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293938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1,前 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几乎威胁着每个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或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吨,,,Cu,340,万吨,,,Pb,500,万吨,,,Mn,1500,万吨,,,Ni,100,万吨,。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2,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或在元素周期表金属栏内原子量超过,40,以上之金属元素均称为重金属元素。,1,、什么是,重金属,?,环境污染重金属:,指铅、镉、铬、汞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3,Pb,Cd,Cr,Hg,As,4,2,、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危害,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受自然成土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自然来源,(,1,)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对土壤重金属本底含量的影响,(,2,)风力和水力的自然物理和化学迁移过程,人为干扰输入,(,1,)不同工矿企业生产对土壤重金属的额外输入,(,2,)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输入,(,3,)交通运输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2.1,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5,6,电子产品造成的铅污染,已经成,为铅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7,2.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主要危害:,(1),影响植物根和叶的发育,(2),破坏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例:,植物病例,人类病例,8,返回,9,Hg,中毒,10,Pb,中毒,11,慢性,As,中毒,12,Cd,中毒,13,Cr,中毒,14,3,、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以上特点,且可经由水环境直接毒害植物体,并可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其治理和恢复的难度大,但又显得极为迫切。,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表聚性,长期性,不可逆性,隐蔽性,15,目前,综合国内外各种研究,修复措施主要有四种:,工程措施,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16,3.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深耕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17,3.2,物理化学修复,A,电动修复,污染土壤,通电流,金属离子等向电极运输,集中收集处理,达到治污目的,电动修复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不搅动土层,并可以缩短修复时间,是一种经济可行的修复技术。,18,B,电热修复,污染土壤,高频电压产生电磁波,热能,对土壤加热,污染物从土中解吸,挥发性重金属分离,达到修复目的,熔化土壤,冷却后形成玻璃态物质,19,C,土壤淋洗,污染土壤,淋洗液淋洗,土壤固相中重金属,土壤液相中,将液相回收处理,达到修复目的,20,D,化学修复,污染土壤,加入改良剂,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目的,21,3.3,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的一种新方法。利用生物削减、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毒性。主要包含,植物修复技术,与,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种方法,。,22,3.3.1,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以植物忍耐和超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自然生长或遗传工程培育的植物,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稳定,三种方式 。,23,24,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即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分,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25,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其机理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重金属,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挥发到大气中,以降低土壤污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g,和,Se,。,26,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利用一些植物来促进重金属转变为,低毒性形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不减少,只是,形态发生变化,。,27,总结,优点,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是一种,容易接受,、,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的修复方法,它可应用于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总结,缺点,要求植株具有,高的生物量,;对污染物的,耐受性要高,;,受植物,根系分布的限制,;,受,气候、土质,等的影响,;,清除污染物所需的,时间长,;,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等。,28,几种吸附土壤重金属的植物,小花南芥:修复,Pb,、,Zn,复合污染,蜈蚣草:修复,As,污染,东南景天:修复,Cd,、,Pb,、,Zn,、,Cu,复合污染,花葵:修复,Cd,污染,油菜,:,修复,Cd,污染,29,小花南芥,30,蜈蚣草,31,东南景天,32,花 葵,33,油 菜,34,微生物在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微生物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微生物可以吸附积累重金属;微生物可以改变根际微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利用真菌与根系形成的菌根吸收和固定重金属,(,Fe , Mn , Zn , Cu,),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3.2,微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35,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及其相应的降解转化微生物,36,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转化与固定,微生物虽然不能降解重金属,但是可以降低其毒性,并可将其累积在菌体内使之固定。,汞,的去甲基化及还原,例如:蓝绿色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可使汞离子转化成元素汞,经,10,小时后挥发掉的汞可达,75%,。假单胞菌,K,62,能使无机汞和有机汞形成元素汞,。,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37,重金属,累积,及固定,在微生物累积重金属方面,已阐明同细胞内,金属硫蛋白,简称,MT,有关,,MT,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细胞质蛋白,同,Hg, Zn,、,Cd,、,Cu,、,Ag,等重金属有强烈的亲和性,结果使重金属富集并抑制其毒性。,38,3.4,农业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艺修复措施,生态修复,。,39,40,4,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展望,采用,工程、物理化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大规模处理污染土壤,并且成本高,破坏土壤本身结构,易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扰动大。,农业生态措施,又存在周期长,效果不显著的特点。,植物修复,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以其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管理与操作的简易性及环境美学的兼容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41,4.1,超累积植物筛选与培育,超累积植物,是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性突变体,往往生长缓慢,生物量低,气候环境适应性差,具有很强的富集专一。因此,筛选、培育吸收能力强,同时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元素,且生物量大的植物是生物修复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某一具体重金属的超积累植物一般要求其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大于一个临界值(表,1,)。,元素,Cd,Ni,Pb,Cu,Zn,Mn,临界值,100,1000,1000,1000,10000,10000,表,1,超积累植物重金属含量临界值,mg/kg,-1,42,4.2,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s),目前已发现的超积累植物大多存在,根系浅,、,生物量小,、,生长缓慢,等缺点,使得其修复周期较长。这使植物修复的工程应用受到限制,而经,基因改造,的植物则可提高其应用性 。,43,4.3,生物修复综合技术的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修复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物理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措施,,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吸收,从而提高植物修复的综合效率。因此,,生物修复综合技术,将是今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44,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5,谢 谢 大 家!,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