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8章-数字城市建设评估课件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4294182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第8章-数字城市建设评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8-第8章-数字城市建设评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8-第8章-数字城市建设评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8章 数字城市建设评估,8.1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估,评估的必要性,数字城市的,测度理论是描述,数字城市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测度的,含义是评价、预测和促进,。,联合国,于,2000年6月5日至7日,于中国,上海,召开了主题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共创未来家园”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论坛”,会议发表的,上海宣言,中,特别,提出了,“建立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标准,定期对各城市在推进城市信息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比较,为缩小差距和共同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建立,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确保,城市信息化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是防止出现,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鸿沟”、“数字化差异”或“数字分化”,所造成的贫富差异更加悬殊,和信息化、全球化水平差异造成的,“边缘化”而沦为“被遗忘的”或“日益衰落的”,城市或企业。有了评估指标,就可以,及时发现,上述问题和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评估指标是,一种监测城市信息化水平的,依据或标准,。,如果没有,这种科学的、公认的评估标准,,就无法判别,城市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优点和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建立,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确保,城市信息化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但是,建立,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评估指标,尚无先例,,,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因此,制订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此,对一些,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估,有关的指标,简要介绍如下:,(1)信息化水平的评估指标,。,2001年7月30日,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宣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受信息产业信息化推进司,委托,,在,北京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测算结果。,同时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有专家认为,这一指标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继GDP之后,反映信息化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信息化指标实际上也,适用于城市。,(2)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它也可以用来作为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制订时作为参考,,它的,主要指标有:,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经济结构及聚集与扩散能力、服务水平;集聚国际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分部的数量和规模;环境条件。经济实力指标,直接影响到,城市信息化水平,凡是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一般其信息化水平电,相对比较高,。,(3)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4)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建设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80多,位政府领导和专家于,2002年4月18日,在,成都,举行了“2002年中国成都城市竞争力论坛”,并,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包括,吸引并集聚人才、技术、资金、品牌及市场的能力、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5)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11,项指标,同时给出了标准。,(6)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水平的评估指标,。衡量城市GIS发展阶段的,初步指标包括,:市政府建立协调和推动机制的工作深度,以及相关资金的投入强度;所拥有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资讯的种类、详细程度以及数据质量;数据库的更新周期与监控机制;公众地理资讯发布的技术水平和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的程度;应用地理资讯的部门的数目,以及该部门传统工作方式转变的程度。,(7)城市投资环境评估指标,。地区的,评估指标包括,: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环境佳,投资风险低。生产基地化,关联化和生产、研究与开发一体化。城市的,评估指标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信、建筑)公共设施、社会环境、法政环境及经济环境。,(8)效益指标,。城市信息化水平也可以从它们产生的效益,作为评估指标,,,包括,它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述,。因此城市信息化的目的或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竞争能力,,就是要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现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进程度的,标志,。现在以信息资源为主导、以互联网等先进传媒为载体、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已经形成, 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在,提升,经济竞争力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关于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还属于刚刚,开始,的研究阶段,对其进行,量化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和国际组织设计的方法,1)马克卢普法,美国经济学家佛里茨马克卢普,是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就是,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这本着作中,提出,的。马克卢普将“知识产业”定义为由,5个主要分支30个产业,所构成。这,5个主要分支是,教育、研究与发展、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马克卢普根据这个“知识产业”的划分理论,建立起了,对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的,最早的测度体系,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范式。,马克卢普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产业的,概念过于宽泛,;,二是,将许多,未被列入,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其核算范畴,。时至今日,虽然,学术界,对马克卢普理论中的某些观点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但其,思想,对我们进行信息化水平测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波拉特法,继马克卢普之后,,美国信息经济学家,波拉特在题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这本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测算方法。