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认证》课件2.操作系统及项目开发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3956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工程师认证》课件2.操作系统及项目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网络工程师认证》课件2.操作系统及项目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网络工程师认证》课件2.操作系统及项目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Part II,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开发与配置,3,学时,大纲要求,一,.,考试要求:,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二、考试范围,大纲要求,主要知识点,一、操作系统原理,二、系统配置方法,三、系统开发基础,四、系统运行与维护,一、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在,2004,年下半年考试中首次出现该方面的题目。在此后的各场考试中,所有涉及本章的题目都与同年度的软件设计师考试试题相同,只不过考查的比重更少一些,难度要求也更低一些。根据对考试大纲的分析,以及对以往试题情况的分析,本章知识点所占分值应该在,5,分以内,(2-3,分的概率最高,),,大致占上午考试的,1-7,。,1、,进程,是一个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的一次运行。通俗地说,当打开两个“记事本”时,程序还是一个,但创建了两个互不相关的进程。也就是说,进程是运行中的程序,它具有动态性和并发性,同时也是系统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的最小单位。,进程最基本的状态有三种:运行、就绪、阻塞,(,现代操作系统还引入了挂起状态,),。,1、,进程,进程最基本的状态有三种:,运行态:就是占用了,CPU,的时候,表示正在运行;,就绪态:万事俱备,只欠,CPU,资源这一“东风”;,阻塞态:进入阻塞态通常是因为在等待,I,O,完成或等待分配到所需资源。,在操作系统中,通常使用进程控制块,(PCB),来标记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程是由进程控制块;程序和数据构成的。,2、,死锁,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但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出现死锁的问题。如果一个进程在等待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则进程就死锁了。而如果一个或多个进程产生死锁,就会造成系统死锁。,2、,死锁,(1),死锁发生的必要条件。,互斥条件:即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在操作系统中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保护和等待条件:有一个进程获得了一些资源,但因正在请求其他资源而被阻塞。,不剥夺条件:就是系统不是抢占式的,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剥夺,只能在使用完后由自己释放。,环路等待条件:若干个进程形成环型链,每个都占用对方要申请的下一个资源。,2、,死锁,(2),解决死锁的策略。,死锁预防:“解铃还需系铃人”,随便破坏导致死锁的任一必要条件就可以预防死锁。预防通常会降低系统的效率。,死锁避免:避免是指进程在每次申请资源时判断这些操作是否安全,典型算法是“银行家算法”。但这种算法会增加系统的开销。,2、,死锁,(2),解决死锁的策略。,死锁检测:前两者是事前措施,而死锁检测则是判断系统是否处于死锁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死锁解除策略。,死锁解除:这是与死锁检测结合使用的,它的使用方式就是剥夺,即将资源强行分配给别的进程,3、,存储管理,实存管理,3、,存储管理,虚存管理,由于内存的大小总是有限的,因此如果都采用“实存管理”,那么大于总物理内存的作业就无法运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行的方法就是用外存来换取内存,这就是虚拟存储系统。它通过将运行进程访问的地址,(,逻辑地址,虚拟地址,),与主存的物理地址,(,实地址,),分开,使提供大于物理地址的逻辑地址空间成为可能。而建立虚拟地址和实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转换的工作就称为“虚存管理”。,3、,存储管理,虚存管理,(1),虚存组织:常见的有分段技术、分页技术、段页式技术三种。,4、,作业调动,作业是系统为完成一个用户的计算任务所做的工作总和。在操作系统进行作业调度时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响应时间快,(,分时、实时系统的要求,),、周转时间或加权周转时间短,(,批处理系统的要求,周转时间是作业从提交到完成的时间和;加权周转时间是指作业的周转时间与作业运行时间之比,),、利用率均衡、吞吐量大、系统反应时间,(,从作业提交到获得首次服务时间,),短。,4、,作业调动,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FCFS),,这种算法根据作业到达的时间顺序对作业进行调度,不利于短作业;短作业优先,(SJF,,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优先,不利于长作业;响应比高者优先,(HRN),,使用公式“,(,估计运行时间,+,等待时间,),估计运行时间”来计算谁优先;优先级调度,即根据预设的优先级进行调度。,计算机系统开发与配置,二、系统配置方法,计算机模式,1、,计算模式的分类,哑终端,/,主机模式,C/S,模式,B/S,模式,2、,主要中间件技术,CORBA(,通用对象请求代理结构,),COM/DCOM(,组件对象模型,/,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J2EE/EJB(Java,企业级,/,企业级,Java Bean),Web,Services(Web,服务,),二、系统配置方法,计算机模式,(3),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指利用因特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故而称这种计算方式为“网格计算”,它也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网格计算是高性能、协同计算,是普遍计算和公用计算的基础和雏形。网格计算模式首先把要计算的数据分割成若干“小片”,然后处于不同节点的计算机可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下载一个或多个数据片断和程序。只要处于节点上的计算机的用户不使用计算机,程序就会工作。,二、系统配置方法,系统性能评价,无论生产厂商还是用户,都需要某种方法来衡量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但由于系统很复杂,体系结构和实现的策略多样,因此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评测所有的计算机。,(1),常用方法。