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6课时)模板

上传人:妈**** 文档编号:242978960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6课时)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8章-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6课时)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8章-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6课时)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课 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判”,此处“课程”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西方始于斯宾塞的书中,课程,Curriculum,,来自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马道”。作为教育学科专门术语,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当前:不同教育学者的理解,施良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参见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刘旭东 :,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性经验”之总和,既是“教程”更是“学程”,既有“显著”、“规范”又有“隐性”、“潜在”,还“隐含了标准和评价的成分,(参见刘旭东. 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8. ),张华:,课程有三种涵义:即学科、目标或计划、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7-68. ),陈玉昆、沈玉顺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综合,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参见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5.),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张楚廷 :,课程与教学活动、考试活动和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子系统。“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或者说,课程是学生从学校文化中的全部习得。我们又称之为总课程。”“课程或总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显性课程即由一定的教学计划安排、与一定的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教授或指导的学习内容,这就是传统的课程,我们又称之为具体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则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诸于教学计划,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直接由教师所教授,而是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其他部分所习得的内容,。,(参见张楚廷. 教学论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6.),刘克兰,:,一般地说,(广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以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称。”“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参见刘克兰. 教学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87 ),张传燧 :,广义的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科目;狭义的课程特质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参见张传燧. 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8:4.),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以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作业等。,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课程是指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为达成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各门具体学科或学科的总称,以及这些科目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体安排。包括课程的决策、设计(开发、发展)、编制(教材编写等)、实施及评价等。,一、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的类型,依据,类别,主要内容,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993年:国家、地方,1996年:国家、地方、学校,1999年: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基础学力,视野与能力,探究态度、创新能力,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三中心”,赫尔巴特、斯宾塞,新“三中心”,杜威,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相结合,正式程度,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直接明显呈现,学科+综合课程为主,存在于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制定或管理,类别,课程审定与编制机构,理解,国家课程(一级),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确保国家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双基”能力,地方课程(二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体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校课程(三级),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在前两级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类别,例举,国家课程,其一,标准、实验方案类,,如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语文等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二,实验教材类,即教学用书:,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一年级数学、三年级英语、七年级生物、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地理、八年级物理、九年级化学、一年级和七年级美术、一年级和七年级音乐、七-九年级体育和健康和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共十五个学科的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地方课程,如:广州市小学乡土美术(一至六年级)、广州市小学乡土音乐(一至六年级)、广州历史(初中)、珠海历史(初中)、客家文化之都梅州(三、四、五、六年级)、孙中山的故乡中山等,。,湖南省两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和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开设了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科技活动、知识讲座与专题教育、生命与健康常识、心理健康教育、写字、环境教育、毒品及艾滋病预防专题教育资料、中华经典诵读(一至九年级),学校课程,如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中学的猴石地理、猴石历史、农村应用文、农村常用数学、农村实用物理、人口、环境、禁毒、卫生常识、防灾抗灾、国防、以案学法等,。,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闭环控制系统、结构与强度、发现与明确问题、机构与稳定性、四巧板动画、鲁班锁动画、投影与三视图等,。,各地地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如上海市上海市中小学公共安全行为指南、中小学生职业规划读本、环境教育读本等;,陕西省有陕西历史、陕西地理、陕西生物等。,浙江省人 自然 社会,宁波市的我看宁波、我爱宁波、我与宁波等;杭州市小学六年级地方教材我与杭州;江山市的“南孔圣地衢州在小学1-6年级开设,东南阙里在初一年级开设,薪火相传在初二年级开设,三衢新貌在初三年级开设”,此外还有话说南孔烽火三衢、古道千年等地方课程。,湖北省2011年新增并下发了4中地方课程,包括:“高中新课程与网络应用(供高中使用)、廉洁文化进校园(供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活动(供高中使用)、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小学至高中使用)。”,山东省的领略山东民俗学习指导书、走进齐鲁文化学习指导书、齐鲁大地探奇学习指导书、走进生物学习指导书、天天饮食学习指导书等三年级至八年级用书。,辽宁省出版了辽宁自然与地理、辽宁海洋、辽宁历史与人物、辽宁工业与经济、辽宁体育与艺术、辽宁民族、现代农业科技教育、人口与环境教育等。,四川省编写了四川历史与文化、四川社会与经济、四川自然环境、心理健康教育、青春、现代道德及礼仪教育、综合知识讲座、家庭社会与法制系列教材以及特种种植、特种养殖、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新科技等。,北师大附中的 科学、社会 、100个附中人的故事、 学科发展规划、模拟联合国、生命伦理学、拉丁语、桥牌训练、英语视听说、广告与影视欣赏、经典导读、数学提高、动手制作、乒乓球、蔬菜栽培和生物实验技术、语文基础、数学基础、趣味地理、国际市场、青春读书、趣味物理、法语、学生公司、模联、素描、现代舞、生命伦理学、企业经验管理等。,上海七宝中学的桥牌基础光学实验、动画与表演、摄影与人生、VB程序设计、篮球综合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交际礼仪、创新与小发明、日语、数学建模与趣味数学实验、德语、国际理解教育、机器人基础、物联网生活、星空探秘、吃喝玩乐大上海、地理科学研究入门、MIDI电脑音乐制作、空手道、烹饪技术青年创业指导国学漫谈、纳米世界、EM电磁学实验与发明、现代舞和民族舞、学说与表演、物理与军事科技、点击世界名牌大学课程、snooker入门。