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上传人:妈**** 文档编号:242979183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8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8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组成 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大消化腺:体积大;位于消化管管壁外;有导,管;如大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体积小;位于消化管管壁内;一般,无导管;如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小肠腺、大肠腺。,功能,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此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等。,1、消化:在消化管内,将食物中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肌肉舒缩完成。作用:磨碎、混合、下推,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作用:分解大分子物质,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保护消化道粘膜。,2、吸收: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肝脏的位置和形态,出入肝门的三种管道:门静脉(入肝)、肝动脉( 入肝)和肝管,(出肝),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除口腔外,消化管壁从内到外可分为以下四层:,(一)粘膜,上 皮:口、咽、食管、肛门处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为单层 柱状上皮。,固 有 膜:为结缔组织,还有小消化腺和淋巴组织,粘膜 肌层:为薄层平滑肌。,(二)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粘膜下神经丛,(三)肌层,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食管下段、胃、肠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除胃壁肌层为三层外,其余多为内环外纵两层,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四)外膜可分两种:,浆 膜:结缔组织+间皮,大多是这种。,纤维膜;只是一层结缔组织。,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 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1.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伸展性,3紧张性收缩,4自动节律性,5.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腺:大肝脏、胰腺、唾液腺,小食管腺、胃腺、肠腺,消化液:见225页表,功能:,1、分解食物各种成分,变成适于吸收物质。,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3、稀释食物,利于吸收。,4、保护胃粘膜。,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肛门。,胃,(一)位置,大部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二)外部的结构,袋状的器官,两口:上口-喷门,连食管;,下口为幽门,通十二指肠.,胃分两弯:胃小弯、,胃大弯,胃分:胃底、胃体、,幽门、喷门,二、小肠,小肠是消化管的最长部分,上端连接胃的幽门,下端连接大肠,全长5-7米。,十二指肠,小肠分部 空肠,回肠,(一)十二指肠,长度20-25CM。呈“C” 形,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肠乳头 是胆总管的开口处。,(二)空肠和回肠,空肠: 上接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左上部。,回肠: 下接续盲肠,,位于腹腔右下部。,(三)大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肠,直肠,二、消化腺,消化腺由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组成。,小消化腺分布于各段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和胰。,(一)唾液腺,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二)胰,1、位置 横位于胃后方,在十二指肠和脾之间。是一条长扁形的腺体。,2、胰分为: 头、体和尾三部分,胰尾贴近脾脏,胰头接十二指肠。是人体内的重要腺体。,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有分解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的作用。,2,、,内分泌部(,胰岛,),2、内分泌部,(胰岛,pancreas islet,),分布于腺泡之间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小,染色淡,境界不清;,毛细血管丰富;,4,种细胞:,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体,成年人肝重100克,在活体肝呈红褐色,质软。,1、位置 大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至左季肋区。,(三)肝,肝的解剖结构,2、形态,上面,镰状韧带,左叶,右叶,3、外部结构,三角楔形,右端圆钝而厚,左端窄且薄。,右纵沟,前缘,门静脉,肝固有A,肝管,神经,下面,横沟,(肝门),方叶,(前),尾状叶,(后),“H”形沟,左纵沟,静脉韧带(后),肝圆韧带(前),腔静脉沟(后),胆囊窝(前),胆囊切迹,肝圆韧带切迹,胆囊收缩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肝,肝左右管,肝总管,肝外胆汁排出途径:,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胆囊体,胆囊颈,肝胰壶腹,胆囊底,肝的功能,分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代谢功能: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都在肝细胞内进行。可将过多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元储存,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再释放到血液中去,以供利用。,防御、解毒作用:代谢产物中或外界进入机体的有毒物质,经各种酶作用下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低或溶于水的物质排出体外。肝血窦内的吞噬细胞有吞噬能力,可清除进入肝内的病毒、细菌和异物,以及处理抗原,参与免疫作用。,造血功能:胚胎期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成人肝贮存血液。,第三节 消化,一、口腔内消化(食物食团),(一)唾液 (舌下腺、下颌下腺、腮腺)分泌,1、唾液的性质、成分,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唾液淀粉酶,2、作用:湿润、清洁保护、化学消化和排泄,化学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淀粉 麦芽糖,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副交感N(Ach+M)分泌大量稀薄的唾液,交感N(NE+,2,)分泌少量粘稠的唾液,(二)、咀嚼和吞咽,蠕动,:指由平滑肌按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它是消化道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食管下括约肌:其舒缩活动使食物顺利通过和防止胃内容物返流。,二、胃内消化 食团食糜,(一)胃液性质、成分和作用,1,盐酸,(HCl):由壁细胞分泌,,作用:15,2,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3,粘液,及胃的屏障:润滑食物,保护胃粘膜,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保护Vit,.,B,12,并促进其吸收,蛋白胨,氨基酸,多肽,胃的屏障,:,a.,胃粘膜屏障,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盐酸的功能,激活胃液中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提供适合胃蛋白酶活动的酸性环境。,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容易水解。,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进入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所形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引起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迷走神经,G细胞,促胃液素:由G细胞合成、释放,组胺:由肠铬样细胞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直接或间接作用(生长抑素 ),脂肪: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高张溶液:肠 - 胃反射、胃肠激素,生长抑素:D细胞分泌,,直接作用于壁细胞、G细胞等,(二)胃运动,1、胃的运动形式,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非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间歇性强力收缩,2、胃排空及其调节,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控制:胃运动是促进胃排空的动力。