,时钟频率,指令执行速度,单位,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等效指令法,数据处理速率,(PDR),法,核心程序法,二、系统配置方法,系统性能评价,(2),基准测试程序。,基准程序法是目前一致承认的测试性能较好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基准程序,用于不同目的的测试项目。,整数测试程序,浮点测试程序,SPEC,基准程序,TPC,基准程序,二、系统配置方法,系统可靠性基础,我们通常使用,RAS,来衡量一个计算机系统,即可靠性,(R),、可用性,(A),和可维护性,(S),。,系统的可靠性:是指从系统开始运行,(t=0),到某时刻,t,中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通常用,R(t,),表示。,失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失效的元件数与元件总数的比例,通常用表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是指两次故障间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平均值。,MTBF=1/, 。,平均修复时间,(MTRF),:是指从故障发生到机器修复所需的平均时间。它用于表示计算机的可维修性。,可用性,(A),:是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它以系统在执行任务的任意时刻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来表示。,二、系统配置方法,系统可靠性基础,(2),系统可靠性模型。,串联系统:假设一个系统由,n,个子系统组成,当且仅当所有的子系统都能正常工作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并联系统:假设一个系统由,n,个子系统组成,只要有一个子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在并联系统中只有一个子系统是真正需要的,其余,n1,个子系统称为冗余子系统,随着冗余子系统数量的增加,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也增加了。,模冗余系统:,m,模冗余系统由,m,个,(m=2n+1,为奇数,),相同的子系统和一个表决器组成,经过表决器表决后,,m,个子系统中占多数相同结果的输出作为系统的输出。,二、系统配置方法,系统可靠性基础,三、系统开发基础,本节的内容就是围绕“软件工程”为核心展开的,包括宏观层面的生命周期模型、主要开发方法论,以及主要的工作环节:需求分析与设计、测试与评审、项目管理、开 发环境等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新大纲加入的内容,主要要求能够从网络专业人员的角 度支持系统的开发,因此主要需要对概念层面有系统的了解,分值占本章知识点所占分值的,67,左右。,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系统历经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直至淘汰的整个过程。,(1),生命周期阶段划分。,Boehm,划分法:计划,(,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开发,(,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三大阶段。,RUP,划分法:分为初始、细化、构造、移交,4,个主要阶段。,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系统历经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直至淘汰的整个过程。,(1),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国标,(GB85661988),划分法: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组装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并在,GB,T8566-1995,信息技术一软件生存期过程,中定义了获取过程、供应过程、开发过程、运行过程、维护过程、管理过程、支持过程,7,个部分。,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2),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固定顺序,一个阶段完成再进入另一个阶段,适于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它的优点:可以比较规范化过程,有利于评审;缺点:过于理想,缺乏灵活性,容易产生需求偏差。,快速原型模型:对于许多需求不够明确的项目,比较适合采用该模型。它采用了一种动态定义需求的,通过快速地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软件原型,让用户在计算机上使用它,了解其概要,再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修改,因此能够充分体现用户的参与和决策。衡量标准是能否从用户的模糊描述中快速地获取实际的需求。,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2),生命周期模型。,演化模型:它也是一种原型化开发,但与快速原型不同的是,快速原型模型在获得真实需求时,就将抛弃原型。而演化模型则不然,它将从初始的模型中逐渐演化为最终软件产品,是一种“渐进式”原型法。,增量模型:它采用的是一种“递增式”模型,它将软件产品划分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分别进行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2),生命周期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加入风险 分析。它是由制订计划、分析风险、实施工程、客户评估的循环组成的,它最初是从概念项目开始第一个螺旋的。,喷泉模型: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最核心的特点是迭代。所有的开发活动没有明显的边界,允许各种开发活动交叉进行,2、,系统开发方法,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分析与设计,(SA/SD),、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以及构件化方法,4,种。,(1),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它采用结构化技术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顺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它与瀑布模型有很好的结合度,是与其最相适应的开发方法。,2、,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分析,(,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常用的工具包括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数据流图用来描述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变换流程,由加工、数据流,(,包括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文件、外部实体构成。