波拉特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为范畴,将社会信息部门,分解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交流与流通产业、信息商品业等的,一级,信息部门与,包括,政府公共部门、民间管理部门等的,二级,信息部门,从而,构成了,独立的信息产业。在该著作中,波拉特,还利用,美国国家统计数据,具体地测算,了美国信息经济的GNP值与就业人数,,第一次,使世人对美国,经济结构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波拉特,发展了,马克卢普的思想,成功地利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数据对信息产业的结构和经济规模,做出了更为精确,的描述, 因而对信息产业经济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但是, 用波拉特法测度信息化水平也有,明显不足,。它,基本是,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衡量,的,而对,社会生活、公用公益事业的促进方面则,反映得很弱,。用波拉特法的测度值,大致表示,“经济信息化”程度,并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社会信息化水平。,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各自对社会信息部门的不同定义来测度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3)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为,信息化模型, 是,1965 年,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峙清介,(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首次,提出,。这一方法问世以后,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也,备受,各国的青睐。,信息化指数包括,一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 由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指数,4个,主要因素构成, 具体又分解为,11个,小的变量。,与波拉特法相比较, 信息化指数法,确实弥补了,对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统计太弱的缺陷, 而且数据容易收集, 统计方便, 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对比性, 实用性强。同时, 这种方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相对阶段和相对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反映出来,不仅能间接反映,信息及其相关要素的作用和地位,而且还可以,对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做出趋势预测,。人们利用该模型可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 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和不足也比较明显, 对在国民经济中信息化的,作用又反映太弱,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明显感到对整个体系,概括得不全,。但是,小松的社会信息化指数理论对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直接贡献,,,打开了,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的大门。,4)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及国际数据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法,1995年,国际电联在西方,七国,集团召开的,“信息社会”,大会上,,提出了,一套评价七国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6大类12小类,。为简便实用,国际电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了,近年来,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忽略了,各国信息产业划分与研究角度等方面的,差异,。,1996年,国际数据公司,提出了,信息建设指数法(亦称信息社会指数法),以,评价,各国收集信息、吸收信息及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近年来,国外又涌现出,不少指标体系, 如,1982年,美国学者厄斯提出的三因子多参数模型法、,1995年,韩国的“信息化指数”评估体系、,2002 年,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2002 年,英国的“电子经济”评估体系等。,2. 我国学者提出的测度方法,1)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靖继鹏,充分吸收波拉特方法精髓,,自行设计了,一套新的信息产业综合测算方法,取名“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方法,包括6大类,,各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共计,252项,指标。,2)信息化综合指数法,钟义信等,在广泛学习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与小松崎清介法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创设了,一种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CIIC)。(CIIC)的指标体系,包括五大类8小类,。与现有的测算方法相比,这一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或水平。,3)区域信息化评价法,修文群,从发展状况、质量、能力建设三个方面,考虑建立,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有关,指标分别为,发展指数、质量指数、能力指数。这三个指数构成区域信息化综合指数。对三个指数的测算,采用改进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专家意见,设置权重,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后加权得出各种指数。这种方法,包括7 类,,后细分为若干小类,共计,138项,指标。,4)企业信息化评价法,企业信息化评价,,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的,论证和分析,,通过论证和分析企业信息化的路径、范围和速率,并最后,选择,企业信息化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推进方案,。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由,五个方面组成,:信息设备装备程度评价指标、信息设备的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信息人员配备程度的评价指标、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与信息效益评价指标,每一个方面又有若干,二级、三级,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程度和状况,。,5)其他观点和方法,魏占武,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比较法,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最为敏感的产品的应用率,作为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拉力系数法;,陈昆玉,引入权重到信息指数法中,强调测度方法的纵横比较;,马崇明,直接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求解索洛生产函数余值代替信息化水平。,3.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从,1993年起,,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多项,信息化指标体系软,课题研究,。,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会议还,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2000年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统计局共同,制订了,北京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依照,覆盖性、特征性、可比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发展政策,共,18个,指标。这18个指标中的,15个,指标可以,通过现行统计,制度获得数据;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需要在今后的业务部门统计中增加统计内容,并与政府统计部门建立统计渠道;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需要通过政府统计或部门统计的专项调查和科学推算取得数据。,信息化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标准。,2001 年7 月,,信息产业部正式,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并,成立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共,20个,指标。