,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神经:迷走-迷走反射,体液:促胃液素,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神经:肠-胃反射,体液: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3、呕吐,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刺激,感受器,(舌根、咽部、胃、大小肠、总胆管、泌尿生殖器官、视觉和内耳等),延髓呕吐中枢,胃、小肠、膈肌、腹壁肌肉收缩,三、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在同时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不能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胰腺,组成胰液,腺泡细胞:各种胰酶,小导管管壁细胞: H,2,O、HCO,3,1-2L/,日、,无色、无味、碱性,、,外分泌腺,内分泌腺,胰岛素,(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胰液的产生,-1(In),胰,高血糖素,1)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2)胰脂肪酶 脂肪酸,胰辅脂酶 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胆盐 甘油,3)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糜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质,小分子多肽、氨基酸,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酶,因而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二)胆汁的成分,1H,2,O,3有机物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2无机盐,肝细胞,胆囊,十二指肠,肝胆汁,胆囊胆汁,消化期,非消化期,金黄色,碱性,墨绿色,酸性,二 胆汁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一)胆汁的分泌,(三)胆汁的作用(胆盐),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3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以多点环行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律性活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作用,3蠕动、蠕动冲,蠕动:,近端蠕动速度远端,通常进行几厘米后消失,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肠道神经的作用 (局部反射),2、外来神经的作用,平滑肌,蠕动加强,食物 肠壁感受器,肠壁神经丛,交感神经兴奋,肠运动加强,副交感神经兴奋,肠运动减弱,(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1、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2、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四、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肠道常居菌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发酵: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细菌还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Vit.B复合物和Vit.K。,(二)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大脑皮层、脊髓骶段,传入神经,排便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盆神经、腹下神经,盆神经(+),阴部神经(-),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排便,排便反射,第四节 吸 收,吸收部位 吸收的物质,口腔 某些药物,胃 乙醇,水,某些药物,大肠 水分,无机盐,某些药物,十二指肠,空肠 糖类,蛋白质,脂肪,回肠 胆盐,维生素B,12,一、吸收的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a食物被消化为小分,子物质,b停留时间长(3-8h),c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00m,2,),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一)糖的吸收,吸收方式:单糖,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吸收机制:Na+的协同转运,途径:血液,(二)蛋白质,AA、小分子肽形式、继发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三)脂肪,转运方式较复杂,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途径,短链脂肪酸经血液途径。,(四)胆固醇的吸收,空肠和回肠,游离的胆固醇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则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再经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胆固醇而被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的胆固醇再酯化成胆固醇酯,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五)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单纯扩散方式,小肠上部,维生素 B12: 与内因子结合,回肠,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脂肪相同方式被吸收,(六)H,2,O的吸收,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七)无机离子的吸收,1.Na+的吸收:,主动,2铁的吸收:,必须是Fe,2+,,VitC、HCl促其吸收,3Ca 2+ :VitD、脂肪、HCl促其吸收,第五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1.自主N系统,(除口腔、食管上段、肛门外括约肌外),1)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盆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促进胃肠运动和分泌,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少部分副交感N: 肽类 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P物质、生长抑素等),抑制性,2)交感神经:,NE,2,受体、,受体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2.内在神经系统(局部反射系统),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形肌与环形肌之间,(欧氏丛 ) 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与粘膜肌层,(麦氏丛 ) 之间,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消化道的反射活动,1.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长反射,(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2.经内在神经系统的反射局部反射或短反射,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由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与分泌 的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3.营养作用,4.免疫功能,(三)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胰液中酶含量高,水和HCO,3,量少,1)胰泌素:促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酶含量少,2)胆囊收缩素:促胰液中酶分泌,水和HCO,3,量少,2体液调节,胰泌素,胆囊收缩素,(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进入消化道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1神经调节,食物迷走神经兴奋,Ach 胆汁分泌,促胃液素 胆囊收缩,2.体液调节,a 胆盐 利胆作用最强(肠肝循环),b. 促胰液素 H,2,O和HCO,3,-,含量增加,,胆盐 含量不增加,c. 促胃液素:作用于肝细胞、胆囊,d. 缩胆囊素:强烈收缩胆囊,促进胆囊胆汁,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