数据字典则是关于数据的信息集合,也是对数据流图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定义的集合。数据流图中加工的具体逻辑,通常使用结构化语言、判定树、判定表进行说明。,2、,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设计:包括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数据设计和过程设计等任务。它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以结构化分析阶段所产生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概要设计:主要设计软件的结构,确定系统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每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它采用结构图,(,包括模块、调用、数据,),来描述程序的结构,还可以使用层次图和,HIPO(,层次图加输,A,处输出图,),来描述。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复查基本系统模型,复查并精化数据流图,确定数据流图的信息流类型,(,包括交换流和事务流,),,根据流类型分别实施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根据软件设计原则对得到的软件结构囱进一步优化。,2、,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设计:包括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数据设计和过程设计等任务。它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以结构化分析阶段所产生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详细设计:确定应该如何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得出对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它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式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经常使用的工具苞括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问题分析图,),、,PDL(,伪码,),。,2、,系统开发方法,(2),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数据的输入、存储都涉及不同的数据结构,面向数据结构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数据结构导出程序结构。典型的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Jackson,方法和,Warnier,方法。,采用,Jackson,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先建立系统的数据结构;接着以数据结构为基础,对应地建立程序结构;最后列出程序中要用到的各种摹本操作,然后将操作分配到适当的模块中去。,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并没有明显地使用软件结构的概念,对于模块独立性原则也重视不足,因此并不适合复杂的软件系统。,2、,系统开发方法,(3),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引入了“对象”的概念,将数据和方法封装在一起,提高了模块的聚合度,降低了耦合度,在更大程序上支持软件复用。,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由对象标识,(,名称,),、属性,(,状态、数据、成员变量,),和服务,(,操作、行为、方法,),三个要素组成,它们被封装为一个整体,以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类的基本概念:对具有相同属性和服务的一个或一组对象的抽象。,2、,系统开发方法,(3),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继承与多态性:继承是面向对象方法中重要的概念,用来说明特殊类与父类的关系。而多态性则是指一般类,(,即父类,),中定义的属性或服务被特殊类继承后,可以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或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消息通信,是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与对象的封装原则密不可分,为对象间提供了唯一合法的动态联系的途径。,面向对象分析:拥有大量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OMT,,,OOA,,,OOSE,,,Booch,方法等,而,OMT,,,OOSE,,,Booch,则最后统一为,UML,。,2、,系统开发方法,(3),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OMT,:包括对象模型(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的“数据”性质,通常采用类图,),、动态模型,(,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控制”性质,通常使用状态图,),和功能模型,(,表示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通常使用数据流图,),。,OOA,:需经过确定类与对象、确定结构与关联,(,包括继承、聚合、组合、实例化等,),、划分主题、定义属性、定义服务,5,个步骤来完成整个分析工作。,OOSE,:它在,OMT,的基础上,对功能模型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用例”的概念,最终取代了数据流图进行需求分析并建立功能模型,2、,系统开发方法,(4),构件化开发。,为了避免陷入误区,进一步降低开发费用、提高生产率并在快速的技术演化面前提供受控的系统升级的开发方式,就催生了“基于构件的开发,(CBD),”。这种方法通过有计划地集成现有的软件部分进行软件开发。它可以有效地遏制复杂性,缩短发布时间,提高一致性,更有效地利用本领域的最佳方法,提高生产率,增加项目进度的可视性,支持并行和分布式的开发,减少维护费用。采用,CBD,后,所有的软件解决方案都将可以使用预建的构件和模板,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建造。,2、,系统开发方法,(4),构件化开发。,构件是一种包装对象实现的简便方法,它可以是一个部署单元,可以对一个或多个对象实现包装;也可以是一个组装单元。然后通过构件的接口,将它们互相连接起来,成为提供服务的整体。构件具有,5,个要素:规格说明、一个或多个实现、受约束的构件标准、包装方法和部署方法。,最常见的构件化开发方法有:,RUP,,,TheSelectPerspectiveMethod,和,SterlingSoftware,的,Enterprise-CBD,方法。