一般循环2次。,分层法计算示意图,注意事项:,由于除底层外上层各柱的柱端实际为弹性固定,计,算简图中假定为完全嵌固,为减少计算误差,除底层柱,外,上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线刚度修正,考虑除支座外,框架各节点为弹性固定,因,此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1/2,,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1/3,;,传递系数修正,分层法计算的各梁弯矩为最终弯矩,各柱的最终弯,矩为与各柱相连的两层计算弯矩叠加;,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所有构件均可采用弹性刚度。,3-9,基本步骤:,将框架分层,将除底层柱之外的所有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0.9;,分层后的简单框架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用不来将,每一节点经过二次分配就足够了;,采用弯矩分配法的计算过程中,柱传递系数取,1/3,,但对底层仍取,1/2,;,梁的弯矩为最后弯矩,柱的弯矩为上下层取代数和;,若节点处不平衡弯矩较大,在分配一次。,弯矩二次分配法,首先计算框架各构件的刚度和分配系数;,计算框架各层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框架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将每一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仍为,1/2,;,进行两次分配后结束(仅传递一次,但分配两次);,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反弯点法,适用于梁柱线刚度比不小于,3,的框架结构;,常用于在初步设计中估算梁和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值。,(1)反弯点位置,弯矩为零的点(反弯点)的位置按下图取值(以,EI,梁,=为前题)。,反弯点位置图,(2)反弯点处的剪力计算,柱的剪力按同层柱的抗侧移刚度之比分配。柱的,抗侧移刚度为:,EI,c,i, 第,i,根柱的刚度;,h,i,第,i,根柱的柱高。,3-16,D,i,以三层框架为例,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顶层,因此各柱的剪力为:,3-17,3-18,第二,层,各柱的剪力为:,3-19,第一,层,各柱的剪力为:,3-20,(3)弯矩图绘制,柱端弯矩:已知反弯点处的剪力值便可以求出每一,根柱各截面的弯矩。,梁端弯矩:,分边柱节点和中间柱节点两种情况处理。,边节点:,中节点:,D,值法,(1)反弯点法的问题,柱的抗侧刚度只考虑了柱的线刚度和柱高,未考虑节点梁柱线刚度比的影响;,认为反弯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它与梁柱线刚度之比、柱的位置、上下层梁的线刚度大小、上下层层高、框架的总层数等因素有关。,(2)D值法的基本思想,与反弯点法相比:,相同之处 先确定反弯点位置,不同之处 考虑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对柱的抗侧刚度和柱的反弯点位置进行了修正。,因此,D值法又称为修正的反弯点法,适用于梁,柱线刚度比小于3的情况。,(3)柱的抗侧刚度,式中,,c,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按下表的公式计算。,柱的部位及固定情况,一般层,底层,下面固支,底层,下端铰支,c,i,1,i,2,i,c,i,3,i,4,i,1,i,2,i,c,i,1,i,2,i,c,3-21,(4)修正的反弯点高度,式中,y,0,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1,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的修值;,y,2,因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y,3,因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柱端弯矩,V,i,V,i,3-22,5 框架结构的最不利内力及内力组合,控制截面,框架梁柱最不利内力组合,梁端弯矩调幅,控制截面,控制截面,梁:跨中、支座截面,柱:柱顶、柱底截面,梁控制截面,柱控制截面,框架梁柱最不利内力组合,梁跨中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梁支座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V,max,及相应的,M,(,斜截面设计),柱 截 面:+,M,max,及相应的,N,、,V,-M,max,及相应的,N,、,V,N,max,及相应的,M,、,V,N,min,及相应的,M,、,V,V,max,及相应的,M,、,N,梁端弯矩调幅,竖向荷载下框架梁端弯矩的调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减小梁端负弯矩,相应增大梁跨中弯矩。,调幅后的支座弯矩为:,=,M,式中 梁支座截面调幅后的弯矩;,M ,梁支座调幅前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弯矩;, 调幅系数,现浇框架:0.80.9 装配式框,架:0.70.8。,截面设计时,梁跨中正弯矩至少应取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之半。如为均布荷载,则,竖向荷载产生的梁的弯矩应先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调幅后的跨中弯矩为:,M,M,L,M,R,M,6 框架梁设计,框架梁承载力计算,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框架梁承载力计算,自学,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l,b,确定,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梁的截面高度,梁的纵向钢筋要求,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框架梁箍筋构造规定(非抗震设计),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其余截面高度的梁不应小于,6mm,。在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箍筋间距,不应大于表,6.3.5,的规定;在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尚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尚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梁的剪力设计值大于,0.7ftbh0,时,其,箍筋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式要求:,当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其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2,)箍筋应做成封闭式;,3,)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且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4,)当梁截面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截面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框架梁箍筋构造规定(抗震设计),延性要求,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强剪弱弯,7 框架柱设计,框架柱承载力计算,自学,框架柱构造要求,一般要求,柱截面尺寸,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柱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满足,轴压比要求,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柱纵向钢筋要求,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5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柱中箍筋规定(非抗震设计),周边箍筋应为,封闭式,;,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且不应大于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和最小纵向受力钢筋直径的,15,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最大纵向钢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6mm,;,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最小纵向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当柱每边纵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可采用拉筋);,柱内纵向钢筋采用搭接做法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在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mm,的范围内各设置两道箍筋。,抗震设计,延性要求,轴压比要求:为了使柱在包括地震作用等多种荷载作用下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具有较大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规范规定了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对于四类场地土且高于,40m,的框架结构或高于,60m,的其他结构体系的混凝土房屋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减小,0.05.,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5、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对,一、二、三、四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分别不应小于,0.8%,、,0.6%,、,0.4%,和,0.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1.5%,;,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计算,复合螺旋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筋的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柱纵向钢筋要求,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要求,抗震设计时,四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予以调整:,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四级时可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一、二、三级框架角柱经按本规程第,6.2.1,6.2.3,条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