,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中心学校的生态文明美丽湖南,邵阳市第五中学的浆,凤凰县第四中学的校本课程凤凰历史人物小传、家乡籍作家作品选读、凤凰游记与家乡民间传说选编等。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小学的爱父母、练笔,丰都县三建乡中心学校的科技教育。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仁宅中心小学的洪梅乡贤,南安市石井镇中心小学的郑成功文化。湖北省黄石市大治市六中的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黄石市阳新县大治还地桥镇小学的良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寨子小学的小学生礼仪教育。甘肃永昌县河西堡第三小学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河北省峰峰春光中学的民间文化。江苏仪征市第二中学的仪征乡土地理。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广德中学的瑶族历史文化。河南省密云县寨镇中心小学的黍谷风清校本课程。贵州省镇远县江古乡小学的可爱的江古等。,(二)基础课程、拓展课程、 研究课程任务,类别,内容要求,特点,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双基”培养,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态度的培养,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随学段的不同而不同,拓展课程,注重拓展“双基”,开阔学生视野,发展特殊能力并迁移。如文学、艺术鉴赏课程、科学素养课程、环保课程等。,常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较之于基础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研究课程,注重培训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创新精神,学生自己组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结论,(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组织形式,类别,优点,缺点,学科课程(分科课程),(1)严谨、逻辑、系统、简约、易传递,(2)便于教师教学,(3)易于编订教材和评价,(1)对新科目抗拒,(2)忽视儿童兴趣;内容远离生活;不利于唤起积极性,(3)不利于学生整体认知世界,(4)忽视“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很少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活动课程,(1)利用环境,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2)情景学习,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3)注重学生自主性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1)忽视知识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2)有的学校设备和条件跟不上;教学有较大的随意、偶发性,(3)课程缺乏明确的社会方向,完全的直接经验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综合课程,(1)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合,课程更贴近生活,(2)开阔学生视野整体认知世界,形成科学世界观、方法论,(3)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习负担,(1)教科书编写难度大,(2)逻辑体系较松散,不利于学科系统知识的获得,(3)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高,(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表现形式,类别,理解,特点,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以专门的书面文件出现,主要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各种情景,包括物质情景(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氛围、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三、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儿童的身心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社会需求,(此中社会指:,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社会对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四、有关课程理论的争鸣,派别,代表,基本主张,评价,人本主义课程论,古希腊,近代:,卢梭、,杜威,50年代后:,马斯洛、,罗杰斯,(1)课程有益于人格尊严、实现潜能、培养理想的人,(2)强调统整(integration),(3)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要求来确定课程,优点:,反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缺点:,提供的课程方案国语零乱,评价标准笼统,不利于系统地组织实施教学,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洛克,迪尔凯姆,洛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化”,学校课程应成为维护社会平衡及其结构的手段,迪尔凯姆:,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分层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帅选实现的,(1)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课程,(3)重视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强调课程在维护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但对个体的主题意识不够,派别,代表,基本主张,评价,学科中心课程论,六艺,七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1)分科教学,(2)以学科的形式传递人类长期积累的精华知识,优点:,有利于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缺点:,不易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因材施教,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1)反对分科教学,(2)以儿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教学,(3)教育即生活,以“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优点:,尊重儿童的现时需要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缺点:,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能帮助儿童学习系统全面的可惜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派别,代表,基本主张,评价,形式教育论,裴斯泰洛齐,(1)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发展学生的智力,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文法、数学等形式学科,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智力,优点:,强调了学科和智力训练间的必然联系,缺点:,过分注重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有可能使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实质教育论,斯宾塞,(1)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主张开设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实科课程,为将来从事某种事业打基础,优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点:,轻视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派别,代表,基本主张,评价,课程开发的结构模式,布鲁纳,(1)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繁杂信息简化、统整、完善,(2)强调课程的更广泛内容,特别是课程的社会因素,(3)确立“同时诚实地尊重学术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理想,创造了现代课程的范例,(1)注重教育本质的研究,将课程看作是一种较为确定的领域,(2)强调学习效率,追求社会稳定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斯滕豪斯,(1)该模式是在批判泰勒等人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目标模式不适合于编制那些强调知识和理解力的学科课程,(2)课程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领域,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规定的,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影响力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在探究的基础上,(3)学科所包含的目标、概念、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在学科中是探究的焦点而不是掌握的目标;教育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引起不同水平的理解,(1)由过程规划与过程评价走向课程发展,(2)充分发挥教师的中心作用,是课程规划成为一种研究过程,(3)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对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对人才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二)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体系结构的编制,主要是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具体课程的编制,主要是解决课程标准的问题,也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包括不同形式课程的标准。