所主张的基于构件设计的抽象方法都是相同的:存储在构件库中的多种多样的构件,一种关注于接口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构件架构的应用程序组装。,3、,需求分析与设计,需求分析与设计是软件生存期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需求分析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解决的则是“怎么做”的问题。,(1),需求分析的任务与过程。,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地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细化软件要处理的数据域。需求分析的实现步骤通常包括:获取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三部分。,3、,需求分析与设计,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成,4,个方面。,问题识别:用于发现需求、描述需求,主要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以及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分析与综合:也就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出解决方案。这个步骤经常是反复进行的,常用的方法有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A),、面向数据结构的,Jackson,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以及用于建立动态模型的状态迁移图和,Petri,网。,3、,需求分析与设计,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成,4,个方面。,编制需求分析的文档:也就是对已经确定的需求进行文档化描述,该文档通常称为“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分析与评审:它是需求分析工作的最后一步,主要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他需求给予评价。,3、,需求分析与设计,(2),需求分析的原则。,必须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数据域和功能域。,必须按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和不断细化。,要给出系统的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3),需求的分类。,软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三方面内容。,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完成的事情,即为了向它的用户提供有用的功能,产品必须执行的动作。,非功能需求:是指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品质,如可靠性、性能、响应时间、容错性、扩展性等。,3、,需求分析与设计,(3),需求的分类。,软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三方面内容。,设计约束:也称为限制条件、补充规约,这通常是对解决方案的一些约束说明,例如,必须采用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必须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下等。,除了这三种需求之外,还有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这三个处于不同层面下的概念。,3、,需求分析与设计,(4),需求工程。,需求工程就是包括创建和维护系统需求文档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指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需求开发:包括需求捕获、需求分析、编写规格说明书和需求验证,4,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产品所期望的用户类型,获取每种用户类型的需求,了解实际用户任务和目标及这些任务所支持的业务需求,分析源于用户的信息,对需求进行优先级分类,将所收集的需求编写成为软件规格说明书和需求分析模型,对需求进行评审等工作。,3、,需求分析与设计,(4),需求工程。,需求工程就是包括创建和维护系统需求文档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指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需求管理:通常包括定义需求基线、处理需求变更、需求跟踪等方面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需求开发是主线,是目标;需求管理是支持,是保障。,换句话说,需求开发是努力更清晰、明确地掌握客户对系统的需求,而需求管理则是对需求的变化进行管理的过程,3、,需求分析与设计,(5),软件设计的任务。,软件设计是把软件需求变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最初这种表示只是描绘出软件的总体框架,然后进一步细化,在此框架中填入细节。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可将软件设计分为两步。,概要设计。也称为高层设计,将软件需求转化为数据结构和软件的系统结构。,详细设计。也称为低层设计,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详细的数据结构与算法。,3、,需求分析与设计,(5),软件设计的任务。,在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中,需完成以下工作任务:制定规范,(,设计的共同标准,),、完成软件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将复杂系统按功能划分为模块的层次结构,然后确定模块的功能,以及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模块间的组成关系,),、设计处理方式,(,算法、性能,周转时间、响应时间、吞吐量、精度,),、设计数据结构、可靠性设计、编写设计文档,(,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初步的测试计划,),、概要设计评审,(,可追溯性、接口、风险、实用性、技术清晰度、可维护性、质量、限制等,),。,4,、系统测试与评审,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显性与隐性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具体地说,就是软件质量是软件与明确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任何专业开发的软件产品都应该具有的隐含特征相一致的程度。,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软件需求、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测试的局限性、质量管理的困难性、是否对质量管理予以重视、软件人员的传统习惯、开发规范和支持性的开发工具等方面。