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课件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39119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5.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课件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课件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课件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输导体系研究方法,第一节 输导系统(体系),输导系统,:,所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及,成藏类型。,输道体系的结构控制油气的成藏和油气分布,一、油气二次运移通道和输导体系,1,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类型,微观上:,孔隙和裂缝,宏观上:,输导层、断层和不整合面,(,1,)输导层,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各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溯源运移,(,2,)断层,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克拉,2,烃 源 岩 层 系,膏泥岩盖层,超压,喀东深,1,N,(,2,)断层,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库车坳陷:地震发生频率最高,23,次,/,年,平均,3.5,次,/,年,照此推算库车期至今,(5.3-0Ma),发生,4,级以上地震,1800,万次之多。活动与静止期的频繁交替足以形成大型气田,(,3,)不整合面,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底砾岩,、风化壳、,风化淋滤带,Line2704,测线,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为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具明显的上超,/,下削接触关系。完整的不整合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正常沉积层、风化粘土层和风化淋滤层等三层结构。,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是具三层结构的“地质体”,底砾岩,:分布连续,平均厚,15m,。,砂 岩,:分布较为局限,厚度为,220m,泥 岩,:分布相对局限,一般在,2070m,之间,平均,40m,。,粘土岩,:古土壤层,岩性致密,厚,228m,之间,平均为,10m,。,风化淋滤层,:岩石类型多样,有砂砾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泥岩等。由于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厚度变化较大,在,20300m,之间。,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底砾岩和砂岩的储集空间类型相同,以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可构成“连通孔隙带”,.,裂缝,克,84,,,3028.76m,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风化淋滤层,风化淋滤层,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型不整合,A,型不整合,B,型不整合,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类型的划分,古地形及风化淋滤作用强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在平面上的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结构层形成机制,证据之一:,斜率法和运移系数法均表明地层尖灭带内原油主要以侧向运移的方式进行运移。,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作为地层尖灭带油气运移通道,地层尖灭带,证据之二:,地层尖灭带油气均紧邻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上、下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作为地层尖灭带油气运移通道,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面,控制地层尖灭带油气的空间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烃类流体沿构造脊运移模式,在流体势的作用下,烃类流体总是沿构造脊进行运移。,控制地层尖灭带油气的运移方向,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2,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1,)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单一型的输导体系:,复合型的输导体系:,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2,)输导体系的构成:,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3,)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输导的范围大,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垂向运移的特点,输导效率较高,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呈,“,幕式运移,”,或,“,幕式成藏,”,。