该体系,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可以获得,,个别没有,的,做,特定调查,也比较容易获得,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态势。,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简单线性加权),对全国及各地区,1995-1998,年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测算,。,利用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 信息化测度,指标设置过多, 而且有的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容易造成,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份额, 从而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 另外,权数采用,德尔菲法仍然存在,主观,人为因素, 有的指标目前,尚没有相应数据, 要做,特别调查,不便于,各地区动态测度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只,重视,对信息化,现状水平,的测度, 而,不重视,对信息化,质量和潜力,的评估, 其测算出来的信息化规模或信息化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全貌,。,无论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各种测度,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实际上,都是在构建,一种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社会信息化概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由于多指标体系中指标间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信息重叠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会造成统计的,不准确, 可见,如何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并,通过它们来表征,社会信息状况和发展模式是,首要问题,。,在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提出以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应用与相关研究。,主要观点,简单阐述如下:,我国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与,美国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爱兰(2004年),认为其指标体系还,存在有待发展和完善之处,。,主要有:,(1)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因而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测度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和横向,比较不同国家的信息化进程。(2)指标体系中由于选取的,实物,测度指标,偏多, 因而稳定性,相对较差,不利于,长期对一个国家或不同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3)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指标结构的设计,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指标体系和指标结构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在指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设立了,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和,20个四级,指标,使各指标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指标结构中,得到明确的反映, 进而使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吕淑丽等(2005年),应用,BP 神经网络模型,尝试了对国家信息化水平的评价, 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网络通过学习自动生成的,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向卓元等(2007年),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区域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与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区域信息化测度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综合评分分析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应用系统动力学测度社会信息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李美洲等(2007年),深入地探讨了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理论与方法, 并,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 为信息化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文中还利用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实证测算了广东省,1990 2003年信息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分析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特点,。,徐小卜等(2008年),在“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区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方便测度,融入了,最新测度指标,重点强调了,信息技术最新方向。并将该指标体系,应用到2000至2006年,广西信息化水平测度中。,2006 年,,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发布了,县域信息化工作指南,,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县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信息化保障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化,6个一级,指标和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信息化专项规划、信息化管理制度等,28个二级,指标构成。,李瑾等(2009年),以指南为基础,同时,结合北京,实际发展状况,形成了,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以及,61个三级,指标,,构成了,北京市县(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记分法,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建立,信息经济时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李立志(2010年),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利用,信息化指数法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选择了,五类建设因素共14 项明细指标。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了,相关性量化分析,,依此,实证,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2008年8月,,由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和上海市信息委3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长三角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研究”课题,在,上海召开,了课题结题会。此项课题研究,形成了,长三角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城市信息化综合基础性评估指标组成,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基础设施指数、使用指数、知识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等。,课题组,收集了,“长三角”,8个,城市的大量数据,,运用研究形成,的指标体系和评测模型,对这些城市,20032006,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算,。经评估,我省,苏州市,总指数和使用指数增幅均居长三角,8城市之首,,,无锡市,环境与效果指数增幅,居首位,,,南京市,知识指数增幅居,8城市之首,。下一步,苏、浙、沪三地将,每年联合开展,长三角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评测,并从,2009年起逐步扩大,评测范围,争取到,2012年,将评测范围,覆盖,到苏、浙、沪的所有,25个地级以上城市。