,意义:从课程设计中产生出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对课程进行重新修订与组织,让课程各要素更清晰地联系起来。,(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方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科书,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A.,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B.,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等部分。教学计划核心是“课程设置”;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2.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学科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构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致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其中关键“部件”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详见下表:,3. 教材/教科书,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A. 构成:,目录、课文(主体)、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B. 作用:,(1)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掌握知识、预习、复习、作业及扩,大知识面,老师帮其利用);,(2)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研究它并发展它);,C. 教科书编制,:,(1)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内容的基础性;,(3)教科书的普遍适应性;,(4)顺序性(学科及受教育者);,(5)体现衔接性(各学科及同一学科各年级)。,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一) 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哪些课、顺序、课时;迁移性和生,理适宜性);,2、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和技能);,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及灵活性等);,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型、明确性、复杂性、可传播性和可操作性,2、教师的特征,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其影响表现在:,教师的参与、态度、所具备的能力、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等。,3、学校的特点,(1)校领导与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2)学校的支持系统;(3)学校的环境;(4)学生的学习,4、校外环境,政府与社会各界,二、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根据教育目的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对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二)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功能:,诊断、修正、决策,(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课程目标实际结果修改计划或目标,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无目的评价),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主要模式,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优点:,便于操作容易见效,缺点:,只关注预期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因素,特别是忽视非预期效应,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有用,但不宜作为评价准则;要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优点:,除了关注预期的结果以外,还关注非预期的结果,缺点:,撇开目标去寻求实际效果很可能会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目标的完全“游离”是不存在的;缺乏完整的评价程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斯塔弗尔比姆,(1)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是否一致,(2)决策者选择评价手段对课程计划进行评价,(3)确定并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4)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并对其价值和有点作出解释,优点:,考虑到影响课程的种种因素,可弥补其他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交全面,缺点:,操作过程复杂,难以为一般人所掌握,(四)课程评价的过程,1、确定课程现象;,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五)课程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 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课程观念理性化,课程建设现代化,(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结构:,构成学校课程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配合及其相互关系和比例,美国:加强理科课程,19世纪20世纪前期:3R课程,20世纪下半期:推出系列理科新教材,SMSG(普通学校数学研究),PSSC(物理科学课程研究),新加坡:加强社会课程,小学“好公民”课程,中学一、二年级“生活与成长课”,美国,瑞士中学一二年级公民课,(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为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导致的学科界限壁垒及封闭性,解缚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美国2061计划:,主张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只学十几门精选课程,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全国统一规定课程,而一些集权特点国家开始重视选修课的多样化,,如学术性选修课、技术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如:美国中学出现了,“消费者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课程,还有,“生计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家政课程”、“卫生和保健”,等课程。,普通教育中,对实用性课程也日益重视,如美国公立中学职业技术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98%,的中学生至少要学习,两门,职业技术类课程。,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1)科目设置过多,(2)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3)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4)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2015年贵州省X市某学校八年级课表,2015年湖南省C市某学校七、八、九年级课表,2015年湖南省C市某小学课表,(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课程功能转变,(知识、技能、情意),(2)课程结构改革,(设置综合课程、均衡结构),(3)课程内容变革,(去“繁、难、偏、旧”,倡兴趣与经验),(4)课程实施改革,(主体价值与能力),(5)课程评价改革,(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6)课程管理改革,(三级管理),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均衡、可选择性),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促进师生、课程、考试制度等发展的制度和体系),(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材料一:,目前,美国中小学选修课约有200多种,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课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二分之一。前苏联莫斯科所有初中实行五日教学制,第六天是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课外活动日。,看下列三则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二:,微型课程它多为社会学科采用,上课时间较短(6-12周)或开几次讲座;内容多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切身利益有关。如消费教育、环境污染、家庭教育等。目前这类课程正日趋普遍,美国有3040%的中学开设这类课程,材料三:,国外的做法是: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如在数学中增加收集、组织和翻译数据以及建立数模等活动。一些国家的实验室还配有专门的教室,学生可以边实验边听课,效果很好。另一方面是加强劳动训练和基础的职业技术课程。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一反传统将技术课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并要求地方妥善安排落实实用性和职业性的课程。苏美日等国也通过各门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问题:,1.,材料中反映出怎样的课程发展趋势?,2.,怎样设置课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Thank you for,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