,1,2,1,E,N,K,J+T,J+T,K,K,K,K,J+T,J+T,J+T,E,N,3,F1,F5,F4,F4,F2,阶梯状输导体系与阶梯状运移,阶梯状输导体系由断层与输导层或不整合面构成,断层输导层型输导体系,断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断层输导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伊通地堑输道体系,马鞍山断阶带和尖山断隆阶梯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特征图,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莫里青断陷,伊,6,井油藏剖面图,鹿乡断陷,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层。,大南凹陷,五星构造带输导体系特征图,岔路河断陷万一段次生气藏形成过程示意图,岔路河断陷,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起浅层油气藏形成和破坏油气藏的双重作用。,输导体系特征与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伊通地堑各断陷油气运移特征,伊,46,伊,45,井地质(油藏)剖面示意图,二、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1,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地质因素,油气运移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浮力:向上(上倾方向)运移,水动力(压力):,从剩余压力高值区向剩余压力低值区运移,毛细管力(阻力):,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优势输导体系,主要地质因素,(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9,1,5,4,8,2,6,Ng,Ed,Es,1,Es,3,Ek,2+3,Ek,1,7,3,坳陷,坳陷,隆起,(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油气运移的大方向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带对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分布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砂体。,(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剩余压力等值线,烃源岩层系,膏泥岩盖层,(,1,)断裂活动期,-,超压流体排放与剩余压力差形成,常压,超压,常压,超压,(,3,)断裂停止活动早期,油气充注和流体势逐渐恢复,常压,超压,(,2,)断裂停止活动早期,超压流体排放停止与,油气充注和流体势开始恢复,常压,超压,(,4,)断裂停止活动早期,油气充注和流体势基本恢复,贯通,-,贯穿型断裂优势运移通道与相关圈闭聚集机理,(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盖层底面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油气先向上运移,后沿盖层底面进行侧向运移,(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盖层底面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3),盆地水动力条件,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油气从剩余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3),盆地水动力条件,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油气从剩余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在压实流盆地中,水动力的方向一般与浮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在重力流盆地中,水动力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弱和方向有关。,砂岩输导强度,三、输导能力的研究方法,综合影响砂岩输导性能参数,提出输导强度概念,并给出计算方法。,砂岩输导强度:,砂体发育程度(砂体厚度占地层厚度的比值)、渗透率大小(或者孔隙度)和流体势倒数的乘积来反映某一评价单元内砂体输导层输导能力的强弱。,输导强度:,F=S*(1/L),式中:,F,:输导强度,,kg/J,;,S,:砂地比,,%,;,:孔隙度,,%,;,L,:油气大量运移时期流体势,,10,4,J / kg,(,1,)输导强度控制油气的分布,沙四段顶部(,E,2,S,4,1,),输导强度与油气分布关系图,输导强度梯度愈大侧向运移愈明显,输导体系的输导,强度,控制油气富集带,沙三段底部(,E,2,S,3,3,),输导强度与油气分布关系图,输导体系的输导,强度,控制油气富集带,沙三段底部(,E,2,S,3,2,),输导强度与油气分布关系图,输导体系的输导,强度,控制油气富集带,A.,长期活动断穿源储的北东向断裂,(,2,)断层输导特征分析,断裂系统形成、演化、规模、性质非常复杂,统一定量分析难度大。,本次主要结合局部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地球化学指标和油气聚集时期等综合判别断裂的输导性,断层附近,原油含氮化合物变化不大,表明侧向运移不明显。