,8.2数字城市测度概念与方法,数字城市测度概念,数字城市的,测度也就是,关于城市数字化程度的测度问题,关于数字城市的测度问题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阶段,,,可以适用,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来进行相关测度。但是,由于测度理论将给城市信息化建设,带来量化,的指导作用,我们,建议,在数字城市这个概念下的测度指标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城市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信息法规体系的,健全性等方面的指标,。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虚拟,的城市系统,对城市,数字化的水平,以及系统的,支撑环境评价,应该是这个测度理论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对,数字城市测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数字城市测度是对城市数字化描述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综合评价。数字城市测度问题与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无论是数字城市测度还是区域信息化测度,其,指标体系中都会包含,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等要素;但在这两种测度中,对这些要素的评价角度与参考权重也有,较大程度的区别,。这两种测度的,目标不同,,,导致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中,必然存在不重叠的部分,。,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城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之间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交叉,的。因此,我们可以,共同使用,这样的,两套,指标体系,对数字城市建设水平的,测度反映,城市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对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反映,城市信息经济发展状况。,数字城市测度问题,研究的本身是,数字城市建设理论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进行数字城市的测度对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信息化工作具有基础性的,引导作用,。,数字城市测度的方法,1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数字城市的测度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综合评价的问题。在,采用传统,的线性加权综合法或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在这个特定问题的评价上,都有意义,。,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采用前者,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进行促进性,的宏观评价。也建议城市自身的评价机构,经常采用,非线性法对自身的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系统性进行评价,。,2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采用专家调研法,即DELPHI方法来,确定,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类与具体指标,。采用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要进行多次的指标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在专家意见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最后确定,各个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的过程中,,还要采用,最小均方差法来计算对于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的指标,并将其删除。,3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综合评价理论中关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有,“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赋权法”以及“综合集成赋权法”,三种方法,。,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法,主要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权重系数,,属于,“主观赋权法”的范畴。,基于差异驱动的赋权法,的指导思想是将权重系数当成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集成赋权法,将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结合,,,避免,由于主观意识造成的评价结果问题,也同时,考虑,评价本身的主观性,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基于,差异驱动,的赋权法中有一种,“拉开档次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总体上突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是在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相对于评价目标都,相同的条件下才最优秀,。,由拉开档次法确定的,权重系数,,,是通过,指标观测值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原则支持下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再现性”和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建议,采用改进,的“拉开档次法”来,确定,数字城市系统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即首先采用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功能驱动原理”计算出权重系数,以体现评价结果必然具备的主观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拉开档次法”对得到的权重系数进行处理,从而突出评价结果的系统性。经过两次处理的权重系数,兼具了上述两种优点,。,4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指标单位和量级的不可公度性,所以在,比较,评价结果的,大小,时会遇到不便。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指标间的单位影响力,才能科学地得到评价结果。,对于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在“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和功效系数法,等方法中选择“标准化”处理法,来,进行,数字城市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这种方法与“拉开档次法”的,权重系数确定原则相匹配,。,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代表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8.3数字城市测度指标体系构建,该套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是以,我国,城市的数字化建设为,研究对象,。目前,,国际上还缺乏,对数字城市系统的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支撑,,这方面的研究需要与“数字地球”理论的,研究共同进展,。,指标分类,根据数字城市的基本定义,以,信息管理科学,和,城市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作为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评价结果对信息经济学的意义。根据信息管理科学对信息系统评价的理论,评价一个信息系统,主要考虑,如下:,(1)经济指标,。信息系统的经济指标指系统费用(系统开发投入的费用与运营费用的总和)、系统收益、投资回收期等具体指标的集合。,(2)性能指标,。信息系统性能指标由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联机响应时间,系统利用率、安全保密性、数据准确性、系统可扩充性等具体指标构成。,(3)管理指标,。信息系统的管理指标由信息系统使用者对系统的评价、用户对系统的评价、管理人员对系统的评价、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等具体指标构成。,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型,信息系统。对其评价,还不能够照搬,信息系统评价的一般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在数字城市这个巨大的信息系统概念下,我们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测度系统的,经济类指标,。,我国政府已经发布了,测度区域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偏重于,信息经济学角度的测度,,测度目标,与特指的数字城市测度,不完全相同,。