,4,、系统测试与评审,(1),软件质量特性标准。,为了能够统一地描述软件质量特性,形成了许多质量特性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有国际通用的,ISO,IEC9126,软件质量模型和,cCall,软件质量模型。,ISO,IEC9126,模型已于,1996,年被采纳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61201996,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4,、系统测试与评审,(2),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保证就是保证软件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质量方针的制定和展开、质量保证方针和质量保证标准的制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明确各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各阶段的质量评审、确保设计质量、重要质量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总结实现阶段的质量保证活动、整理面向用户的文档和说明书、产品质量和质量保证系统的鉴定、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及使用。,4,、系统测试与评审,(3),测试的阶段与任务。,为了保证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应力求在分析、设计等各个开发阶段结束前,对软件进行严格的技术评审。而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根据测试的目的、阶段的不同,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测试种类。其中最核心的是如图所示的,3,种。,4,、系统测试与评审,(4),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根据所采用的测试策略不同,可以将测试分为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两种。,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在已知产品的内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测试证明每种内部操作是否符合设计规格要求。最常见的方法是逻辑覆盖法。所有可用的方法按从弱到强排序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4,、系统测试与评审,(4),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在已知产品功能设计规格的基础上,通过测试证明每个实现了的功能是否符合要求。常用方法如下: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因果图和功能图等。,5、,项目管理基础,项目管理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或方法。这些技术或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照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结果。项目管理的主要活动包括“,POIM”4,个方面:,Plan(,计划,),、,Organize(,组织,),、,Implement(,实现,),、,Measurement(,度量,),。通俗地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制订计划,(,计划,),,按计划布置任务,(,组织、实现,),,并在过程中不断地对进度进行监控,(,度量,),,根据实际进度情况调整计划,并处理需求变更引起的项目计划变更,5、,项目管理基础,(1),制订项目计划。,通俗地说,制订项目计划即回答以下问题:“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哪些条件决定这些工作将按协议完成,?”,、“工作按什么顺序完成,?”,、“完成每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怎么安排工作进度以满足期限的要求,?”,。其目标是提供一个使项目管理人 员对资源、成本和进度做出合理估算的框架。,5、,项目管理基础,(2),软件项目估算,度量,,估算的内容包括软件规模估算、软件工作量估算与成本估算三个方面。,5、,项目管理基础,(3),进度计划与监控。,项目的进度安排与任何一个多重任务工作的进度安排差不多。项目的进度计划和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通常表现为各项任务之间的进度依赖关系,因而通常使用图表,(,甘特图、,PERT,技术,),的方式来说明。,5、,项目管理基础,(3),进度计划与监控。,甘特图:它使用水平线段表示任务的工作阶段,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对应任务的开工时间和完成时间,线段的长度表示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而跟踪甘特图则是在甘特图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表示现在时间的纵线,可以直观地看出进度是否延误。甘特图的优点在于标明了各任务的计划进度和当前进度,能动态地反映项目进展;其缺点在于难以反映多个任务之间存在的复杂逻辑关系。,5、,项目管理基础,PERT,技术和,CPM,方法:,PERT,叫做计划评审技术,,CPM,方法则是关键路径法。它们都采用网络图来描述一个项目的任务网络,通常使用两张图来定义网络图。,一张图给出某一特定项目的所有任务,另一张图给出应按照什么次序来完成这些任务,给出各个任务之间的衔接,,PERT,技术和,CPM,方法都为项目计划人员提供了一些定量的工具。,5、,项目管理基础,(5),配置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存在着大量的文件与数据,而且还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变更过程,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就需要进行“配置管理”。配置管理的对象称为配置项,它是软件工程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信息项,通常包括:与合同、过程、计划和产品有关的文档和数据;源代码、目标代码和可执行代码;相关产品包括工具、可复用软件、外购软件等。,5、,项目管理基础,(6),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驾驭三个主要活动。,风险识别的主要工作是找到潜在风险并将其文档化,它包括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三种。,风险估计则是通过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破坏性两个方面进行讦估,并按优先级进行排列。,风险驾驭则是指利用某种技术,如原型化、软件自动化、软件心理学、可靠性工程学等方法,设法避开风险。,历年真题,硬件基础、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和知识产权真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