,垂向运移,北东,-,南西横向运移,北东,-,南西横向运移,曙古,32-,冷,37,油藏剖面,兴隆台油层油气藏,与,E,3,s,2,底断层叠合图,B.,晚期形成的近东西向大断裂,东营期走滑拉分构造变形形成的正断层,断距小于累计砂岩厚度断裂以输导为主,双台子油田储量组合评价图(据辽河油田,,2005,),沙二、沙一段、东营组油源断裂与烃源岩叠合图,油源断裂分布,Inline1466,E,2,S,4,E,2,S,3,E,3,S,1-2,E,3,d,源内砂体,“,顺层,”,输导模式,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模式,垂向沟通源储断裂砂体,“,F,”,型输导模式,陡坡深大断裂砂体,“,y,”,型输导模式,潜山断层裂隙,“,树枝,”,状输导模式,地震剖面,-,构造样式,-,输导体系命名,(,3,)五种输导模式,源内砂体,“,顺层,”,输导模式,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模式,垂向沟通源储断裂砂体,“,F,”,型输导模式,陡坡深大断裂砂体,“,y,”,型输导模式,潜山断层裂隙,“,树枝,”,状输导模式,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油气分布格局,输导体系比较具体的综合了构造高位、断裂、沉积砂体控制油气运移作用,进而影响着油气的分布、富集区域。,E,2,s,4,1,油气藏与有效输导层和烃源灶叠合图,砂岩输导,断层,-,砂岩输导,油气分布的最关键因素,烃源灶的分布,输导体系展布,E,2,s,3,3,油气藏与有效输导层和烃源灶叠合图,砂岩输导,断层输导,断层,-,砂岩输导,E,3,s,2,-,1,油气藏与有效输导层和烃源灶叠合图,砂岩输导,断层输导,第二节 油气输导(成藏)下限,油气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具有工业性下限)的储层孔隙度下限,一、研究方法:,(,1,)含油产状分析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藏储层孔隙度深度关系,火山岩储层成藏孔隙度下限,农安北高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油气关系,德深,2,井综合柱状图,农,103,井综合柱状图,主体,3.8,20.7,火山岩储层成藏孔隙度下限,小合隆布海地区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油气关系,布,4,井综合柱状图,主体分布,4.2,10.9,之间。,火山岩储层成藏孔隙度下限,双坨子大老爷府孔隙度、渗透率与油气关系,老,14,井综合柱状图,主体分含气层范围,4,10.5,砂砾岩储层气的成藏下限:,孔隙度:,4,火山岩储层成藏孔隙度下限,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产气层孔隙度与深度关系图,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松辽盆地北部徐深,1,井,对比研究区的砂岩气层孔隙度下限的分析,火山岩天然气成藏的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也定为,4%,较为合理。,二、油气输导孔隙下限的控制因素,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侏罗系成藏孔隙度下限纵向分布图,三叠系成藏孔隙度下限纵向分布图,(,1,)成藏下限不是固定值,10,15,8,12,风城组上乌尔禾组成藏孔隙度下限分布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1,)成藏下限不是固定值。,5,10,佳木河组(火山岩)成藏孔隙度下限分布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2,主要是裂缝控制,上乌尔禾组成藏孔隙度渗透率下限分布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2,)成藏下限影响因素,随深度增加而减小,8,5,风城组(碎屑岩)成藏孔隙度下限分布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2,)成藏下限影响因素,随深度增加而减小,5,7,储层总体的物性特征影响成藏下限,优势充注原理,当原油的性质一定时,原油优先充注到物性好的储层砂体之中,当储层的物性总体为高孔高渗时,油气不易充注到孔渗较低的储层中,因此表现为高的成藏下限。,以克浅,10,井井区齐古组油藏,储层的孔隙度以,22,32,为主,油气的成藏下限为,20,;而二区八道湾组油藏的储层的孔隙度主要为,10,20,,成藏下限为,13,。,二区八道湾组油层孔隙度分布图,克浅,10,井区齐古组储层孔隙度直方图,2,成藏下限影响因素,齐古组成藏孔隙度下限分布图,八道湾组成藏孔隙度下限分布图,3,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2,)成藏下限影响因素,原油性质对成藏下限有影响,20,15,15,10,天然气及轻质油成藏下限低,佳木河组(碎屑岩)成藏孔隙度渗透率与深度分布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裂缝的影响,(,3,)储层物性对含油性和油气丰度的控制,齐古组不同岩性物性对比图,九区八道湾组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图,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4,),储集层厚度、岩性与物性控制含油性和侧向封堵性,三,3,区克上组,S4,砂体厚度等值线,克,-,百地区三叠系的油藏以断裂岩性油藏为主,岩性的侧向封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三,3,区克上组油藏该油藏为典型的断裂岩性油藏,在上倾部位,3034,井断裂遮挡,,S4,砂层组砂层厚度平面上分带分布,最厚处为,12m,,最薄处没有砂体分布,从试油的结果分析认为,,油主要分布在砂层厚度大于,4m,的范围内,在厚度小于,4m,的范围含油性不好,在侧向上形成封闭。,1,储层埋深和物性控制含油气性和油气丰度,五区八道湾组,J,1,b,5-1,砂体厚度等值线图,该油藏为断层岩性油藏:,J,1,b,5-1,砂层是该区东北部厚,西南部逐渐减薄。,砂层厚度变化与油层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该油藏的分布也受岩性控制,J,1,b,5-1,砂层厚度,4m,五区八道湾组,J,1,b,5,1,孔隙度等值线图,468,井,J,1,b,5-1,细砂岩厚,7,米,试油日产,5.4,吨。,464,井,J1,b,5-1,细砂岩厚,2.5,米,试油日产水,20,吨。,本章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