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讲-《汉书》与东汉散文汇总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4293998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讲-《汉书》与东汉散文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4第四讲-《汉书》与东汉散文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4第四讲-《汉书》与东汉散文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讲汉书与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第一节汉书,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一、班固家世和生平豪强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世渊源,班固(3292),扶风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他的祖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秦灭楚国,迁晋、代之间,因以为氏,秦始皇末年,班壹避地于楼烦,有马牛羊数千。汉孝惠帝、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活了100多岁。到汉成帝时,班伯(班固的祖辈)“家本北边,志节慷慨”,任定襄太守收捕盗贼,班超西域冒险与劫杀,到班固下狱致死的原因是“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都是七世祖传豪强的铁证。,从班伯开始,班氏家族开始了儒学的家学渊源,班伯受诗于师丹,在晏昵殿为皇上说诗,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父班彪尽心于圣人之道,作王命论,是个博学多闻的学者。班固白虎观集议的“实主其事”表明他具有正宗儒学家传。,班固幼承家教,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博学好文,长而继承父亲志向,续撰汉书,永平年间,除兰台(皇家藏书处)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四十馀,撰成汉书。,班固在明帝、章帝之世,以著作为郎,数上赋颂,实具有文学侍从的身份。,建初四年(79),章帝诏诸儒讲论五经大义于白虎观,班固受命撰集其事,作白虎通德论。,汉和帝永元元年(89)秋,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大破之,班固作封燕然山铭以颂其事。永元二年,北匈奴愿修和好,窦宪遣班固等出居延塞迎之。会北匈奴为南匈奴所破,班固等至私渠海而回。,窦宪原是外戚,此番出击匈奴立功,封侯,威势炙手。班固家里的人不免有仗势欺人之事。一次,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之势,不敢发,心衔之。永元四年(92),和帝惧怕窦宪“陵肆滋甚”,逼令自杀,宾客都遭拿问,种兢趁此逮捕班固,是年,班固死于狱中。,二、汉书的成书,司马迁史记,记事止于武帝太和年间。其后一些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等都曾做过续补史记的工作,其中班固之父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最为著名。,班固便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成了汉书。,大体武帝以前的历史记载多采用史记原文,作了一些改动补充;以后部分,多本于史记后传。,其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共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总计为一百篇,一百二十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地皇四年(2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班彪死于建武八年(54),班固回到家乡,有志完成父业,就着手汉书的著作。时年班固23岁。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班固因此下狱。其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上书辩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读了他的初稿,十分赞许,召之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汉书的编著,并受过明帝的面谕。所以,,汉书实际是奉旨修撰的官书,。班固本人,又具有强烈的正统儒家思想观念,汉书中既不具有司马迁那种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更不具有司马迁那样的深刻的批判意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班固甚至是同司马迁直接对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承认班固是一位严肃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他作为东汉史官记述西汉历史,又自有其方便之处。因此,站在儒家传统的政治立场,他对西汉历代统治的阴暗面也有相当多的揭露,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汉书未竟而班固被杀,其时八表天文志尚未完成,旋由其妹班昭(扶风曹世叔之妻)与马续相继续成。,三、汉书的内容特点,班固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思想上忠于儒学正统,加之奉旨修书,受统治者思想束缚,因而所著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在思想观念上有诸多不同,思想高度和深度也逊于史记,也不象史记那样融注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班固对历史和现实还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实录精神的。汉书是一部体现着班固正统史学思想的优秀“官史”著作。,1、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全面地展现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史记所写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公孙弘年六十馀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汉书公孙弘传)后来又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朱买臣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在免官后曾到会稽驻京机构所在地寄住,穷愁潦倒,来京办事的会稽老乡也看不起他。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后,他隐瞒真相,故作矜持,而会稽同乡则前倨后恭,丑态百出,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汉书朱买臣传),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一幅幅维妙维肖的画面。,2、家庭兴衰之史的艺术展示,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m磾d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数代人的事迹。,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吏,汉书亦设酷吏传。可是,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其子孙张贺、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其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3、悲剧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史记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可与史记的名篇媲美。,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先是路博德拒绝派兵接应陷入重围的李陵孤军,使李陵兵败,不得已投降;接着西汉朝廷轻信传言,误认为李陵训练匈奴兵以拒汉军,一气之下将李陵的家口全部处死,从而使李陵断绝了返汉的念头。,班固对李陵饱含同情,不吝笔墨详写李陵孤军深入、浴血奋战的场面,并交待了造成李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犹豫。兵败被困时,他先是决心以死报国,口称:“兵败,死矣。”“吾不死,非壮士也。”可是,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他却投降了匈奴。,他在匈奴地域会见汉朝使者时有心归汉,却又害怕再遭困辱,下不了决心。他受匈奴单于的指派去劝降苏武,遭到苏武拒绝后又自责自省,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他先后两次为苏武置酒,一次是劝降,一次是饯行,李陵或“泣下沾衿”、或“泣下数行”,每次都悲痛欲绝。,李陵有着太多的恩怨和遗憾,他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性格因素所造成。,苏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然而,他却要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和李陵相比,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几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他不肯屈节辱命,引佩刀自决;他怒视义律的剑锋,面不改色;他能忍受寒冷和饥饿的严峻考验,“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弟弟苏嘉、苏贤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继自杀,苏武妻改嫁、儿女生死不明。