,结合,数字城市理论与建设的特征和以上的研究出发点,,测度指标分类体系,见表8.1。,指标类名称,评价目的,数据来源,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城市数字化的程度,信息办组织规划部门、公用设施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城市信息中心等提供,城市信息法规、政策研究能力与普及水平,数字城市系统的法规、政策环境保障水平,信息办组织进行社会调查,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数字城市系统的安全性,信息办、统计图合作组织完成,城市信息系统装备利用与建设情况,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合理性,信息办组织电信等部门统计完成,城市信息人才状况,城市信息人才实际状况,信息办组织教育、人事部门统计完成,城市信息服务水平,城市信息系统施效水平,信息办组织社会调查,表8.1 数字城市测度指标类别说明,指标体系结构,1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是,最为艰巨、体现效益最慢,的一个中心任务。也是城市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还可以,如实反映,数字城市基础工作的水平。将这个指标类,分解为4,个子类,4个子类描述的信息资源特点,相互独立,,指标,具有,采集可行性和同类地区可比性的特点。对4个子类的再分解,,选择了13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说明如下:,(1)每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的相对数量,(2)每平方公里城市,活动空间,数据库数据资源的相对数量,(3)每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数据资源的相对数量,(4)每平方公里城市,自然、环境,数据库数据资源的相对数量,1)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水平指标构成,2)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指标构成,(1)城市可,公共共享访问,的数据资源占总信息资源的比例;,(2)城市,政府部门可利用与共享访问,的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占总信息资源的比例;,(3),企业可利用与共享访问,的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占总信息资源的比例。,3)城市信息资源更新水平指标构成,城市当年网络数据资源的,增加,比例。,城市当年网络数据资源的,更新,比例。,四类城市核心基础数据资源的,更新周期,。,4)城市数据标准执行水平,符合数据标准的城市四类核心基础数据资源量与四类数据资源量的比例。,城市政府可共享利用的数据资源中符合数据标准的比例。,企业可共享利用的数据资源中符合数据标准的比例。,2.城市信息法规、政策研究能力与普及水平,城市信息法规研究机构中专业人才所占的比例。,每百名大学生对城市信息法规、政策的了解程度。,每百名法律工作者对信息法规的掌握程度。,每百名信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或公务员对城市信息法规、政策的了解程度。,3.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城市骨干网络系统年平均故障时间。,城市共享数据资源系统年平均故障时间。,城市公共信息安全设施年投入资金数与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总数的比例。,城市信息安全监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与信息管理机构总人数的比例。,4.城市信息系统装备利用与建设情况,城市骨于网络的日平均流量与总带宽的比。,共享数据资源库的日平均访问次数。,城市网络出口的日平均流量与出口总带宽的比。,城市人均信息基础设施的年投入资金数。,城市每日人均电话通话的平均次数。,城市十个主要信息服务系统的平均接入时间。,5.城市信息人才状况,每万人中专业信息人才的比例。,大学本科以上的信息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与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城市每年流人的信息人才与流出的信息人才的比例。,6.信息服务水平评价,每百人对城市电信服务的平均满意度。,每百个网民对城市信息服务的平均满意度。,每百家企业对政府电子政务的平均满意度。,每十个政府机构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均满意度。,每十个政府信息服务机构对自身系统的平均满意度。,以上指标体系中含有,6个,指标类共计,35个,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时,,首先要进行,对,权重系数,的专家意见处理,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无量纲化,的观测结果,进行“拉开档次法”,的系数再处理,,最终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只,希望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测度工作,进行必要的探索。,8.4数字城市的综合测度,对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问题,我国信息产业部,已经发布,了标准,并且对我国的各个地区,进行了的实际,测度。对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研究以,信息经济学,的含义为出发点,在本章中探讨的,“数字城市”测度,以城市,信息系统测度为出发点,。这两种测度由于测度出发点的,差异很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评价,结果差别,,这种差别可能造成如下,两种不统一的状况,。,(1)第一种状况,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好,的城市在数字城市测度,结果上不理想,,这种结果在我国的,存在可能比较多,,可能,原因有四种,:,一是,由于我国的城市数字化,概念刚刚形成,,,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数字城市,建设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水平。,二是,信息化工作的,务实性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受到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法规体系建设的制约,,其结果不理想,。,三是几乎没有,城市信息系统的,发展建设战略,,,没有扎实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组织,。,四是大型,城市由于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容易造成,行业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导致,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这样的城市在,使用,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时,必然会,遇到,人口基数等数值的影响,,导致,该状况可能发生。,在我国信息产业经济,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贸易,不断融合,的状况下,特别是,外商投资,不断增加的状况下,我国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水平与速度与之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迅速弥补,这种差距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上评价结果的发生,也是十分正常,的。,(2)第二种状况,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不理想,的城市在数字城市测度,结果上较好,,这种评价结果发生的,几率应该比较小,,,可能会发生,在我国中、小城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开放程度比较好、人均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种结果,是十分宝贵,的,说明该城市的管理层,具有专业,的信息科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完整性良好的城市信息系统将反过来为城市经济、规划、发展,带来强大,的支撑力。,在数字城市测度的指标体系,设计中考虑了,城市人口基数、面积等数据作为参照。这是,希望能够合理,评价“数字城市”这个特定概念下的系统性能,,同等对待,大型和中小型城市。,采用这样,的分类指标,,是有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根据数字化与信息化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建议对数字城市进行,综合性的测度,,从城市,信息经济,与城市,信息系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测度城市的,信息能力,。以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平衡不同,的测度结果,,从而得到,一个更加确切和公正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也是研究,数字城市测度理论的一个方向。对数字城市测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达到国家标准,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