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后,苏武回答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苏武的这番话表明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但从中也折射出他在家破人亡之际所保持的平静心态。武帝的刻薄寡恩,李陵与苏武皆蒙其害。但苏武以大节为重,不计个人恩怨。这样的道德原则恰是李陵所缺乏的。因此,班固对苏武既有由衷的歌颂,又有对汉武帝冷峻的批判。而对李陵,则同情之中也有指责。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4、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和史记相比,汉书对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对于和史记重叠部分的人物传记,汉书增加许多有价值史料。,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主要把贾谊写成了一个失意文人,传中只收了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汉书贾谊传则收录了他的陈政事疏等一些重要文章,写出了他政治家的面貌。,汉书除对与史记重叠的部分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并新增了一些人物传记外,还在“志”和“表”中,对西汉一代的官制、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和记载。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四、汉书的艺术成就,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细密。刘熙载艺概卷一说:“苏子由称太史公疏荡有奇气,刘彦和称班孟坚裁密而思靡,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霍光和金日磾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得很准确,霍光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班固对于金日磾亦有类似叙述:“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 上尤奇异之。”通过目不忤视数十年,不敢近所赐宫女,不肯送女进宫三件事情,把金日磾的笃慎表现得很充分。,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族之罪。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股肱之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对于霍、金两个家庭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后写道,:“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在此以前绝无仅有。类似的提示语在汉书中还有多处,显得非常醒目。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定国子)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上面所引文字完全可以放在于公治狱一段中,但班固却偏偏置于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这种篇末讲述传主早年生活故事的写法在汉书其他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与其说是追述往事,不如说是为所写的人物作一生的总结。,再如前面所说班固家奴侮辱洛阳令种兢致使固狱中致死亦是如此。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记、汉书的不同风格,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第二节吴越春秋,一,、吴越春秋简介,1、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年青时曾做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而去。到犍为资中,谒见杜抚受韩诗。求学二十年,音信断绝,家人为之发丧制服。赵晔学成归家。州如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生平见后汉书儒林传。,2、体例,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二、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1、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渡江和乞食二事,将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百馀字发挥到了六七百字。情节比原来曲折复杂了,富有小说的特点和吸引力。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写越兵攻城时,已经自杀的伍子胥头颅须发尽张,又托梦给范蠡指示攻城路线,以及驱水为涛等事,皆荒诞不经之谈。在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大量存在,开志怪小说的先河。,3、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伍子胥,作者把他描写为吴国兴亡的中心人物。他因父兄被楚王所害,逃难奔吴,以客卿的身份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终于破楚复仇,使吴国称霸于诸侯,显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夫差继位,刚愎自用,伍子胥强谏不从,终于饮恨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他奔吴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尤重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的特点,对后世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上述特点,都体现了吴越春秋由史书向历史演义小说过渡的轨迹。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故事,以唐宋以后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的俗讲有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有吴越春秋连相评话,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等,都是根据此书改编创作的作品。今人曹禺的话剧胆剑篇,也是取材于本书而别有新意的作品。,三、吴越春秋与吴越文化,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和吴平。二书的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东汉前期思想界的荒诞迷信,比较西汉后期更为严重。不但有经术家专谈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而且由于光武帝的倡导,专门伪造神秘预言的图谶之学也特别风行。中国文化中原有的理性精神,几乎完全被窒息了。在这种乌烟瘴气之中,首先起来进行勇敢反抗的是桓谭。,桓谭(?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宿县)人。东汉立国之初,他一再上书请禁谶纬,几遭杀身之祸。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其主旨就是反对迷信思想。其书已失传,存有不少片断。王充对新论评价很高,说:“挟桓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论衡佚文篇)又说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篇)。可以说,桓谭正是王充的先导。,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桓谭新论,一、论衡,1、作者王充,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于孤门细族,也是一个具有反抗传统的家庭。王充六岁接受启蒙教育,八岁跟老师学习论语、尚书。后离乡到洛阳就读太学,师从著名学者班彪。家贫买不起书,就到书铺中读所卖的书,记忆力很强,过目成诵。这样,王充既博览群书,又得名师指点,打下了广博浓厚的学问基础。王充从太学出来后,先是回家乡当个私塾先生,后也当过几个下级小官,因主张和上级不合而自免去职,居家著述。由于他没有进入朝廷的机会,又生活于远离京师的南方,因而更能保持思想的独立。他的著作有好多种,最重要也是唯一留传至今的,是论衡85篇。,2、论衡其书,成书,王充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十馀年间。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内容,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缺招致篇。,从开始的逢遇篇到物势篇共14篇,选材角度较新。,汉代的政论散文多从治国修身笃学方面切入,这个传统在西汉初年贾谊那里就已经奠定。后来扬雄法言、桓谭新论基本都是这方面的内容。王充对扬雄、桓谭都很推崇,但论衡上述14篇专论在内容设计上却颇具匠心,不与前人雷同。,王充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人自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荀子的某些篇章有相似之处。,主旨,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他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自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是非。,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妄宗旨的是“,九虚,”(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三增,”(语增、儒增、艺增)、论死、订鬼诸篇,该书对作篇称:“若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觉也。”,这些篇章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王充不但批判了天象物候与人类社会相互感应的思想,这正是当时官方学说的核心;死伪、纪妖、订鬼、难岁诸篇,,批判了世俗的迷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